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方式与原则

来源:九壹网
内容。新人新事的不断涌现、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人民生 活的丰富多彩。是电视新闻报道内容鲜活的无限源泉。电视 新闻必须反映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新道德、新面貌, 表达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创作精神与创作实践。电视新闻不 仅要在形式、标题、内容、语汇上求新,而且要形神兼备,富 有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启发性,才能产生特色与风格,也 才能产生引人人胜的效果。 总之.要想新闻有新意,新闻记者必须勇于探索,善于 创新.在“新”和“鲜”上下功夫.在新内容、新视角、新语言、 新结构、新风格上寻找突破口和契合点,这样写出的新闻才 能使人民群众耳目一新,让人感到鲜活、生动、人脑人心。 电视新闻隐l生采访的方式与原则 刘宏扬 (齐齐哈尔电视台,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中图分类号]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2234(2011)03—0174—0l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 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 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 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 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当然.与此同时,这种采访手段也引来一些有关道德和 法律方面的争议,加之使用这种非正常采访手段也要冒一 定的风险.存在着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在使用时要慎而又 慎.而且要特别遵循这种采访手段的使用原则。 隐性采访并非“新兴事物”,也该算是舶来品。早在120 年前的1890年.为了弄清楚美国布莱克威尔岛精神病院虐 待患者的传闻是否属实,美国《世界报》的女记者就化名为 内利・布莱乔装成疯子突破封锁闯入疯人院,了解了该院虐 待被收容妇女的情况后又伺机成功出逃,将其见闻以《疯人 院的1O天》为题分3次连载发表,公众舆论大哗,也促使政 府对该院进行了大力整顿。 而我国的电视隐性采访的兴起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 代.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科技进步,使得采访设备可以更 加小型化、微型化、便携化,大大满足了隐性采访技术层面 的要求。第二是因为社会转型、企业改制,使得各方面的矛 盾加剧;不少人价值观念嬗变,道德行为失范,官员腐败滋 生.社会问题频生、地方保护严重导致电视工作者的采访难 度加大,所以电视隐性采访也大有了用武之地。 与平面媒体相比,电视隐性采访主要表现为对新闻现 场的拍摄、实录,能够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情景再现”,会 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这也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 1994年6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率先播发隐性采访的新 闻《触目惊心假发票》,就是由记者化装成顾客与上海火车 站倒卖假增值税发票的票贩子讨价还价,虚与周旋。隐蔽性 拍下的镜头、录下的声音,真实地再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引起了社会轰动。 -——174-—— 央视的率先垂范,引得众多地方媒体迅速跟进,上海电 视台的《新闻透视》、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浙江电视台的 《目击》、江苏电视台的《大写真》、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 航》等都可以看到隐性采访采编的新闻。而近年来.差不多 各个领域都有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制作的新闻:超市菜场查 伪劣商品、农药化肥超标蔬菜,高速公路收费站查违规收 费 春运火车站查倒卖车票,发廊浴室查色情服务。林场查 乱砍滥伐现象等等,不一而足。电视隐性采访的运用越来越 趋于常规化。 记者进行电视隐性采访时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为旁观式。即记者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纯客观地记 录,隐蔽观察拍摄、录制,不干预事态的发展,而这种方式采 编的新闻在法律、道德层面的争议也较少 曾荣获中国广播 电视新闻奖2001年度电视新闻长消息・等奖、第12届『} I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央 视台《新闻3O分/2oo1.9.3)就是记者对南京冠生同公司整 整一年的跟踪调在。