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柯理论人的主体性初识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福柯理论人的主体性初识

作者:刘礼娜 张梅梅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

[摘要]福柯对人类主体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著作中。福柯解构主体的原因在于他将主体看作现代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考古学提供了解构主体的认识论基础,谱系学提供了解构主体的方法论工具。对主体观念的解构,表明了主体观念是历史性建构起来,对主体实践的解构,指出了现代人被主体、权力所奴役的历史性境遇。他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解构,主要通过各种话语、权力、知识在人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作用来解构人的主体性。本文也就从以上几点对福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福柯理论 人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44-02 主体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与人本身有着紧密联系。福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主体性问题,而不是权力问题,或者话语问题。那么主体问题就会与人的所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包括认识方面的问题,也包含有实践方面的问题。而主体哲学的发展史是一个对主体不断进行修正、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被怀疑、否定和“掏空”的历史。许多当代哲学家都对现代性的主体进行了多样否定式的批判和反思。

福柯认为现代文化对主体的迷信是现代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他要对主体进行解构。福柯反对现代主体哲学通过对主体的拔高以赋予人越来越高的位置。他认为,现代主体哲学提倡“人本”,把人看成主体,虽然这对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福柯还是认为,这种具有绝对拔高性质的观点使人们对主体的认识陷入了迷信的领域,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就会失去从世界去理解世界和把握世界的能力,只能从一种片面的、主观的方面来把握世界,从而人类也就会失去对存在和真理的全面的把握。

福柯说“他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在人类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多种方式的历史”。这句话把福柯的所有的认识可以总结为对主体和主体哲学的解构。也就是说,他要揭示主体是如何在现代文化中被建构出来的。通过对福柯著作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主体性是从各种话语、权力和知识这几个方面进行建构的。 一、话语理论中人的主体性

“话语”一词源于语言学,原意是指“比单个句子更长的一个语言序列,交谈、对话、讲述和论证都被视为话语的形式”。福柯所理解的“话语”主要是探讨各种知识领域的话语。他认为,话语不仅是简单的“说”,还是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由特定的人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问题,围绕自己所要的目的,采取专门的形式、手段和策略向某一或一群对象说或写出的“言谈”或“言语”。可见,福柯注重用话语来体现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认识,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根据《知识考古学》中的观点,对象只有被纳入到话语中,才会引起关注。话语的形成或实践是福柯考古学的核心内容,考古学就是一种对话语本身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话语的元理论,是一种关于“话语”的话语。这种考古学的目的是要在话语规则的层面上揭示话语所代表的个人的主体地位。

福柯的两性话语包含着身份确定的思想。在两性话语中,作为历史的主体不断被生产出来,这种主体通过对规律和原则的遵循,形成主体对于自我的关系,产生出“道德主体”。从福柯两性话语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体身份的产生经历了从外到内的两个变化的过程。所谓“外”是说两性关系被延伸到公共领域, 双方的身份并不在两性之间产生,而是受到外在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左右。所谓“内”是说两性关系开始关注自身, 逐渐从外在因素的左右中回归自身,并在同对方的交往中确认自己的身份。主体身份的发展过程是在界限和规格之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建立这种关系,能够指出所涉及的话语的任何对象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这种话语就确定了一种主体关系。对象在复杂的关系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话语,也就表明对象有了一定的主体性。福柯认为,主体不决定话语,而是话语决定主体。说话者的身份、说话者的陈述方式的形成,应该被看作是某种话语中一些不同成分关系的建立。当个体在使用某一话语时,不同的表述形式应该归结为不同的身份主体所在的立场。这样,话语就是一个主体的扩散、连同它自身的不连续性在其中可以得到确定的总体。 二、权力理论中人的主体性

人们利益和欲望的满足与权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所以权力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乐于探讨的焦点。在福柯看来,传统观念关于权力的阐述是将权力看成是主体对不同主体或者说是主体群对其他主体群的控制力或影响力。也可以这样说,它们都将权力理解为一种与肯定相反的力量。那么权力难道仅是具有压制性或否定性的吗,福柯并不这么认为。福柯从后现代主义多主体性或反主体性的立场出发,另辟蹊径,重新思考权力的本质及其运作方式。他认为,权力为在现代实践生活中解构主体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论提供的关于权力的运作方式不是在权力内部和主体方面对权力进行分析,而是在权力外部和主体行动的效果方面分析权力;不是将权力看成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权力的活动中对权力进行分析;不是从权力的中心观察权力的外扩,而是在权力的边缘处、局部形式中去分析权力;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方面,而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福柯运用反主体的微观权力分析法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解构,是解构人的主体性的新方法。

