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3 1.1 项目由来 3 1.2 评价原则 5 1.3 编制依据 6 1.4 评价标准 8
1.5 评价重点、评价因子 13
1.6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水平年 13 1.7 污染控制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19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0 2.1 矿区煤矿生产建设规划概况 20 2.2 建设项目概况 23 2.3 工程分析 37
2.4 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45 2.5 爆破材料贮运 58
第三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59 3.1 自然环境概况 59 3.2 社会环境概况 65
3.3 项目选址及可行性分析 68 3.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0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89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89 4.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3 4.3 声环境影响预测 100 4.4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04 4.5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1
第五章 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评述 113 5.1 生态环境现状评述 113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述 117
第六章 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及水土保持方案 129 6.1 水土流失现状 129
6.2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33 6.3 水土保持方案 143
第七章 事故风险影响分析 156 7.1 项目发生风险事故的分析 156 7.2 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163
第八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68 8.1 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168 8.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168 8.3 噪声防治措施评估 169
8.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评估 169 8.5 瓦斯综合利用措施评估 170 8.6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评估 171 8.7 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评估 172 第九章 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79 9.1 清洁生产评述 179 9.2 总量控制 181
第十章 环境经济损益简析 182 10.1 社会效益分析 183 10.2 经济效益分析 183 10.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4 第十一章 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188 11.1 目的和作用 188 11.2 方法和原则 188 1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189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建议 195 12.1 环境管理建设 196 12.2 环境监测计划建议 197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201 13.1 结 论 201
13.2 要求及建议 212 附 件:
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采矿区总平面布置及外环境关系图 附图三:主平硐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及外环境关系图 附图四:排矸场地总平面布置及外环境关系图 附图五:大气、地表水监测位置图 附图六:**煤矿井田地表植被覆盖现状图 附图七: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八:**县土壤侵蚀分布图 第一章 总 则 1.1 项目由来
四川是一个缺煤省,同时也是一个以煤为主的一次性能源消耗结构省,煤约占全省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4%,2003年全省生产原煤70.21Mt,消耗原煤53Mt,。根据四川省发改委、经贸委预测,2006年后省内煤炭缺口每年将在2000万吨以上,如此大量的煤炭需求短缺,若全从周边省份调进,不仅铁路运力不能满足,且运费高,用户也难以接受。
**煤田位于四川泸州市,是四川境内唯一尚未规模开发的优质无烟煤矿区,目前探明和预测储量约69亿吨,开发该矿区,对填补
四川巨大的煤炭需求缺口,减少入川煤炭的运量,减轻铁路压力具有重大意义。拟建**矿段,按1200kt/年规划,是**规划一期开发的最大矿井,该矿作为拟建的**电厂(4x60万kw)一期2x60万kw工程的配套供煤矿井,建设该矿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环保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迫切,国务院函[1995]5号文件对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做出批复,禁止新建煤层硫分大于3%的矿井,已建成的要逐步限产和关停。致使低硫煤销路看好,市场前景广阔。**矿井地处川南,其周边的芙蓉矿区、筑连矿区及船期的松藻矿区等均为高硫煤,而本矿井除最下部暂不开采的C25煤层为高硫区外,其余各层均为低~中硫、低~中灰,发热量高的优质无烟煤,其开发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四川及重庆的缺煤状况,同时可替换四川目前煤炭产量中约1/3的高硫煤,改善四川及重庆的煤炭供给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该矿产品除用于发电以外,今后还可以还可广泛应用于热压铸造型焦、作炼钢高炉喷吹燃料、加工无煤滤料、二甲醚、制甲醇等,其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好,是优质的重要化工原料。据泸州市规划,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西部化工城,化工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煤炭作化工原料,本矿井煤质优良,运送距离短,在泸州化工城竞争力强,能获得广阔的市场。
据上所述,开发建设**矿,缓解四川紧张的煤供应,减少四川用煤的外运量、降低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将**矿区建成为四川的主要煤供应基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矿区将按照“一井一面”,高产高效的模式建设,有利于节省投资,降低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矿区位于云贵基地的四川**矿区,该矿井的建设符合国家大型煤矿基地建设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调节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基础[2000]2395号文对《**矿区总体规划设计(一期)》作了批复,并列入“十五”期间新建煤矿规划,将其作为四川省关停高硫煤矿井的接替矿区。
该矿区目的建设符合《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基础[2000]2395号文《国家计委关于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能源[2004]1362号文批准立项。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受四川**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一矿委托,承担本次项目环评工作。 1.2 评价原则 1.2.1 评价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务院第253号令规定,为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污染,保护和改
