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李晓霞 (河北省涉县更乐镇东巷小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无论是哪种 类型的课,都要设计好如何导入的问题,如果新课导入得体,可以使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期待,收到一举成功的效果。导入要注 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 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冲动。 1以旧引新式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 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 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 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 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及分数应用 题。如一桶汽油倒出1/5刚好6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将题中l/5改为 20%,让学生计算,巧妙的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既温 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 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这样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悬念导入式 悬念导入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悬念导入法可以给 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 兴趣。但设置应具有“精巧”、”新颖”、“奇特”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 发”、“令人深思”。例如;教师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 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个三角 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 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 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3设障立疑式 ~切学问来源于疑”。在导入新课时擞师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 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我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先出示边长为5x6和6x6的两个图形(单位:分米)。-止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 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 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我又 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白银西区广场的面积、整个白银市的面积、我们国 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我 提出的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学习的兴趣就来了,随 之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4故事激趣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一t-数学内容在教材上相 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 一056400) 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更不用说达到素 质教育的目标。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 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故 事导入,让事例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故 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 百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 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平均分给三个 儿子,老大他拿了全部的九分之三,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六分之二,老三说他 拿了全部的三分之一。老二和老三都觉的不公平,为此争吵起来。那么同学 们你们说他们谁分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 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 5联系实际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 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 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 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 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 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 和理解数学。 例如:“多位数的认识”。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 的旧知识,学生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人口,领土 面积9600000平方千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的 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当然,导入的方法还 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5.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5.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 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5_3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5.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 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 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 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进 发出迷人的火花。 浅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王丽娟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学区钟里学校河北邯郸056500) 【摘要】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1“小组合作学习”简介及其特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的小组讨论越来 越多地被教师引进课堂。这种形势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 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 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 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 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 自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 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 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 造了发问的机会,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 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进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 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 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1.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 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 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2.1组建小组,培养得力组长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教师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 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要选一些学习成绩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 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2.2抓住关键,培养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 (1)学会 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 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 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 (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绪I生发言。 一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