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宏、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

来源:九壹网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不同时期的GDP不能够直接比较,也使得象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通过市场的活动很难在其中得到反映;GDP核算“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相对纯净的流量指标,且该指标并不反映产品的实现情况;明确GDP核算的地域范围是“一国或一地区”,注意其在核算原则上与GNP的区别。由于人们经常把GDP作为指导和反映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读者在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指标的重大缺陷(如,GDP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现有的GDP指标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

2. 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即投资支出。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读者须搞清楚上述各项收入哪些会进入消费者的账户,哪些则会成为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各宏观收入指标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地把握.

3. 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关键,在于搞清“事前的、计划的”指标与“事后的、实际的”指标的区别,前者是“合意”的,而后者可能包含“非合意”的部分。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有助于弄清“事前的相等”和“事后的恒等”的经济含义,有助于增进对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i = s”的理解。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7.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其中,用于补偿资本消耗,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为净投资。

8.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

- 1 -

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

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GDP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GDP,而是大致相当于NI的一个指标了。

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选择正确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投资包括( C )。

A.政府部门提供的诸如公路、桥梁等设施 B.购买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

C。年终比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货量 D.消费者购买但当年未消费完的产品 2.使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下面哪一项是不必要的( B )。

A。工资、利息 和租金 B.净出口 C.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D.资本折旧 3。下列各项可被计入GDP的是( C )。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 B.拍卖毕加索画稿的收入

C。晚上帮邻居照看孩子的收入 D.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一国从国外取得的净要素收入大于零,说明( A ).

A.GNP〉GDP B.GNP=GDP C.GNP5。假如一套住宅于2000年上半年建造并以9000美元出售,下半年出租,租金为600美元,同期折旧90美元,则该年度与此经济活动有关的总投资、消费和GDP分别为( A )。

A.9000美元、600美元和9600美元 B.0美元、 9600美元和9600美元

C。8910美元、600美元和9510美元 D。9000美元、1200美元和9600美元 6。在公司税前利润中,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是( C )。

A。公司所得税 B。社会保险税 C。股东红利 D。公司未分配利润 7。下列那个指标可由现期要素成本加总得到( C ). A.GDP B.NDP C。NI D.DPI

- 2 -

8。要从国民收入获得个人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B )。

A。公司所得税 B。间接税 C。社会保险税 D.公司未分配利润 9。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D )。 A。NDP B.NI C.PI D。DPI

10。为使不同年份的GDP具有可比性,需要对GDP进行调整,原因是( A )。 A.GDP是一个现行市场价值的概念 B。不同年份GDP的实物内容不同

C。不同年份的GDP所含的折旧和间接税不同 D。GDP包含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成果 11.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是存量指标( C ).

A。收入 B。投资 C。资本 D.进出口 答案1.C 2。B 3。C 4。A 5。A 6。C 7.C 8。B 9。D 10。A 11。C 三、 计算 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的GDP、

NDP、C、I 和In(净

第一第二指标 投资)。 年 年 表13—1 新产建筑 5 5

新产设备 10 10

新产消费品 110 90

消费掉的消费品 90 110

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 10 10 折旧

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 10 10 折旧

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30 50 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 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 50 30 C = 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元 I= 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底消费 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5+10+50-30=35亿元 In =I- 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 - 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 =35-10-10=15亿元 GDP=C+I=90+35=125亿元 NDP=GDP-(I-In)=125-20=105亿元 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 C=110亿元,I= -5亿元,In= -25亿元 GDP=105亿元,NDP=85亿元 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

(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 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

(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GDP.

- 3 -

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13—2所示,试求:

表13—2 1998年 1999年 数量 数量 价格 价格 书本 100 10美110 10美面包(条) 元 元 菜豆(千200 1美200 1。5美克) 元 元 500 450 0。5美元 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解:(1)1998年名义GDP为:100×10 + 200×1 + 500×0.5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为:110×10 + 200×1.5 + 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 GDP为: 110×10 + 200×1 + 450×0。5=1525(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 (1525-1450)÷1450 ≈0.0517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 GDP为:100×10 + 200×1.5 + 500×1= 1800(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850 — 1800)÷1800≈0.0278=2。78 % (5)对比(3)和(4)可看出,GDP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价格有关。但需说明的是,一国GDP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GDP,都能将GDP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GDP的变化无关。 4。 根据上题数据,以1998年为基期: (1)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解:(1)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为 99年名义GDP/99年实际GDP= 1850/1525 ≈1.213 (2)以GDP折算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胀率为(1。213 - 1)×100% = 21。3% 5。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A的价值增加为:5000美元- 3000美元 = 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美元- 200美元 =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美元— 2000美元= 4000美元

(2)由生产法核算GDP,易得其值为 GDP = 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 4 -

亦可用加总所有部门最终产品的方法计算GDP。易知A、B、C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分别为2800美元、500美元和3000美元,加总即得GDP数额为6300美元。

(3)国民收入额为:6300美元- 500美元 = 5800美元 6。从表13—3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单位:万美元).

13-3表 指标 数量 356。资本消耗补偿 4 1866 雇员酬金 。6 264。 企业利息支付 9 266. 间接税 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164。 公司利润 8 非公司企业主收120。 入 8 红利 66.4 253。解:(1)国民收入= 雇员酬金 + 企业利息社会保险税 9 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402.收入 个人所得税 1 =1866。6+264。9+34.1+164.8+120。8

消费者支付的利=2451.2万美元 64。4 息 (2)国内生产净值 = 国民收入+ 间接税

105。=2451.2 + 266。3 政府支付的利息 1 =2717。5万美元 政府和企业的转374。(3)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净值+资本移支付 5 消耗补偿 1991=2717.5+356。4 个人消费支出 。9 =3073.9万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红利-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2451.2–164.8+66.4—253.9+105.1+374.5 =2578。5万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2578。5—402.1=2176.4万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176。4-64.4—1991。9=120。1万美元

7.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13—4(单位:万美元).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表13-4

- 5 -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4 800 800 300 3 000 960 30 解:(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

值 -(总投资—净投资)

= 4800 —(800 - 300)= 4300万美元 (2)净出口 = 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 4800 - 800 — 3000 — 960 = 40万美元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 = 960 + 30 = 990万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 4300 - 990 = 3310万美元

(5)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 3310 - 3000 = 310万美元

8。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个人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

解:(1)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4100 —3800 = 300万元 (2)投资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国外部门的储蓄

=300 +(-200)+ 100 = 200万元

(3)政府购买 = 国内生产总值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 =5000 - 3800 — 200 -(— 100)= 1100万元

四、分析讨论1。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和“产出等于支出\"?

答:(1)产出等与收入。所谓产出,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市值,在这个总市值的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要素成本(如利息、工资、租金等),一部分是非要素成本(如间接税、折旧等),它们最后分别成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因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就等于要素成本和非要素成本之和,故产出等于收入。

(2)产出等于支出。所谓支出,是指各部门针对本国最终产品发生的支出.由于把因为无人购买或因购买力不足而积压在仓库里的存货视为企业自己将其“买下”的投资行为,故产出也必等于支出。

(3)产出、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从生产、分配和流通三个环节对同一堆最终经济成果的衡量,若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因素,三者必然是相等的,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必然是相等的。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了。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但这和计入GDP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指标中哪个总量有

- 6 -

影响?

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将会使PI和DPI减少,而其他几个总量指标则不会受影响。原因是:社会保险税是GDP、NDP和NI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保险税的增加意味着其他部分的减少,各部分的总和即GDP、NDP和NI是不变的.但在由NI得到PI时,需要将社会保险税从NI中扣除。故其他条件不变,社会保险税增加,PI将减少;由于DPI由PI扣除个人税而得,DPI亦会相应减少。

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储蓄与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的恒等,是“事后的、实际的”投资和储蓄的恒等。设有一个二部门经济,其国民收入为1000亿元,从收入的使用看,用于消费的为800亿元,则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既为储蓄;从支出的结构看消费仍为800亿元,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此时被视为投资。这里的投资和储蓄是事后的、实际的指标,其中可能包含有非合意的部分,因此就必然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 (2)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的含义. 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的相等是基于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意愿的相等,是“计划的、事前的、合意的”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由于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并不一定相同,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亦存有差异,因而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相等就只能是偶然的.只有当非合意的投资、非合意的储蓄为零,即实际的投资、实际的储蓄让投资主体、储蓄主体都满意时,计划投资才等于计划储蓄。

5。当你改变到附近酒店就餐的打算转而与朋友们举行温馨轻松的家庭宴会的时候,当你决定不去看电影而是在书房看书消磨你的周末的时候,甚至当你只是为了欣赏人行道旁繁茂的花草决定不乘公交车而步行回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正使这个国家的GDP减少?你可能会惊奇地说:这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啊!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我更舒服、快乐,这与GDP又有什么关系?然而统计专家们知道——并且也许会一本正经的告知你:你真的在改变GDP并影响经济的增长率啊!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让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牵肠挂肚的GDP真的值得受到它现在正受到的关注吗?

答:GDP当然是重要的。但GDP不能代表一切。GDP是用当期价格计算的一个经济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市场价值,因此,上面提到的“你”的三种举动确实会使GDP有所降低。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其个人利益的最好守护者,当他作出某个决定时,这个决定在当时对他总是最适宜的,我们就有理由确信:较低的GDP并不必然地对应较低的福利水平。公允地说,GDP决定着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享有的福利的绝大部分,但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尺度,仍然存有许多缺陷。GDP中包含了许多和个人幸福无关的因素,而许多对人们的福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又没有在其中得到反映。比如,象地下经济的绝大部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闲暇等促进福利增长的因素没有反映在里面,而另外一些使福利水平下降的因素,如没有得到补偿的污染,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现代都市生活的不舒适等,却未从中扣除。此外,用以计算GDP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水平,因此不能够精确地反映一个经济社会的总福利的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GDP具有不同的物质内容,因此等量的GDP带给人的福利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GDP不是一个衡量经济福利的完整的尺度,它的数量并不能精确地表示福利的多和少.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也许应更多地关注一下“经济净福利( NEW )\"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由GDP加上或减去前面所列的各种导致福利增多或降低的诸多因素后得到的。

第二部分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本章的另外一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生”.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

- 7 -

背景下。

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

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入(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入(产出)。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4.收入—支出模型及均衡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即45º线模型)是本章分析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核心模型,其实质是“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这一均衡条件的几何表达。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基础上,将消费、投资或储蓄代入前所述之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不难得到国民收入的数值;或者,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找到总支出曲线与45º线的交点,同样可以确定均衡收入的水平。读者需注意,在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里,各个指标是如何对国民收入水平产生影响的. 5。乘数论: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乘数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在非充分就业的背景下,投资、政府购买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出现多倍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读者应清楚各类乘数的取值,同时还要明确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基本概念:

1.萨伊定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出需求的观点.他认为: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收入一部分作为消费,一部分作为储蓄。任何储蓄起来的收入又可以为了赚取利润而作为投资,这样储蓄与投资总是相等的。供给为了获得收入,而供给最终创造了需求。

2.有效需求:凯恩斯把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

3。消费函数: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C(Y)。

4.消费倾向: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5.边际消费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C。

6.储蓄函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

7.平均储蓄倾向: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

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

- 8 -

率,通常记作MPS。

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在凯恩斯看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质看还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通常的具体事实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0.凯恩斯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使供给(生产)增加。简而言之,需求可以自发地创造供给.这被凯恩斯主义者称为凯恩斯定律,它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11.投资: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 12。重置投资:指用来补偿消耗掉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以折旧的方式进行. 13.净投资:指扩大资本存量而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它是为了弥补实际资本存量与理想的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而进行的投资,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 14。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是E=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15。非意愿存货投资:也称非计划存货投资。当产品卖不出去时不得不堆在仓库里,这部分存货不是企业想要持有的存货,即非合意存货或非意愿存货,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实际产出减计划支出.

16。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7。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式中,∆Y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是支出的变化)。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1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税条件)中,其值为kiy111,或ki;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i11MPCMPS其值为kgy1。式中,∆y是增加的收入,∆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β是边际消费g1(1t)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

1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值与投资乘数同。

- 9 -

20.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定量税条件下,其值为

ktyy;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kt,t为税率. T1T1(1t)2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2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kb1。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若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的影响。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这样的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自发消费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2。因为投资恒等于储蓄,故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能够实现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资与储蓄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而言的.在投资与储蓄的总量中,可以有非合意的部分,但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微观经济的均衡一样,是指在所有有关的经济主体充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愿的条件实现的,这里的总供给总需求即是一对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意愿的指标。只有当所有非合意的因素不存在,即非合意的投资和储蓄均为零,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等于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储蓄时,总供给才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才是均衡的。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有保证的,但其理论基础并非由于事后的投资等于事后的储蓄,而是所谓的萨伊定律和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总供给必定等于总需求;根据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利率能够灵活地变化以保证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总是等于计划或合意的储蓄,从而总供给也一定与总需求相等.

3。政府将增加的税收无论用于增加政府购买还是转移支付,结果都会使均衡收入提高。 分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将使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原因是平衡预算乘数大于0(在三部门定量税条件下此乘数值为1)。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亦会使收入水平提高。表面看,转移支付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但细想一下,政府增加的税收可能主要来自富有的阶层,而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则主要是贫穷的阶层。由于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比前者高,故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也会使均衡收入增加。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无论计划存货投资还是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分析: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计划投资的数量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意愿,所以并不必然为零。

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则未必如此.当消费者收入不敷消费所需即负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收入水平超出消费需要即有正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

二、选择正确答案1。在古典理论中( )。

A。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B。储蓄与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 C.投资取决于收入,而储蓄取决于利率 D。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2.如果总收入为100万元,消费为80万元,则由萨伊定律(设为二部门经济),总需求的水平应为( ).

A.100万元 B.80万元 C.大于100万元 D。大于80万元小于100万元

- 10 -

3。由古典理论,当储蓄供给有一个增加时( )。 A。利率将下降 B.利率将上升 C.储蓄供给曲线将左移 D.投资需求曲线将右移,因为投资增加了

4。由古典理论,若货币供给不变,实际收入的增长必导致价格水平(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能确定

5.若平均消费倾向为一常数,则消费函数将是( ).