善环境,一切新建、扩建和技改工程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工程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2.2 评价工作原则
1.本评价在充分了解项目工程内容和掌握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拟采取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预测其所导致的环境影响,从“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在环保方面的可行性,为环境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本项目属于矿山开采工程,环境影响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影响为主。因此,本环评将重点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要求和措施。 1.2.3 给出明确的环评结论 1.3 编制依据 1.3.1 环境保护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1.《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文
12.《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环发[2001]4号文件
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1年11月26日颁布 14.《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5]5号
15.《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2.1.30) 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府发[1996]142号
17.《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管理的通知》 川环发[2001]248号
18.《关于加强节水工作的意见》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2001]1013号
1.3.2 评价技术规范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T/T22.4-1995)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3.3 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及有关资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国家发展委员会 计基础[2000]2395号文《国家纪委关于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法改能源[2004]362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委关于四川**矿区**一矿项目建设书的批复》
古蔺县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局 古规环建2003第001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 川环开建(2004148)号《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表**矿区**一矿(120万吨/年)》
泸州市环境保护局 泸市环函[2004]38号《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确认芙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一矿120万吨/年项目环评标准的复函》
古蔺县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局 古规建环函[2004]38号《关于芙蓉集团公司** 矿区**一矿120万吨/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当地社会、经济、水文、气象环境等基础资料。 1.4 评价标准
1. 环境质量标准
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以不改变土壤侵蚀等级类型现状为标准,见表1-1;地震灾害以不产生新的地质灾害为标准。
注:① 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
②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当评价项目强弱等级按四级划分时,表中微度与轻度合并为第Ⅰ级,极强度与剧烈合并为第Ⅳ级。 表1-1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
等 级 微度侵蚀 轻度侵蚀 中度侵蚀 强度侵蚀 < 500 5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0.37 0.37-1.9 1.9-3.7 3.7-5.9 5.9-11.1 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极强烈侵8000-15000 蚀 剧烈侵蚀 〉15000 〉11.1 地表水环境:区域水域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类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单位:Mg/L
项 目 硫化物 PH 溶解氧 CODCr BOD5 氨氮 石油类 ≤标准值 6~9 ≥5.0 ≤0.2 ≤20 ≤4 ≤1.0 0.05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中二级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3。
表1-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单位:Mg/Nm3
污染物 SO2 NO2 1小时平均 日平均 0.50 0.24 0.15 0.12 0.30 0.15 总悬浮颗粒物TSP / 可吸入颗粒物PM10 / 环境噪声:矿区周围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4。 表1-4 环境噪声标准
类 别 昼间[dB(A)] 夜间[dB(A)] 2类 60 50 2. 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5。
表1-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最高允许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 污染物 排放浓度 (mg/m) 3监控点 周围外浓度最高点 浓度 1.0 颗粒物 120 《锅炉燃烧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二类区Ⅱ时段)
表1—6锅炉燃烧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二类区Ⅱ时段)
污染物 SO2 NO2 烟 尘 烟气黑度 烟囱高度 1级 30M 标准值(mg/m3) 900 -- 200 水污染物: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7。
表1-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单位:pH值外,其余 mg/L 污染物 pH CODcr BOD5 SS NH3-N 硫化石油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 环境噪声:
6-9 100 20 70 15 1.0 类 10 矿区边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8。
表1-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标准
类 昼间夜间Ⅱ60 50 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指标见表1-9
表1-9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等效声级Leq[dB(A)]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土石方 打桩 结构 装修 固体废弃物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75 55 各种打桩机等 禁止施工 85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70 55 吊车、升降机等 65 55 本项目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是煤矸石,积极进行回用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部分妥善堆置在煤矸石场,按有关规定处置。 生活垃圾必须集中在专用垃圾储运设施中,统一清运到城市生活垃圾场,禁止乱堆乱放污染环境。
