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来源:九壹网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会认“荚、豌”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故事,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4.学会整理自己的问题,给自己的问题分类。

5.了解五粒豆不同的命运,感受小女孩的病为什么慢慢就好了。

教学重难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故事,并能根据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荚、豌”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豌豆吗?你觉得作为豌豆,它们的一生会是怎样的?谁能试着说说他的命运?(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

预设:大部分同学都会说最终的命运是被吃掉了。

2.是啊,作为蔬菜,豌豆的命运一定是被吃掉,但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豌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提出你的问题。(生自由质疑,提出问题)

3.师小结:读了题目,大家都可以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你想对它们了解的更多么?下面就请大家自学课文,去多多了解它们吧!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多读几遍,再把课文读通顺。②读课文的时候,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预设:僵硬 花园 水笕……

2.检查反馈,学习字词。

①出示课后我会认的生字。

②指名读,正音,齐读,再去拼音齐读。

③出示文中新词,开火车读。

3.观察生字,练习写字。

生字新词大家认识的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拿出你的钢笔,赶快准备好,现在,我们要写生字了。

(1)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讲解生字的意义及写法。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写字姿势)

(5)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问题,写出问题

照着你的标记,整理一下你的疑问,用比较完整的话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预设:①为什么是五粒豆,而不是三粒、四粒?

②为什么豌豆们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③为什么他们老这样坐下去,会变得僵硬起来?

④明明只有一颗豌豆苗,小女孩的妈妈为什么要说她有一个花园了?

……

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啊,问题是越提越精彩,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骄傲,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分分类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整理自己的问题,给自己的问题分类。

3.了解五粒豆不同的命运,感受小女孩的病为什么慢慢就好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补充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根据课文,有些同学还在书上做上了旁批,并且将自己的问题写了下来,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将自己没提完的问题补充上去。

二、整理问题,学会分类

1.老师看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形式多样,也很全面,老师这里啊,有一个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清单,我们在整理自己的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他们的小组问题清单吧!仔细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出示课后小组问题清单)

2.小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发现。

(1)生自由表达。

(2)师小结: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

3.看看你们的问题,你们能仿照这个问题清单整理一下你们小组的问题么?

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组内问题,简单分类。

4.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中,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有……

针对全文提出的有……

看来啊,提问真的是一门学问,大家学会了给自己的问题分类,以后提起问题来啊,就更加的简单了,学会了这些方法,以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从不通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探究问题,深化认识

1.刚才我看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老师也很想知道呢,下面就请分小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吧!

2.全班交流: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预设:①豌豆苗在这里生长,小女孩不再孤单,心情越来越好,身体就越来越好。

②小女孩感受到了豌豆苗旺盛的生命力,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它一样。

……

3.教师小结:由细节处入手,结合豌豆苗的生长过程,看看小女孩一点一滴的变化。

a.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b.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c.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d.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四、观察生字,练习写字

课文已经学完了,拿出你的钢笔,我们要写生字了。

1.出示生字“玻、璃、探、愉、绕、曾。”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讲解生字的意义及写法。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写字姿势)

5.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由部分内容提问

有全文提问

……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它们写下来,能和同学交流。。

3.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整理、梳理探究问题的可持续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会提问,会思考的同学才是真正会读书的孩子,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提问题,那读了这篇课文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词: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2)指名说说生词中难记的生字,以及多音字“系”在课文中的读音。

(3)齐读生词,复习巩固。

(4)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易出错的字“即、绳、蝇”学生在田字格写一写

3.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说。

(2)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指名说: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齐读,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像这样的链接上下不同意思的自然段,也可以当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自主提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可以在书上画出“?”或者把它们写在课文的旁边。

2.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2)雷达又是什么设备?

(3)蝙蝠和雷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蝙蝠如何分得清障碍物和猎物呢?

(5)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6)蝙蝠夜里飞行为什么能这么灵巧呢?

(7)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8)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9)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10)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11)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12)“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13)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

3.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从出示的课后小组问题的清单中,说说自己的发现或受到的启发。

2.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出示课后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读一读,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说说从这些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预设:

我发现这几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

我发现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的。

我发现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的。

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

3.问题清单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那说说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提问呢?

还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上提问等等。

4.像上面一样,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那些角度提问?

5.小组内整理问题清单。

三、展示清单,学习提问

1.展示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小组可能会列出的问题清单:

(1)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2)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3)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4)蝙蝠在夜里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5)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6)“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引导学生交流问题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问题?

四、探究问题,深化认识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2.全班展示,预设:

问题1: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⑴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交流: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⑵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去掉行吗?为什么?

师:“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⑶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指名说: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小结: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问题2: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的发明吗?

