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接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接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 B. 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 C. 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渊源。 D. 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 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 C. 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D. 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 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 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 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错误,文章第一段说“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由此可知可知,“学者们都认为”的说法绝对。C项,“都是诸子之学”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D项,“儒学更注重”错误,材料三第三段中说“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此可知儒学两方面都重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

1 / 11

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如本题D项,文中对于儒学取得成功的原因讲了两方面,第三段的表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此可知儒学两个方面都重视,故选项中“更重视……”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知识的把握,同时也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章第三段“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可知,儒学的形成是“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相结合”,但并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

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 / 11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 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也让人同情。 5.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

6. 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采摘春茶的时节;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徐阿婆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明作铺垫;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不恰当,根据文意,应该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更合适。B“细腻的笔触”有误;D项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E,“也让人同情”不恰当,文中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无同情之情。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等方面分析,从徐阿婆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八十三岁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以及年老后依然保持不俗的气质;她还小米、还钱等行为,说明她的自尊独立,对清明的看重;她年老坚持干活,可见她的勤劳,命运多舛,经历社会动荡、亲人离去、名誉的“玷污”等种种变故,依然挺直身板生活,可见她的隐忍顽强。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⑵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环境描写一般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环境,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茶村是一个景色优美,风光旖旎的地方;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最后也可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角度分析。

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参考答案:

4. C

5. ①美丽端庄,气度不俗。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

6.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清明时节正是

3 / 11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

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囚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 “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

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小说情节紧凑,所写事件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复活节之夜,为了挣点小钱,辛辛苦苦替人值

班,一边发牢骚,一边违心地给上司写节日贺信。

C.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却永无出头之

日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4 / 11

D.“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

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E.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对话揭示了涅维拉济莫夫替人值班的情节,描绘了

形象,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2)小说的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3)请指出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6分) (4)请结合文本,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8分)

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针对文章标题设题,C项针对文本主旨设置,E项针对小说情节结构设置。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涅维拉济莫夫”这一形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抓住人物在小说情节中的表现;抓住“涅维拉济莫夫”的心理、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用合适的形容词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他写信时的表现,所用语言表现出一种奴性,边写边骂表现出一种虚伪;对自己现状的抱怨,表现出现实的不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

(2)①奴性,自轻自贱。他写贺信时,极尽阿谀之能事。②虚伪,口是心非。对上司一边写贺信,一边咒骂。③心理阴暗。想通过偷、告密等卑劣手段改变命运。④对现实不满,牢骚满腹。他一直在抱怨地位低,钱少,工作差。(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每条2分,答三条即可。共6分。) (3)①动作描写。凑到小窗口倾听,暗示着主人公对热闹生活的渴望、向往。②环境描写。以外面空气清新和大街上热闹反衬办公室的冷清,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恼、烦闷。③语言描写。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表达了他对处境的不满、抱怨。(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艺术构思方面: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2分)②环境描写方面:表现人物工作环境的恶劣,表明其小人物的身份,也交待了主人公内心充满不平的原因。(2分)③刻画人物形象方面:①象征人物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小蟑螂生活在黑暗的角落里,生命卑微可怜,迷失方向,没有出路,其实就是主人公生命的写照。②拍死小蟑螂并把它烧掉,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怨愤,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4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就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描写方法、作者的倾向来分析涅维拉济莫夫的性格特点。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

5 / 11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人物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角度或途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中都可能存在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1)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2)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3)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4)为下文……作铺垫;(5) 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从侧面烘托……。比如本题中,文中划线部分主要从正面对“涅维拉济莫夫”进行描写,主要是语言、动作描写;其中也有侧面的衬托,即环境描写。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本,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的物象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答题。“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蟑螂”多次出现,从结构上来看,串起全文;从内容上来看,展示了人物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命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B.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 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D. 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6 / 11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 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C. 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

D. 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总兵”,统领军队;“专杀”,擅自杀人;“而”,如果;“为”,做。(2)“相信”,古今异义词,互相信任;“物议”,别人非议;“窜逐”,放逐。 参考译文:

赵鼎字元稹,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樊氏教育他,(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淳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准备议和并割让三镇地给金人。赵鼎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