1.5 评价重点、评价因子 1.5.1 评价重点
根据本项目生产排污特征及项目所在地环境状况,确定评价重点为生态,其次是地表水、工业废渣(煤矸石利用、处置)、大气和噪声,强化工程分析,并着重分析项目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1.5.2 评价因子
本项目主要是矿山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对区域声环境、大气环境及水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本项目的实行又可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产生有利影响。由环境影响因素筛选结果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见表1-10。 1.6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水平年 1.6.1 评价等级 生态环境
本项目建设区域为低山丘陵农村,开采地及周围环境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和荒山荒坡自然生态系统,附近无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类型保护区,项目建设对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没有很大影响,对地表水理化性质改变也不明显。根据可行性报告提供的资料,煤矿为平硐开采,主要施工作业在地下进行,对地表生产环境影响主要在平硐出入口处的工业广场、风井出口处、煤矸石、风井通道和煤矸石道路等处大约为3km2左右,平硐开采过程中地下开掘
影
表1-10 评价内容与评价因子 环境因素 工程建设 施工期间挖填方生态环作业及其他作业 景观、水土流失、 施工期间井巷掘植被、土地利用、 进及排矸作业 河道泄洪、 水土流失、 植被 评价 内容 现状评价 因子 预测评价 因子 境 运营期间原煤采地质灾害。 掘及排矸 人员活动 水环境 大气矿井涌水排放 生活污水排放 (1)开采区扬尘和道路扬尘 TSP、SO2 TSP、SO2 地表水pH、DO、CODcr CODcr BOD5、NH3-N、SS、硫化物、石油类 BOD5 环(2)生活区燃煤境 锅炉排放的烟气 声环开采噪声 运输噪声 环境噪声、厂界噪声 环境噪声、厂界噪声 境 选煤噪声 社会经交通运输 移民搬迁及安置 交通道路,有利和不利当地经济和居民的影响,农业产量减少。 交通道路建设, 当地经济发展,矿区农民收入。 济 生活质量变化 响面积约为10km2,可能影响的地面面积小于20km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本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详见表1-11。
表1-11确定评价工作级别依据(HJ/T19-1997,表4-1工程影响范围<20km2)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 生物 群生物量减少 <50% 生物量锐减 ≥50% 评价工作级别 / 3 本项目影响 / 占地环境内有影响 落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多样性减少 <50% 物种多样性锐减 ≥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区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同程/ 3 / 3 1 / / 影响不明显 / 影响不明显 无影响 / 占地范围内 域 度变差 环绿地数量减少1/2以上,分布不境 均,连同程度变差 水荒漠化 3 3 / 3 有影响 影响不明显 / 影响不明显 不属于敏感地区 和 理化性质改变 土地 理化性质恶化 敏感地区 水环境
1 本矿井建成后,产生的水污染源主要是井下排水,还有一定量的工业场地生产和生活废水。井下正常排水量为7920m3/d(330m3/h),井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经采用混凝沉淀方式处理后综合利用或排放,其水质成份比较简单。工业场地的生产废水主要是
机修及设备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及矿灯房酸碱废水,经除油池及酸碱中和池处理达标排放,因产量较小,对环境影响不大。本项目外排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每日大约240 m3,经生化池处理后排放。本项目废水排放总量为8160t/d,受纳水体为月亮河,属Ⅲ类水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规定: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大气环境
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烟(粉)尘,SO2,经初步估算,废气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Pi<2.5x108 m3/h。项目评价区域周围地形特征为低山丘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4.1.5规定: 确定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声环境
项目评价区域周围地形特征为低山丘陵,声环境施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标准。施工噪声,声级值一般在70~100dB(A)之间。矿井投产后,地面主要噪声源为通风机房、坑木加工房、筛分破碎车间、分级装车仓和机修车间等,一般噪声值大约在80~100dB(A)之间,经隔声降噪以后,上述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不大,且厂界外声环境受影响人口少且变化不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9-1997)规定:
确定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等级为三级。 1.6.2 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
矿井开采主要是在井下作业,对地表生产环境影响主要在平硐出入口处的工业广场、风井出口处、煤矸石、风井通道和煤矸石道路等处大约为3km2左右,平硐开采过程中地下开掘影响面积约为10km2。评价范围——确定为工业广场、风井出口处、煤矸石、风井通道和煤矸石道路周边500m范围内,生态环境评价区域约为18 m2。 地表水环境
工程排水受纳水体为月亮河,流经约7km后汇入古蔺河。石亮河、古蔺河属于属Ⅲ类水域,主要功能为排洪、灌溉,是本环评地表水环境保护项目。评价河段内无生活用水集中取水口, 评价范围:石亮河——项目排水汇入口上游500m至下游与古蔺河汇合口的7km。
古蔺河——石亮河汇合口下游500m至上游3km的河段 大气环境
根据工程周围地形、风向、敏感地分布等特征以及评价等级,确定大气环境评价区域以建设项目为工业广场为中心3×3 km2范
围。 声环境
评价范围为项目产业广场边界、煤矸石边界、风井口以外100m范围内的声环境。 1.6.3 评价水平年
评价水平年分为施工期(2005年)和运营期(2008年) 1.7 污染控制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1.7.1 控制污染目标
生态:保护植被,不改变土壤侵蚀等级现状,防止地质灾害。 废气:生产废气中的粉尘、烟尘、SO2均达标排放。
废水:废水(pH 、CODcr、BOD5、SS、NH3-N、硫化物、石油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废渣:必须修建规范的专用煤矸石堆场,并积极进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必须集中在专用垃圾储运设施中,统一清运到城市生活垃圾场,禁止乱堆乱放污染环境。 噪声:厂界噪声达标。 1.7.2 保护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煤矿及周围地区的植被、动物生境不受到严重破坏,不加重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地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不影响采矿区地表的生态环境。
环境空气:评价区域内二级空气质量,主要保护**乡苍湾村九组、**璜厂等人群聚居地的环境空气质量。
