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 / 10
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树叶、软尺、毛线、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课件-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喜欢秋天吗?秋天到了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瞧,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捡了一片美丽的大树叶,快看看吧!你能找出这片叶子的边线吗?伸出你的手指,比着画一画。说一说,你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在哪里停下的?
生:利用手中的树叶描述画法。
2 / 10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数学书放到桌面上,谁知道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呢?(两名同学摸),全班同学摸一下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周长,同时板书棵题。
(二)探究新知
1.问题1
(1)师:自学课本45页,找一找什么是周长,并向同学指一指手中树叶、课本的周长。
师:自学完的同学们请用坐姿告诉老师。
师:同学们都探究出了结果,接下来找同学们汇报。
生: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生:围绕数学书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师:找一找桌面和窗户的周长,并总结什么是周长?
3 / 10
围着物体的边沿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物体的周长。
师:同学们找的很快很准,那同学们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生:同学们找的很准,1、3、4、5这四个图形有周长,2、6个没有周长。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周长的定义呢?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 / 10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我们认识了周长那接下来同学们你能得到树叶和课本的周长吗?
2.问题2
讨论: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交流合作。
1.使用了什么测量方法?
2.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师:自学完的同学们请用坐姿告诉老师。
师:同学们都探究出了结果,接下来找同学们汇报。
生:我用细绳绕树叶一周,然后用直尺测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量得周长是25厘米。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用皮尺绕树叶一周测量出树叶的周长,量得周长是25厘米。
师:我们测量出了树叶的周长,那同学们再说一说怎么测量课本的周长呢?
5 / 10
生:我分别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他们加在一起,通过测量我发现:数学课本的周长是54厘米。
师: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发现图形的周长就是把各个边的长度加在一起。
3.问题3
(1)师: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同学们数的又快又准,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解决下面问题。
4.试一试
(1)一条小路围绕着一个小公园,小公园的周长是多少米?
6 / 10
(2)小组PK:
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准,并说出解题思路。生:120+120+120=360(米)
120×3=360(米)
生:(110+90)+(124+86)=400(米)生:75+75+75+75+100=400(米)
75×4+100=400(米)
7 / 10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计算的既快又准确。并且总结出了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拓展提高。
3.拓展提升
小组PK:
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准,并说出解题思路。
(2)一个公园湖的周围每隔10米栽1棵柳树,共栽了8棵柳树,公园湖的周长是多少米?
10×8=80(米)
答:公园湖的周长是80米。
解析:8棵树围在一起中间有八个树空,所以求周长就是求8个10米是多少。
8 / 10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同时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都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三)课堂练习
老师课件出示习题。
1.下面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哪只小蚂蚁能最先到达终点?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单位:厘米)
9 / 10
师:大部分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少数同学掌握不太好,希同学们课下好好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分小组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同桌之间比一比等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