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作者:陶吉宏
来源:《教师·下》2010年第12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转变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师角色;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自主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堂课都充满活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1)动手激趣。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我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操作:“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几节课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家动手做了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模型学习新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拼出一种长方体,说一说它的体积是多少,再说它的长、宽、高,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拼出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记录有关数据,接着安排小组讨论,很顺利地就得出了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操作,既让学生觉得高兴,觉得有兴趣、有动力,又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并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出来,再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积极性。
(2)质疑激趣。即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疑问。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通常的做法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一次教学中,有位学生提出了“能不能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一问题,问题一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也很快找到了答案:用圆的16等分块,每4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一大三角形。有的同学还把圆拼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再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学生自身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游戏、师徒竞赛、讨论、联系实际、设置悬念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主设法使每堂数学课都有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想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和成功者。”对于小学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定义等内容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要适时地在一旁进行点拨,起到一个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自学概念。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内涵”,即概念本身文字表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出关键字、词,然后紧扣关键点加以理解。例如,在圆的认识中,让学生自学什么是直径,即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其中最关键的字词有:①首先要“通过”圆心;②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二是“外延”,即与所学知识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或知识点,要求学生先联系概念的这些“外延”,然后再进行对照、比较,并深入理解其实质。比如:学生在认识了直径后,再来比较直径、半径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自己推出D=2R。
(2)自学公式、法则。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译”,就是能够运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简洁流畅地对公式、法则进行表述,并会分析公式、法则的特征。第二,“验”,即推导过程,学生自学时,自己先推导,然后再与书本进行对照、比较。实在推导不出来的,经过自己思考后再看书,模仿教科书上的过程来推导,这样印象会更深。如在教授整除和除尽这两个概念时,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复习一下什么是整除,即:①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必须是整数;②商是整数;③商后面没有余数。然后教师可再出一组题目让学生算一算,什么是除尽,以便让学生逐步推导出:除尽的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可以是整数或小数,可以是以后学到的分数。最后让学生理解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除尽里面包含整除,整数是除尽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用”,即要求能及时、准确、灵活地用所学公式和法则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在学生推导出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后,教师可列出一些算式,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算式中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 30÷15=28÷0.5=162.4÷1.2=2 6÷4=1.5 27÷6=4.516÷4=4
(3)自学例题。主要是看:①解题格式;②解题方法、思路;③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所学知识。(如不会做,也可先看例题的解答再试做一次,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学习,不要老师教就能掌握一定的新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收获是很大的,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仅获得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而更能积极地投入到日后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三、营造民主氛围,让自主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田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促使学生养成自学后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如“通过本次学习,我懂得了什么”,或“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而其他同学可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出评判,或进行适当的补充,甚至发言的学生还可以就同学们的不同意见进行辩解。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 “同桌互评”“师生共议”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氛围。如口算100-35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口算的过程。有同学这样想:100-35先算40-35=5后再算60+5=65,也有同学这样想:100-35先算100-30= 70后再算70-5=65。学生的汇报发言各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不同的策略,这些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借鉴的意义。
通过互评、共议,加上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适时的点拔,不仅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 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曙光双语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