地表水:石亮河7 km、古蔺河3km评价河段Ⅲ类水域水质。 声环境:工业广场边界、煤矸石场边界、风井口以外100 km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 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12 区域 保护目标 苍湾村 工业场地 石亮河 **璜厂居民 矸石场 农民 方位 NE、E、SE、40-200 W W S N、E 10-30 1000 10-50 距离(m) 备注 大气、声环境 水环境保护目标 大气 大气、声环境 一采区凤井采区风井场场地 地住户 E、S、SW 25-100 大气、声环境 E 25-100 二采区风井采区风井场场地 地住户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1 矿区煤矿生产建设规划概况
2.1.1 矿区开发建设计划
**煤矿是四川省尚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中探明储量最丰富、煤炭质量最好的煤田。由原煤炭工业部、四川省煤管局和**矿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煤工程集团重庆设计院编制完成的《**矿区(一期)总体规划设计》,上报国家计委以计基础[2002]2395号文批复:矿区规划建设总规模5.5Mt/a,其中骨干煤矿4.38 Mt/a(叙永矿段1.38 Mt/a,古蔺矿段3.00 Mt/a)。
**矿段分四个井田开发:**矿井1.8 Mt/a,岔角滩矿井0.6 Mt/a,龙山矿井0.3 Mt/a,瓦窑坪矿井0.3 Mt/a。 2.1.2 **矿区煤矿开采现状
本项目所在的**矿区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多沿煤层露头开采。井田范围内有14个批准开采的小煤矿,其中有3个已经停产。**县煤矿(原**磺厂)一井、二井,苍湾煤矿、华阳煤矿位于东矿井的浅部,在今后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互相干扰和影响。 为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芙蓉集团已与目前仍在生产的10个煤矿签订了邻矿协议,同时**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决定在本项目开工前关闭苍湾煤矿,并由芙蓉集团支付180万补充金。 2.1.3 井田界限及储量
**一矿井田位于**矿区**县背斜西北的**矿段中部,行政区划属**县**乡。地理坐标:东经105°59′28″-106°04′28″,北
纬28°01′04″-28°05′35″。**一矿开采井田,上界标高自西向东为:47-43勘探线至煤层露头,43-49勘探线间为+650m,39-35勘探线间为200m范围为+700m,75勘探线东200m处-34勘探线东300m为+830m,34勘探线东300m -29勘探线间至煤层露头;深部至±0m,井田走向长约7.8km,倾斜宽约1.8-2.3km,面积约16.0 km2。
可开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共8层,可采煤层厚度10.6m,扣除根据国家现行煤炭资源开采政策不予开采的C25高硫煤层外,全井田工业储量(A+B+C)为122720kt。可采储量89927kt,其中平硐水平(+453m以上)可采储量50971kt,占全井田可采储量的56.7%,二水平(+200m ~+453m)26600.5kt,三水平(+0m~+200m)12355.2kt。矿井生产能力按1200kt/a计算,其服务年限为53a。井田煤层出露标高+500m ~+1050m,上山煤储量大,一水平可采用平硐开采。
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C19煤层,47-35勘探线间为合并区,一般厚度为2.0~3.0m,35勘探线以东为分层区,C上19一般厚度为1.4m,C19一般厚度为1.7m,首采区C13煤层一般厚度为1.0~2.3m,以上两个中厚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520400kt,占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57%,其余C14、、C15 、C23、、C24四层局部可开采煤层为薄煤层,一般厚度只有1.0m左右,设计可采储量为37890kt,占可采储量的
42%。
2.2 建设项目概况
2.2.1建设项目名称、性质、地点
项目名称:川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区**一矿(120万t/a)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地点:四川省**县**乡,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2.2.2建设规模及工程总投资
设计生产能力:1200kt/a无烟煤(WY03),4000t/d。
工程建设总投资:39129万(其中井巷工程8026万;土建工程4064万;机电设备及工具器购置费1486.4万,安装工程2974万;其他费用3712万;工程预备费4373万。铺底流动资金450.02万;建设期借款利息666万)。
资金来源:川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按总投资35%的比例自筹资金13965万元资本金,其余25164万元向银行贷款解决。 2.2.3 建设方案与服务年限
**一矿以1200kt/a生产规模计算,服务年限为53a,其中平硐30a,二、三水平23a。
全矿井施工建设期为30个月(施工准备期为4个月,井巷工程26个月),试生产期3个月。矿井开工后第18个月提前开始出煤,到矿井全部建成的第26个月提前出煤437kt,矿井全部建成后的第
一年达到设计能力1200kt/a。 2.2.4 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
遵循“充分利用和依托区内公路、电网、邮电及其他公共设施,简化矿井生产、生活环节,提高矿井建设的综合经济的原则建设550 kt/a生产规模的开采系统及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工业广场只建必要的生活设施及职工倒班宿舍。”不建职工住宅等生活福利设施(由社会力量解决)。本矿井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矿井井田开采的设施建设,地面设施的建设供水、供电、通讯、采暖、通风、防洪及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 井下采掘
全矿井共划分为9个采区。其中矿井平硐水平标高+435m,划分为0、1、2三个采区,开采,开采上界标高根据地方小煤窑边界,0、1采区为+650m ~+700m,垂高为210 ~260m;2采区+830m ~+1050m,垂高390m ~560m。由于采区基本上以煤层露头为界,煤层高于+730m 的冒头部分走向长度约为2.0km,拟采用采区辅助上山开采,不设辅助水平;井田深部开采标高±0m。平硐水平下山部分垂高约440m,划分两个水平开采,二水平标高+200m,水平标高+240m,三水平标高±0m,水平垂高200m。
本项目拟先期开采平硐水平。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设计生产规模(1200kt/a),将首采区布置在1、2采区。投产工作面为一采区
在C13 煤层中装备一个全引进刨煤机煤采工作面,工作面总长180m,产量1246km/a。详见表2-2。 表2-2 回采面及矿井生产能力表 煤工作层面 编号 工作面长度(m) 工作面推进度(m/a) 采高煤层倾(m) 角(度) 工作面产掘进出煤矿井产量量(kt/a) (kt/a) (kt/a) 11301 C13 180 1.65 13~16 2900 1187 59 1246 大巷布置在煤系底板茅口灰岩中,矿井移交生产及达产时,共有4个井筒,即主平硐(煤、人员、材料设备运输、进风及排水)、排矸进风平硐(排矸、进风),一采区回风斜井和二采区回风斜井(采区回风)。巷道工程为在飞仙关组一段开口(标高+435.5m),开凿1018m顶板垂直平硐,穿过煤系地层至茅口灰岩,向东沿走向开凿2705m茅口运输大巷,并分别布置两个双翼上山采区,为减少矸石运输距离,在二采区37勘测线ZK184附近(标高+200m)处开凿+688m排矸、进风平硐。
矿井平硐水平的运输由平硐和茅口运输大巷担负,(达产时最远运距约3.8km,后期最远运距为6.6km)采用轨道混合运输方式。 矿井移交生产及达产时的井巷工程量约为25778m,其中岩巷17936m,占总工程量的69.6%,煤巷7842m,占总工程量的30.4%,
矿井井巷工程量详见表2-3。 表2-3投产时的工程量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2. 地面生产系统 主要包括煤的储,装,运;煤矸石的运输、堆放;风井场地建设。 煤的储,装,运
主要由受煤、储存、筛分手选、装车外运及计量系统等部分构成。 受煤采用电动不摘钩翻车机卸煤,设有一座3t底卸式矿车卸载站,120m3受煤仓;煤炭储存采用栈桥式露天储煤场,容量约14000t,地矿中布置胶带运输机返煤,筛分手选按±50mm分级,
掘进体积(m2) 工程名称 巷道长度(m) 岩巷 半煤岩巷 主平硐、排矸硐 井底车场及硐室 主要运输巷及回风巷 一采区回风巷及井硐 二采区回风巷及井硐 采区巷道及瓦斯抽放巷道 1429 172 5539 314 148 18176 25778 18757 1714 81747 3181 1538 11872 94475 224749 94475 人工手选分矸石,筛分楼内设破碎机,根据市场需要,增加煤的销售品种;以煤仓(容量1200t)装车外运为主,辅以人工装车外运;设二台汽平衡和一台电子皮带秤计量。 排矸场