引导学生交流:如蜻蜓----直升飞机,袋鼠----越野汽车,猪----防毒面具

五、总结全文,迁移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的问题,还探究解决了问题,那下面老师考考你们,能运用学到的提问题的方法,对下面这篇小短文提出几个问题吗?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2.出示《他们是茎,还是根》短文,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预设:

(1)为什么说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呢?

(2)问什么把他们叫做变态茎呢?

(3)变态茎分为哪几种呢?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变态茎呢?

(4)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植物的根而不是茎呢?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认识“唤、获、赖、潜、亿、索、质、哲、兰、素、技”几个字,正确认读“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依赖、探索、奥秘、腾云驾雾、寄托、船舶、潜入、农耕社会、归根到底”等词语。

2.提出自己的问题,试着整理下问题清单,再把问题分类。

3.从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初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将问题在小组内整理成问题清单。

2.会认、会写课文中要求认写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分礼物。

出示课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编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摘录书中的一些瞬间。(课件出示:书中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二、揭示课题,开始质疑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认读“唤、纪”两个字,并指导书写“纪”字,注意“纪”字的右边部分。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在课题处。

三、初读课文,继续质疑

1.教师小结并提示:看,一个课题就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想法,这篇课文肯定会有更多的问题要问,现在,请大家像上一课一样学习,边读,边想,把你们想到的问题随时写在课文的旁边。

2.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写。

四、清扫障碍,整理问题

1.检查课文朗读及生字词认读情况:

课文读完了,检查下,你们读的怎样?

出示词语: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依赖、探索、奥秘、腾云驾雾、寄托、船舶、潜入、农耕社会、归根到底

2.学生认读。

3.小组合作:将写在课本上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重复的问题只记一次,整理好小组的问题清单。

五、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1.认读生字:技、程、超、亿、索、奥、益、联、质、任、善。

2.观察: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较为熟练的把小组内的问题分分类。

2.选择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学会筛选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问题,问题分类

1.小组交流:拿出小组的问题清单,看看,这些问题都是从哪些方面提出来的?

2.问题分类:用前几课学到的方法,给小组的这些问题分分类。

如:哪些问题是针对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

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写法上提出的?

哪些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将分好类的问题清单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预设:

⑴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

*世纪是什么意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指哪个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⑵针对全文提出的问题: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

*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从哪感受到了?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依赖自然时是如何生活的?生活的舒适吗?

*人类在20世纪是如何生活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吗?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的?你

⑶针对课文的写法上提出的:

*课文讲20世纪的呼风唤雨,为什么第三自然段还要讲人类上百万年前的生活状态?

⑷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设想下,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又将会继续创造一个个怎样的奇迹?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

二、引导筛选,提炼问题

1.这么多问题,可能一一解决吗?我们能不能对问题进行筛选?

2.讨论:怎样进行问题筛选?

3.出示课后练习二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怎样进行问题的筛选:

⑴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⑵有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⑶有些问题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

4.现在,看看小组的问题清单,从里面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筛选后的问题预设:

*20世纪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

*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你从哪感受到了?

*课文讲20世纪的呼风唤雨,为什么第三自然段还要讲人类上百万年前的生活状态?

*设想下,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又将会继续创造一个个怎样的奇迹,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三、解决问题,扩展文本

1.班内交流:和同学一起解决最终筛选出的那几个问题。

2.推荐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素、污、雀、炊、檐”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3.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给提出的问题分类,提炼,并试着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习给问题分类,提炼,试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问题清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等)

2.(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大屏幕出示:躲避)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好,先来看第一组词语

第一组(出示: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第二组(出示: 轻盈、素洁、玷污、柔弱)

第三组(出示: 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引导理解“震撼”。

读了第一组词语,你感觉天气怎么样?(风雨太大了)

板书:雨大

好,再带着你的感受把这些表现雨大的词语送回家,要读出大雨磅礴的感觉来。

3.读第二组词语,想一想: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师:和猛烈的暴风雨相比较,蝴蝶的身躯显得更加的怎么样?

生:弱小

师板书:蝶弱

师: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4.“家雀”的“雀”还读什么?què,组词。读qiǎo是口语。

5.指名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理解完这些词语,我们会对课文的理解有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课文。

⑴复习:

提出问题的方法: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针对全文提出;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从课文得到启示,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提出;

提出问题的作用: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的内容可以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

⑵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用前面已经学过的方法提出问题,填写问题清单。

预设:

①“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我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

②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③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④作者猜想蝴蝶会藏在哪里呢?

