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内容: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
此“猖狂”呢?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为何猖狂?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2、时代背景
魏正始年间,曹氏与司马氏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阮籍诗风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 ,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4、诗歌鉴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第一联: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实景、动作描写
第二联:
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
视觉、感觉
第三联:
这两句继续写景,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
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听觉
第四联: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阮旨遥深”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主题:
这首诗以半夜无法人睡,起坐弹琴为开头,虽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闷,但“不能寐”委婉含蓄地点出弹琴并非因为要欣赏明月清风、美景良夜,而是要排遣萦怀的忧思。而后,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末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既是写鸟也在喻人,鸟和人一样,在月夜里不能入睡而徘徊,有所寻求,而此时所见的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如磐的夜色,死寂而又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和“翔鸟”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全诗感物兴叹,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艺术特色: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5、拓展阅读:
【例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09年福建卷)
江 行 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叫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解答:颔联运用了融情于景手法,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寄寓了诗人因羁旅漂泊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答题步骤:
借景抒情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概→点”三步法。
以上三步答题语可用“借助……的描写,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格式表述(三处省略号的内容依次是诗中意象、意境特征术语、思想情感术语)。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