工程排矸量150kt/a,矿井排矸旋转矿井排矸场选择在工业场地东北面约2.6km的向阳坪南侧沟内。排矸场占地约5.3hm2,库容约70万m3,初期服务7.0年,后期煤矸石山可沿山沟继续向外延伸,增加矸石山服务年限。 生产辅助措施
在井口工业广场建有矿井机电设备修理车间,化验室、井下水处理站、矿灯房、锅炉房、材料库、汽车库等。
工业建筑总面积8997 m2,体积61758 m3;水池容积3193 m3,皮带走廊及地道总长307.7m。 供电、供热及给排水
矿井设一座35/10kv配电所及6座10/0.4/0.23kv变电所;从邻近的**乡磺厂引一根HYA-150×2×0.5通信电缆至工业广场;工业场地设2000 m3/d,净水站及600 m3高位水池供工业场地用水,在一、二风井场地各设一座200 m2高位水池供地下用水;设独立集中供热锅炉房,配置2×2t/h燃煤;场地内设明沟或盖板暗沟排水系统。
办公生活设施
该矿井办公室、调度室、矿灯房、煤样室、更衣室、浴室、食堂及单身宿舍等,建筑面积17181 m2。职工各自居住在**镇、**县等地购置商品房解决。
煤矿建设项目组成见表2-4,采区总平面图分布见附图2,主平硐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A,排矸场总平面图见附图3B。 2.2.4 总平面布置及合理性分析 总平面布置 主平硐工业场地
**一矿总地面分布见附图二。主平硐工业场地选址位于**县唐家寨石亮河东侧的坡地上,距**乡约2km,距**县38km,矿井区域内有叙石公路通过。
平硐工业场地围墙内占地面积8.33hm2,用地面积10.18 hm2。 其他工业场地
排矸场:排矸场位于主井井口广场东南面约2.6km的向阳坪南侧冲沟,占地面积5.3hm2。排矸平硐位于排矸场东南角,井口标高+688.0m(轨面)。排矸用1t矿车运输,将矿井所有煤矸石集中在此堆放。
一采区风井场地:位于**镇东北侧约1.5km处的三桂村,距主井工业场地约4.5km。围墙内占地面积0.22hm2。标高+811.0~812.0m。
场地内布置通风机房、10kv变电所及高位水池。
二采区风井场地:位于**镇东北侧约4.5km处的蜂桶塆,距主井工业场地约7km。围墙内占地面积0.19hm2。标高+942.0m。场地内布置通风机房、10kv变电所及高位水池。
爆破材料库:库址选择在主平硐工业场地东北侧约300m处的罗二坡,南距村庄约330m,西距古石公路150m,符合对外安全要求。占地面积1.25hm2,分为库区和管理区。库区建5t炸药库三座及雷管库一座。还有消防水池与消防工具房及岗亭;管理区在库区西南侧150m处,布置有空箱棚及办公、食堂、警卫联合建筑。 表2-4 **——矿建设项目组成表 序工程 号 名称 建设内容 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施工期 营运期 开采规模120万地面开挖、填扬尘、噪音、主体 1 工程 t/a的主平硐、综垫,破坏原有植矸石、涌水、采工作面及配套被,水土流失隐瓦斯、生态环设施 患。 境 主平硐工业场地,井巷掘进产生卸煤仓、筛分选矸石渣和矸石,堆楼、储煤场、汽车放在矸石场,有粉尘、噪声 装车仓吉甩场、窄水土流失、地址轨铁路等。 灾害隐患,对景防洪 改河道约170m,涵观有不利影响。 洞和溢洪道。 施工作业产生主要运输巷道及的噪音,扬尘、回风道、矸石场、废水的排放会粉尘、瓦斯、风井、变电所、输污染环境。 辅助 2 工程 水土流失、防变电线路、炸药施工作业影响火 库。 景观。 扬尘、噪音、汽车尾气 新建进场道路、风弃土场及取土井道路、炸药库道场的水土流失路等合计467m。 隐患对景观的配套 3 设施 供电、供热及给排影响。 水工程。锅炉房, 施工材料运输配置2×2t/h 队交通环境的烟尘、煤灰渣、SO2、噪声 各类修理车间,化影响,交通噪验室、井下水处理音,扬尘对环境站、矿灯房、锅炉的影响。 房、材料库、汽车施工人员流动库 对人群健康的废水、噪声、汽车尾气 生活设办公室、调度室、影响。 施 4 矿灯房、煤样室、更衣室、浴室、食堂及单身宿舍等 E. 单身宿舍:
矿井单身宿舍位于**镇西南侧约1.5km处的仓湾,占地面积0.75hm2。
井口工业场地平面布置及合理性分析
设计在场地北侧处修建约170m的过水涵洞,将经过场地处的石亮河河道截弯改直,利用河湾及其两端的缓坡、阶地、河滩布置工业场地。整个场地南北长约600m,东西宽60~180m,自然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场地东南角最高标高470m,西北角河边最低标高416m,相对高差54m。石亮河靠工业广场河段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418.5~426m,上距未来矿区工业广场最小高差2.5~10m,不会对广场构成淹没危害。工业场地设计按“保证生产、有利管
生活污水、垃圾 理、方便生活、美化环境”的原则,根据井田开拓、地面生产系统及对外运输的要求,结合地形、工场地质、水文与气象等因素,将整个场地分成南、中、北三段,北段(长约170m)及中段中部条带布置生产储运区,中段(长约160m)布置矿井辅助生产区,南段(长约260m)布置矿井行政生活福利区及集中水处理站等,主平硐硐口则处于古石公路下方,场区中、南段之间,并在场地西侧预留约4.3公顷选煤厂场地,采取台阶式竖向布置方式。依据地形和工艺要求,将整个场地划分为四个台阶。设计根据井田开拓、场地土石方平衡、防洪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主平硐硐口标高+434.00m(轨面),将原煤卸载站及窄轨铁路卸车场、筛分破碎车间、机电设备修理车间、材料库、棚及室外场地、灯房、浴室、任务交待室联合建筑、锅炉房等设置在与井口同一标高的台阶上,该平台纵贯场区南北中央,与井口联系最为便捷。产品分级装仓及其汽车迫车场、地磅房等处于场地最北端,其标高主要受古石公路标高的控制,确定为+431.5m。井下水处理站和净水站布置在石亮河边,处于场区最低平台,便于井下水的引入和排放。地处场区东南侧的综合办公楼、职工食堂、汽车库、救护队设计为同一台阶,其标高为+441,OOm左右。场地东侧与古石公路间将出现2-12m高的切坡,设计拟采用衡垂式挡墙连接:场地西侧中段将形成Io—20m高的挖方边坡:场地西侧南北两端与石亮河间将形
成2-8m高的填方边坡:其余场内务台阶间均为3、5m高的边坡。工业场地内布设有完整的雨水排放系统及挡土墙,采取最简便可靠的明沟排水系统(排水坡度5—10%),将场地雨水以最便捷的路径派入石亮河。场内地面辅助运输采用窄轨铁路与公路相结合方式。设计将35kv变电所布置在厂前区及古石公路东侧,独立成区,进出线方便、交通便捷。
设计在厂前区及储运区进行重点绿化,场地其它区域则见缝插针地种植花草树木,化美化场区,创建文明优美的场区生产生活环境,场区绿化系数达23.8%。
工业场地分区明确,运输便捷,人物分流,清污分道,总图布置合理。
2.2.6 场内外地面运输
对外采用汽车运输,并委托运输公司代运。临近该矿井已有与**三级公路衔接的山区四级公路通过,经蔺郎、马(临)合(江)公路可直接运往合江,运程约134km。根据矿井规模200kt/a,日运量为4000t。
矿井主平硐运输:矿井主平硐采用窄轨铁路运输方式,窄轨铁路600mm轨距,30kg/m钢轨,碎石道渣厚150m,1/4型道岔,最小曲线半径12m.原煤采用 14t机车牵引,3t底卸式矿车(28拖/列)至原煤卸载站。上下井的人员及器材采用14t电机车牵引运
输。
场内道路:地面采用窄轨铁路与公路相结合运输方式。场内窄轨铁路总长1906m。场内道路总长1950m,主干道路面宽6m,支路及辅助道路路宽为4.0m。
场外道路:为矿井生产服务的各级通路有进场道路、风井道路、矸石山道路和炸药库道路,其中矸石山道路利用已有的地方小煤矿华阳煤矿的运煤公路,其余各道路为新建.新建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5。
表2—5 各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名称 长(m) 进场道路 一采区风井道路 二采区风井道路 炸约库道路 120 130 27 度道路等路基宽路面宽路面结级 山重四级 辅助道路 辅助道路 辅助道路 4.5 3 4.5 3 4.5 3 6.0 4.5 水泥砼 泥结碎石 泥结碎石 泥结碎石 (m) (m) 构 190 2.2.7 劳动定员与生产制度
劳动定员按照技术进步与高产高效的原则综合确定。全员工效调整为8吨/工,全矿职工总人数675人,其中:生产工人在籍人数630人,管理人员在籍人数25人,其他人员在籍人数20人。矿井年工作日300天,每天三班作业,井下生产三班掘进、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每班8h:地面生产2班作业14h制。劳动定员详细构成及计算见表2-6。 2.2.8 占地面积及建井工期 矿井:总占地面积24.71 hm2。
设计确定施工准备期为四个月。矿井全部建成时间为30个月(含施工准备期),试生产期3个月。 2.2.9 开采原则及控硫措施 1.开采原则
表2-6 劳动定员配备计算表 序号 一 1 出勤人数 人员类别 出勤总最大数 生产工人 井下工人 475 366 班 490 146 在籍系在籍人数 1.35 数 630 494 2 二 三 四 地面工人 管理人员 原煤生产人员合计 服务人员 其他人员 109 25 500 20 44 20 210 20 230 1.25 1.0 1.0 136 25 655 20 675 矿井职工总人数 520 1)根据国家计委关于计基础[2000]2395号文《国家纪委关于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的批复》第一条“矿区(C25)煤层含硫大于3%,受国家政策限制,暂列为不可利用储量”。本井田内25号()煤层硫分高达5.7%,本项目不开采此煤层。
2)采用低硫,中硫煤配采方式,严格控制成品煤含硫量<1.5%。 2.控制措施