A。在纵轴上有一正截距的直线 B.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C。一条相对于横轴上凸的曲线 D.一条相对于横轴下凹的曲线

6.某家庭在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后来收入升至6000元,消费支出亦升至6000元,则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 A。3/4 B.2/3 C.1/3 D。1

7.若消费者提高自己的消费曲线,说明消费者已决定( )。

A。因收入提高,将增加储蓄总额 B。因导致收入提高之外的其他某种原因,将增加储蓄总额

C。因收入减少,将减少储蓄总额 D。因导致收入减少之外的其他某种原因,将减少储蓄总额

8。假设企业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增加购置新机器和新厂房的总额。则可以预计( )。 A。收入不会有任何变化 B.收入会上升,消费支出也会上升

C.收入会上升,但消费支出不会受影响 D。收入会上升,但消费支出必然下降

9。已知潜在GDP为6000亿美元,实际GDP为5000亿美元,若消费者打算把3900亿美元用于消费,计划投资的总额为1200亿美元,则实际GDP将(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能确定

10.当GDP处于均衡水平时( )。 A。收入总额必须等于消费者计划用掉的那部分收入再加上他们计划储蓄的数额 B。消费者支出总额必须正好等于“收支相抵”的收入水平 C。GDP的数额必须正好等于计划投资与储蓄相加的总额

D。收入总额必须正好等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加计划投资总额

11。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政府欲增加100亿美元的购买支出.为保持价格稳定,政府可以( )。 A。增税小于100亿美元 B。增税大于100亿美元 C.增税100亿美元 D。减少100亿美元的转移支出 12。下列哪项经济政策将导致经济有最大增长( ).

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商品和劳务 B.政府增加50亿元税收然后将其悉数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

C。减少50亿元税收 D.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其中2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支付

13。假定经济正经历通货膨胀,它可由下列哪一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消除( )。

A。增加政府购买 B。减少个人所得税 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D。增加同样多的政府购买和税收

14。若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平均储蓄倾向为0.1,设为两部门经济,均衡收入水平为( ).

A。大于7000亿元 B。等于7000亿元 C。小于7000亿元 D.等于700亿元

15.已知某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为3800亿元.设边际储蓄倾向为0.25,则增加100亿元投资将使经济( )。 A.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B。出现5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C。出现20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D。出现100亿元的紧缩缺口

- 11 -

16。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的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17.哪种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18.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答案1.D 2.A 3。A 4.A 5.B 6.B 7.D 8.B 9。A 10.D 11。B 12.A 13.C 14。C 15.B 16.A 17。C 18.D 三、计算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将已知条件c=100+0。8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750(10亿美元)

此时,消费和储蓄的数额分别为c=100+0.8y=700(10亿美元) s=y—c=750-700=50(10亿美元) (2)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之差,即非自愿存货积累=800-750=50(10亿美元) (3)已知c=100+0。8y,i=10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则增加的收入为:∆y=1000-750=250(10亿美元) (4)将c=100+0.9y, 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500(10亿美元) 此时的储蓄额为:s=y-c=y-100-0。9y=50(10亿美元) 投资增至100时,类似地可求得均衡收入为y=2000,收入增加量为:∆y=2000—1500=500(10亿美元) (5)对应消费函数c=100+0.8y,易知投资乘数ki115 110.81110 110.9对应新的消费函数c=100+0。9y,易知投资乘数ki即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较原来增加1倍。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至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t=α+β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114 解:(1)由储蓄函数s=-1000+0。25y,易得投资乘数kiMPS0.25投资增加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 ∆y=ki×∆i=4×(500-300)=800(10亿美元) (2)当投资i=300时,均衡收入为 y0=4×(1000+300)=5200(10亿美元) 由s=-1000+0。25y,且ct=α+βyt-1,,得消费函数 ct=1000+0。75yt-1, 当投资增至500时,第1、2、3、4期的收入分别为

- 12 -

y1=c1+i=1000+0.75y0+500=1000+0。75×5200+500=5400(10亿美元) y2=c2+i=1000+0。75y1+500=1000+0.75×5400+500=5550(10亿美元) 类似地,可有y3=5662。5(10亿美元)y4=5746.875(10亿美元)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kb。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由已知条件,易得 yd=y-ty+tr=0。75y+62.5 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 kikg12.5;kt2 1(1t)1(1t)ktr112;kb 1(1t)1(1t)2(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 ∆y=1200-1000=200(10亿美元) 由∆y=kg∆g,得∆g=∆y/kg=200/2。5=80(10亿美元) 由∆y=kt∆T(这里T为税收额),得∆T=∆y/kt=200÷(-2)=—100(10亿美元) 由∆y=kb∆g(或∆y=kb∆T),得∆g=∆y/ kb=400(10亿美元)或∆T=∆y/ kb=400(10亿美元) 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 4.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状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周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上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加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解:(1)(30万美元+60万美元+90万美元)÷4=45万美元,即该消费者四个时期的消费水平均为45万美元.由此知其第一个时期的储蓄为(30—45=)—15万美元;第二个时期的储蓄为(60—45=)15万美元;第三个时期的储蓄为(90-45=)45万美元;第四个时期的储蓄为(0—45=)-45万美元。

(2)在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不存在借款可能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第一期的消费为30万美元,然后再在剩下的三个时期中均匀其消费,每期的消费额将是(60+90)÷3=50万美元。

(3)设新增财富一开始即被预期到,若新增财富为13万元,且可利用信贷市场,易知该消费者每期的消费将在45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13÷4=3.25万美元,达到48.25万美元的水平;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则每期消费额将达到45+(23÷4)=50。75万美元.

不可利用信贷市场的情况下,若13万美元的新增财富是在第一时期获得的,则其第一期的

- 13 -

消费额此时变为30+13=43万美元,后三期的消费额仍为(60+90)÷3=50万美元,即新增财富全用于第一期的消费(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易知新的消费方案为每期50。75万美元)。若13万财富是在第二、三、四期中任一期获得的,则消费者将把新增财富平均用于后三个时期的消费,即新的消费方案为30万美元、54.33万美元、54。33万美元和54.33﹝(60+90+13)÷3=54.33﹞万美元(若新增财富是23万,新的消费方案将是30万、57。67万、57.67万和57。67万,读者验证)。

若新增财富事前未被预期到,则无论信贷市场是否可被个人利用,收入在各期的分配仍将如前述,而新增财富则要在财富增加后的各期间(含财富增加的当期)平均分配,方能最大限度满足该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5.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p,这里yp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d和过去收入 Yd—1的如下的加权平均值:Yp=0.7Yd+0。3Yd-1。 (1)假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1)第n年的消费设为cn,则第二年的消费是 c2=200+0.9yp=200+0.9(0。7yd+0。3yd-1)=200+0。9(0.7×6000+0.3×6000)=5600(美元) (2)第三和第四以及第n年的消费是 c3=200+0。9 yp=200+0。9(0。7×7000+0.3×6000)=6230(美元) c4=cn=200+0.9 yp=200+0.9(0.7×7000+0。3×7000)=6500(美元) (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0.9×0。7=0.63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0。9 6.边际消费倾向为0.9,今如减税9亿元,试计算总储蓄会增加多少(设为定量税的情况)。 解:根据已知,易得税收乘数kt为 kt10.99 10.9减税9亿元,会使收入增加∆y=—9×(-9)=81亿元 因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9,则边际储蓄倾向为MPS=1-MPC=0.1 易得储蓄额之增量为∆s=MPS×∆yd =0.1×(81+9)=9亿元 7.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0.8,税率t=0。25,均衡时有一个150亿元的预算赤字,即有g—T=150亿元,g、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净税收。问需(1)增加多少投资或(2)改变多少政府购买或(3)改变多少转移支付或(4)改变多少自发税收或(5)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多少数额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解: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转移支付乘数ktr、税收乘数kt

和平衡预算乘数kb的值: (1)若通过增加投资的办法消除赤字,则增加的投资∆i须满足∆T=t∆y=tki·∆i=0。25×2。

5×∆i=150亿元 ∆i=240亿元 即须增加投资240亿元。 (2)若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购买∆g须满足

∆T—∆g=t∆y-∆g=tkg ∆g-∆g=0。25×2。5×∆g—∆g=150亿元 ∆g=—400亿元 即须减少政府购买400亿元。

(3)若通过改变政府转移支付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tr须满足∆T—∆

tr=t∆y—∆tr=tktr ∆tr-∆tr=0.25×2×∆tr—∆tr=150亿元 ∆tr=—300亿元 即须减少转移支付300亿元。

(4)若通过改变自发税收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自发税收∆T0须满足∆T0+t∆y=∆T0+tkt ∆

- 14 -

T0=∆T0+0.25×(—2)×∆T0=150亿元

∆T0=300亿元 即须减增加自发税收300亿元。

(5)若通过改变预算规模消除赤字,则改变的预算规模∆B须满足t·kb·∆B=0。25×1/2×

∆B=150亿无 ∆B=1200亿元

即须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1200亿元才可消除预算赤字.

8。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tn=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 (3)投资从60增加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 些?为什么? 解:(1)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得 y=30+0.8yd+60+50+50-0.05y y=600(10亿美元) (2)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 nx=50-0.05y=20(10亿美元) (3)容易知道,投资乘数ki114(β、γ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 口倾向)。则有, ∆y=ki∆i=(70-60)×4=40(10亿美元) 即均衡收入增加到600+40=64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为 nx=50-0。05y=18(10亿美元)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由均衡条件不难求得y=560(10亿美元) 此时净出口余额为nx=40—0.05y=12(10亿美元) (5)容易看出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0亿美元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0亿美元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后者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要大一些。当自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8=2(10亿美元);但当自发性净出口减少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20-12=8(10亿美元)。 9.设消费c=α+βyd=100+0。8yd,净税收T=50,投资i=100,政府购买g=60,出口x=80,进口m=m0+Ty=20+0.05y(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以及净出口余额; (2)求对外贸易乘数kx、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和平衡预算乘数kb。 解:(1)由已知,得yd=y—50 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 = c + i + g + x - m,得均衡收入为: y=1120(10亿美元) 净出口余额为nx=x—m=80-20-0。05×1120=4(10亿美元)。 (2)以下是各种乘数的取值

kxkikg114;kt3.2

1kb

0.8

1- 15 -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有何重大区别?

答: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它产品,即形成对其它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一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一倍,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总需求必等于总供给(或者: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这种失衡,他认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迅速得以恢复),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在其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种特例。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问题必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推衍至政策主张上,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有必要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分水岭. 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储蓄是哪个变量的函数?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与古典理论将储蓄视为利率的函数不同,凯恩斯主义认为直接决定储蓄的是收入。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而储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即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这样,储蓄是直接根据收入来调整的,当利率上升时,虽然人们的储蓄比例可能会增加,但最终总储蓄量一定是减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从而收入亦减少,最后储蓄也减少。由此观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古典的储蓄函数和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中,是截然相反的。这体现出凯恩斯主义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经济不是或主要地不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进行,而是通过根据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来进行。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储蓄的增加将使均衡收入减少.因为决定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总有效需求会减少,从而均衡产出或收入亦减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约的悖论”。 3.当税收为收入的函数时,为什么税率提高时,均衡收入会减少?定量税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1)设税收T=T0+ty,其中T0为自发税收,t为税率,消费函数c=α+βyd,yd=Y-T+TR,TR为转移支付,i和g为投资和政府购买,二者都设为常数。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不难求得均衡收入的表达式: y1(igT0TR) 1(1t)若其他条件不变,税率t增高,容易看到均衡收入必定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税收和储蓄一样,也是一种“漏出”,对国民收入有缩减的作用;税率越高,“漏出”越多,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得越多。

(2)定量税的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下降。原因如前所述,其他条件不变,定量税这种“漏出”的增加意味着总支出水平的减少,从而使均衡收入下降。若设税收T=T0,其他设定与(1)中相同,不难得到均衡收入表达式:

- 16 -

y1(igT0TR) 1从以上表达式中亦不难得出上述结论.

4。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答: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就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故投资乘数大于1。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但乘数作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2)投资、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3)货币供给。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了产出的扩大。(4)漏出因素。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5)时间因素。乘数效应的完全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那样大。 第三部分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投资需求函数的引入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只有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够确定均衡的利率和投资,才能够确定均衡产出的水平是多少。

2. IS曲线的含义和性质:IS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 系。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该曲线具有负斜率,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左移.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 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三是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1表示)和收入水平同向变化,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2表示)和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因此,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可表示为:L=L1(Y)+L2(r)。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既然货币因素可以影响到利率,而利率又可以影响到投资、总需求、产出以及就业,因此就突破了古典的“货币中性”的说法。 4. LM曲线的含义与性质: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左移。

5. IS—LM模型: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就得到一个完整的IS-LM模型。由于IS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线,而LM则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线,因此在IS和LM相交的地方,也就是在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时候,有一个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被决定.但须注意的是,IS—LM的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它有可能是一种萧条的均衡。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动用宏观经济政策移动IS或LM曲线,以使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

- 17 -

由于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的存在,消费和投资都是不足的.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非自愿失业和萧条.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必须动用财政或货币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调节经济,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

基本概念:

1. 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2.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是指在资本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与投资水平的关系。

3.IS曲线:IS曲线,就是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4.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5.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6.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7.谨慎动机:谨慎动机亦称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需要的货币.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债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10.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会去买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之为LM曲线。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12.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呈水平状的区域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13.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LM曲线呈垂直状的区域为古典区域,在此区域中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在此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不过随着LM曲线斜率的增大财政政策的作用逐渐减弱,货币政策的作用逐渐增大。 14.IS—LM模型: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共同构成了IS—LM模型。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此时有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被决定。该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概括,同时它也是一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很有用的模型。

1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指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状态。在IS-LM模型中,除交点之外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稳定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之下总会向均衡点移动. ·习题解答

一、 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已知某机器的价格为354。59万美元,其使用寿命为4年,且4年后机器全部耗损没有残值。现预计该机器每年产生的收益均为100万美元,则经过比较即可发现,购置该机器是有利可图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于市场利率的存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此处须将该机器使用期内的收益按通行利率折成现值,然后用该现值之和与机器价格进行比较,方

- 18 -

可决定是否应购置该机器。另一种做法是:先计算该机器的边际效率,然后将其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若该项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小于市场利率,购置该机器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此处

100100100100(10.05)(10.05)2(10.05)3(10.05)4 95.2490.7086.3882.27354.59(万美元)即,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为5%。若市场利率不高于5%,该机器便值得购买,否则便不值得

购买。

2。一般认为,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而非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曲线。

分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通论》中,凯恩斯使用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说明投资量的确定,将资本边际效率表等同于投资需求表;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作为各厂商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总和的MEC曲线仅考虑到每个厂商单独增加投资时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实上,当每个厂商都增加投资对,资本品的价格便要上升,这样资本边际效率不是沿MEC曲线而是一条更陡的曲线更迅速地下降,这条曲线即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曲线。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要小于资本边际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资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此,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FI)能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的关系。

3。既然IS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利率和收人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则在IS曲线上任取一点,该点对应的收入亦必为均衡收入.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由于投资被设定为一个常数,因而能保证产品市场均衡的收入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但在扩展的凯恩斯模型即IS—LM模型中,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虽然IS曲线上任意一点均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但若此时的利率不是均衡的利率,则随着货币市场的调整,投资和收入都将被迫作相应的调整。只有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点,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时,此时的收人才处于均衡状态。 4.货币需求意指私人部门赚钱的愿望。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货币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持有货币是人们保有其资产的一种形式,而且货币这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形式(如证券、实物资本等)而言具有更好的流动性或灵活性。困此,虽然持有货币会失去利息收入,但由于收入与支出的不同时性,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为在证券市场上抓住有利机会进行投机交易,人们还是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在手中。这与私人部门追求最大得经济行为显然不是一码事。

5.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既与收入有关,亦于利率有关。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先来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今设某人某月的货币收入为Y,每日的支出不变,每月的货币收入直接存放到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的存歉)账户上,月利率为i0为了进行交易,就要到银行取出现金(或将存款转入支票账户),若设n为取款次数,tc为每次取款的费用,Z为每次取款额,C为总持币成本,则有:

容易求得,能使总成本最小的取款次数即最优取款次数为n*=(iy/2tc)1/2 又平均持币量M=Y/2n容易求得最优持币量M*为:

M* =√tc·y/2i 此即说明交易机动的货币需求既是收入的函数,又是利率的函数.