当然,福柯研究权力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解释人的主体问题,按他的话说,他就是要说明主体是如何在强调实践的层次上进入真理游戏之中的。福柯是指,无论个体与个体是在语言交往中,还是在有关的制度或经济的关系中,个体总是想方设法操控另一个体的行为,因此,权力从始至终都贯穿其中,它们的这种关系是运动的,可逆的,但是是不稳定的,主体的自由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权力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想要巩固一种权力关系,权力双方必须始终要存有某种形式的自由。

福柯所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把权力理解成多样性的力量关系,它们存在于它们运作的领域之中,构成了它们的组织。它们之间永不停止的相互斗争和冲撞改变了它们、增强了它们、颠覆了它们。这些力量关系相互扶持,形成了锁链或系统,或者相反,形成了相互隔离的差别和矛盾”。这种意义上的阐述将权力直接作用于日常的生活,这种生活可以使个体明白其类属,显示其个性,并使生活与其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福柯也进一步说明,“个体是权力形成的一种结果,而同时这种权力的结果在意义上有这样的传递作用:权力可以通过它自己建构的个体而通行”。这是一种使个体成为主体的权力形式。 三、知识理论中人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说到知识,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说,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表象与反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就知识的范围来说,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而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中,知识的含义却发生了变化,他认为:“由某种言语行为按它所独有的规则构成的,它被认为是某门科学建立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们并不是一定会产生科学,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知识。”这一认识表明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话语主体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

在考古学家们看来,任何知识都是言语的一种。所以,它们认为考古学是从个体的话语角度上进行的知识研究,创造了全新的知识论。福柯对主体观念的建构有不同的认识,他否定了传统思想关于“主体创造知识”的观念,承认“知识创造主体”的观念,他认为主体是随新知识的出现而产生,随知识的消退而消解的。考古学是解构主体的认识论基础,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在考古学看来,主体意识是从历史的连续性上建构的,所以解构主体就要在反历史连续性上进行,但与反科学起源论、反科学真理论一样,反历史连续性最终也会指向反对主体。历史连续性观念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赋予历史以所谓的意义,其原因是基于历史之外的超然主体存在。考古学者认为“历史目的论”是主体的目的,所以,他们要摆脱主体的束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反主体的认识论。

四、新的主体性形式——生存美学

主体化过程就是将各种规范、观念、行动准则等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的过程。它使成为主体的标准最终成为了“自我意识”或“自我教育”。福柯所说的主体形式就是伦理主体形式,即“我们所具有的文化中,人的主体化所依靠的不同模式的历史”,“个体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个体构成自己行为的道德主体构建成寻找某种道理的道德主体”,也可以这样阐释:“主体在运用这些规则时,是如何将自己与这种规则进行平衡,并将规则赋予自己的生存。”福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生存美学主张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古典文化理论,但不是要照搬照抄古代道德。总的说来,现代生存美学是与现代伦理相对立的一种新的观念。现代生存美学提倡的是反主体、反主体化的道德生活。现代生存美学主张回归到个体与自我的关系上来,他们认为这种关系应该成为道德生活的核心,并指导个体的整个生活。福柯认为,生存美学与以往的观念不同,它更加关注的是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说明个体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必须要运用一种美学思想来指导,还要成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品。只有合乎美的自由的选择,才能从权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最终指向一种美的生活状态。

福柯的现代生存美学将希望寄托在现代个体的自我改造或精神力量上,这种希望来自于知识——权力束缚之下的解脱。当代社会行为问题绝不仅仅是个体简单的选择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应将其个体性和社会性结合在一起来考虑,而不应该仅仅强调个体的精神力量。因为社会不变革,仅仅依靠个体精神层面的努力,要完全解决现代行为和道德的困境是远远不行的,也是绝对不够的。对于任何一个主体来说,要得到个体发展,都应该重新接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既要承认人的主体性,又要承认人的受动性,从而重构一个与自然、社会和个体自身和谐的主体观念,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L.德赖弗斯,保罗·拉比诺(著).张建超,张静(译).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271-272.

[2]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米歇尔·福柯.言论与写作[M].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69. [5]福柯(著),钱翰(译).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 [6]福柯.关心自我(Le Souci de soi)[M].Gallimard,1984:53.

[7]刘永谋,宋薇.主体是如何被建构的—重读福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31卷.

[8]从“知识考古”到“美学解救”——论现代“人”的福柯式解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

[9]福柯对人类主体化命运的审视与超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11卷,第4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艾志强,高琳.福柯对现代知识论的解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13卷,第1期.

[11]莫伟民.福柯思想渊源梳理[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4卷,第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