1)加强生产期间煤层生产地质勘探测定及地质资料分析工作,采掘过程中每隔50m采样分析煤层含硫量,掌握煤层含硫量动态变化情况,酌情调整采掘范围,并根据出井煤质工业分析结果及用户对所需煤的质量(硫份灰份及低位发热值等)要求,按照国家对煤炭生产、加工和供应的控硫(<1.59%)规定,确定配煤方案,在地面煤仓完成配煤工作。
2)执行成品煤质检制度,每批成品煤在出厂前,必须进行包
括含硫量的工业分析,并提交购货方验收,严格控制出厂煤含量硫量<1.5%。 2.2.10 产品流向
**矿区是四川省唯一尚未规模化开发的低硫、特低磷的大型优质无烟煤矿区。原国家计委以计基础[2000]2395号文批复《**矿区总体规划设计(550万吨/年)》,并将作为四川省关停高硫矿的接续矿区。同时,掘四川省电力发展总体规划,拟在沪州市江阴区江化镇半边山新建4X600万千瓦沪州火电厂,其中一期2x60万kw工程
已列入四川省重点开工建设项目,预计2006年底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该工程年耗煤量2500kt,本矿井作为沪州火电厂主要供煤矿井,其建设迫在眉睫,且用户稳定可靠。
本矿井原煤属低硫~低中硫、低~中灰三号优质无烟煤,发热量高,不仅是优质电煤,市场竞争力强,同时也是优质的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泸州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西部化工城,其化工城的建设为本司煤炭产品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市场,因此本矿的煤炭需求市场广阔。 2.3 工程分析
2.3.1 **一矿原煤主要组份 1.主要工业指标
本井田各煤层均属三号无烟煤,各煤层原煤灰分平均为15.15%-28.31%;原煤硫分平均为0.21%-1.77%,浮煤硫分平均为0.21%-0.93%,属低硫煤。各煤层低位发热量(Qnet,ar)平均为23.19MJ/kg-28.79MJ/kg。详见表2-7。 表2-7 各煤层灰分、硫分及低位发热量统计表 煤层编煤层厚工业 储灰分 最平硫分 最最平Qnet,ar 可 量最(MJ采 号 度 C13 3 C14 3 C15 8 C 上19(Kt) 小 大 均 小 大 均 /kg) 性 2.1.23.7局部 可采 1.415810.14.38.26.0.4 65 09 54 80 95 77 5 0.0.1.111735111.31.23.0..1 23.8局部 可采 20 53 58 16 95 40 3 0.0.0.811507.18.35.28.0.3 6913.6 2 3.0C25 1 29312 8 23.6局部 可采 97 32 31 16 29 21 4 15.23.19.0.0.0.1.226.8局部 可采 19 18 29 20 79 44 7 7.029.15.0.1.0.28.7全井 田可85 15 23 10 66 7 采 0.9C25 1 C25 7 8 4 92 66 54 33 48 9 2.元素分析
煤层含有少量磷、氯、氟、矸等有害元素。其中原煤磷含量0.004-0.017%,平均0.011%;含氯0.009-0.027%,平均0.015%;含氟i8-236ppm,平均69ppm;含砷0.1-27.55ppm,平均4.51ppm,属低含磷、氟、砷煤,符合作食品工业燃料的用煤标准(As<8ppm)。 3.煤矸石
煤层含矸率0.47-3.64%(不含C25煤层),灰分45.41-53.69%,平均49.83%;全硫0.52%,发热量平均为16.3MJ/kg。 4.瓦 斯
煤层瓦斯自然成分以甲烷(CH4)为主,占10.06-100%,平均79.81%:次为氮气 (N2),占0~84.02%,平均16.24%,再次为二氧化碳(C02)占0~32.56%,平均3.58%;重烃(C2~C4)极少,仅占0~4.40%,平均0.37%。甲烷含量5.06~32.98ml/g.daf。煤层瓦斯中的平均甲烷含量以C14煤层较高,达24.21ml/g.daf。
2758.5 64 59 24 58 33 97 1 3.1.0.711889.8.739.27.0.14.37.27.0.1.0.23.9局部 可采 23.1局部 可采 2.3.2 生产流程
煤矿生产过程主要由井下采掘、运输和地面生产系统两部分组成。 1.井下采掘工艺流程简述
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隐落法管理顶板。本井田系缓倾斜,倾斜煤层,各水平采区开采顺序由近及远,前进式开采:采区内工作面用后退式开采;煤层间先采上层,后采下层;沿倾斜方向先采下区段,后采上区段的上行式开采顺序。
本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kt/a,根据采区煤层赋存情况,全矿井共划分为9个采区,首采区矿井平硐水平共划分为3个双翼采区。矿井初期移交生产时,在C13号煤层中布置1个全引进的刨煤机综采工作面(一采区)。综采工艺过程见图2-1。 图2—1 综采工艺流程示意图
刘家水库水 注洒洒刨采煤机采煤 刮板输送机输 矿车运输出井 通风 2.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简述
工业场地地面生产系统由受煤、储存、筛分手选、装车外运及计量系统等部份构成。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见图2-2。
在煤炭采掘、筛分、贮运过程中,将产生粉尘、噪声、废渣(矸石)及井下排水: 2x2t/h燃煤生活锅炉产生含烟尘、SO2废气和炉渣、噪声:风机房产生设备噪声,另外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产污位置见图2-3。 2.3.4 生产系统主要设备
矿井主要设备包括掘进、提升、通风、压风及地面生产系统等。 图2-2 地面生产工艺流程图
井下原煤 矿车 破碎、筛分、人工选矸 矿车卸载站受煤 胶带运输机 送至储煤场 矸 煤 井下矸石 矿车 矸石场 装车外运 2.3.5 主要原辅材料及动力供给 1、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1200kt/a原矿开采原辅料消耗及动力消耗见表2-12。 表2-12 1200kt/a年原矿规模采煤原辅材料及动力消耗量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原煤材料 1 2 钢材 吨 木材 m3 年消耗量 440 440 3 4 5 6 7 8 动力 9 10 2、动力供给 1)供 电
水泥 吨 河沙 m3 305 220 110 165 158.4 1800 油脂 吨 炸药 吨 雷管 万发 煤 电 水 吨 M·kwh 26.53 万m3 78.48 矿井最大有功功率为4571kW。工程拟在矿井工业广场内建一座35/10kV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x6300kVA。供电电源为分别从**县110kV变电站出一回35kv线路 (LGJ-120/23km),从白岩滩35kv变电所出一回
35kv线路(LGJ-95/12km)至**矿井35kV变电所。 2)供 热
矿井热负荷总需蒸汽量3.126t/h,主要供生活用气及井口联合建筑内的浴室、更衣室、任务交代室、矿灯房等处采暖。在工业场地设一个锅炉房, 图2-3 工程产污位置图
矸石场 粉尘、噪声 矸石 粉尘、噪声 地面筛分 地面 防尘 粉尘 井下作业(掘进、开采、运输)及井下通风 原煤储存 原煤外运 刘家水库水 唐家寨钻孔水 垃办公 及生 活设 施 蒸汽 垃圾 清运 系统 絮凝 沉淀 泵房 排入至石亮风井场高位水池 井下 消防 水池 地面泵房 高位水池烟气 燃煤锅炉 灰渣 污水 化粪池 污水 排放 煤 生化处理 锅炉设备选用两台DZL2-1.0-WII型螺纹管快装锅炉,单台蒸发量为2t/h,工作压力1.0Mpa。 3)供 水
矿井总用水量为2616m3/d,其中;工业场地生产生活用水(包括绿化、洒水及其他用水)1600m3/d:井下生产用水及消防洒水800m3/d;消防补充水216m3/d。
鉴于石亮河水质目前己被**磺厂排水污染,不宜用作本项目水源。 故拟以唐家寨钻孔水为工业场地生产生活供水源,杉木河上游刘家水库取水作为井下供水水源,供水量见表2-13。
表2-13 **一矿(一期)用水量预算表 序号 耗水指标 项目 (m3/t生产规模 用水量 煤) 工业场地 0.346 (t煤/d ) (m3/d) 水源 唐家寨钻4000 1385 孔水 刘家河库0.254 4000 1016 水 唐家寨钻0.034 4000 135 孔水 唐家寨钻0.02 0.654 4000 4000 80 2616 孔水 1 生产用水 井下生产2 用水 办公及生3 活用水 绿化及其4 他用水 合并 杉木河上游刘家水库库容52万m3,水量来源充沛,水质良好,已作为生活水源接至矿井附近的**镇。唐家寨钻孔(237号泉)距平硐工业广场距离1625m,标高+665.34m,较大流量43805m3/d,较小流量6418m3/d,唐家寨钻孔(237号泉)距平硐工业广场2500m,标高+396.01,较小流量1733m3/d,两水源地距矿区较近,流量大且稳定,2003年3月由**县卫生防疫站取样分析,仅细菌、总大肠菌群超标,其余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供水流程分别见图2-4
和图2-5。 图
唐家寨钻2—4 工业场地供水系统流程图
集水池 取水泵房 平衡池 过滤池 清水池 消毒 工业场地高位场地给水
图2—5 矿井井下供水系统流程图
刘家寨水集水池 加压泵站 风井场地高位过滤器 井下消防及生产 2.4 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2.4.1 矿井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 2.4.1.1 工程占地及水土流失影响