再来分析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即预防需求。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与他对将来支出的不确定程度的估计有关,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应与收入水平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另外,预防需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现仍设i为利率,M为持币量,设σ为未来支付的不确定程度,

- 19 -

Q为货币短缺成本,P(M,σ)为货币短缺概率,则P(M,σ)Q即为货币短缺的总预期成本,则谨慎动机的持币成本EC为:

EC= iM+P(M,σ)Q

已知,只有在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货币所放弃的利息)与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货币导致的货币短缺成本的减少)相等时,此持币量才是最优的。这就说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亦与利率有关.

6.货币供给即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投放的新币的数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货币供给的口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如再加上定期存款,则构成广义的货币供给(M2);如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也考虑进去,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其次,货币供给还是一个存量概念,若按M1定义,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很显然,新币投放虽然能够改变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它与货币供给远非同一概念。

7.利率并不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利率乃是一种“价格”,使得公众愿意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 分析:这是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所表述的思想。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之时,均衡利率得以确定,至于利息,则是对“等待”或“节欲”(即储蓄)的报酬,由于利率的调节作用,储蓄会完全转化为投资。因而利率被视为“是使投资资源之需求量,与目前消费之自愿节约量,趋于均衡之价格\"而凯恩斯则认为储蓄虽受利率的影响,但决定储蓄的主要是收入水平;利率并非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相应地利息也不再是对人们“等待”或“节欲\"的报酬,而是“为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之报酬\而利率所衡量的“乃持有货币者之不愿意程度—-不愿意放弃对此货币之灵活控制权\"。若在某利率水平下,“公众用现金形式来持有之财富,恰等于现有现金量”,即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该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8。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必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设若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不变,则只有实际货币供给量(而非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才会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当名义货币量变化时,若价格水平亦作同向变化且两者变化幅度相同,则LM曲线会保持不变;如若价格水平的变动幅度超出名义货币量变动的幅度,LM曲线甚至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9.在IS—LM模型中,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此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达到了理想状态。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上,虽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均衡的,但此时的产出或收入水平可能常常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并不必然是理想状态。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当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时,政府应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向右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埋理想状态。

二、选择正确答案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英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 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 20 -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6.如果利率和收人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右下方的区域中时,有可能( )。

A.利率上升,收人增加 B。利率上升,收入不变 C。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7.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如此反复无常以致于它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8.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

A。变得很小 B。变得很大 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发生变化

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率越高,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B.利率越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C。利率越高,持币在手的机会成本越大 D。利率越低,持有债券的风险越小 10.货币需求意指( ).

A。企业在确定的利率下借款的需要 B。私人部门赚取更多收益的需要 C.家庭或个人积累财富的需要 D。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11.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受影响,但变化方向不确定 12.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收人( ).

A.增加,利率下降 B。增加,利率上升 C。减少,利率上升 D。减少,利率下降

1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 )。

A。 增加,利率上升 B.增加,利率下降 C。 减少,利率上升 D.减少,利率下降 14.如果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LM曲线移动100亿元,而且货币交易需求量为收入的一半,则货币供给增加了( )。 A.100亿元 B.50亿元 C.200亿元 D.40亿元 15.如果政府购买增加了100亿元,导致IS曲线移动200亿元,设税率为0.2,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

A。 0.5 B. 0。375 C. 0.625 D. 0.8 16.关于IS曲线( )。

A.若人们的储蓄倾向增高,则IS曲线将右移 B。若投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则IS曲线将左移

C.预算平衡条件下政府支出增加并不移动IS曲线 D。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减少意味着IS曲线右移

17.关于IS曲线( )。

A。若投资是一常数则IS曲线将是水平的 B。投资需求曲线的陡峭程度与IS曲线的陡

- 21 -

峭程度同向变化

C.税收数量越大,IS曲线越陡峭 D。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曲线越陡峭 18。货币供给一定,收入下降会使( )。

A.利率上升,因为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都下降, B.利率上升, 因为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都上升

C。利率下降,因为投机需求会上升,交易需求会下降 D。利率下降,因为投机需求会下降,交易需求会上升

19。如果投资收益的现值比资产的现行价格更大,则( ). A。不会有投资发生 B。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低 C。资本边际效率比利率高 D.资产的供给价格将降低 答案1.C 2。B 3.A 4。C 5.A 6.D 7。A 8.B 9.C 10.D 11。B 12。C 13.A 14。B 15.C 16.D 17.B 18。C 19.C 三、计算1.投资函数为i=e-dr(单位:美元) (1)当i=250—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2)若投资函数为i=250—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3)说明d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 (4)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 解:(1)将r0=10, r1=8, r2=6代入投资函数i=250—5r, 易得i0=200, i1=210, i2=22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右图a. (2)同理可得,i0=150, i1=170, i2=190,相应的投资需求曲线见图15—1。 r b c a 0 i 图15-1 (3)容易知道,当d增加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更敏感时,投资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缓. (4)同理可得到对应i=200-5r的投资需求曲线(如上图c)。易知当e变小时,投资需求曲线向左发生了平移,即对应每一利率的投资水平都较以前降低了。 2.(1)若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找出利率r为4、5、6、7时的投资量; (2)若储蓄函数为S=-40(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3)求IS曲线并做出图形。 解:(1)将利率r的值代入投资函数i=100-5 r,依次得 i1=80, i2=75, i3=70,i4=65 (2)令s1=80,s2=75,s3=70,s4=65代入储蓄函数s=-40+0.25y,依次得y1=480,y2=460, y3=440,y4=420 (3)令i=s有 100—5r=-40+0.25y 整理,得IS曲线 y=560-20 r 。容易做出IS曲线的图形,见图15-2。

r

IS: y=560-20r

0 y

- 22 -

图15—2 3.假定:

①消费函数为c=50+0。8y, 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②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③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求:(1)①②③的IS曲线;

(2)比较①和②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②和③,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c=50+0.8y,易得,s=-50+0.2y 令i=s有 100-5r= —50+0。2y 整理得IS曲线: y=750-25r 同理可得②和③的IS曲线,分别为y=750-50r和y=600-40r 。 (2)比较①②,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变大(即更平缓)了。 (3)比较②③,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时IS曲线的斜率变小(即更陡峭)了。 4.表15—1给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表15—1 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收入(美元) 货币需求量(美利率(%) 货币需求量(美元) 元) 500 100 12 30 600 120 10 50 700 140 8 70 800 160 6 90 900 180 4 110 (1)求收入为700美元,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 (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 (3)根据(2)做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人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 解:(1)收人y=700,利率r=8时,货币需求L=140+70=210 收人y=700,利率r=10时,货币需求L=140+50=190 (2)收人y=600时, r=12,L=120+30=150 r=10,L=120+500=170 r=8,L=120+70=90 r=6,L=120+90=210 r=4,L=120+110=230 收人y=700时,r=12,L=140+30=170 r=10,L=140+500=190 r=8,L=140+70=210 r=6,L=140+90=230

r=4,L=140+110=250 收人y=800时,r=12,L=160+30=190

r=10,L=160+500=210 r=8,L=160+70=230 r=6,L=160+90=250

- 23 -

r=4,L=160+110=270

(3)由表中数据可知,货币需求函数 L=0.2y+150—10r(如图15—3)。 由图可见,当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 r 12

4

0 150 170 190 230 250 270 L

图15—3 5。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 和6% 而收人为800美元、900美元和1000美元时的货币需求由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中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 =10,y=l100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解:(l)y=800,r=10,L=0。2y-5 r=110 r=8,L=0。2y-5 r=120 r=6,L=0.2y-5 r=130同理,当y为900美元时,对应由高到低的三个利率,货币需求分别为130、140、150;当y为1000美元相应的货币需求分别为150、160、170。根据上述资料可得一组货币需求曲线(如图15—4)。

r 10

8 6

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L

图15-4 (2)设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分别为M和m,则有m=M/P=150。令L=m,则有 y=750+25r, 此即LM曲线;易知,所有满足上述方程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均衡。 (3)由上述推导过程不难看到,LM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导致的投机需求加上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导致的交易需求之和都和某个既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其实就是“L r =M曲线\"(如图15-5).

y=750+25r 10

2 y=1000+25r - 24 - 0 800 1000 1250 y

图15—5

(4)当货币供给为 200美元时, 由200=0.2y-5r得 y=l000+25r 。此即新的LM曲线。 与(3)中的LM曲线相比,新的LM曲线向右平移了250(=∆m/k=50/0.2)个单位。 (5)若r=10,y=1100美元,此时货币需求为 L=0.2y-5r=220-50=170(美元)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利率将下降,直到r=4,货币市场才会实现均衡。 6。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我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 k=0.20、h=20; k=0.10,h=10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1)设实际货币供给为m,则有m=M/P 由L=m,得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M/P= ky—hr ,即有rMky hph其斜率的表达式即为k/h。 (2) 当 k=0。20, h=10时, LM曲线斜率为: k/h=0.02 当 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k/h=0.02 当 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 k/h =0。01 (3)因为LM曲线的斜率为k/h,则当k变小时,LM斜率变小,曲线变得更平缓。原因是,由于k变小,收人变化导数货币交易需求的变化就小,利率的变化相应就小,因而LM曲线变得平缓.

h增加时,LM斜率亦会变小,曲线变得更平缓.原因是:h增大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加大,当收人变化导致货币需求有一定量的变化时,利率不会因之改变很多,因而LM曲线变得平缓. (4)若k=0.02 ,h=0, 则k/h =∞, LM曲线垂直。 此时LM曲线的方程为:y=5M/p 7.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消费c=100+0。8y,投i=150-6r, 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若上述二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货币需求为L=0.20y-2r, 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求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解:(1)y=c+ i=100+0.8y+150—6r 整理得IS曲线, y=1250—30r 由L=m,得0。2y-4r=150 整理得LM曲线;y=750+20r (2)解方程组

y=1250-30r y=750+20r

- 25 -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人y=950(亿美元) (3)若为三部门经济,则消费函数变为

c=100+0。8yd=100+0。8(1—0.25)y=100+0.6y 由 y=c+ i +g , 易得IS曲线:y=875-15r 由L=0.20y-2r, m=150, 易得LM曲线:y=750+10r 解由IS曲线、,LM曲线组成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为:r=5,y=800(亿美元)

8.什么是资本未来收益的贴现率与资产的现值?假定明年一笔资产收益为50万美元,利率为12%,该资产现值为多少?若这笔资产第三年末的收益为80万美元,该资产现值为多少?

解:(1)所谓资本未来收益的贴现率,是按照复利的方法将资本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的折扣率。所谓资产的现值,是根据资产的未来收益和贴现率计算的一项资产的现在值.今设有一张2年到期的面值100美元的债券,债息年率10%,则两年后到期时本利和为121[=100(1+0。1)2

]元。于是可知,两年后值121元的债券,若已知其现值为100美元,[=121/(1+0.1)2]可 2求出贴现率为10%;若已知,贴现率为10%, 亦可求出现值为100[=121/(1+0。1)]美元,意指两年后本息共值121美元的债券, 按10%贴现率折算成现在的价值是100美元. (2)该资产现值=50/(1+12%)≈44。64(万美元) (3)该资产现值=80/(1+12%)2≈63。78(万美元) 9.若一项投资的收入流量(现金流量)如表15-2(单位:万美元) 试问:(1)若利率为5%,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2)若利率为10%,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 [提示:-200表示第一年要投入200万美元,第二年末,可得收益l00万美元,第三年末,可得收益120万美元,解答时要根据利率把未来收益折和成现值,看第二、第三年的现值总和是大于还是小200万美元。] 表15-2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200 100 120 解:(1)净收益折现值 = 未来收益折现值 — 投资成本 1001202004.08(万美元)其值大于零,该项投资是可行的。 (10.05)(10.05)2(2)净收益折现值=未来收益折现值-投资成本1001202009.92(万美元) 2(10.1)(10.1)其值小于零,该项投资不可行.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答: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即资本边际效率实质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如一合机器)的成本.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随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之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本品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品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

2。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IS曲线的性质. 答:(l)IS曲线的推导.已知i = e – dr , s=- α + (l-β)y,根据产品市场i=s

- 26 -

的均衡条件,有e – dr = -α + (l—β)y.整理,得re1ddy 此即为IS

曲线的方程式(见图15—6)。

r IS曲线

0 y

图15-6 (2)IS曲线的基本性质。由推导过程不难知道,任何满足IS方程的一组收入和离任组合都能保证i=s,即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其实就是所有保证产品市场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3)IS曲线的斜率和陡峭程度.IS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决定的投资都等于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决定的储蓄,当利率,上升或(或下降)时,投资将减少(或增加),为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就要求有较少(或较多)的储蓄从而收入与之对应,IS曲线具有负斜率。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1-β)/d,其中β被认为是稳定的,决定IS曲线陡峭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d,d的大小可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4)IS曲线的位置。IS方程亦可写成y=(α+e+g)/(1-β)-dr/(1-β) 的形式,IS曲线在y 轴上的截距取决于乘数和自主消费、自主投资。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当政府改变其财政收人或支出的水平时IS曲线 的位置要发生变动.具体说,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该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左移动.因此可根据IS曲线的移动来观察和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 3。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这两方面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

答: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交易所必需的货币,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收人与支出之间缺乏同时性。大多数居民都是按月或按周得到他们的收入,而花在食品等日常生活中的费用总是每天支付的。因此,消费者在整个收入期间手头总是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或活期存款,以应付日常购买.类似地,企业为应付日常开支,也有同样的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各种预想不到的事件所保留的货币,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他们未来的收人和支出活动都会有大致的预测,但这种预测并不具有充分的把握。家庭会经常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件如疾病等;企业也会有临时性的不曾预料到的开支.因此,预防性货币保留,有助于人们对付未曾预料到的支出的增加和未曾预料到的收入的延迟. 。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收人的函数.今设有一月收人为300元,这一收人只够维持生活用,因而没有储蓄。若该消费者在一月(30天)之内将全部收人均匀地花出,容易算出他手头平均的货币闲置额 1/2×300=150元,这150元的余额就是这个消费者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货币交易需求的数量与收入期间的长短有关,设前所言之消费者其300元收人按周每月分四次发放,则其手头的货币余额即缩减为原来的1/4(37。5元);假若收入惯例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又取决于收人的水平,设若该消费者的收人水平翻一番,则其手头的货币余额亦必翻一番.于是,货币的交易需求、收人水平和收人的流通速度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即为:L1= (1/v) y, L1、,、v,y分别代表交易需求量、收入流转速度和货币收入水平。

由于v(主要取决于收人惯例和商业制度等因素)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货币的交易需求就主要地取决子收入,而且是收人的增函数.