拍摄到了将陈馅料加工成新月饼的全 过程,新闻素材长达700分钟。这一新闻堪称经典的旁观式 隐性采访。 一为参与式 这种方式记者一般假扮成其他角色.其身 份是重叠的,他既是事件的采访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不 过参与式采访有时会影响事件的进程.导致耘闻失实或者 使新闻的客观性失真。而在道德法律层面引发争议的也往 往是参与式采编的新闻。 为了避免这种争议,记者假扮的角色身份要合法。一个 人立足社会,进行人际交往时都会有不同的角色:父亲、儿 子、丈夫;母亲、女儿、妻子;顾客、乘客、游客;医生、记者、教 师……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中,有的是规定性角色.是要受 法制制约的,如官员、警察、军人、法官、人大代表等:有的是 开放性角色,没有明确的规范,如读者、朋友、顾客、患者、乘 客等等。当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隐去记者身份时,所选择的 角色一定不能用规定性角色,比如不能自称是人大代表、解 放军战士、政府官员等,那样会触动法律的 采用参与式采访,记者的参与一定要有度,不能超越道 德底线。你暗访色情场所不应该参与成“嫖客”;你暗访黄牛 党,不应该参与成“买票者”:你暗访盗墓贼,不能参与成“文 物走私贩”,否则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记者采访也可能变成 涉嫌“钓鱼执法”,而“钓鱼执法”即诱惑侦查,是为刑事诉讼 法所不允许的。 2010年3月份的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罗锦华案。罗锦华 被指控向记者出售虚假的《广州市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报 告单》,犯下滥用职权罪。而辩护律师则称,记者在此案中的 证据是“诱骗”获得,涉嫌“钓鱼执法”。原来是两家媒体3名 记者.假扮成某公司业务员,准备“购买”一份地质灾害报告 单。最后与质量审核部副部长罗锦华谈定了价格2.5万元. 、后罗锦华开具报告,收下钱款。此事被这两家媒体曝光。罗 锦华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认为:记者暗访涉嫌“钓鱼执法”, 是诱惑侦查,触犯了法律。 对于律师的辩护,专家也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为避 免纠缠,从媒体自律的角度来说,隐性采访一定要遵循相关 的规定与原则。要切记,作为讲真话的新闻单位不应该利用 欺骗手段获取信息。 ’ 《英国广播公司2005年编辑指南》关于隐性采访有如 下规定:“BBC在任何情况下,若没有正当理由,都不得侵犯 个人隐私。”“私人行为、信件、谈话不可以进入公共报道的 范畴,除非它明显涉及公共利益。”央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对隐性采访也制定了自己的采访规范:“无沦如何,秘密蒯 查都是一种欺骗。新闻不是欺骗的通行证,我们不能以目的 的正当性为由而不择手段。秘密调查不能视为一种常规的 做法,也不能仅是为了增添报道的戏剧性而使用。只有同时 符合以下4条原则,才能采用秘密调查:第一,有明显的证 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第 二,没有其他途径收集材料;第三,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 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第四,制片人同意。”这些原则值得我们 地方台认真学习.参照执行。 动来完成选题;三是成立选题研究组,进行高度专业化指 导.并制定选题等。 有了好的选题,内容与之脱轨或不能充分反映出主题 也是电视专题片失败一个关键原因。常见的问题是,内容贫 乏不丰富,让观众感觉太单一;内容上浮光掠影,太表面化, 没有深度,让观众感觉肤浅;内容与现实社会有距离,并且 毫无意义,让观众感觉无聊等等。 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必须是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否则, 它就没有受众人群,或没有观看者.那么它也就没有什么价 值了。怎么才能让内容丰富呢?其实非常简单。没有调查就 没有发言权,所以就要认真调查各种各样的人所最关心的 问题。现在做电视专题片的人,一味跟风跑。照搬别人的题 兼容并蓄不拘一格 电视专题片创优创新走新路 潘 霞 (齐齐哈尔电视台。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中图分类号]G222[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2234(2ol1)03—0175一o1 电视专题片,就是以电视信息媒介为手段,以社会生活 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为主题素材,以集中、深入、全面、 概括地报道为特色的纪实节目。它的内容比较专一。形式却 多种多样;它不是纯新闻,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电视专题片自从2O世纪90年中期 开始。