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九壹网
关于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

渝中区科协 李维

社区科普工作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作用。但是,随着社区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党的十八大更是对科协组织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目标任务,要求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改革等论述与科协工作紧密相连。笔者结合渝中区科普工作实际,就目前社区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粗浅看法。

社区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社区科普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但各社区由于在基础设施、条件、辖区科普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的差异,在推进科普“进社区”活动中还有待加强。

二是社区科普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各街道社区虽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队伍,但普遍存在科普队伍规模小、不稳定,并且社区科普工作人员还身兼数职,在社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难以做深、做细。

三是社区科普资源有待整合。目前社区科普仍旧依靠行政手段,在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还比较欠缺。部门社区科普资源相对匮乏;在科普设施建设上,仅靠区科协经费投入还显得相对薄弱,社区科普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亟需加强。

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对策

加强工作领导,完善社区科普工作机制。多年来,渝中区科协始终坚持把社区科普工作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星级和谐社区”目标考核内容,使社区科普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1个街道分别成立了科协组织,并明确街道分管领导任科协主席,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科协秘书长;77个社区也建立了社区科普站,将科普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形成了由区科协牵头,各街道科协、社区科普站具体实施的社区科普三级工作网络体系。

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社区科普设施和队伍建设。近年来,渝中区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区科协建立了科普项目管理办法,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在各街道社区建立了常规科普画廊115块(276延米)、社区电子科普画廊(LED)7处、社区科普图书馆77个。整合辖区科普资源,建立了22个社区科普活动室,开办规范化的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37个,覆盖所有街道。同时,建立了一支由各类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普专家服务团和15支科普志愿分队,各街道社区还分别组建了由离退休科技人员、医生、教师组成的社区科普服务队伍和由高校、职校大学生组成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常年维持3000余人。

坚持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区、街、社区三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会同区《纲要》小组成员单位,围绕社区科学文化建设,针对不同对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进社区”活动。一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以生活知识为主的科普教育。利用社区科普画廊和《渝中科普》宣传册,大力宣传现代科技、环境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安全、节约能源等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同时,社区科普大学经常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和技能培训。全区还紧扣主题,广泛开展每年的全国科普日、科技周和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做到社区科普宣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讲座。二是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造、科学实践为主的科技教育活动。依托社区科普活动室,定期举办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幻绘画、创意培训和“动手动脑”科技趣味竞赛活动。涌现了一批全国、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先进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者。三是面向辖区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举办

“新市民、新生活”科普讲座,有效提升科学文明素质。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坚持把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与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相结合,与社区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建设和谐社区相结合、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广泛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院、家庭的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渝中区成功创建23个区级科普示范社区,12个社区被评为重庆市科普示范社区,6个社区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渝中区科协供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