- 27 -

货币的预防需求也是收人的函数。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显然与他对未来以外事件的估计有关,但这个需求量也明显地受到收入的制约。一般说来,大企业和高收入者为预防而保留的货币多些,而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保留的货币就较少。总体来看,这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国民收入水平成正比,是收入的增函数。

4.什么是货币的投机需求?为什么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答:所谓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抓住有利机会以增加资本收人或逃避不利风险以避免资产损失而及时调整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投机的货币需求起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从货币可执行价贮藏手段这一点出发,说明个人或企业暂时不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持有,如是金融资产,则有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债券和各种股票等。为了方便起见,可把非货币资产归为一类,通称为债券,把因持有这些资产所得的收益都成为利息.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是因为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说债券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持有债券的收益包括债券利息和债券的资本价值可能发生的增值或亏损。若资本价值亏损超过利息收入,则净收益为负数,人们将不持有债券而持有货币。而债券价格是和利率反方向地联系着的。一张年息10美元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为10%时其价格为100美元,而市场利率为5%时其价格为200美元。因此,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显著提高,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显著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反之,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显著下降,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显著上升,则他们将尽量减少持币量,而用货币去购买债券以谋得资本增值。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成为利率的函数,而且是利率的减函数. 5.什么是货币供给?如何划分货币供给的不同口径? 答: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程度较高,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即周转不方便,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较弱。显然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节有重要意义。另外,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 根据资产流动性标志,货币供给可划分为M0、M1、M2、M3诸多层次。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硬币和纸币)即通货净额,而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称为M1,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通货最具流动性,而活期存款也可以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就可以当现钞用,不需要任何中间周转的手续。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若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通常,我们是在M1 的口径上讨论货币供给。 6。根据凯恩撕的观点,均衡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答: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 求量所决定的。货币的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是收人的增函数,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若以L表示货币需求,L1表示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之和,L2表示投机需求,y

和r袭表示收入和利率,则有货币需求函数:L = L1(y) + L2(r)

r m0 r0 E 0 L(m)

- 28 -

图15-7

在图15-7中,货币需求函数表现为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货币的实际供给(用m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可视为外生变量,在下图中是对应既定货币供给水平m0的一条垂线;在货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此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相应的利率r0初即为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r0所决定的货币投机需求加上由某个收入水平决定的一定量交易需求所得之和L恰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量m0.

7。试说明LM曲线的性质。

答:(1)LM曲线的推导。已知货币需求函数 L=L1(y)+L2(r)=ky—hr,又设m为实际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市场L=m的均衡条件,有m= ky—hr。整理,得 mkry hh此即为LM曲线的方程式,图形见图15-8(a)。 r r LM曲线 古典区域 LM曲线 凯恩斯区域 中间区域 0 y 0 y 图15—8(a) 图15—8(b) (2)LM曲线的基本性质。由推导过程不难知道,任何满足LM方程的一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L=m即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其实就是所有能保证货币市场均衡的收人与利率的组合的集合。 (3)LM曲线的斜率和陡峭程度。LM曲线上任一点对应的利率所决定的货币的投机需求加上该点对应的收入所决定的交易需求都等于某个确定的货币供给量,当收入y增加时,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用于投机的货币量减少,在抛出债券的过程中,债券价格下跌,利率r上升,因此y与r同方向变化,LM曲线具有正斜率.LM曲线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k/h,其中k的取值被认为是稳定的,决定LM斜率和陡峭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h的大小可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仅限于LM曲线“中间区域\"的情况,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LM曲线分别是水平的和垂直的,h的取值分别为+,∞和0。如图15—8(b)所示. (4)LM曲线的位置。LM 方程亦可写成 y=m/k+ (k/h)r的形式,LM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取决于系数k和实际货币量m.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当一国金融当局改变货币供给水平或价格水平发生变时,LM曲线的位置要发生变动,具体说,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或价格水平下降)会使LM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价格水平上升)会使LM曲线向左移.因此可根据LM曲线的移动来观察和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8。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收入和利率? 答:设税率为t,净税收量T=ty,则 y = c + i + g = α + βyd + e – dr + g= α + β(1-t)y + e – dr + g

将上式整理,得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IS方程: y = (α+e+g) / [1—β(1-t)] – dr / [1—β(1-t)]

r = (α+e+g) / d — [1-β(1-t)]y / d

由上式不难看到,当税率t变大时IS曲线的陡峭

程度变大。如图15-9,IS曲线左移至IS1的位置,容易看出,均衡收人和均衡利率水平都较以前

- 29 -

下降了。 r LM r0 E0 IS0 r1 E1 IS1 0 y1 y0 y

图15—9

9.试简要评述IS—LM模型。答:(l)IS—LM模型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总结凯恩斯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的,后经许多人加以补充和扩展,成了宣传和阐释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工具。该模型由两个方程组成,即: IS:i (r) = s(y) (1) LM:M/p = m = L1(y)+L2(r) (2) 式中i为投资,s 为储蓄,r为利率, y为收入, M为名义货币量, P为价格水平, m为实际货币供给。式(1)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式(2)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假定其他变量为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解上述两式的联立方程组求得同时满足上述两式的收入y和利率r,即为两个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IS—LM模型还可用图形表示。如图15—10,IS曲线是式(1)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i = s,LM曲线是式(2)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L= m.在图中的E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re 和ye分别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水平和收人水平。 r IS LM e r E e 0 y y 图15—10 (2)IS—LM模型述评.与新古典学派将实物和货币两分的传统不同,凯恩斯通过利率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联结起来,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IS-LM模型更为清晰地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而且避免了凯恩斯在表述这一理论时的某些逻辑错误。使用这一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人水平是如何确定的,而且该模型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即如果均衡收人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收人水平时,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和LM曲线左移),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简言之I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在这里,提出并讨论宏观经济中各市场的同时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但是,IS—LM模型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它倾向于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经济问题

- 30 -

的根源,其结论必然是偏颇和肤浅的,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问题也仅能起到治标作用,而很难彻底解决问题。IS—LM模型将均衡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存在的非均衡描述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过程中的暂时状态;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冲突,非均衡才是其正常状态。另外IS—L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条件本身往往很难与事实相一致,因此由该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最后,在滞胀出现以后IS—LM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胀,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其作为分析工具的影响也在减弱。

10.试简要评述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答:“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他用“有效需求不足\"去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以支持和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所谓消费倾向“规律”,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说法,就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使得消费需求相对来说越来越不足,为避免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就需要相应地增加投资量以弥补收人与消费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但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是越来越不足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按照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投资需求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同向变化,与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在投资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主要取决与投资者对将来收益的预期,由于受心理、生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在短期内是波动不定的,另外由于资本资产之成本会随投资增加而增加,资本品预期收益由于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而下降,从而造成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这使投资的增加受到限制。按照流动偏好“规律”由于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必须取得一定的利息才肯贷出货币,因而利息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当流动偏好增强时,利息率还会上升,这妨碍了资本家继续投资的另一个因素.这样,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不足,生产便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必然产生“非自愿失业\",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干预经济运行,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说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是错误的.首先,消费倾向“规律”根本抹杀消费的阶级区别。社会各阶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消费规律,资本家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规律,工人的消费则从属于劳动价值规律;其次,资本边际效率也是一个主观心理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确存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但不是预期的心理状态造成,而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最后,流动偏好同样是心理概念,利息根本不是放弃流动偏好产生的,而是产业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并非货币现象,而要受平均利润规律制约;影响利息率水平的,并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借贷资本的数量。凯恩斯用这些心理规律来解释危机和失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掩盖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真实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更在于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1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 答:(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动维持平衡的机制包括利率变动机制和收入变动机制。在产品市场上,由于企业竭力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当供过于求,i <s,产量或收入将减少,当供不应求,i >s时,产量或收入会增加,从而实现产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由于私人部门会通过改变货币和其他资产(以债券来代表)的结构来使持币量维持在合意的水平上,所以当供过于求(L<m=,时,人们将买入债券,利率因而下降.当供不应求(L>m)时,r 人们会卖出债券,利率因而上升,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 IS Ⅰ LM (2)可以用 图15-11说明两个市场的调节过程。容易说明,在被IS、LM两 Ⅳ E Ⅱ 条曲线分割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中,其

- 31 - A. Ⅲ 0 y

不均匀的情况分别为i <s和L<M 、i <s和 L>M、i >s和L>M、 i >s和L<M。现设经济处于A点,则此时有 i >s和 L>M,i >s使得产出增加,L>M时的利率提高;前者使的A点沿平行于横轴的箭头向右调整,后者使A点沿垂直于横轴的箭头向上调整,作为这两种运动的共同结果,经济将沿某种路径趋于均衡点E。

12。在一般境况下,即IS曲线具有负斜率和LM曲线具有正斜率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 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分别改变IS曲线、LM曲线的位置,具体来说,膨胀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LM曲线向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LM曲线向左移。当两条曲线中至少一条改变位置时,均衡收人、均衡利率就将发生变化(如图15—12).在图中,E1为初始的均衡点,r0、y0 为相应的利率和收人,当有膨胀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由IS0移至IS1,新的均衡点为E1,相应的利率r1、收入y1较以前都有所提高。这是因为,膨胀性财政政策使总支出水平提高,这又促使生产和收入增加,从而货币的交易需求会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LM不变),人们只能售出有价证券来换取货币以满足增加了的交易需求,这就使得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同样可以说明,紧缩的财政政策会使收人和利率都下降. 当有膨胀性货币政策而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由LM0右移LM1,新的均衡点为E2,相应的利率r2较前有所降低,收入y2较以前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膨胀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加,新增的货币一部分用来满足增加了的交易需求,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这一方面降低了利率,一方面又提高了收入.同样亦可说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人减少,利率升高。

r IS1 LM0 r1 E1 r0 E0 LM1 图15-12 第四部分 宏r2 E2 IS0 观经济政策分析 1.影响财 政政策效果的因素:财政政策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 0 y0 y1 y2 y 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效果就越小。

2。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

- 32 -

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3.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 ,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这里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此时IS垂直,LM水平;另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此时LM垂直,IS水平.在LM曲线为垂直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I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即经济处于“流动性陷井”状态,则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时IS曲线移动对收入的改变十分明显,财政政策效果最大。在IS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有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

当LM曲线为垂直线、IS曲线为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敏感性,货币余额的决定与利率变动无关,货币政策完全有效。当LM曲线为水平线时,存在“流动性陷井”,货币供给不改变LM曲线的位置,因而利率和收入均不发生变化,移动LM曲线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当IS曲线为垂直线时,投资支出与利率不相关。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 ,利率会下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这说明,货币政策可影响利率,但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没有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扩张会使GNP上升,也使利率上升;货币扩张使GNP上升,使利率下降,因此,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可以出现GNP和利率变化的各种组合。两种方向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双松、双紧、松财政紧货币和紧财政松货币等不同的组合方式.

基本概念:

1.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货币政策:是指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的水平。 3.凯恩斯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即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古典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曲线越陡峭,或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将无权无效。这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5。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使得产品市场上的物价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进而产生了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即在政策的执行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可以是两者同时扩张,也可以是两者同时紧缩,或者一种政策扩张而另一种政策是紧缩的,即两者可以有多种混合。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使利率提高,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减少。于是,“挤出效应”

- 33 -

出现了。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挤出效应”是和政府支出的主动增加或税收的主动减少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现在我们不妨分析政府开支增加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政府开支的扩大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因而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和消费,就发生了公共开支对私人投资的“置换”,即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紧缩货币政策虽也会导致利率上升,但这只能是减少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支出,这与“挤出效应”显然不是一码事。

2。“货币幻觉\"的存在隐含了这样一种可能:假如不存在其它限制,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起码在短期内会增加产出和就业.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考虑劳动市场的情况:假若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厂商有条件获得价格变化的信息从而能准确地知道实际工资水平。如果工人存在货币幻觉,即他们总是错把货币工资当作实际工资,则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而产出和就业增加了.但在长期,货币幻觉消失,劳动者可以充分的知道价格变动情况,从而可以根据实际工资决定劳动供给的水平,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也就不存在什么影响了。 二、选择正确答案

1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k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那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 4。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最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5。“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6。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率上升,政府应该( )。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在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

7。当处于古典主义的极端时,有( )。

A.d=∞,h=0 B.d=0,h=∞ C.d=0,h=0 D。d=∞,h=∞

8.若同时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经济后果可能是( ).

A.利率上升,产出变化不确定B。利率下降,产出变化不确定C。产出减少,利率变化不确D.

- 34 -

产出增加,利率变化不确定

9.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 ).

A.收入不变,但利率降低 B.没有挤出,利率降低的同时收入亦会增加很多 C.利率不变,但收入增加很多 D.利率和收入水平均有提高 10。当处于凯恩斯极端时,有( )。

A。货币需求处于“流动陷阱”中 B.增加货币供给将使LM降低

C。h=0,货币政策乘数等于1/k D。d=∞,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开支乘数 11.当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时( )。

A.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开支乘数 B.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因为货币供给变动不会改变利率 C。增加货币供给不能够使LM改变位置,投资将不会增加 D.货币需求只与产出有关,货币政策乘数达到最大

12.货币供给的变动如果对均衡收入有更大的影响,是因为( ).