本工程占地面积24.71hm2,其中耕地14.93hn2,林地5.8hm2,荒草地3.98hm2。
上述占地将改变原有地貌,井损坏和压埋原有植被,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降低其水土保持功能,加大了原地表水土流
失量,其新增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中的面蚀、细沟蚀等形式为主。防治对策见水土保持专章。 2.4.1.2 道路建设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
为矿井生产服务的各级道路有进场道路、风井道路和炸药库道路。
①进场道路:工业场地旁有与古石公路连接的地方四级公路通过,与该公路衔接的进场道路长27m。
②风井道路:该矿设有两个风井,即一采区风井和二采区风井。两个风井附近均有乡镇道路通过,通往风井道路的长度分别为130m和120m。
⑧炸药库道路:炸药库位于井口东北侧的山沟中,需展线190m与现有道路相接。
④矸石场道路:通往地方小煤窑华阳煤矿的运煤公路通过矸石场,排矸车辆可利用该段公路。
这些道路在建设中可能产生占用林地面积、破坏植被产生水上流失等生态问题;道路建成营运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路面扬尘、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的污染。本项目拟在路旁植树或种草,使其沿线和边坡绿化率在80%以上;同时对路面定期洒水,减少地面扬尘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2.4.1.3 矿井排水
1、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顶板岩溶裂隙充水,底板岩溶、裂隙,管道流充水的中等至简单型矿床。大气降雨是井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矿井充水源主要为顶板长兴岩,其含水层下距C13煤层9.8~37.4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5.0~54.3m,其高度已至长兴灰岩含水层中、上部,该含水层有直接充水的可能;其次为井田内的小煤窑及老窑积水可能造成的突发性充水;底板茅口灰岩含水层上距C25煤层0.40~8.40m,岩性为粘土岩及黄铁矿层,具有一定的隔水能力,加之本工程只开采C24以上煤层,C24距C25煤层3.30~14.6m,直接充水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2、井下涌水量
经计算矿井正常总涌水量为11764m3/d,最大涌水量为15287m3/d。 3、涌水水质 1)类比调查
表2-16 矿井涌水水质成份调查表 煤矿 名称 PH 色度 SS COD BOD5 NH3-N S2 石油类 Fe Cu 仓湾 煤矿 沈家山7.97 30 45.7 27 煤矿 灯盏坪 新物基煤矿 环评工作期间,山泸州市环境监测站对相邻的苍湾煤矿井下涌水进行了采样监测 (结果见表2--16),但由于其涌水主要是因采掘C25煤层,由底板茅口灰岩的粘土层沉积厚度薄的各部位通过直覆6.73 30 51.2 12 0.7 / / 0.07 2.72 0.51 / / 0.1 / / / 2.50 118.8 48.3 10.2 0.01 2.560.002 0.02 ×102 5.52 其上的硫铁矿层直接导水所为。该硫铁矿层以黄铁矿为主,并含少量胶黄铁矿,致使涌水中的Fe含量高,PH值低。本工程不开采C25煤层,为此,采用同属**矿区的叙永沈家山煤矿和灯盏坪新物基煤矿的井下涌水监测值, 2)涌水处理及排放
项目拟建设一个处理能力为16000 m3/d的井下水处理站,其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6,处理后的水达标排进石亮河。石亮河属山区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20 m3/s,项目生产期间排入石亮河的最大水量(含工业场地废水)约0.14 m3/s,为石亮河多年平均流量的11.8%。
井下 涌水 集水 调节池 提升 泵房 幅流式 沉淀池 旋流反 应斜管 沉淀池 泥 泥 煤泥池 脱水间 集水 池 排入石亮图2—6 井下涌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煤泥(回收作产品) 2.4.1.4 开采噪声影响分析
在矿井开采的过程中,爆破所产生噪声声压级≥110dB(A),开采的机械噪声源强在70-90dB(A),但山于爆破和开采在矿井下作业,
因此对附近村民和野生动物的影响是有限的。 2.4.2 工业广场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2.4.2.1 大气污染物治理及排放 1、主平硐工业场地
主平硐工业场地的粉尘污染主要来自破碎、筛分、转运及仓储等作业过程,由于采取煤层注水采掘方式,原煤含尘量小。类比估算其产生量见表2-15。
设计尽可能密闭扬尘点,井建设完整的防尘洒水管路,在各产尘点设喷雾洒水装置,采取洒水、喷雾等有效降尘措施,将排尘量控制在最小范围,车间厂房的地坪定期用水冲洗,防止粉尘二次污染。
另外,工业广场的供热及生活燃煤锅炉(2x2t/h)采用储量最大的C19煤层的低灰、低硫煤作燃料,耗煤量474kgm,将产生部分烟尘、S02、N02等,旋风除尘器处 理后,烟气经30米高的烟囱排放。
2、风井场地
主要为井下抽风换气排放的粉尘,由于采取了煤层注水采掘措施,排尘量很小。 2.4.2.2 废水污染物治理及排放 1、供排水平衡
项目总用水2616m3/d,其中工业场地用水1600m3/d,井下生产用水1016m3/d,供排水平衡见表2-17。 表2-17供排水平衡表
用水项目 供水量 损失量 排放量 洒水喷雾降尘 1000 机修矿修 场地 矿灯房 215 150 135 100 1600 800 216 2616 800 25 18 22 50 915 746 216 1877 200 190 132 113 50 685 54* 0 739 工业场地 办公及生活 绿化及其他 小计 井下 合并 洒水降尘 消防补充 *进入井下涌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2、废水污染物治理及排放 1)治理措施
分别对机修废水进行隔油处理(废油回收送锅炉房燃煤掺烧)、矿灯房酸性废水设酸碱中和池用石灰乳中和处理、办公及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一并送入生化处理装置处理达一级排放标准后,
排入石亮河。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7。 2)废水污染物排放
废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见表2-20 2.4.2.3 噪声
工业广场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主扇风机和水泵房、振动筛及锅炉房的运
转设备,其噪声声压级一般在85~110dB(A)之间。经分别在其进出口加装消声器,减振弹簧,橡胶垫及厂房隔声及绿化等措施后,设备噪声小于
图2-7 工业广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曝气 机修废水 隔油池 废油(回收) 矿灯房洗灯废水 调节 池 初沉池 活性污 泥池 酸碱中和池 二沉池 污泥 达标排放 办公及生活污水 化粪池 污泥回流 矸石场 填埋 表2-20 工业场地废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状况一览表
废水废水数量 性质 (m/d) 3统计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含量 石油CODcr BOD5 300 类 NH3-N 8 单位 PH SS mg/L 6-7 250 kg/d / mg/L 处理前废485 水 处理后废水 485(9.66万m/a) 3100 10 121.2 145.5 48.5 4.85 3.88 50 80 18 2 1.5 kg/d ~7 24.2 38.8 8.73 0.97 0.73 t/a 7.28 11.6 2.63 0.29 0.22 85dB(A),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类要求。 2.4.2.4 工程弃渣及堆放
1.煤灰渣:燃煤锅炉产生灰渣508t/a,除当地农产用于铺路、改土外,余下的送矸石山堆存。
2.生活垃圾:工程用工主要招聘当地农民及下岗工人,常住矿区职工约50人,年产生活垃圾约40t,用垃圾袋、塑料桶收集后,定期送**县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3.矸石:按1200Kt/a生产规模计算,项目投产运行期,矿井每年排矸量为150Kt/a (折合9.38万m3),根据井下运输、井口工业广场的选址,以及井田范围内地形情况,矸石排弃选择集中排矸方案,即选煤厂矸石返回井下运输系统与矿井掘进矸石一起全
部排入工业广场东北面约2.6km处的向阳坪弃渣场。在渣沟的东面,+690m标高处,单独打一排矸平硐,用1t矿车运输,将矸石排入荒沟,离工业广场及居民区较远,有利环境保护。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规划,该排矸场首期占地5.3hm2,容量可达70万m3,服务年限约6.3a。(见表2-21).