高宗即位,任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不久又提拔为右司谏。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将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下夺取建康府衙。赵鼎说:“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什么不能做呢?”皇上命令赵鼎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皇上下令严词斥责韩世忠,而且下令抓捕韩世忠的将领并交给有关部门治罪,各位将领都肃然无声。皇上说:“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中丞范宗尹说,旧例没有从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的,高宗说:“赵鼎在担任谏官时非常尽职,他提出的四十件事,已经施行了三十六件。”不久迁为侍御史。

赵鼎上疏说:“当年张浚出使川陕,国势比今天强盛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伟大的功劳,陛下有砺山带河永远不变的誓言。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现在)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如今我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却担任了他的官职,(如果我)迅速远离朝廷,是不是就能避开别人的议论呢?”又说:“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我每天按皇上的心意行事,想要陈述我的观点还是很艰难,何况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呢?”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离去惋惜,御史台有人上谏留下他。这时刚好有边疆报告送来,赵鼎常常陈述用兵的大计。等到他上朝辞行时,高宗说:“你怎么能

参考答案:

10. D 11. C 12. C

13. (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擅自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还有什么不能做呢(或:还有谁不敢做呢)?

(2)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如今)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由上文可知,“金帛”是朝廷赏赐的,故不能与“所赍”断开,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两项,“除命甫下”是指对荐举的人的任命刚刚公布,也应与“荐举之人”连在一起,故A项断句错误,应排除。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答案应为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不当,应是“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不当,原文中“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也就是说赵鼎是在皇上命令下审讯王德的。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

7 / 11

离去呢?我将要任命你作宰相。”九月,任命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书一下,满朝大臣都来祝贺他。

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来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①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 ②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

③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 ④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⑤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⑥卿年高,不宜事游燕,但检校閤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于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命,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閤中。”及善即移病馀月,后不复问。叹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密赞其谋 赞:赞成 B.太子谢之 谢:道歉

C.且摇乱胎祸 胎祸:祸乱的根源 D.以老病致仕 致仕:辞官,退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及善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及善认为,大臣们如果遵从太子的命令去翻跟头,不符合作为辅佐臣子的美行。 B.高宗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又提升他任三品要职,让他身佩大横刀在自己身旁立侍。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陷害忠良,是祸乱的根源,应予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处死了来俊臣。

D.当时“二张”依仗自己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评制止他们,这让武后很不高兴。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A(赞:帮助)

5.C(⑤是说王及善为人有操守,⑥是武后表达对王及善的不满) 6.B(“提拔王及善做左奉裕率”的不是高宗,而是皇太子李弘)

7.(1)来俊臣凶恶狡猾胡作非为,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害善良的人,天下的人都痛恨他。(得分点:“道”、“引”、“污”、“疾”,句意)

(2)王及善不太懂文辞,但是自己保持清廉、正直,遇事不改变志向,有大臣的节操。(得分点:“甚”、“将”、“夺”、“节”,句意) 附录(1):文言文翻译

王及善是洺州邯郸人。父亲王君愕,为人深沉有谋略。唐高祖李渊入关,王君愕与君廓一起归附唐朝,高祖任命王君愕为大将军,封为新兴县公,多次升迁,官至左武卫将军。王

8 / 11

君愕跟随唐太宗征讨辽国,统领左屯营的士兵,与高丽军队在驻跸山作战,战死在阵前。朝廷追赠王君愕为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少陵。

王及善因为父亲死于国事,被授任朝散大夫,继承邢国公的爵位。皇太子李弘被立,他提拔王及善为左奉裕率。太子在宫中设宴,命令大臣翻跟头,王及善推辞说:“殿下本有艺人,臣如果奉命,不符合辅佐的美行。”太子向他道歉。高宗听说后,赐给王及善绢百匹。(王及善)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皇帝说:“因为你忠诚恭谨,所以提拔你任三品要职,众臣如不带卫队搜索和清道,不能到达朕所在之处,你身佩大横刀站在朕的身旁,知道此官的尊贵了吗?”王及善因病免官。后被召入朝廷任卫尉卿。垂拱年间,任司属卿。山东闹饥荒,皇帝下诏让他巡抚赈给使。授予他春官尚书一职。(他)从京城外调,任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授光禄大夫,因年老有病辞官。