A。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更敏感 B.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支出乘数较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更敏感; 答案1.C 2.C 3。A 4。D 5。C 6.B 7.A 8。C 9。A 10。A 11。D 12。A

三、计算1.假设LM方程为y=500美元 + 25r(货币需求L=0。20y — 5r,货币供给为100美元)

(1)计算:①当IS为y=950美元 — 50r(消费c=40美元 + 0.8yd,投资i=140美元 — 10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 );②当IS为y=800美元 - 25r(消费c=40美元 + 0.8yd,投资i=110美元 — 5r,税收t=50美元,政府支出g=50美元 )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情况①和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为什么情况①和情况②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1)解方程组 y95050r y50025r得情况①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y = 650美元,r = 6,i = 140-10r = 80美元 类似地可得到情况②中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为:y = 650美元,r = 6,i = 110—5r = 80美元。

(2)当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有y = c + i + g = 40 + 0。8yd + 140 – 10r + 80 = 260 + 0。8(y – 50) - 10r

整理得情况①中的新IS曲线: y = 110 – 50r 错误! 同理,可得情况②中的新IS曲线: y = 950 – 25r错误!

解式①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 y = 700美元,r = 8 解式②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别为:y = 725美元,r = 9

(3)情况①中,d = 10,情况②中,d = 5。这说明情况①中投资对利率的变动相对更为敏感,这样当政府支出扩大导致利率上升时,①中的投资被挤出的就多(易得Δi=-20美元,而②中Δi=—15美元),因而情况①中财政政策效果较情况②要小,收入增加量也小一些。

〔提示:亦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财政政策乘数,然后依序作答〕

i =140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 + 0。8yd,t=50美元,

- 35 -

美元 - 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y = c + i + g = 90 + 0。8( y – 50) + 140 – 5r + 50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 = 1200 – 25r ①

由L=m,得0.20y = 20,整理即得LM曲线方程y = 1000 ②

解①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y = 1000美元,r = 8,i = 140 – 5r = 100美元 (2)其他情况不变而g增加20美元,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得IS曲线:y = 1300 – 25r ③ 解③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y = 1000美元,r = 12,i = 140 - 5r = 80美元 Δi = 100 – 80 = 20美元 (3)此时存在“挤出效应\",且Δg = Δi = 20美元, 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等量的投资。原因是此时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财政政策乘数亦为零,政府支出扩大并不能带来收入的增加。 (4)图示如图16-1。图中,政府购买的扩大使IS曲线右移至IS1,均衡点由E0上移至E1,均

衡收入未变,均衡利率大幅度上升。

r

IS1 LM

12 E1

8 E0

IS0

O 1000 y

图16-1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 — 10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 c=60美元+ 0。8yd,t=100美元,i =150美元,g=100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y = c + i + g c = 60 + 0.8yd yd = y – 100 y = 1150 此即IS曲线方程。 i = 150,g = 100 L = 0.20y – 10r m = 200 y = 1000 + 50r 此即LM曲线. L = m (2)解IS、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易得y = 1150美元,r = 3,i = 150美元 (3)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120美元时,与(1)同理得IS方程:y = 1250美元 与LM方程联立求解,得:r = 5,i = 150美元 (4)不存在“挤出效应”。原因是:投资量为一常数,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故虽

然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上升,但对投资毫无影响。

- 36 -

(5)如图16—2所示,当政府支出增加20美元后,IS曲线右移至IS1,由于d=0,故IS曲线垂直于横轴,IS曲线右移的幅度即为收入增加的幅度。

易知 y11g=20=100美元 即,此时财政政策乘数与政府开1-10.8支乘数相等.

r IS0 IS1 5 LM 3 O 1150 1250 y 图16—2 4。画两个IS - 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 + 20r(货币需求为L=0。20y – 4r,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美元 — 30r,图(b)的IS为y=1100美元 — 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即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解:(1)解方程组 (a) y = 750 + 20r 和 (b) y = 750 + 20r y = 1250 — 30r y = 1100 — 15r 易得,(a)和(b)的解分别为: (a)r = 10 ,y = 950美元 (b)r = 10 ,y = 950美元 图16—3为两种情况下的IS—LM模型。 r r IS LM IS LM LM′ LM′ 10 E 10 E 8 E′ 50/7 E′ 0 950 1010 y 0 950 993 y 图16-3(a) 图16-3(b)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由L=M的条件易得LM′的方程:y=850+20r 与(a)、(b)中的IS方程联立,可求得各自新均衡点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如上图):

6(a)r = 8,y = 1010; (b)r = 50/7,y = 992

7(3)容易看出,(a)图中均衡收入增加得多些,(b)图中均衡利率下降得多些.因为(a)

- 37 -

1(1t),d则(a)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要比(b)情况下的更大,故收入增量大。由于(a)中的收入大于(b)中的收入,(a)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大于(b)中的交易货币需求,因而,(b)中的利率比(a)中的要低。

5。假定某两个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 — 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 – 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解:(1)由m=150,L=0。20y-4r,根据L=M,易得LM的方程:y=750+20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 r=10,y=950美元 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 0。25—8。7r时,同理易得LM′的方程

y=600+35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与收入水平。 r=10, y=950美元 中的IS曲线更为平缓一些,(b)中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设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

r r IS LM IS LM′ LM″ LM″ 10 E 10 E 8 114/13 E′ 0 950 1010 y 0 950 987 y 图16-4(a) 图16-4(b) 以上两种情况的结果可由图16-4表示: (2)当货币供给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时,由0。20y-4r=170,得(a)中新的LM曲线的方程为: y=850+20r 类似地可求出(b)中新LM曲线的方程为: y=680+35r 不难求出(a)和(b)中新均衡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 1012(a)r=8,y=1010;(b)r8,y986 1313以上的变化如图所示.容易看出,货币供给增加后,(a)中收入的增加量比(b)中的大,(a)中利率下降的幅度也比(b)中的大.这是因为(a)中k/h=1/20,而(b)中k/h=1/35,即(a)中LM曲线更陡峭,所以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又由于(a)中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h=4〈8.75),故货币量增加就使利率下降较多.

[提示:也可先求出两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乘数,然后再进行分析.不难求得(a)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3,(b)中的货币政策乘数为24/13]

6。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0 y,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消费为c=100美元+ 0.8yd,投资i=140美元 — 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 38 -

(2)若货币供给从200美元增加到220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已知L=0。20y,m=200,根据L=m的均衡条件,易得LM方程:Y=1000

已知c=100+0。8y,i=140-5r,根据y=c+i的均衡条件,易得IS方程:y=1200-25r 如下图所示,LM曲线垂直于轴,易知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1000美元和8%.

(2)货币供给增加至220美元后,由L=m,得 0.20y=220,即y=1100美元 此即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向右移动100单位(如图16—5)。 容易求出新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y=1100,r=4 又易得,c=100+0。8yd=980美元,i=140—5r=120 美元。 r LM LM′ 8 E 4 E′ IS 0 1000 1100 y 图16-5 (3)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即Δy=1/k·Δm=100美元。原因是货币需求函数采取了古典形式,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新增货币量全部用于满足交易性货币需求,故有以上结果。(此时货币政策乘数dy/dm=1/k) 7。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0 y —4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消费为c=100美元 + 0。8y,投资i=150美元。 (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 (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3)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 解:(1) L=0.2y—4r m=200 y=1000+20r ① L=m c=100+0.8y i=150 y=1250 ② Y=c+i 上式①、②即为所求LM曲线的方程和IS曲线的方程(如图16—6). r IS LM 12.5 E LM′ 7.5 E′ 0 1250 y

- 39 -

图16—6

(2)解IS、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 y=1250 r=12。5

c=100+0。8y=1100 i=150

(3)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由L=M,易得新的LM方程(即上图中的LM′): y=1100+20r

容易求出新的均衡收入和利率:y=1250,r=7。5,c=100+0。8y=1100,i=150 即,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后,除利率下降5个百分点外,收入、投资、消费水平均未发生变化。 (4)虽然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利率,但由于投资为一个常数,投资的利率系数为零,故而投资未受到利率下降的触动,收入水平当然亦无变化。容易知道,此时货币政策乘数 dydm1hk(1)d0 四、分析讨论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构成,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答:可采取扩大货币供给同时增加税收的政策组合.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并伴之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私人投资尤其对利率敏感的住宅建设上的投资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增税的政策将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总需求中的消费支出比重.如图16-7所示:增税的政策使IS曲线左移至IS′的位置,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容易看到,新均衡点与原来的均衡点E相比,只是均衡利率下降了,均衡收入也即总需求的水平仍维持已有的充分就业水平yf上.但不同的是,此时总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投资增加了,消费减少了. 另外一种可考虑的政策组合是:政府同时实行增税和投资津贴(或投资赋税优惠)的政策。反映在图中,LM曲线的位置不变;增税导致消费减少,投资津贴导致投资增加,二者相抵,IS曲线大致不发生变化。于是均衡点仍可以保持在E点不变,但总需求的结构显然已经变化了。

r IS LM r0 IS′ E LM′ r1 E′ 0 yf y 图16-7 2。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 – 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答:见图16—8。政府削减税收,将使图中IS曲线右移至IS′的位置上,若保持货币存量不变,LM曲线不变,新的均衡点位置E1,与E0相比,利率提高了(从r0到r1),收入增加了(从y0

- 40 -

到y1)。容易看出,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收入的增加量并未达到最大可能的y2水平。这是(2)的情况.

但若像(1)中所说,政府用适应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以保持利率不变,则挤出效应会被抵消,收入增加量将等于税收乘数乘以减少的税收量。图中,适应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均衡点E2与E0有相同的利率,但此时收入水平为y2,收入的增加量y2-y0恰好等于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的幅度.

r IS′ LM r1 E1 LM′ IS r0 E0 E2 0 y0 y1 y2 y 图16—8 3.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 – 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答:首先考虑取消投资津贴的影响。取消投资津贴将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在每一利率水平下,投资水平较以前都有所降低,即如图16—9所示,投资需求曲线将由i=i(r)变为i=i′(r)。均衡利率由下图决定,当IS曲线因为投资减少而左移至IS1时,均衡收入减少至y1,均衡利率降至r1,这使得在图(a)中表示的投资量保持在i2而非i1的水平上. r r i=i(r) IS0 i=i′(r) IS1 r0 r0 r1 r1 0 i1 i2 i0 i3 i 0 y1 y0 y

图16-9(a) 图16—9(b) 再来看一下增加所得税会带来什么影响。增加所得税将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消费支出减少,这也会使IS曲线左移。假设由于增税,IS曲线可移至IS1的位置,收入和利率与取消投资津贴时有同样的变化。但所得税增加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本身将不变动。随着利率稳定在r1的水平上,投资者将沿着原有投资曲线变动,确定一个较以前更大的投资量i3。

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政策,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的分析得到清楚地说明,影响这些政策效果的因素亦可以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中得到解释。简单来说是,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货

- 41 -

币政策移动LM曲线;若IS曲线较陡峭,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明显,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不明显;若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亦可得到相反的结论;两种政策的混合效果亦可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同时移动中得到反映。按照这些理论,似乎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失业率的控制,物价的稳定,还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各方面的情况看,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并不是那么有效。因为,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首先存在理论上的错误.总需求管理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根据这个原理,为促进充分就业和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填补有效需求不足的部分。然而,认为生产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实质上就是认为生产是由流通决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主义G=W=G'的价值增值过程不仅需要在流通领域中而且还需要在生产领域中完成,所以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只不过是治标的办法,它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和推迟问题的作用,但却不能彻底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来自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凯恩斯主义的一套政策处方越来越不灵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这里.其次,战后的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美国)良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和80年代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也不能简单归功于当时膨胀性或紧缩性的政策。事实证明,西方国家交替使用膨胀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并未能真正消除经济波动,却常常会使经济变得很糟糕.西方世界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滞胀”局面,部分原因就是政府长期推行以膨胀经济为主的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结果。最后,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的这套需求管理政策还存在实践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经济实践时刻在发展,政策制订与实施存有难以克服的时间滞后,实施程度的不易测算,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大大影响了政策效果.

(2)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存有许多局限,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宏观上协调和管理经济。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用行政命令或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要求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西方政府管理总需求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用工数量。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相应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这方面,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后,我们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得失,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五部分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的说法,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本书没有专门章节讲述就业问题,这里尤其强调要对充分就业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象摩擦失业或自愿失业这样的失业. 2.财政政策:所谓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改变财政收支的水平或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措施的总和。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四种,支出方面有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种,收入方面有税收和公债两种.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或减少)通常会引起经济的膨胀(或收缩),征税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则会导致经济的收缩(或膨胀),公债发行可以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支持,一般也会导致经济的扩张。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因一国在税收、社会保障以及农产品价格支持等方面的一些制度能够自动稳定经济而得名;另一种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遵照功能财政的预算思想,“逆经济风向行事”地对经济进行反方向调节,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

3。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金融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既定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中央银行可以借以控制货币的供给。主要的政策工具有三种,

- 42 -

即中央银行可以用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或公开市场业务来实现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

基本概念:

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主要通过政府税收、转移支付支出的自动变化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是难于扭转,因此,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即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年度平衡预算:是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如果这样,经济衰退时,税收会减少,从而出现赤字,为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结果会加深衰退;反之,所采取的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4.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与繁荣市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6。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7。货币创造乘数: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量的比.公式如下: rc1k= rcrdre其中, rc、rd、re分别为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 8。基础货币:是存款扩张的基础,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活,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9.法定准备率:银行可以把吸收来绝大部分存款用于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营利活动,只需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 10。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充分就业就是百分之百的就业.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凯恩斯认为,如果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有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数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货币主义也从“自然失业(或就业)率”的角度说明充分就业状态的特征.但不论哪种说法都认为,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情况存在。

2.政府制定财政预算时,应牢记以下原则:岁出要等于岁入,花钱要谨慎。

分析:以上说法体现的是追求年度内平衡的财政预算思想。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种财政预算原则不仅无助于稳定经济,反而可能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个原因.他们提出了功能财政的财政预算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的目标不应是单纯追求收支平衡,而是要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

- 43 -

分就业,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可以被有意识地作为政府反经济周期的一种手段。这种思想在政策实践上虽也存在许多困难,但与年度平衡的财政政策思想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

3.中医学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亦需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经济过冷时则使用膨胀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不过应该认识到,这种相机抉择的政策选择,由于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其结果可能会比较有限甚至是适得其反。

4。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因此,可以根据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化来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赤字或减少预算盈余,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预算赤字,但导致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变动的,还可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盈余或赤字的水平。具体来说,当经济趋向繁荣时盈余会自动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时盈余会自动减少(或赤字增加)。这样,实际预算盈余的变动就不能够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方向的依据。通常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所谓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产生的预算盈余。设用t、G、TR、y﹡和y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既定的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潜在收入以及实际收入,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实际预算盈余BS可表示为 BS﹡=ty﹡—GTR BS=ty -GTR 由此可以看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BS﹡增大,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就是扩张的。 5.一个银行家问道:“我的银行的帐面始终是平衡的。我仅仅把存款人带给我的储蓄存款转交给投资者。谁说银行家能够创造货币?\"他的话对吗? 分析:他的话是错的。单独一个银行不能创造货币,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系统却能够按新增准备金的许多倍来扩大货币总量。一般地,若设分别表示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与存款之比以及货币创造乘数,则有以下关系式 rc1k= rcrdre即通过银行的存贷业务,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最终使银行存款多倍放大,这个银行存款加上从银行系统漏出的现金,就是银行系统创造的货币总量。 二、选择正确答案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2。假定政府没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支出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

