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来源:九壹网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为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所以,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不同于科学的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艺术的娱乐功能不同于其它一般类型的娱乐活动。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艺术,是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的。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为:学《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报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句话指出了文艺有两方面的认识作用:一方面文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也就是文艺还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

《诗经》所录的均为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共160篇)即十五国风,亦称《国风》,是从不同地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多为各地土风歌谣。

②雅(共105篇)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③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的思想内容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姓孔氏,名丘,字

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社会小说《人间喜剧》时说:“从这里所学到的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再如,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形象地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让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道德等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乃至于饮食、医药、园林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堪称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现在的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中外古今的社会生活置于人们眼前,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人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形象资料。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比如以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电视艺术片——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以及我国CCTV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科技之光》等节目,在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还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当然对艺术的认知功能也不能估计过高和无限放大,因为它必竟是以科普为目的的。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欣赏者感受和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

的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它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娱乐,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教”是目的,但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来实现,教化功能应当融入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形象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又得到陶冶和教化。

3.审美娱乐作用。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事实上,人们买票进入电影院、音乐厅、剧场首先是为了休息和娱乐,而不是主要为了去接受教育(只是潜移默化的接受)。正是因为艺术具有娱乐作用,人们都自由自觉的去欣赏艺术。周恩来在1961年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谈到:“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否是统一的?我回答,是辩证的统一,教育寓于娱乐之中”。

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它们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来实现。“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性。

(二)、关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使人的内心情感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

1.美育与艺术教育。从中外来看,美育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古西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等中外思想家

都非常重美育。但“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直到18世纪才由德国美学家席勒(1759-1805)在其《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1877—1927),而真正实施的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他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就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普及,培养人的艺术修养,使人得到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