神功元年,契丹侵扰山东,朝廷提拔王及善为魏州刺史,武后劝勉他说:“逆贼侵扰边境,你虽有病,可带妻子儿女出行,一天行三十里,躺着替朕处理事务,抵御敌寇。”进而询问朝政得失,王及善陈奏治乱所应实行的策略,武后高兴地说:“抵御敌寇是枝节小事,辅政是根本大事,公不可出行。”武后留下他并任命他为内史。来俊臣被捕入狱罪当处死,武后打算宽宥他而不处死,王及善说:“来俊臣凶恶狡猾胡作非为,带亡命之徒,诬陷杀害善良的人,天下的人都痛恨他。(现在如果)不剿灭元凶,将成为祸乱的根源,忧患将会没完没了。”武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庐陵王被追立为太子,王及善暗中助成此谋。等庐陵王重做太子后,王及善又请太子出到外朝,以慰群臣。

王及善不太懂文辞,但是清廉正直自守,遇事不改变志向,有大臣的节操。当时二张自恃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评制止他们,

武后不高兴地说:“爱卿年事已高,不适合侍从游宴,只需审查閤中之事就行了。”王及善就上书称病一个多月,武后不再问及。他叹息说:“中书令可以一日不见天子吗?”于是请求辞官,武后还是不允许。王及善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他去世时八十二岁,被追赠为益州大都督,谥号贞,陪葬乾陵。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谢小娥传 (唐)李公佐

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小娥亦伤胸折足,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经夕而活。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初父之死也,小娥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数日,复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 有僧齐物者,重贤好学,与余善,因告余曰:“有孀妇名小娥者,每来寺中,示我十二字谜语,某不能辨。”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询访其由。余曰:“‘车①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

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②,‘门’中有‘东’③,乃‘兰’④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小娥恸哭再拜,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

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小娥乃应召诣门,问其主,乃申兰也。兰引归,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已二岁余,竟不知娥之女人也。

先是谢氏之金宝锦绣,衣物器具,悉掠在兰家。小娥每执旧物,未尝不暗泣移时。兰与春,宗昆弟也,时春一家住大江北独树浦,与兰往来密洽。兰与春同去经月,多获财帛而归。或一日,春携文鲤兼酒诣兰。是夕,兰与春会,群贼毕至,酣饮。暨诸凶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兰亦露寝于庭。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初,兰、春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行,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车”的繁体字为“車”。②“门”的繁体字为“門”③“东”的繁体字为“東”④“兰”的繁体字为“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 依:依靠,托身 B.示我十二字谜语 示:给……看 C.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 冤:冤屈 D.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行 善:赞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谢小娥“智勇”的一组是 ( )(3分) ①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 ②小娥乃应召诣门,问其主,乃申兰也 ③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 ④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 ⑤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 ⑥初,兰、春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谢小娥的父亲和丈夫同船做生意时被强盗杀害,并且被抢走全部金银绸缎,谢小娥跳入江中后才得以幸免。

B.谢小娥的父亲和丈夫遇害后托梦给谢小娥,用谜语的形式告诉她凶手的名字,但小娥自己解不出谜底,不知道谁是凶手。

9 / 11

C.女扮男装的谢小娥,利用做雇工的机会到处寻找凶手,在偶然应招雇工时找到了谋害自己父亲的凶手。

D.善于掌握时机,等仇敌二人都醉睡后才下手,先杀死杀父仇人,继而擒获杀夫仇人,这些都表现出谢小娥的机智、缜密、勇敢。

7.将上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5分)

(2)兰引归,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5分)

贼人,来报自己的冤仇。

从这以后小娥便换装穿上了男人的衣服,在江湖上给人当佣工。一年多后,来到了浔阳郡,看见竹门上有张纸招帖,上面说招收佣工。小娥于是应招到了那家。问那家的主人,竟是申兰!申兰领小娥回家,小娥心中虽然愤怒,外表却装得很恭顺。在申兰身边,小娥很受爱护、信任,钱财的收入支出的数目,全都交给小娥掌握。这样过了两年多,申兰竟不知道小娥是个女子!