A.吸取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足够的贷款对象

- 44 -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8。如果所得税率既定不变,政府预算为平衡性的,那么增加自主性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增加均衡的收入水平,并且使政府预算( )。 A.保持平衡 B.有盈余 C.出现赤字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答案1。C 2。B 3.A 4.D 5.B 6。A 7.C 8。B 三、计算 1。假设一定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 + 0。8yd-—---—-——------—-—---——-——--—----—(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62.5--—----—-——--—--—-—--—————-——-—-(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 =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1)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 = c + i +g,得: y=100+0。8yd+50+200 =400+0。6y 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将y=1000代入BS=ty–g–tr,得 BS=-12。5(10亿美元) 即此时有12。5亿美元的赤字。 (3)由已知易得投资乘数: ki12.5 1(1t)当投资增加到100时,收入会增加:

y2.5i2.5(10050)125(10亿美元)

又由于无政府支出未发生变化,则:

BStygtr0.25(1000125)20062.518.75(10亿美元)

即投资增加后,预算盈余由原来的125亿美元赤字变成187.5亿美元的盈余。导致这一变化

- 45 -

的原因是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

(4)投资无论等于50还是1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均不受影响。即

BS﹡=ty﹡— g — tr = 0。25×1200—200—62。5=37。5(10亿美元) (5)当政府购买增至250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ty﹡— g – tr

=0。25×1200—250-62。5 =-12.5(10亿美元)

(6)导致实际预算盈余BS发生变化的原因既可有财政政策的变动,也可以有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由(2)、(3)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并未改变税率和支出水平,但由于收入的增加,实际预算盈余BS也增加了。因而用实际预算盈余BS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显然是不行的。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上,从而消除了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以准确反映财政政策的方向。另外,使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政策方向,还可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β=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解:政府购买减少200亿美元对收入的影响: Δy=kg×Δg=1 (—200)=2。5×(—200)=-500亿美元 1-(1-t)因此政府税收将减少0.25×500=125亿美元.即政府减少购买性支出200亿美元这一举措将增加200—125=75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恰好将已有的75亿美元的赤字消灭。 3。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Cu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D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10.38解:货币创造乘数k=≈2。464 0.380.18当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后,货币供给的改变量为: ΔM=k×ΔH=2.464×100=246.4(亿美元) 即增加1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会使货币供给增加约246.4亿美元。 4。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1(亿美元) 解:(1)400亿美元的准备金派生的存款额为:D4003333.30.12此时货币供给为: 10004333.3 亿美元) MDCu3333.3(2)准备率提高后,有

1D4002000(亿美元)

0.2此时货币供给为:M=D+Cu =2000+1000=3000(亿美元)

30001333.3(亿美元) 相对于准备率提高前,货币供给减少了4333.3

- 46 -

(3)中央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此举将使货币供给增加

MH1(亿美元) 83.30.12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1)所谓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自动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三个方面得到发挥。 (2)一般而言,边际税率越高,税收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原因是:一方面,边际税率越高,繁荣时政府的税收增加就越快,萧条时政府的税收下降就越快,从抑制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较高的边际税率会使繁荣时的开支乘数(1)自动1(1t)减小,而使萧条时的开支乘数自动提高。所以说,边际税率越高,总需求的波动从而产出的波动就越小,其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的主动性财政或货币措施.其原则是: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抑制衰退;当总需求水平非常高,经济过热以至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考虑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以避免过度繁荣。总之一句话,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追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或盈余。这种思想按其发展阶段又分三种情况: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量出为人,每个财政年度都要实现预算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要求政府财政在一个周期内保证预算平衡,具体说,就是以繁荣年份有意安排的盈余去弥补萧条年份有意安排的赤字,整个周期的预算盈余为零;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主张,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发展,说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单纯追求年度平衡发展至以一定经济目标为前提的预算思想,但其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思想,这种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施行。由此观之,两种思想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为目标,而后者则将平衡目标抛在一边,认为无论预算平衡、盈余抑或是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六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量的比。设以K表示货币创造乘数,M表示货币供给,H表示基础货币,D为派生存款,Cu、Rd、Re分别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则有: MCuDk 

HCuRdRe将上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有:

Cu1Mrc1D kCuRdReHrcrdreDDD

- 47 -

上式中, rc、rd、re 分别为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容易看出,货币创造乘数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这三个比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货币创造乘数越大。

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另一种工具.由于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借款的成本,因而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水平和利率,影响产出和就业。此外,无政府还可通过逆经济风向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以达到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目的。以上三种政策工具在实践中经常要配合使用,其中,公开市场业务以其灵活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手段。

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并进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债券价格上升,最终货币供给扩张,利率也会下降,这样便能达到刺激投资和总需求的目的。若经济出现膨胀的趋势,中央银行就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其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容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第六部分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总需求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即h越小,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越敏感即k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已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为:

y

hKedKeM(A)()

hkdKehkdKeP- 48 -

式中d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e表示自发支出乘数,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从上式可以看出,当d、Ke不变且k比较稳定时,若h越小,则P上升一定幅度使M/P下降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减少得越多;反之,P下降一定幅度使M/P上升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增加得越多,因而,AD曲线就越平缓。同时,当h和k既定时,如果d和Ke越大,即IS曲线越平缓,则实际货币余额M/P变动时,收入变动也会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的需求是实W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NdNd(),实际工资越低,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供给是PW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写为NsNs(),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越小。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P动力供给,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水平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对企业或劳动者来讲,重要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率,当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实际工资就会上升。如果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那么,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将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业量就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总产出也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价格水平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时,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可称它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或古典总供给曲线。

当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时,现实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况时,工资却可向上调整。这样,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倾斜.总产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逐渐减少。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会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的出现,这样,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时,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就变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

4。总供给、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在古典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任何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的波动而造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不相等,理论上都可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使经济恢复到原先的均衡,而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例如,由于货币供给量的扩大(或者政府支出增加,出口增加等),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样,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就超过了总供给,价格水平即上升。在需求方面,随着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给开始减少,利率水平上升;投资缩减,总需求开始减少。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也开始缩小。只要总需求还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就持续上涨,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结果,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比率增加,利率、总产出、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 49 -

当经济的非均衡来自供给方面的波动时,如石油供给的减少,总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造成经济在原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只要总供给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价格水平就持续上升直到总需求重新等于总供给。结果,总产出与就业水平下降,价格水平、利率上升,总需求量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而向上倾斜,就业量和产出水平都会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

基本概念: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会随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总需求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支出或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系中,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会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就会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5。总供给函数与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总产出量。

6。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以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相应地下降,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7.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长期总供给是惟一的,并不随物价水平而变动,所以在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产出水平的坐标系中,长期,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因而不受价格的影响,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实际工资相应调整后,产出量不会相应变化。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示劳动市场均衡或非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国民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就得到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因此,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

9.货币中性:指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

10.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因此,总需求曲线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 50 -

11.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而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12.劳动市场均衡:劳动需求曲线表明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劳动市场均衡就由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交点决定.当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达到均衡。

13.工资下限假说: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也具有完全向上伸缩性.这也就是说,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市场上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变动的刚性,但在这一最低之上,工资则可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具有向上的伸缩性.这一假说是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 14.工资粘性假说: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工资的这种变动不是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与工资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具体来说,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就要下降,但这种下降不是迅速发生的,而不缓慢地进行的;反之;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会上升,但这种上升也不是迅速发生的,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就是这一假说(参阅第二十三章). 15。工资完全有伸缩性假说: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市场上供给超过需求,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新古典总供给模型正是在工资有完全伸缩性这一假说的基础上说明就业量、产量、工资与物价的决定的。 ·习题解答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由单个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直接推得,但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则无必然联系.单个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化,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则是由于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另外,微观供求模型中价格与总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也有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加权平均。

2.单个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长期影响要比短期的大.宏观供求模型中,价格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就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而言,由于弹性的完全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弹性释放越充分,价格对供给量的长期影响就比短期的大.宏观的总供给曲线恰相反:它在短期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却变得垂直。也就是说,在短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总供给的水平,但在长期却不能。

3。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亦如此。

分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状态,消费者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高,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状态,此时政府的干预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虽然经济实现了总供求的均衡,但国民收入可能要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且存在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说法,这种情况可以由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所导致。因此,要求政府积极地进行经济干预,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4。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以萨伊定律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为前提,其必然结论就是经济总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政府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而不可能使产量、就业等实际变量发生变化。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的,货币工资的变化具有“刚性”或“粘性\"的特征,从

- 51 -

而劳动市场常常是非出清的,存在非自愿失业,产出也低于潜在水平,此时,扩张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起码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或存在向右上倾斜的部分。但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者也倾向于同意总供给曲线垂直的说法,因为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这就使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

5。根据凯恩斯的观点,非自愿失业应归因于工人自身。

分析:这句话是正确的。凯恩斯认为,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他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使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这样,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将会上升,从而使劳动需求减少,相应地要求货币工资下降以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市场出清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假设,货币工资不可能向下调整,这样就造成了非自愿失业。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哪一项是潜在产出的长期决定因素( ). A.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水平 B.货币

C.技术 D.对过分增长的工资罚以重税 2.增加国防开支而无相应的增税措施,将会引起( )。 A.价格上涨和GDP上升 B.价格上涨和GDP下降 C。价格下降和GDP下降 D。价格下降和GDP上升

3。宏观经济学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反对以下哪种说法( )。 A。工资和价格对失衡可以有迅速的反应

B。当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C。积极地改变总需求的政策只会影响价格,但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 D.非自愿失业是一种经常有的状态

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财富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税负会增加 D.以上几个说法都对 5.能够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是( )。

A。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 B.价格水平的下降 C.政府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 6.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 )。 A.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弹性都为零 B。总供给中单个产品的供给曲线都垂直 C。宏观生产函数是稳定的 D。劳动市场是出清的 7。总供给曲线倾斜的原因可能是( ).

A。劳动力供给立即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 B.劳动力需求立即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做出调整

C。劳动力需求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供给却不受影响 D。劳动力供给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但劳动力需求却不受影响 8.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

A.是由于工资面对劳动市场过量的需求时没有提高 B。是由于工资面临劳动市场过量的供给时没有降低 C。也被古典经济学家所承认 D。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

9。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

- 52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和产出水平均无影响 10。“长期”总供给曲线的“长期\"( )。 A.是就资本存量是否可变而言的 B。是就技术水平是否可变而言的

C。是就劳动力市场能否对价格水平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而言的 D。是就日历时间的长短而言的 11.潜在产量就是( )。 A。不受价格水平变化影响的产量 B。是潜在的但不可能实现的产量 C。是确定的而非可以改变的产量 D.可以被财政或货币政策改变的产量 12。古典主义将会同意以下的哪种说法( )。 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用 B.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用 C。财政政策有用,货币政策无用 D。财政政策无用,货币政策有用 13。在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情形下,实际产出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总需求的增加将会使( )。 A.产出和价格都有明显的提高 B.产出和价格都无明显的变化 C.产出增加较多,价格无太大变化 D。价格提高较多,产出无太大变化 14。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某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使( )。 A.产出增加,价格下降 B。产出增加,价格提高 C.产出减少,价格下降 D.产出减少,价格提高 15。其他条件不变,突破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将会使( ). A.产出增加,价格提高 B.产出增加,价格下降 C.产出减少,价格提高 D.产出减少,价格下降、 答案1.C 2.A 3。D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B 13.D 14。D 15。B 二、计算 1.设IS曲线的方程为r=0.415-0.0000185y+0.00005G,LM曲线的方程为r=0。00001625y-0。0001M/P。式中,r为利率,y为收入,G为政府支出,P为价格水平,M为名义货币量.试导出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名义货币量和政府支出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IS:r0.4150.0000185y0.00005G解:解IS、LM的联立方程组:LM:r0.00001625y0.0001MP 消去r,易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保留两位小数):

2.88My11942.451.44G

P容易看出,名义货币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 53 -

2。设总量生产函数Y=F(K,L),式中Y代表总产量,K代表总资本量,L代表总劳动量。试说明,如果规模收益不变,则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

解:设生产函数Y=F(K,L)为规模报酬不变的一次齐次式,则有

YKLKF(,)F(,1) LLLL 令y=Y/L,k=K/L,上式可写为: y=f(k) 也就是说,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y唯一地取决于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k。 3。如果总供给曲线为ys=500,总需求曲线为yD=600—50P, (1)求供求均衡点;(2)如果总需求水平上升10%, 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解:(1)解方程组 P yS=500 AD AS yD=600-50P AD 易得P=2,y=500 3 E 如图18-1 2 E A 0 500 550 y

图18—1 (2)总需求水平上升了10%,即新的总需求水平为550单位.易知点A(2,550)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设AD1的方程为y=a-50P,将A点坐标代入,易得AD1的方程为YD=650-50P 结合总供给曲线Ys=500易得为P=3,Y=500. 4。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总需求函数为y=2000+750/P,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解:解方程组 y = 2350 + 400P y = 2000 + 750/P 易得均衡时的价格和收入分别为P=1和y=2750. 5。假定某经济社会为不含政府和国外的两部门经济,且存在以下经济关系: y=c+i,L=(0.9y—900r)P,c=90+0.9y,M=900,i=900-900r,P=1 其中,y、c、i、r、M、P分别代表产量、消费、投资、利率、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 求:(1)均衡利率和收入(2)若货币供给增加,超过900,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3)写出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 解:(1)将消费和投资函数代入y=c+i并整理,易得IS曲线的方程y=9900—9000r 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函数代入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P=L,易得LM曲线的方程y=1000+1000r 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组,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r=0。89 y=1890 (2)LM方程亦可表示为如下形式y = M/0.9 + 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可得 r = 0.99 – M/9000,y = 990 + M 容易看出,如果M增加,M>900,则r减少,r<0。89;y增加,y>1890。 (3)由M/P=L,可得LM方程y=1000/P+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并消去利率r,可得总需求方程y=990+900/P

6.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y=14N—0。04N2,劳动力需求函数是Hd=175—12。5(W/P),

1010 - 54 -

劳动力供给函数是Ns=70+5(W/P)。

(1)在P=1和P=1.25的水平下,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2)求在P=1和P=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

解:(1)当价格水平P=1时,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2.5W, Ns=70+5W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N=100

当P=1.25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Nd=175-10W Ns=70+4W 解方程组可得均衡就业量为:N=100

(2)从(1)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在P=1和P=1.25的水平下,均衡就业都为100单位。由y=14N—0.04N2 ,得此时短期产出为y=1000单位。

四、分析讨论

1.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是因为(1)价格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和产出水平的反向变动。如当价格上涨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投资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其次,(2)价格水平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实际财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以货币表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等)的实际价值将降低,人们由于变得相对贫穷而减少消费支出,也会引起总需求的下降。再就是(3)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税收负担,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将增加,从而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消费者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最后,(4)价格水平的变化还将通过影响净出口来影响总需求。如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固定汇率下降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也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

2。试说明主流学派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答:主流学派经济学家用供给冲击解释“滞胀”产生的原因。如图18—2中,AD曲线的位置不变,短期总供给曲线ASs0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的提高)向左移动至ASs1的位置,容易看出,与原来的均衡点E0相比,新均衡点E1的价格水平提高了,产量下降了。也就是说,经济中出现了“滞胀”。

图18—2 3.试比较IS-LM模型和AD—AS模型.

