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劝学高中语文

来源:九壹网


《 劝 学 》 导学案

※郊※中※新※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章) 编 号 09

编 写: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组评 师评

课前预习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 ”,曾游学于齐、秦、楚,当过楚国兰陵令,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 、 ,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之一,朴素 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 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 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 句,善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

1

之一,是《荀子》的 。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 ,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 。课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 ,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2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 、具体的、 ,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

“ ”,应当注意,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 、 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

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金石可镂( ) ......

须臾( ) 跂而望矣( ) 假舆( )马者 假舟楫( )者 ....

生非异也( ) 蛟( )龙生焉 跬步( ) 骐骥( ) .....

3

驽马( ) 二螯( ) 锲而不舍(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 全篇的作用。 劝:“ ”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 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

3.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4. 翻译下列句子,并圈出句中的得分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由《劝学》走近高考

——文言翻译得分点的分析

【学习目标】

1.在预学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劝、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常用文言实词和“于、者、而”等常用文言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3.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走出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

一、引入

5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0.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11.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

二、预学翻译题检查。归纳出翻译五大误区:

6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请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的梳理:

①、劝学: ②、輮以为轮: ...

③、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⑤、声非加疾也: ⑥、假舆马者: ..

⑦、绝江河: ⑧、用心一也: ...

⑨、蟹六跪而二螯: ⑩、爪牙之利: ...

⑾、无可寄托者: ..

分析与对策: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请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7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其曲中规 ..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④、非利足也 ..

⑤、非能水也 ⑥、登高而招: ..

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⑧、用心一也 ...

⑨、积善成德 .

分析与对策: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请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下列“而”的解释: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8

⑤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⑦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分析与对策:

误区四:误译语法关系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请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指出下列特殊文言句的类型: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分析与对策:

误区五:不懂文言多义词的意义

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9

请同学们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3)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

分析与对策:

三、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并圈出得分点,然后展示。

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贺兰祥)一无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2、(后)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酉阳杂俎》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小结。

文言翻译的得分点。

1 ; 2、 ;3、 ;4、

10

5、

(另:通假字,偏义复词和文言固定结构在翻译中也往往是得分点。)

五、作业。

请在作业本上完成《劝学》全文的翻译,并用红色的笔圈出得分点。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