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一、史家对于小说的论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认为小说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2、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与后之小说类似。
3、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上古神话
1、 定义: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 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切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产生与功能: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
1
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3、保存和记录:《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该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和宗教祭仪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余散见经史子集中。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4、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1)、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2)、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
2
(3)、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首先,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3
6、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1)、零散无严密系统。
(2)、将人神话,神话的神秘化。
(3)女性地位较高。
(4)无爱神
(5)围绕生存主题。
(6)科学的语言和幻想。
(7)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影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对后代的小说、诗歌、戏曲的影响。
(1)提供创作素材,启发想象力。
(2)对后代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7、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4
二、汉人小说皆为伪作。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志怪小说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三、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3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3、志人小说分为三类:一、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二、野史。东晋葛洪所作《西京杂记》。三、逸闻轶事。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4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
4、《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为南朝宋刘义庆。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梁刘孝标为之作注。《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影响深远。
四、唐传奇的发展历程
1、定义:
5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后来才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始有意为小说也”。
2、 唐传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如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是唐人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
(2)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中唐传奇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豪侠、梦幻等诸多方面,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爱情小说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后有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中唐传奇还有一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其中沈既济《枕中记》和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此期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如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
(3)晚唐为退潮期。出现了不少传奇专集,如裴铏《传奇》、薛用弱《集异记》、李复言《续玄怪录》等,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杜光庭《虬髯客传》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现存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
3、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成“作意好奇”,虚构想象成为其基本手法。
6
(2)情节曲折委宛,引人入胜。
(3)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4)语言简洁明快,含蓄优美。
4、俗讲与讲经文:
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唐代俗讲盛行。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散韵结合,说唱兼行。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一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如《维摩诘讲经文》。宋诸宫调、明清弹词等说唱故事的体制,可以看出俗讲的影响。
5、转变与(敦煌)变文:
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称为“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现存敦煌变文有四类:一是宗教性变文,如《八相变》。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三是民间传说变文,有《舜子至孝变文》等。四是时事与人物,如《张议潮变文》。敦煌变文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五、宋元话本(入话、得胜头回、平话)
宋元时期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分为小说、讲史两类。小说多为白话短篇,主要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讲史多用接近口语的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宋元小说话本的体制,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
7
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往往与故事发生联系;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六、明代小说
(一)、章回小说
1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体裁形式。2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3章回小说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4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二)、明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P13:
主要表现在: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5塑造的典
8
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综合)
1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2英雄传奇。如《水浒传》。3神怪小说。如《西游记》。4世情小说。如《金瓶梅》。
(四)、《三国演义》
1、历史演义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题材,敷演成完整的故事,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世所尚,效颦者日众,形成了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2、《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1)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3)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4)宋代的“说话”艺术,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5)元至治年间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
9
同的《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6)金元时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7)在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创作了《三国志演义》。
3、《三国演义》的版本
(1)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幷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3)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4、《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讴歌理想:理想政治:仁政,批判暴政;
理想人格:德才,圣君贤臣(忠义智勇)
(2)、批判现实:上层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人民的苦难。
(3)、总结经验:夺取政权:三本:民心(立国之本)人才(兴邦之本)谋略(成败之本)
巩固政权:
10
(4)、探问人生:天人关系。
5、《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1)虚实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
(2)非凡的叙事才能。结构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4)创造了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关公之义,诸葛之智。
(5)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6、《三国演义》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
(1)出场定型。如写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2)反复皴(cūn)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如写曹操。(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温酒斩华雄”。(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如“三顾茅庐”。
7、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之异同:
11
(1)《水浒传》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有别于《三国志演义》。(2)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描写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五)、《水浒传》