答:IS—LM模型被认为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标准阐释,它是在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的背景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其中,IS曲线反映产品市场的均衡要求,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在两条曲线的相交之点,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相应的国民收入即为均衡收入。与IS-LM模型不同,AD—AS模型将价格水平作为一个变量来处理,将IS、LM两曲线“合并\"成一条AD曲线;该模型的分析背景亦有所扩大,对劳动市场的分析成为导出总供给曲线的逻辑基础.这些变化使得AD-AS模型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可以被用平分析更为广泛的经济问题.

第七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

- 55 -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指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用公式表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Gt =(Yt—Yt-1)/ Yt—1;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gt =(yt—yt—1)/ yt-1。

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Atƒ(Lt,Kt)(Yt、At、Lt、Kt分别表示t时期的总产出、技术状况、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由此可得到增长率的分解式:GY=GA+αGL+βGK(GY、GA、GL、GK分别表示产出、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3。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4.哈罗德—多马模型:这里以哈罗德模型为代表来介绍。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业得以保持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Y/Y=s/v(ΔY、Y、s、v分别为社会的总产量、总产量的增加量、储蓄率、资本—产量比),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如果v表示的是资本与产量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则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实际增长率GA;如果v表示的是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则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GW;如果考虑就业水平这一因素,则与人口增长率n相等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哈罗德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满足:GA= GW= GN。

5。有保证的增长率:指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适合的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

6。不稳定原理:哈罗德通过考察认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7。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在生产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的增长比率不变的假设条件下,研究资本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k=sy-(n+δ)k(式中,k为人均资本,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sy为人均储蓄,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折旧率)。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n+δ)k项.(n+δ)k项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Δk>0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新古典增长理论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即当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 8.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这是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的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其基本内容为: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就是:ƒˊ(k*)= n。

9。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最为著名。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其中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投入;要素生产率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包括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丹尼森进而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通过对各个增长因素所作贡献的量的分析,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得出结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是他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0。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库兹涅茨曲线):这是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

- 56 -

即“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11.最优经济增长:最优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是,当社会目标已经确定时,经济社会从各种不同的可行的增长路径中挑选出一条路径,以使社会目标函数最大化。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用来评价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目标函数、用来描述所考察的经济社会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行的状态方程、有关变量的初始约束条件以及最终的约束条件。

12.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新增长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因此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是新增长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又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包括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另一种是凸性增长模型,主要包括AK模型、琼斯—真野惠里模型和雷贝洛模型。

13。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根据周期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为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钦周期)。 14.乘数—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Yt=Ct+It+Gt Ct=βYt-1,0<β〈1 It=υ(Ct—Ct-1),υ〉0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国民经济将持续高涨。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哈罗德模型得知,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时,一国经济会实现稳定均衡的增长。 2。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国民经济将长期萧条。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哈罗德模型得知,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时,一国经济会实现均衡的增长。否则,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经济将长期萧条.

3。哈罗德增长模型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在分析方法上存在的区别是:凯恩斯采用的短期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哈罗德采用的是长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哈罗德模型既在技术、人口、资本均可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又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因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分析.而凯恩斯的分析则相反。

4.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繁荣、复苏、萧条、衰退。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一个循环都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5.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是围绕着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是正斜率的,经济就是围绕着这一长期趋势线而上下波动的。

6.加速原理断言,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即指GDP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数倍增加,而不是反之。

7。如果国民收入在某个时期增加,则净投资肯定是大于零。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加速原理,It=υ(Yt-Yt-1),υ>1,当Yt—Yt—1〉0时,净投资It必定大于零.

8.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是说明投资的决定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 57 -

二、选择正确答案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

A。失业率的下降 B.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C.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D。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2。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GW与实际增长率GA之间可能有的关系是( ). A。GW 〉 GA B.GW = GA C.GW < GA D。以上各项均可能 3。要达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必须使( )。

A.GA = GN B。GA = GW C。GA = GN = GW D.GN = GW

4。在哈罗德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量比将( )。

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D.以上都可能

5.在哈罗德模型中,已知合意的储蓄率小于实际储蓄率,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等于实际的资本-产量比,那么有保证的增长率( )。

A。小于实际增长率 B.大于实际增长率 C.等于实际增长率 D。两者的关系不能确定

6.基钦周期是一种( ).

A.短周期 B.中周期 C.长周期 D.不能确定 7。加速原理断言( )。

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 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

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 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8.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 )。 A.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B。加速数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替作用 D.乘数作用

答案1.B 2。D 3。C 4。B 5.A 6.A 7。D 8。C

三、计算1。在新古典憎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 = ƒ(k) = 2k – 0。5k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 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解:(1)已知s = 0.3,n = 3%,当经济均衡增长时,sƒ(k) = nk 所以,0。3(2k – 0.5k2)= 0。03k,得:k = 3.8 (2)按黄金分割律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ƒˊ(k) = n 因此,2 – k = 0。03,得k = 1.97 2.已知经济社会的平均储蓄倾向为0.12,资本产量比等于3,求收入的增长率。 解:收入的增长率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的比率,即 G = s/υ= 0。12/3 = 0.04 = 4%

3.已知平均储蓄倾向为0.2,增长速度为每年4%,求均衡的资本产量比。 解:增长速度G = s/υ,因此,资本产量比υ= s/G = 0。2/0.04 = 5

4.已知资本产量比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解:已知Y = 1000,C = 800,则

储蓄率s = (Y—C)/Y = (1000-800)/1000 = 20%

为使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应为: GW = s/υ= 20%/4 = 5%

5.如果要使一国的产出年增长G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量比υ等于4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储蓄率应相应有何变化?

- 58 -

解: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增长率G = s/υ

由题意,当产出年增长为G1 = 5%时,储蓄率s1 = G1υ= 5%×4 = 20% 当产出年增长为G2 = 7%时,储蓄率s2 = G2υ= 7%×4 = 28%

即为使年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量比不变的条件下,储蓄率应相应从20%提高到28%.

6。假定某国经济的资本产量比υ= 4,消费倾向C/Y = 0。8,自然增长率GN = 6%,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解: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当G = GW时,经济活动实现均衡增长;当G = GN时,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只有当G = GW = GN时,经济活动才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在本题中,由题意可推知,储蓄率s = 1 – 0。8 = 0。2 = 20% 这时,有保证的增长率GW = s/υ= 20%/4 = 5%

又已知自然增长率GN = 6% > GW,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当GN > GW时,储蓄不足导致利率上升,引起使用资本的成本上升,促使厂商以更多的劳动力替代资本的使用,由于资本使用量的减少,资本产量比下降。这种调整过程一直进行到资本产量比为: υ= s/GN = 20%/6% = 10/3

此时,GW = s/υ= 20%·3/10 = 6% = GN 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7. 如果某国经济中连续5年的国民收入分别是Yt = 1000亿元,Yt+1 = 1200亿元,Yt+2 = 1600亿元,Yt+3 = 1600亿元,Yt+4 = 1500亿元.已知该国经济的资本产量比为υ= 2,求(t+1)~(t+4)年该国的净投资额。

解:根据加速原理,加速数即为资本产量比,等于2。 由于加速数通常假定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因此可得到(t+1)~(t+4)年该国的净投资额分别为:

It+1 =υ(Yt+1- Yt)= 2(1200 – 1000)= 400(亿元) It+2 =υ(Yt+2- Yt+1)= 2(1600 – 1200)= 800(亿元) It+3 =υ(Yt+3— Yt+2)= 2(1600 – 1600)= 0 It+4 =υ(Yt+4— Yt+3)= 2(1500 – 1600)= -200(亿元)

由此可见,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净投资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增减。 四、分析讨论

1.试说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说的同异之处。

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即为了使经济在充分就业下保持均衡的增长,投资及储蓄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之间应保持什么关系。它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理论认为: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是,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厂商准备进行的投资即意愿投资恰好等于该收入水平上人们提供的储蓄。均衡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有效需求。由于凯恩斯采取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因此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考察了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投资一旦形成,就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在这方面,凯恩斯未予以考察。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沿袭了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以储蓄等于投资这一基本公式为依据,把分析方法长期化、动态化,考察长期内社会经济实现均衡增长所需要的条件,提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中三个变量即储蓄率s(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资本—产出比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三者的关系应为:GW=s/υ,因此,哈罗得的模型不仅考虑了投资对总需求的作用,而且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考虑了收入增加后对投资的加速作用。

哈罗德的增长模型G = s/υ亦可进行如下变化: 由于G = ΔY/Y,s = S/Y,υ = I/ΔY 所以ΔY/Y =(S/Y)/(I/ΔY) I = S

- 59 -

这正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的基本公式:储蓄等于投资.可见,哈罗德的模型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

2.在哈罗德模型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答: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哈罗德增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时区分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概念。

实际增长率GA,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量比下的社会实际储蓄率。它的公式为:GA = s/υ,υ是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量比υ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它由储蓄率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量比决定的,GW=s/υr,υr是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

自然增长率GN,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GN = n.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满足GA=GW=GN。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如果GA>GW,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累积性持续扩张;如果GA<GW,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果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2)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因此,只有当GA=GW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只有当GW=GN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失业或通货膨胀.当GA=GW=GN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3。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答:新古典经济增长是在生产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的增长比率不变的假设条件下,研究资本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k=sy-(n+δ)k(式中,k为人均资本,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sy为人均储蓄,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折旧率)。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n+δ)k项.(n+δ)k项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Δk〉0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新古典增长理论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即当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要实现稳态,即Δk=0,其条件是:人均储蓄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sy=(n+δ)k。

新古典增长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一直都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椎移,逐渐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理论方面来说,其假定的经济中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往往与事实不符。因为,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少量的生产投入可能带来大量的产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及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同时,此理论中,稳态增长率是外生的,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因而也就对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提不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解释现实方面,新古典

- 60 -

经济理论也碰到了很大的麻烦,其得出的“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趋同性\"的结论,显然与现实中的“各国之间存在着增长率上的较大差异”相悖。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步形成了流行于西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4。试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以哈罗德模型为主,主要研究在使充分就业得以保持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哈罗德从考察经济增长中三个变量即储蓄率s、资本一产出比率υ和经济增长率G的相互关系出发,得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要求GA=GW=GN.这里,GA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实际增长率,GW是有保证的增长率,GN是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所容许的自然增长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在生产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的增长比率不变的假设条件下,研究资本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k=sy-(n+δ)k。这里,社会的人均储蓄sy可被用于两部分:资本的深化Δk和资本的广化(n+δ)k。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新古典增长理论展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要实现稳态,即Δk=0时,则人均储蓄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sy=(n+δ)k。新古典增长理论还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为: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就是:ƒˊ(k*)= n。 两个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和由此推导出的政策主张各有异同.相同点: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规模收益不变。但在哈罗德模型中的资本和技术的比率是不变的,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则可变。由此两个模型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认为经济一旦偏离了稳定增长的轨迹就会产生更大幅度的震荡,从而距离稳定增长路径越来越远;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认为经济具有自动的趋向稳定增长的趋势,不需要人为地干预。

5。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有哪些可供我们注意和借鉴?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西方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对此的研究,其中以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因素的分析最为著名。(1)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其中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投入;要素生产率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包括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丹尼森进而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通过对各个增长因素所作贡献的量的分析,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得出结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而且管理知识与技术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这给我们以启示,即要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要求不断的发现、发明、革新、改良。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得出结论,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结构的变化。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是他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

6.试评述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

答:这是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假说,其基本内容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提出后,一些西方学者曾就有关U字形形成的过程、导致倒U字形的原因以及平等化过程进行过较多的讨论。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库兹涅茨曲线不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情况。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

- 61 -

并没有向平等化方向转化。 第八部分 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的含义: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价格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有三种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价格指数都可以反映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一般常用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可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比例不同)。按照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划分,可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成因:宏观经济学把通货膨胀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和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需求方面的冲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包括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改变、农业歉收、劳动生产率的突然变动等。与这些原因相联系的,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以及所谓混合型(把需求方面与供给方面的冲击同时加以考虑)通货膨胀理论。 4。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这表现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对产量、就业量的影响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其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在签订工资协议和贷款契约时,会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在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通货膨胀对债务者有利,对债权者不利;对雇主有利,对领取工资者不利;对持有实物者有利,对持有现金者不利;对承租人有利,对出租人不利。至于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量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影响就业和产量,非平衡的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也影响就业和产量. 5.价格调整线:在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市场压力的关系时,引出了价格调整yy线。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的方程为:h yeyy式中,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y和y分别代表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就可用来表ye示通货膨胀的压力。价格调整方程表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压力.

6。动态总供需模型:IS-LM模型通常假定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 AD-AS虽然说明了价格水平的变化,但仍然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而没有涉及到价格水平变化的速度.为此,西方学者通过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加以改造,来说明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关系,将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扩展为动态分析。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描述事实,又能为反通货膨胀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动态总需求曲线是通过将价格因素引入IS-LM模型,得到产量与价格的函数关系,然后将这种关系动态化,从而得到产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即为动态总需求曲线。动态总供给曲线是从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得到的. 利用动态总需求曲线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均衡就可以说明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的决定.任何能使动态总供给曲线或动态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都将影响到通货膨胀率和产量的数值。然而在长期,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通货膨胀率则由货币增长率所决定.通过该模型的分析,西方学者对经济动态调整特别是滞胀提出了新的解释。

7。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西方学者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最有效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即所谓渐进主义的方法和激进主义的方法。前者是以较小的失业率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后者则以较大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对付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有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前者包括在宏观经济

- 62 -

政策中;后者使工资与物价挂钩,包括全部指数化与部分指数化。

基本概念:

1. 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2。消费价格指数:指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这一指数的基本意思是,人们有选择的选取一组(相对固定)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他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3.动态总需求曲线:是指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一般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使总需求出现反方向的变动。

4.动态总供给曲线:是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一般地,二者具有同向变动的关系。

5。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这时,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和货币购买力下降,均具有较快的速度。并且公众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因而采取各种措施来保卫自己,以免受通货膨胀之害.致使通货膨胀更为加剧.

