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古近代汉语对汉语国际教学的意义
作者:王勇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5期
摘要:现代汉语中许多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起源、发展、演变可以上溯到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就现代汉语讲授现代汉语,许多问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好中古近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那么现代汉语的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学 现代汉语 中古近代汉语 教学效果
汉语国际教学,是面向母语(第一语言)为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不同于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在面向中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时一般不会出现理解障碍等问题。但是,在面向非母语者进行汉语教学时,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问题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则会出现许多理解上的困难,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深入思考这些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变,只有弄清楚来龙去脉,才能在教学时作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释。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通用语和各地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省称“普通话”)。现代汉语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来源于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有的来源于古白话(以口语为特色的中古近代汉语)。传统的汉语语言教学只重视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而对于中间过渡环节的以古白话为代表的中古近代汉语教学往往忽略。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汉语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汉语国际教学的需要。中古近代汉语的知识对于面向母语为非汉语的人开展现代汉语教学时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此,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所言未必尽当,希望方家教正。
一、了解中古近代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解释现代汉语形声字的读音疑难问题 古今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对于这一现象,明末语言学家陈第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语音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不了解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近代再到现代的发展变化规律。则无法清楚地解释一些汉字读音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在形声字的教学中表现比较明显。兹举例说明:
1.形声字“问”的声符是“门”,然而,“问”和“门”的现代汉语读音有一定差距,致使汉语国际教学中如何清楚地解释这一问题变得比较棘手。如果了解到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这一问题便容易解释了。上古汉语时期“问”和“门”的声母(古称“字母”)都是重唇音“明”母字,中古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时期,上古读“明”母的一部分汉字的声母变成了轻唇音“微”母字,所以“问”的声母由上古的“m”变读成“w”。其他的例子,如:“忙”从“亡”得声,“侮”从“每”得声,“挽”从“免”得声,它们上古都读如“明”母字,中古时“亡”“侮”“挽”变读成轻唇音“微”母。
2.形声字“悲”的声符是“非”,然而,现代汉语的发音“悲”与“非”的声母存在差异,如果留学生询问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教师可以告诉他(她),这是由于“悲”“非”上古都读如“帮”母,中古时“非”的声母变成了轻唇音“非”母,而“悲”的声母仍然保留上古重唇音。上古读如重唇音“帮”母的汉字,中古时期有一部分汉字的声母读音变成“非”母。其他的例子,“补(補)”从“甫”得声,“拨”从“发”得声,“板”从“反”得声,它们上古都读如“帮”母,中古时“甫”“发”“反”变读成轻唇音“非”母。
这种汉语声母读音的演变规律。即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所提出的“古无轻唇音”。钱氏认为上古汉字的声母无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中古时读
“非”“敷”“奉”“微”四母的汉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四母。此外,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还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中古读“知”“彻”“澄”三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三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从“者”得声的形声字“都”“猪”“赌”“堵”“渚”“著”的声母在现代汉语语音中有“zh”“d”之别,因为,它们在上古都读“端”母,只是中古时有的汉字声母变读成“知”母。
二、了解中古近代汉语构词法知识,可以更好地解释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和意义 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有些现代汉语词汇的构词法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因此。了解中古近代汉语构词法知识(如叠音词、词缀构词、典故构词等)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和词义的理解有促进意义。在此举一些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相关问题:
