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科普工作是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当下,社区科普面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本文将对我国社区科普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社区科普工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社区;科普工作;改进措施
在提升城市居民科学素质的过程中,社区科普工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作用。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使得城市社区人口逐年递增,同时也使得公众科普服务工作不断增加了更多的基础需求。基于此,社区工作人员及科普志愿者应充分重视到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城市居民受益其中,最终实现“城市科协”工作的更好前景[1]。
一、我国社区科普的不足之处 (一)社区科普宣传方式单一
在我国社区科普工作实践中,虽然诸多社区都会定期开展相应的科普宣传工作,在相应的科普组织体系上也有一定的管理标准。但其中的不足之处则在于,宣传工作方法过于单一。在当今的互联网社会环境下,很多社区依旧以传统的社区板报宣传栏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工作,而这样的宣传工作则会直接导致社区居民对其关注程度逐渐下降,随着当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即便是社区中的部分老年人都不会再关注传统的社区阅读栏与社区板报。加之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原本安置在户外的宣传栏,更难以受到社区群众的关注。由此可见,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区科普宣传工作,而相较单一的宣传形式,也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于科普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当前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则应通过全新的宣传方式,来吸引广大社区群众的关注程度,从而使其能够逐渐产生参与到社区科普宣传活动中的热情。
(二)社区科普内容缺乏吸引力
虽然我国当前的社区科普工作已逐渐进入了常态化的运行模式,但不管是从宣传教育的组织活动方面,还是从科普教育的组织开展方面来看,社区居民的参与力度与参与热情依旧十分有限。在很多的社区管理网格中,即便有专人负责相关的科普工作,但依旧无法实现社区全员参与。很多居民认为社区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对其自身发展与实际生活并无更多的促进性作用。虽然很多社区在卫生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均具备十分完善的科普知识,其内容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但由于居民认为其科普知识与生活关联性不高,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很多社区居民对于科普宣传活动的内在动力与兴趣爱好方面缺乏兴趣。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知识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但因为一些社区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参与度偏低。
(三)社区科普活动形式单调
社区作为打通与群众联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但缺乏有力的经费支持,导致社区科普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社区工作任务很多,社区科普存在应付式现象,导致社区的科普活动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讲座视频或板报展示方面,在生动性与互动性上明显创新力度不足,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从社区居民的人口分布来看,老年人在接受新知识与新事物的方面,其自身能力较弱,通过讲座与宣传栏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其真正了解到新科技或新事物的实用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其自身也就逐渐失去了对于社区科普活动的参与感受;而对于青年人来讲,当前社区科普活动在讲座、视频等方面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其无法对社区科普工作产生兴趣。由此可见,若想要实现社区科普工作的更好发展,不仅要重视到其社区科普内容的素养培育策略,同时还应在宣传模式与活动方式上逐渐考虑形式创新的问题。
二、我国社区科普的改进措施 (一)丰富科普工作宣传方式
在社区科普宣传方式上,各社区应不断探究并丰富其宣传形式,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媒体与社交软件新媒体传播形式,逐渐实现传统社区科普资源的信息共享,并且以联动化的方式实现科普工作的全面覆盖与快速发展,由此转变传统的社区科普工作宣传手段,以信息化为导向,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应从以下三步实施:首先,社区则应在现有的各街道电子政务平台中建立信息化工作交流平台,并由专人进行平台栏目重点宣传,以信息化的方式开展持续性的科普宣传工作,从而保证其宣传效果的长效性;其次,各街道或网格长应尽力建立社区专属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社区科普宣传工作;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则应鼓励社区居民建立微信群或科普交流群,由此让社区居民在科普宣传方面,实现自由匹配将具有相同话题性、相同爱好性的居民以辐射式的宣传效应,逐渐凑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性质的科普专题组织,从而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学习沟通机会。
(二)增强社区科普吸引力
要加大对社区科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社区科普的主要力量,要在经费保障、科普人力、科普志愿、科普活动等方面,向社区倾斜。在强化社区科普工作吸引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则应以适当的方式对居民进行科普内容精准投放,其内容则应将重点转变到居民所需的知识上,由传统的“任务式宣传”逐渐转变为“科学知识需求性宣传”,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科普的个性化制定方针,由此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在最大程度上通过社区科普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调研、采纳社区居民对于科普实际需求的意见征集,并对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与分析,针对不同年龄阶级、学历层次的居民进行不同的科普宣传计划制定,具体则可分为以下二点:首先,则是根据社区内居民的活动需求[2]。制定不同的科普宣传主题;其次,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开展不同时间段的社区科普建设工作。例如:对青年人则可安排在周末或法定节假日,让青年社会居民以互联网自组织的形式,对相应的科普宣传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而对于老年人则应采取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安排与工作计划;对于青少年则可安排寒暑假或法定节假日科普宣传教育,并结合相应资源开展暑托班等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由此实现社区科普工作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在精准分类与精细投放的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科普工作建设之中。
(三)提升社区科普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若想要提升社区科普工作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则应充分重视到其社区居民的多元性,并且在科普信息的传播上结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科普宣传的协作工作之中。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居民其自身对于社区科普工作不仅具有积极的主动建设作用,同时更具有更为自由的发言权[3]。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则应在社区科普工作实践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让居民能够通过更多元化的社区科普宣传场所,实现学习与交流的目的,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科普工作的体验性与互动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居民逐渐转变对社区科普宣传活动的传统印象,同时还能够培养出自发性的参与意愿。
结论:综上所述,社区科普工作不仅仅是基层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更是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各级科普力量以及社区科普工作人员、科普志愿者应充分认识到其工作实践中的实效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与生活观念,坚持理念创新转变工作方式,丰富社区科普宣传内容,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视角下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探索——以南京市A社区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4):90-92.
[2]从住宅到社区,营造安全健康、舒适方便的老年宜居环境——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系列丛书”[J].建筑,2022(04):81.
[3]张楠,潘琳,周荣庭.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区应急科普机制研究[J].科普研究,2020,15(05):15-22+107.
作者简介:盘健斌,男,1981年6月生,广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副队长,
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