1、《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2)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3)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这显然是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4)《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等,已把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5)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6)在这基础上,产生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2、《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复杂,有繁本与简本之别。(2)繁本系统中,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已佚。今存最早的的百回本是康熙时补修万历本。(3)另有万历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也是百回本。(4)繁本中的120回本,增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也附有“李卓吾”的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5)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6)简本是繁本的节本,
12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3、《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1)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2)英雄群像:同而不同 (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
性格在环境制约下的发展。(林冲、武松、杨至)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水浒》作者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注意细节真实,逼近生活;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3)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六)、《西游记》
1、神怪小说: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着神怪小说的热潮。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以《西游记》为代表。
2、《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3
(1)《西游记》的演化过程则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2)玄奘(602~664)取经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3)唐代末年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4)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5)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6)《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一般认为是明代的吴承恩。
3、《西游记》的艺术风格
奇幻和诙谐。
(1)极幻和极真。
(2)塑造人物形象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多角度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4)穿插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七)、《金瓶梅》
1、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
14
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2、《金瓶梅》的艺术特色
(1)寄意于时俗。长篇的题材从历史到现实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2)从歌颂到暴露。冷静客观。
(3)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4)网状结构。从线性到网状。
(5)妙在家常口头语。:“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3、《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1)《金瓶梅》最早的续书名《玉娇李》(或作《玉娇丽》)。
(2)明末遗民丁耀亢作《续金瓶梅》。
(3)《金瓶梅》以后的世情小说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摹世态的,另一派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讥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前者以《红楼梦》为代表;后者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八)、白话小说
15
1、《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共60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一般学者认为它们基本上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继《清平山堂话本》之后,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2、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三言”、“二拍”
定义:
(1)“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16
(2)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着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 “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艺术性:
(1)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常常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为了使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串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
(2) 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3)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更加通俗贴切。
4、《今古奇观》:
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卷秩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九)、文言小说
1、《剪灯新话》:
17
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是一部文言小说集。此书共4卷20篇,另有附录一篇。大都写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怪奇的色彩。书中多爱情婚姻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的气息。4《剪灯新话》措词巧妙,情节动人。影响很大。
七、清代小说
1、《水浒后传》
清初陈忱《水浒后传》依据原书的结局,叙写梁山英雄中剩存的李俊、燕青等32人再度起义,反抗入侵的金兵,寄托了陈忱的亡国之恨。这种借小说人物抒情写意的笔法,也就使小说带有抒情写意性。这是通俗小说文人化带来的新的艺术素质。
2、《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作成于清初顺治年间。《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问世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没有借用旧的故事框架,是一部作家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写了两世的两种恶姻缘,有着浓重的荒诞神秘的色彩。描绘出相当丰富的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
3、李渔的短篇小说
明清之际的拟话本小说,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他摆脱了改编、因袭的作法,有自觉的创造意识。他所营造的小说世界,大都是与现实世界似是而非,而是他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在白话小说创作中,李渔是最早勇敢地投入自己、表现自己的作家。李渔的小说创作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玩世的娱乐性。
18
4、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从晚明话本小说发展而来,成为章回式的中篇,书名也多仿照《金瓶梅》由主要人物姓名中的一个字拼合而成,如《玉娇梨》、《平山冷燕》。文字比较清顺、规范,中间夹有较多的诗词韵语,大多数是以诗词为主人公发生爱情的契机。这类小说叙才子佳人才色相慕,终成连理,却严守礼教规范。内容形式单调。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红楼梦》。
5、《聊斋志异》的艺术性
(1)一书而兼二体,用传奇法以志怪。
(2)神怪、梦幻的艺术形式化。
(3)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4)情节的丰美。
(5)小说诗化倾向,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多样。
6、《阅微草堂笔记》
清代大学士纪昀作,是一部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纪昀本长文笔有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19
7、《儒林外史》
主题: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理想文士的探求
艺术成就(特点):
(1)长篇结构的新形式。全书无主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如王玉辉劝女殉节。
(3)讽刺艺术的新成就。《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8、《红楼梦》
主题:
20
家庭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青春悲剧、人生悲剧、社会悲剧
人物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袭人等
叙事艺术:
(1)写实与诗化融合。
(2)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3)叙事视角的变换。《红楼梦》虽然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4)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9、《绿野仙踪》和《镜花缘》:
在《儒林外史》、《红楼梦》创作的前后,还有许多长篇小说出现。《绿野仙踪》和《镜花缘》是其中较好的两部作品。
(1)《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绿野仙踪》以明嘉靖间严嵩当政、平倭寇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锄怪,最后功成德满,驾鸾飞升,可见其愤世嫉俗之意。
21
(2)《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镜花缘》是一部借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镜花缘》表现出了对妇女的地位、境遇的关注、思考。《镜花缘》最富特色的是前半部书写唐敖游海外诸国的经历、闻见。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铺排众多才女在两三天里的欢聚。《镜花缘》思想机敏,富有幽默感。奇思异想,别开生面,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成就更高、影响更大
10、《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作者是近代文康。小说以何、安二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小说结构翻新出奇,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成为京味小说的滥觞。
11、近代世井风情小说(“狭邪小说”)
嘉、道以降,迄于同、光年间,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有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等。这些小说(1)展示的是浓厚的市井风情,(2)带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3)淡化故事情节,笔触多及人文景观,(4)追求平谈自然的小说美学风貌。
12、四大谴责小说在清末“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长篇小说,是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作品。这类作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
22
13、《老残游记》小说艺术的现代性
《老残游记》的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
(1)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小说视角也由传统的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2)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3)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其文笔之清丽潇洒,意境之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如写大明湖秋色,明湖居白妞说书,精彩绝伦。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