谢家从前金宝锦绣、衣物器具,全被抢到了申兰家。小娥每当拿起那些旧物时,都要暗暗哭泣好久。申兰和申春是堂兄弟,当时申春家住在长江北面的独树浦,跟申兰来往密切、融洽。兰与春一起出去一个月,就能弄到很多钱财回来。有一天,申春带着鲤鱼和酒来到申兰家。那天晚上,申兰与申春聚会,群贼全来了,喝酒喝得很尽兴。等到那些凶手都走了以后,申春大醉,躺在里屋;申兰也醉卧在院子里。小娥暗暗地把申春锁在了内室,抽出佩带的刀,砍下了申兰的头,然后呼喊哭叫把邻人都引来。申春在里屋被擒,申兰死在屋外。起获赃物赃款,数量达到千万。当初,申兰、申春有同伙数十人,小娥都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姓名,这些强盗全部被抓,最后被处决。当时浔阳太守张公,很赞赏小娥的志气和行为,就为她向上陈述了她的事迹,进行了表彰,于是小娥才未被处死。

参考答案:

4、C“冤屈”“仇恨”是“冤”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含义,根据“誓将访杀二贼”这一语境可知,文中的“冤”应是“仇恨”之义。

5、D ①是表明小娥报仇的决心。②是写小娥应招做雇工的情况。④是写小娥受到申兰的信任。 6、A 文中只是说“小娥亦伤胸折足,漂流水中”,选项中“谢小娥跳入江中”的说法于文无据。 7.(1)小娥的父亲积蓄了巨额的财产,隐姓埋名在商人当中。(“蓄”1分,“商贾”1分,“隐名〈于〉商贾间”,状语后置句1分,文从字顺2分)

(2)申兰领小娥回家,小娥心中虽然愤怒,外表却装得很恭顺,在申兰身边,小娥很受爱护、信任。(“引”1分,“见”1分,“亲爱”1分,句子大意2分) 附译文:

小娥姓谢,豫章人,是商人的女儿,长到八岁时母亲去世,许配给了历阳的侠义之士段居贞。居贞刚强好胜,讲究义气,喜欢结交豪杰。小娥的父亲积蓄了巨额的财产,隐姓埋名在商人当中;常跟女婿同舟贩货,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小娥年龄才十四,刚到成年。父亲和丈夫就都被强盗杀死,金钱财物全被抢走。小娥也伤了胸部断了脚,漂浮在水中,被别的小船救了上来,过了一夜才苏醒过来。没办法小娥只好流浪乞讨,到了上元县,暂住在妙果寺的尼姑净悟的房子里。当初父亲刚 死时,小娥梦见父亲对自己说:“杀我的人是:‘车中猴,门东草’。”又过了几天,又梦见她的丈夫对自己说:“杀我的人是:‘禾中走,一日夫’。”小娥自己解释不了这些话的含义,就常把这些话写给别人看,广泛地恳求那些有智慧的人解释它,但经过一年也没有人能解释。

有一个和尚叫齐物,他重视贤人喜欢学习,和我很友好。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有个寡妇名叫谢小娥,每次来到寺里,都让我看十二个字的谜语,但我解释不了。”我于是就叫寺里的小童快去把小娥叫来,来后我就向她询问事情的原由。我说:“‘车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指繁体“車”字),申又属猴,所以说‘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是“兰”字。(指繁体‘蘭’)又‘禾中走’是穿‘田’过 ,也是‘申’字啊。‘一日夫’呢,‘夫’上再有一画,下有‘日’,是‘春’字啊。杀你父亲的是申兰,杀你丈夫的是申春,足够清楚了。”小娥非常悲痛地哭着,向我拜了两拜,把“申兰”、“申春”四个字写在衣服里,发誓要寻找,杀死两个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2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

参考答案:

21.③①⑤②④(起句——诗文排遣——举例之一——举例之二:王维——结句。)

8. 将下面这个长句转换成三个短句,要求以“梦幻水晶球舞”为开头,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语句前后要连贯。(3分)

在2011年《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华裔流浪艺人胡启志把梦幻水晶球舞这种最能将自然的纯美洁净和人体的柔韧优雅结合在一起的神奇的舞蹈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10 / 11

参考答案:

梦幻水晶球舞是一种神奇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艺术最能将自然的纯美洁净和人体的柔韧优雅结合在一起。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华裔流浪艺人胡启志在2011年《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把这种舞蹈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9.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 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略 略

参考答案:

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10. (4分)下面各句中的表达有问题,请改正。(1)惊悉家父仙逝,足下不胜哀伤,特致沉痛哀悼。(2)贵厂领导十分热情请我做技术顾问,厂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我很感动。(3)鄙人才疏学浅,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你狗尾续貂。 答: 改为 ; 改为 ; 改为 ; 改为 。 参考答案: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