在各地如火如荼开播,然而大约从2000、年开始,电视 专题片节目呈现下滑趋势。难道电视专题片不合时宜了吗? 显然不是的。电视专题片有它的魅力所在。因此,电视专题 片应该走出困境。那么怎么走?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找原因 当前的电视专题片节目之所以不被人关注,主要原因 是节目质量太差,对观众没有吸引力。这一衡量依据就是收 视率。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 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我们且不评论收 视率本身问题所在,单通过它来看,也是对节目是好是坏一 个评价标准。导致节目质量下降原因是许多的,其中主要 是,节目选题没有水平,内容单调乏味。 选题是什么?选题的策划,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 它就是对一个选题的各种卖点,各种元素进行一个准确把 握的过程。一个选题,什么是最大的卖点,什么是最具悬念 的卖点。什么是最具生命力的卖点,什么是跟时代脉搏一起 跳的卖点,如果你找不准的话,一个栏目不可能有崭新的面 孔。我们很多编导都知道一个话语,核心就是故事。你如何 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来开掘你新的卖点,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选题策划的问题。 目前电视专题片在选题上,都没有认真选取。存在许多 问题。比如:有些是一些毫无吸引人眼球的题目 这些题目 对观众来说都是司空见惯:有些题目非常陈旧不新颖,无法 勾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有些题目太窄或太宽泛.不能高度涵 盖表达主题内容;有些题目面向对象不广泛,不适合于各年 龄段人士观看。这无形当中让节目成为少数观众的关注点。 电视专题片的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十分 难的事,它是有章可循的。一是借鉴经典的电视专题片选题 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模仿;二是让观众参与,通过竞标的活 目,自己不动手去调查社会真实情况,这样就失去个性色 彩,没有鲜活的生命力。有了非常好的选题,如果没有与之 相应的内容,还是事倍功半。内容要贴近生活,当然受一些 条件限制,有些社会问题成为禁区。这虽然限制内容的选 取,但社会人生问题多不胜枚举,就不应该熟视无睹,冷漠 不闻。内容上大体上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走精神文化路, 内容上高品位.提升观众思想文化素质;一个是走物质文化 路,内容上紧跟时代的脚步,拍社会热点焦点专题,让观众 理解社会并热爱生活,引导他们提升生活方式水平。 二、探新路 电视专题片萎靡不振,造成其的原因我们已找到,如何 走新路呢?一句话,刨优创新。首先,领导人的思想不能落 后,要与时俱进。电视专题片,要想把它做好,领导人不能随 意改动。如有的领导人为了创收 积极迎合群众的庸俗口 味,做一些很烂的节目。这虽然收入提高了,可是作为知识 的传播、文化素质的提升却泯灭了。得不偿失。其次,选用精 英人才。电视专题片,是靠人来制作的,没有人不行,没有优 秀的人才就无法做到位。有竞争才有活力。一个人才若天天 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大影响动作。一旦 进入竞争激励中,人才的能动性也就充分调动起来。同时。 让每个人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给他们舒适的环境。人 才任用不能让其时时刻刻紧张,按照人之心理、生理承受能 力来说,既然人紧张又轻松地工作,取得的效果最明显。领 导和人才,这两个方面都是从人的问题着手,为电视专题片 制作解决人力问题。 电视专题片节目创优创新,还有方法问题。要想把电视 专题片做精做好,就必须有深度,有影响,有丰富内容。怎么 才能做成精品呢?首先。要广泛与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事 业等单位或团体相合作,共同做好节目。这样的话。就保证 了节目的多样性,节目的丰富题材。与之同时,也向广大群 众宣传电视专题片的优势情况,听取人们的意见。取得意想 不到的效果。其次,充分运用各种制作先进技术,比如电影、 网络等先进手段,以及外国同类电视专题片制作方法,来为 电视专题片提供技术帮助和经验借鉴。 “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这是电 视专题片的永葆生命力的秘诀,创新是永不毁灭的灵魂.把 一切调动起来,拍出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综而言之,电视专题片是以深度纪实、容量大见长的报 道节目。各地电视台所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节目下滑,都有各 自不同的原因,也有共同的原因,彼此也应该展开电视专题 片节目交流与对话,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让电视专题片节 目优势再现荧屏。“兼容并蓄,不拘一格,解放思想,搞活节 目”是电视专题片创优创新走新路的指导思想.让电视专题 片焕然一新,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