⑤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⑥文章为什么多次出现“着急”这个词,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

⑦课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愿望?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给我们的问题分分类。

四、品读感悟、提炼分类

1.读课文,全班交流各小组内提炼的三个问题。

2.在小组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班级的三个问题。

3.读课文,思考,看看能不能解决我们选出来的三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设:

①“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我为什么真为蝴蝶着急了?(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提问)

②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③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联系文章中含有“着急”的句子说一说)

4.小组内交流,讨论,利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小结:同学们,雨大蝶弱,我们担心、着急;对于弱小的生灵,我们要爱护它们,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对于课文,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读懂它。

板书设计:

8* 蝴蝶的家

提出问题

问题分类

整理清单

尝试解决

习作: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把句子写通顺。

2.通过写小小“动物园”,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习作的兴趣。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爱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提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写出家人和哪种动物最像,给家里每个人写上一段话,并且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去动物园玩,都喜欢小动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动物园看小动物们。

2.看看这些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小动物们的名字吗?学生交流。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小动物们的特点?(样子、外貌、性格、生活习性等)(学生自由发言)

3.老师的妈妈就和这只绵羊很像,妈妈的头发和绵羊的毛一样卷卷的,她们都爱吃素,性格都很温和。老师的妹妹就和这只百灵鸟很像,她们的歌声很好听,长得都很漂亮。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你们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你感觉怎么样?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小红说:“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小兰说:“我的爷爷很威武。就像一只大老虎”(学生自由发言)

二、明确要求,指导写作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习作内容提示,看看本次习作任务是什么。

2.学生自读、思考,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要求(课件出示:通过观察自己家人和小动物们,想一想,你觉得你自己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为什么?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给家里每个人写上一段话,把句子写通顺 )。

3.学生大胆的发言,教师提醒学生可以从外貌、性格、生活习性、饮食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点。

4.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到小组间了解他们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去寻找相同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适当予以补充。

5.引导学生班内交流,善于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觉得自己的家人和那种动物比较像?

6.指导其他学生对他们所写作文进行评价,注意引导他们从句子是否完整,是否通顺

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个性创作,成果展示

1.根据提示,练习写作。

2.自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记下你觉得精彩的地方,也可以找出他的不足之处,提些建议。

4.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小组交流互评互改,师巡视指导。

5.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朗读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通过评改学生优秀习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很多同学完成了本次习作,现在请同学们回忆本次习作的要求。(生说一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我们来进一步修改、完善习作。

二、评文指导,修改提升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学生交流后,全班交流。(点拨:修改习作,应该关注是否有条理、有顺序,语言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畅,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尤其要注意习作中是否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按习作要求及修改习作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课堂总结,提出建议

这节课,我们对习作进行了点评、修改,完善了习作。课下,同学们要认真地把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做到工整、正确。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更感人的文章。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2.通过归纳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全面、深入思考问题。

3.借助“识字加油站”,发现识字规律,学会归类识字。

4.借助“词句段运用”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5.背诵“日积月累”,积累关于“问”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大家知道孔子吗?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虽然孔子学问渊博,但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yŭ)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不耻下问。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也教给我们不少提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二、交流平台

1.大家平时喜欢阅读吗?阅读时需要提问吗?

小结:阅读的时候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2.同一个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题,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有那么多的问题,我们都需要思考解决吗?(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总结:同学们,不管是我们平时的课文学习还是课外的阅读,大家都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识字加油站

1.我们以前学过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猜一猜: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打一字(青)

2.每一名还能猜出一个字。请,情,晴,清

3.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生字,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规律?

zhù zhù zhǔ guǎi

驻扎 蛀虫 拄 拐

4.学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这些生字都含有相同的部分“主”,只是偏旁不同。我们称这样的字为形声字。这些字都是左形右声。

马+主=驻 虫+主=蛀 扌+主=拄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知道亻+主=住 氵+主=注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列生字。

juān juān juàn bāo bāo bào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7.开火车朗读词语。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8.学生交流,总结识字规律。说说你用这样的方式还认识了哪些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出示句子,先读一读,体会哪个句子的表达更好一些。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2.小组交流。两种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3.总结: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句子用排比的句式来表达,感情更强烈,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4.仿写句子。

试着仿写句子,注意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此类句子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第二题

1.读句子,注意将句子读通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观察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讨论。

3.说说你的发现。

4.小结:像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子,我们称为设问句。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都遇到过。

例如: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你来说。说说我们学过的,或是你自己写的设问句。

6.组订正所写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下列名言警句,注意读通顺。

好(hào)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2.小组交流一下这些句子的意思,想想这些句子与什么有关?

好(hào)问则裕,自用则小。 [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智慧和才能的人,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会成才;如果你不提问,你就不会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小结:这些句子都属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大家要知道“学贵有疑”,所以以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善于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进。

再次朗读这些名言警句,并试着背诵。

4.课后拓展:搜集一些类似的名言警句。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

读书好学,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