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7.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

8。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是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9。牺牲率:是指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物价一次性或短期性下降,严格来说,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一次性或短期性下降,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2。货币学派认为,长期看来,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降低失业率。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货币学派的观点是,在长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存在替代关系。 3。由于国外原材料价格上升引起本国物价水平上升,此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4.过快、过多增加工资的企业按工资增加额一定比例征税,也是反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的一部分。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对工资的增长额征税,可以抑制工资的增长。

5.开放型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可以由世界通货膨胀率以及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生产增长率差异所造成.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生产增长率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货币学派的著名观点。

- 63 -

二、选择正确答案

1.由于工会垄断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导致雇主提高商品售价,最终引发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上涨,这就是( ).

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2.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的是( )。 A。凯恩斯学派 B。货币学派 C。哈耶克 D.古典学派

3。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C。消费支出增加 D.商品、劳务共给过多 4。以下那种现象不伴随通货紧缩发生( )。 A。有效需求不足 B。经济衰退 C.失业率下降 D。物价下跌 5.物价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最直接指标,以下属于物价指数的是( )。 A。生活费用指数 B。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C。货币购买力指数 D。实际工资指数 6.关于菲利浦斯曲线的形状,货币主义认为( )。 A.向右下倾斜 B.一水平线 C。一垂直线 D.短期内由下倾斜,长期内为一垂直线 7.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不可以采取( ). A。冻结工资水平 B.增税 C。降低法定准备率 D.增加有效供给 答案 1.B 2.B 3。A 4.C 5.B 6.D 7。C 三、计算1.若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试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计算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解:1985年和1986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1985p1985p1984111.5107.9100%100%3.34% p1984107.9p1987p1986114.5111.5100%100%2.69%p1986111.5e19871986 3.015%198619852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为前两年的平均值,即: 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有 e实际利率1987名义利率198719876%3.015%2.985% 2.设统计部门选用A、B、C三种商品来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所获数据如表22—1: 表22—1 品种 数量 基期价格(元) 本期价格(元) A 2 1。00 1。50 B 1 3。00 4。00 C 3 2。00 4.00 试计算CPI及通货膨胀率。 解:CPI=(1.50×2+4.00×1+4.00×3)/(1.00×2+3.00×1+2.00×3)×100

- 64 -

=173

通胀率:(173—100)/100 = 73%

3.假定某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政府试图通过制造10%的失业率来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当价格调整方程的系数为 h=0。4时,试利用价格调整方程描述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

解:价格调整的方程可以写为 : π = π—1 + h ( y-1—y*) / y*

其中 π 和 π—1 分别代表本期和上期的通货膨胀率,( y-1-y*) / y*代表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这里大体上可以衡量失业率。于是:

π1 = 18% — 0。4×0。1 = 14% π2 = 14% — 0.4×0.1 = 10% π3 = 10% — 0.4×0。1 = 6% π4 = 6% - 0.4×0.1 = 2%

可见,经过政府连续制造4年10%的失业率,可使通货膨胀率降到4%以下. 四、分析讨论

1.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长了,我也只能涨你的房租\",这属于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哪!\"这又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就应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则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假如货币供给量不变,通货膨胀能长久持续下去吗?

答: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货币市场均衡时,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推导出来。即在货币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等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比值。它说明只有名义货币流通量相对于实际货币需求有所增加时,价格水平才会提高。这样,在实际货币需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水平就不会长久持续上升。

3。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因素称为实际因素,诸如消费、投资的扩大,政府购买的增加的等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用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3)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学

- 65 -

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是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4.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答:(1)用衰退来减低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实践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的与激进主义的。渐进主义政策是政府不断紧缩总需求,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这种策略并没有对经济与自然失业率偏离太多。激进主义政策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激进主义政策造成了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也迅速得多.

(2)收入政策.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主要通过如下几个因素来控制:

工资与物价的控制。政府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道德劝说。这种方法试图劝说企业和工人不要涨价或涨工资。政府编制了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从劝告的企业。

改变预期。如果人们相信政府所采取的打破通货膨胀的任何行动都是成功的,这种预期本身就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能够成功,部分得力于人们相信它可以成功.

5。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1)对再分配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但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同样,象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最后,补充两点:一是由于居民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部分抵消.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税收中拿点收入给他人。

(2)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实际上,产出水平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面考虑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又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产出和就业下降。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是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两种情况只是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第三种情况是: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生产收缩,市场经济机制无法正常运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混乱。

6.评述收入政策。

答:西方国家采取的收入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工资与物价的控制。其理论依据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抑制通货膨胀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这种做法没有触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再次,这种控制是难以实施的,而且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低效率;最后,物价控制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的话,它必须允许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2)

- 66 -

道德劝说。这种方法试图劝说企业和工人不要涨价或涨工资。政府编制了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从劝告的企业。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方法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但是要对市场的心理反应做出预测又是比较困难的。(3)改变预期。如果人们相信政府所采取的打破通货膨胀的任何行动都是成功的,这种预期本身就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能够成功,部分得力于人们相信它可以成功。如果人们的预期变化缓慢,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替代关系,这种关系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人们的预期变化缓慢,使得政府更容易在不引发较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降低失业.但是,一旦通货膨胀的预期发展起来,要想停止通货膨胀就很难了。

7.说明通货膨胀的持续。

答: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对通货膨胀几乎都发挥着作用.即使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当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就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工资的上升,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从而又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另一方面,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货币收入,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大,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这样通货膨胀的压力无论在需求面还是在供给面都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第九部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即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关于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以及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另一方面,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不同,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流通速度不是某些不便数值的常数,而是决定它的其它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中,货币流通数度是不变的,但在短期中可以有轻微的波动.关于自然率假说,弗里德曼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在长期,资本主义的失业率会自动趋向于自然失业率。据此,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对实际变量的影响只有在短期才有可能;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国家政策反倒可能破坏私人经济自身的稳定性。因此,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同时也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而力主单一的政策规则。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四个,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尤其是理性预期假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和严格的假设条件,虽然未必完全符合现实,但是该假定对于描述人类行为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并且对宏观经济模型的建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观点:基于已有的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主义者所使用的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是靠不住的。另外,在经济波动理论方面,该学派认为主要是实际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波动。他们还认为,征税和举债是等价的,因而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即不会带来益处。

4. 新古典模型: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可以用新古典模型来说明,即一个由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ES和总需求曲线AD构成的经济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而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取决于AD曲线的位置是受到意料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意料之中的因素而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只能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就业量或产量的变动,但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AD的变动却可以导致产量的变动。新古典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即在于意料之外的因素;由于理性预期,一切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5. 实际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表达了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观点,并且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认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要求读者重点掌握实际经

- 67 -

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弄清其中的生产函数和资源函数的经济涵义。

6. 对财政政策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就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作了分析,对财政政策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政府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支持扩张的财政政策将有效地促进就业和产出的增加。而新古典学者巴罗在理性预期基础上复兴了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如果人人都认识到政府借债只是被推迟了纳税,为了应付将来的税收负担,人们将目前的减税收入储蓄起来,那么政府通过借款而增加的任何支出将不存在消费扩张,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7.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新凯恩斯主义肯定和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这两个观点。但是新凯恩斯主义仍然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路,在许多方面,如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不出清的市场、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等,新凯恩斯主义者仍然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原有观点:

8. 工资和价格的黏性: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诸如劳动合同的长期性、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效率工资论以及就业和失业职工的差别等因素导致了工资粘性;而市场的不完全性、工资的黏性、菜单成本以及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等因素则导致了价格的粘性特征。 9.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首先要掌握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劳动的供给曲线所使用的P只能是在签订合同是劳动者预期的价格Pe。

其次要求读者重点理解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最后了解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的观点: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是必要的.这一方面能使经济社会迅速的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以避免长时期的偏离充分就业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界的冲击力量。

10。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一种发展。了解货币政策的博弈论描述,把货币政策看成是政府(中央银行)与工会之间的一种博弈;同时从具体的博弈论模型中分析政府和公众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复杂关系。其中要重点理解时间不一致性的概念以及“建立对规制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制本身更重要\"的启示。

11.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在长期,一国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12.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的结束语:首先概括的了解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尽管西方经济学各派之间有种种分歧,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从流通领域中来研究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然而不涉及生产过程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终究是有缺陷的。最后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基本概念:

1.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2. 效率工资:是使企业单位产量的劳动力成本最小化的工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市场工资就是效率工资,这是因为市场工资是一家企业能够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劳动力所必须支付的最低工资。但是,如果监督工人的成本很高或者工人的流动性很大,那么企业可能会发现支付一个比市场工资更高的工资将会降低他们单位产量的工资成本,而为了补充流失的工人,培训新职工会引起一笔培训费用。同时,为了使原有职工不会外流并且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厂商一般也不愿意轻易降低工资。

- 68 -

3. 菜单成本:那些认为衰退将只会持续相当短的一段时间的企业有可能不愿意降低其价格。其中一个原因是所谓的菜单成本,根据其最明显的例子命名:即当餐馆改变价格时印刷新菜单的成本.但是价格的变化还会带来其他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1)估计需求变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已确定价格是否会下降.(2)对存货商品重新定价。(3)印刷新价目表并邮寄出去。(4)把新的价格传达给顾客,有可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当菜单成本非常大的时候,企业可能会继续保持当前的价格以回避这部分成本。

4. 政策无效性命题:指由于理性预期,预料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无影响,只有预料外的政策才对经济周期有影响。这意味着:要想使政策有效,它必须具有欺骗性,即使人们得不到有关政策的真实的信息。

5. 适应性预期: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即认为预期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

6. 粘性工资:指随着总需求的变动,工资不是原地不动,而是滞后、小幅度、缓慢地变动调整.

7.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西方学者把它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从表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务筹资并不相同。政府的税收减少了一个人的财富,而出售相当于税收额的债券给同一个人,然后在以后同利息一起偿还,这似乎没有改变这个人的财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时,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李嘉图本人并不认为上述推测完全符合现实.

8. 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量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新凯恩斯主义者也认为,在存在理性预期时,货币政策无效。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会经常出现失衡状况,这时货币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2.长期雇用合同被新凯恩斯主义者看作工资粘性的一个原因。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合同的长期性是工资粘性的一个理由。 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形下,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存在理性预期,但是价格和产出却可以由于预料之外的原因而发生波动。

4.新凯恩斯主义是反对理性预期的理论假定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借鉴和吸收了新古典主义的部分观点,理性预期就是其中之一。 二、选择正确答案

1.关于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通速度V是由几个变量决定的 B。 流通速度V是某些不变数值的常数 C。V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数值,在短期内可以有轻微的波动 D.稳定的是决定V的函数,而不是V的值本身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A。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 B.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工资和价格不具有充分的伸缩性C。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有效 D.认为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

3.在新古典模型中,预料外的扩张性政策致使短期( )。

- 69 -

A。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增B.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减少C.价格水平下降,总产出增加D。价格水平下降,总产出减少

4。在新古典模型中,预料中的扩张性政策致使短期价格水平上升和总产出不变,因为( ). A。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总需求曲线不移动 B。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总供给曲线不移动

C.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都向左上方移动 D。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5.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预料外的扩张性政策致使短期( ).

A.价格水平下降,总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增加

D。价格水平下降,总产出减少

答案1。B 2。A 3.A 4。D 5.C

三、分析讨论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何在?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学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地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的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是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的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的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通过考察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由于理性预期,为了避免因政策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且依赖于至少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1)个体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例如,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量是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 70 -

(2)理性预期

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总之,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一旦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至工资降到使雇主愿意为所有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因此,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 (4)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社会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价格粘性的理由。

答:工资和价格的粘性是理解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的基础和关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供了价格粘性的理由:(1)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意味着垄断成分的存在,而垄断成分的存在又意味着厂商或企业家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力量。(2)工资的粘性。工资构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工资的粘性使成本没有变化或变动不大,从而,厂商也没有多大改变价格的动机.而工资粘性的原因则是由于合同的长期性、分批到期的性质和效率工资等原因。(3)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刷新菜单价目表一样。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4)价格分批变动的性质。与工资的变动类似,社会所有的价格并不是在相同的时刻一起变动的.一部分价格受到合同的限制,不能任意改变,由此可以造成价格的粘性。即使对于不受合同限制的价格,厂商一般也不会作出大幅度的调整,因为,如果其他厂商不这样做,他害怕他的单独的行动有可能招致不利的后果。出于这一考虑,在改变价格时,厂商往往采取试探性的步骤,对价格作微小的改变。这样的做法也使价格具有粘性。 4.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诸如石油危机、农业欠收、战争、技术革新等等,他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或者是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接受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其基本理论主要是说明一个经济中的实际收入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假定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将会向上移动,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经济会向新的稳定状态收敛,最终,资本存量、收入、消费、投资都将增加到各自新的稳态水平上.

5.试导出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答:如图23-1。(a)图中的Nd和Ns表示劳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他们都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 W Nd1 y Nd0 Ns Nd2 y1 W* E2 E0 E1 y* E0 生产函数

y2 - 71 - O N2 N* N1 N O N2 N* N1 N

图23-1 凯恩斯主义认为,不论劳动者是否知道实际价格水平为多少,劳动的供给曲线所使用的P只能是在签订合同时他们所预期的价格Pe。如果P正好等于Pe,如(a)图中的Ns所示,而N0d是根据与Pe相等的p*而做出的劳动需求曲线。由于P = Pe,所以,Ns和N0d 相交于E 0点。该点表示的价格水平P和就业量N为Pe和充分就业的就业量N*。将其代入生产函数可得(b)图中的E 0点,从而相应的充分就业的产量为y*,于是在(c) 图即可找到与P*相对应的点E 0,E 0点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的一点。如果价格水平从P*上升到P 1,(a) 图中的劳动需求曲线从N0d移动到N1d.这时厂商实际雇用的劳动量为N1,从而产出量y1.于是,(c) 图中可得到与p1和y1相对应的点D′。总之从不同的P可得到不同的N,根据这些不同的N,在(b)图中得到不同的y,从而可在(c)图中找到不同的点,用一条光滑的曲线连起来,得到(c)图中的曲线ASK,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6.简述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使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图23-2所示: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K0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0,实际收入为y0。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等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使总需求曲线AD0从向左移动到ADP 1。 ASL ASK0 P0 ASK1 P1 P2 ASK2 P3 ASK3 AD0 P4 AD1 图23-2 O y1 y2 y3 y0 y

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1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当第一批占总数1/3的合同重新签订时,劳

- 72 -

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入增加到y2。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2,相应的,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类似的,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的水平y0。

按照上述分析,在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

- 7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