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宝鸡铁一中:刘志衡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跳踉 liáng 自诩xǔ 警惕tì 赐给cì B、嗥叫háo 牛仔zǎi 滑稽jì 头衔xián C、赫然hâ 够呛qiàng 陛下bì 撬去qiào D、膺惩yīng 弥漫mí 称职chân 区寄ōu
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4分)
横行无际 不屑一顾 昂首阔步 凶神恶煞按捺不住 奄奄一
息 如怨如诉 万籁具寂殚智竭力 无以复加 下流无耻 喜笑颜开 赅人听闻 随声附和 钦差大臣 不可救药 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3分) 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易之。 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 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欧•亨利英国小说家。 B、《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 D、《童区寄传》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5分)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分)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8、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4分)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布囊其口。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诚: ④吏护还之乡。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4分) 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列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3分)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 )(3分)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
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二十年后某一天的日记》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暖如三春晖”。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父子之爱、母女亲情,也常见邻里间和睦相处,亲友间真诚相待,同学间友谊真挚,师生间情感依依„„请截取你熟悉的一段生活,以“真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期末试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1、B点拨:“稽”音应该为“jī”。2、忌 俱 嬉 骇3、B点拨:“易”的意思应该为“轻视”。4、A点拨:欧•亨利是美国小说家。5、D6、①霜叶红于二月花②将军白发征夫泪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人生易老天难老⑤不尽长江滚滚来7、如:《西游记》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 8、(1)[答案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2)[答案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3)[答案示例] 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答案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点拨:第(1)小题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第(2)小题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能举出三项活动即可。第(3)小题只要能给学校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且有一定的创意即可。第(4)小题只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一)9、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②栗:通“慄”,发抖。③诚:果真,表示假设。④之:往。10、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二)13、读书 静悄悄 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14、B 15、A 16、D 17、C(三)18、D 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21、黄澄澄红丢丢。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三、写作22、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说明
宝鸡铁一中:刘志衡
一.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力求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三个有利”的原则,着眼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紧紧围绕语文教材的特点、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体现思想性、生活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统一。
二.试卷基本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共六个阅读单元,半期考之后三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文化艺术”“探索奥秘”“动物世界”;安排三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课内文言文两篇,分别是《口技》《短文两篇》;名著阅读两部-----《童年》《昆虫记》。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命题时应围绕文本选择命题内容,两道阅读题《青春随想曲》《漫话地震》分别围绕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和第五单元“探索奥秘”主题及当前的时事。作文两道涵盖“成长的烦恼”、“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等几个主题,给学生充分的作文空间。本试卷全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试卷与中考接轨,第一大题设置了8道选择题,运用积累(28分);这些选择题主要检测字词积累、二、阅读理解(42分)语文知识积累、文言词句理解等内容,充分发挥选择题评分客观公正的优点与多角度、多层次地检测学生识记、理解、辨析,比较、归纳、推理能力的功能。三、写作(50分)“作文”全卷结构简约,题量适中,难度适中,留给了学生较充裕的思考和答题的时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试题的选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今的社会生活,注重所选素材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与教育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