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即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部分。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极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诗经》、《大学》、《论语》、《楚辞》以及苏轼所写的《赤壁赋》,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等都属于此类;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再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唐代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是古白话的代表。狭义的古代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本文主要描述的是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构字方法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所表对象是有实体可以描绘的事物,主要是名词。 比如日、月、山、鼎等字都属于象形字。有些象形字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画出来,有一些象形字较为复杂,需要把与所象之物密切关联的另一物体也连带着“画”出来才好识别。通常称这样的象形为合体象形或烘托象形。其中眉、向等属于此类。象形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古代人民转而用指事来构造另一些象形所表示不出来的字。
指事字的构字方法是以象形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指出“事”之所在。所表对象是事物的局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文
字特征是一个象形字加上一个指事符号。本、末、亦等字都属于指事字。指事字分为独体指事、合体指事和变体指事,独体指事的文字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这类独体的字,通常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合体指事是指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变体指事是指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划,透过这种变化,使人领悟到另一层相关的概念。这种变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变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如逆、世、臣、夏等,都属于变体指事。由于指事字是以象形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指出“事”之所在的,必须要依靠象形字来发展,所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弥补象形和指事的局限,人们创造了会意的造字方法。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知道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国、尘”等。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从字的构形与字义的关系来考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一类是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如:尖、甦、尠。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异体会意字是指由不同的字构成的字,比
如说“武”;同体会意字是指由相同的字构成的字,如“从、比”等。判定会意字的条件为(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的字组成。(2)必须有新义。由于会意字构形与表意之间的关系有直观浅显的一面,又有隐晦深层的一面,所以人们对古代会意字的辨识,容易犯主观片面的错误。因此,虽然说“会意”的造字方法比“象形”以及“指事”而言有很大的进步和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会意字的局限,人们有发明了“形声”的造字方法。
形声字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它的构字方法是一个义符(意符、形符)表意义范畴,一个声符表字音 。其所表对象不受限制,文字特征属于合体。形声字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如:氧、镁、锂、吨等,我国80%的汉字都属于形声字。从汉字发展的角度看,形声字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得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因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表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音标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字造字发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除了它们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
转注是指同一物类、事类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同时又有声音上的关系。假借是指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字来代替。
转注和假借均为六书造字法,原则上都不能产生新字。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变化或方言的差异;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语言的文字现象:即文字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形体以适应发展变化了得语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
以上是我国汉字的造字方法,它显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同时表现出了汉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段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汉字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