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芳芳
设计意图:《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悦心情。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诗的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2,结合关键语句的理解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
3,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作品中,诗人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这个充满人间温情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王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又一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一)》,看看他又给我们描写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私谥(他死后,朋友给他起的,并非朝廷颁布) “五柳先生” 自号(自家周围种有五棵柳树)
关于“隐逸诗人”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一部风可由学生自己来讲述) 从这个故事中可看出他是不受世俗束缚,喜欢自由的人。经过一番矛盾挣扎之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回归了乡村。他回归后怎样?快乐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
2、教师就朗读作出评价,学生再作自我评价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生再次朗读(诵读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当然,重点字词的含义也可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大意,下边请同学来把诗歌的大意通解一下。)
四、赏析诗歌
(以下内容四句为一组由学生先来完成,教师适时引导) 1、重点字词
韵:本性,气质 性:天性,本性 渊:深潭 拙:本性 方:四周 罗:排列 荫:动词,遮蔽 墟:村落 (以下的问题可在学生解读的同时穿插进行) 2、提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还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他之所以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贵们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
3、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一句?
明确:“羁鸟”本指“笼中鸟”,“池鱼”本指“池塘中的鱼”,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最适合他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所以这里不单单是指 “羁鸟”“池鱼”,而是有了一定的比喻义。作者用“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自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鱼是最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而现在它们却被关押住了,那种痛苦格外突出,作者在官场中的内心痛苦也就不言而喻了。除此之外,“尘网”一词也使用了比喻义,它比喻“官场生活”,用“网”将受束缚很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来,非常形象。
五、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梳理诗歌内容 1、刚开始时,诗人点明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明确:爱丘山,即热爱山川,田园,大自然。这样的本性却由于世俗的影响让他落入了尘网(官场生活),而官场的生活是有很多的限制和束缚,这违背了他的本性,因而他觉得非常痛苦,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他决定一定要回归园田。
2、回归园田的诗人快乐吗?
明确:快乐,刚才我们在读课文时已经感受到了。 3、那他有没有直抒胸臆的说他是快乐的?
明确:没有。他是通过他回归乡村生活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受到的来表述出他回归后的快乐,愉悦心情。
4、他回归田园后看到了什么?(学生用原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们感觉他看到的地方虽不广房屋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的前边,环境是多么优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从观察的角度,前四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
5、他又听到了什么?(原句回答) 明确:“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这样的声音在城市生活中能听到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白天城市生活沉浸在一片喧嚣之中,所以听不到,只有凌晨四五点才听得到。所以这里写狗吠,鸡鸣是写乡村生活的安静,宁静。(有声衬无声)
7、那在这首诗中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正是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感受。“无尘杂”说明他的生活非常简单,纯朴;“有余闲”说明他生活的悠然自得,这样的意境体会出来了,那诗人的情感自然也就体会出来了。(愉悦的心情)所以诗人最后进行总结,把从官场逃离的自己比作像从樊笼里回顾的鸟儿一样,回归的鸟儿心情是愉悦的,所以也就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那种快乐,愉悦,享受的心情。
六、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学生讨论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
七、写作特点
1、白描手法。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的与诗意合拍。
2、比喻。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3、对比。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回归田园的喜悦。 4、衬托。“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认真思考后,描画一幅你所喜爱的生活图景。
附:板书设计
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近) 爱丘山 村落,炊烟 (远) 归园田 落尘网 听:狗吠,鸡鸣 (以有声衬无声)
感:无尘杂, 有余闲
总结: 樊笼 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