1.现代汉语叠音词“爸爸妈妈”,如果了解其源流变化,不仅可以增强对词汇结构和语意的理解,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内涵。这种情况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而早在中古时期已经出现了,字形写作“波波摩摩”,可能是梵语音译词。隋天竺三藏阁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45:“时毕钵罗耶那童子白父母言:‘波波摩摩。我心不乐娶妻畜妇,我意愿乐,欲修梵行。”’又“时彼童子报父母言:‘波波摩摩,我今不用立传相传。亦复不用继续于后,我当梵行。’”李维琦认为:“波、摩中古都是歌韵字,歌韵的主要元音高本汉拟为a,王力先生拟音相同。现在爸妈的主要元音是a,读音一脉相承。”“爸”表示父亲之意在三国时已经开始使用。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广雅》:翁、公、叟、爸、爹、著,父也。今通谓父为爸。古无轻唇,鱼、模转麻,故父为爸。或谓之爹。”“妈”表示母亲之意在宋代也已经有用例。宋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载《归宗宣禅师》:“宣云:‘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宋宗晓编《乐邦遗稿》卷下《宣禅师通郭祥正书求生》:“宣云:‘爷爷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羌人呼父为爹,渐及中国。法帖:陈隋诸帝与诸王书,自称‘耶耶’。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日妈。按《诗》:‘来朝走马,率西水浒。’马音姆,岂中国之人,因西音而小转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现代汉语中“老师”“老鼠”“老虎”“老百姓”等词语。如果留学生不具备汉语词缀构词法知识,往往会望文生义,将“老”理解为“年纪大”“年迈”,而对词语的语义和使用产生疑问。这几个词其实是由词缀构词法形成的词语,由“前缀(老)+词根”构成。这种构词法早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已经出现了。孙锡信、柳士镇认为汉扬雄《方言》出现的“老鼠”的“老”仍有“老而不死”之意,仍有实义。“老”在六朝已经有前缀化倾向,如在《世说新语》中就有“老生之常谈”“老兄”“老贼”“老奴”“老婢”等说法。如《世说新语·忿狷》:“(王)司州觉恶,便舆床就之(指王螭),持其臂曰:‘汝讵复足与老兄计!’”太田辰夫已将此例中的“老(兄)”看作是“名词的前缀”,但是这一时期文献中的“老”是否是词缀还具有争议性。到了唐代“老”作前缀的用例已经可以确认无疑。如唐寒山《诗》之一五八:“失却斑猫儿,老鼠围饭瓮。”又二六九:“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诗中“老鼠”的“老”很显然已经不再有“年老”之意,而是虚化为“前缀”。
3.现代汉语中还比较活跃的“老实头”“话头”“前头”“名头”等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方法。可能会让留学生误以为“头”具有实际词义,而产生理解偏误。这些词语实际上也是由词缀构词法形成的词语,由“词根+后缀(头)”构成。《说文·页部》:“头(頭),首也。”东汉时“头”虚化为表示“端”“方”等泛义语素,可与方位名词,身体名词,名物名词等组合。如“初、前、上、后、东、鼻;当(当即)、老、前、晚、夜、长(长久)+头”,唐五代与身体名词组合继续扩大,出现“眉头、舌头、肩头、拳头、骨头、指头”等。宋代以后,还常常构成抽象事理的新词,如“名头、彩头、由头、念头、甜头、准头”。在现代汉语中“头”缀词保留比较完整。
4.现代汉语网络常用词语“阿堵物”,如果仅具备现代汉语知识,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可能解释不清楚它的词义。其实,该词语属于典故构词。早在魏晋时代“阿堵”即已成词,《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衍)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日:‘举却阿堵物。’”阿堵为六朝口语,意为这,这个。因为这个典故,后世转而用“阿堵(物)”指代钱。
对诸如以上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如果在汉语国际教学中仅局限于用现代汉语的知识解释现代汉语,则会出现理解上的粗陋,甚至有时会出现偏差,而如果在解释时。能够上溯到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对其源流演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有较大的提升。 三、了解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更好地解释现代汉语语法的来源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句法结构很多已经在中古或近代汉语时期出现,学习中古近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对于师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起源、变化、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2.介词“望”的来源。介词“望”由其动词“朝某处看”义转化而来。唐五代时“望”已经作为介词使用了。如:《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更雇船主王可昌船望乳山去。”此例中的“望”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此外,“望”字结构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面向的对象,这类用法大约起于明代。如:《金瓶梅》44回“你怎的不望他题一字儿?”又《醒世姻缘传》87回:“尽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边跑出一只狼来,望着狄希陈扑咬。”介词“望”和“往”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处所时功能重合,但是“望”可引进动作行为所面向(朝着)的对象,而“往”未见这类用法。近代汉语时期形成的介词“望”的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持。如果具备了近代汉语知识,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则可以更加清晰地向留学生进行解释。
以上仅举了汉语中代词、介词中的两种情况,现代汉语的其他词类或者句法中,也有许多是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形成的,有的来自于该时期的通行白话或地域方言,有的则是受到蒙古语、满语等北方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或解释的词汇、语法现象。 结语
综上,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现代汉语和上古汉语(文言文)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处于两者过渡阶段的中古近代汉语的知识,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解决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方面的疑难问题。不仅是汉语国际教学,即使是面向中国人的现代汉语教学,如果能够学习一些中古近代汉语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现代汉语更好地传承与利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