表2-21 矸石弃渣来源一览表 单位:万m3/a
序号 弃渣来源 1 2 3 合计 井巷开挖量 工业场地弃渣量 数量 备注 22.47 / -11.84 利用井巷岩矸回填 投产6.3年后排矸量 59.37 容量取1.6t/m3 70 / 为防止矸石自燃,可采取灌浆、覆盖、碾压等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和环境绿化措施。待一期渣场堆满后,将复土造林。根据现场勘察与测量,矸石场下游地势开阔,其容积能够满足矿井生产时期堆放矸石的需要。
矸石场采用排洪沟、挡矸墙等工程措施及绿化措施后,可阻止洪水进入矸石山。降雨冲刷矸石产生的淋溶浸滤水经矸石山的档土墙墙体排水孔进入拦渣池沉淀后排入地表水。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院实验室淋溶试验结果为:淋溶水中污染物浓度Pb 0.040ms/L,As 0.008mg/L,F0.605mg/L,均远低于《污水综合排
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 2.4.3 矿井灾害预防措施 2.4.3.1 矿井瓦斯防治措施
根据**矿区**矿段勘探(详查)中国地质报告,区内各煤层瓦斯含量高,井田内生产煤矿多次发生瓦斯燃烧、爆炸事故。该矿段煤层平均瓦斯含量16.03m3/t,设计矿井瓦斯涌出量按20m3/t计算,矿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加强采掘工作面的通风系统配置及管理。在采区巷道布置上,将工作面的通风方式设计为Y型通风,井配备移动式瓦斯抽放泵站,进行必要的局部抽放,以防止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瓦斯过高的现象。矿区通风方式为分区通风抽出式,一采区的通风系统为新鲜风流经主平硐,采区上车场,轨道上山和运输机上山,轨道石门及运输顺槽和材料顺槽,回采工作面,回风经回风尾巷、回风斜巷及石门、回风上山,最后山回风斜井排出地面。二采区的通风系统为新鲜风流经主平硐、+435m运输大巷、轨道石门,运输顺槽、回采工作面,回风经回风巷、材料及石门及回风联络巷、回风上山,最后由回风斜井排出地面。对矿井瓦斯的综合治理,除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外,还将建立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配备各种巡回检查和矿井集中监测系统相结合的双重监测体系,对矿井的瓦斯、CO、风速、风压、温度等进行连续自动监视,并根据采掘工作面布局,确定覆盖全
采区的监测点位,山区域瓦斯、通风监查员,采用便携式监测仪,进行矿区瓦斯、通风等情况的即时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通风、瓦斯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空间上不留死角,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2.4.3.2 地温及煤层自燃
本区属地温正常区,无异常地温灾害影响。区内煤层多为易自燃——不易自然。
为预防煤层自燃,除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外,在生产中应根据煤层的实际发火期,合理划分调整采区尺寸,确定回采速度,尽量在自燃发火期内将工作面采完后应立即封闭,并通过调节风压工作面的漏风量进行积极的控制。对采空区进行预灌浆或喷洒阻化剂的防灭火措施。 2.4.3.3 煤尘爆炸
本区C19、C20煤层无煤层爆炸危险,C24煤层有煤尘爆炸性。 设计采取的防尘措施有:对回采工作面采取煤层预注水,配备有注水钻机和注水泵;在井下设置有消防防尘洒水系统,对各采掘工作面,装煤点进行喷雾洒水;各掘进工作面采用湿式凿岩,水泡泥和装岩洒水等降尘措施,配备有掘进通风除尘器及除尘风机,以降低掘进面的粉尘;井下巷道和硐室均按适宜风速进行通风设计,以减少粉尘飞扬;定期清扫浮煤,冲洗巷道和刷浆。既能防
治煤尘爆炸,又可设置井下劳动卫生条件。 2.4.3.4 矿井充水
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长兴灰岩含水层、底板第口灰岩含水层、小窑及老窑集水。
长兴灰岩含水层下距C13可采煤层15.15~29.08m,平均21.02m。经计算,煤层开采后冒落带高度5.72m,导水裂隙影响帘高度达25.24m,已抵达长兴灰岩含水层内,但未超过顶板,其上覆有飞仙关组下亚段隔水层相阻,故飞仙关组上亚段含水层的水不可能进入矿井。但长兴灰岩的水可经C13可采煤层薄弱部位进入矿井;底板茅口灰岩岩溶强含水层上距C25可采煤层0.2~8.22m,平均4.02m,其主要岩性为粘土岩和黄铁矿。粘土岩在水的作用下易膨胀而失去隔水作用。受茅口灰岩顶部古侵蚀基准面和构造裂隙的影响,地下水有沿薄弱部位进入矿坑的可能;当大规模开拓巷道时,积水溶洞则是巷道的主要的充水水源之一;井田内小煤矿及老窑开采浅部煤层,井巷地下水多为顶板砂岩裂隙滴水或淋水,大气降水通过风化裂隙及塌陷裂隙渗入矿坑,虽然小窑多为平硐开采,由于废弃后垮塌,也有积水的可能。
本项目生产掘进接近这些区域时,本着“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根据煤层结构,合理布置探放水钻孔,留设构建防水闸门,完善疏排水系统,注意探放水,采掘过程中避开井内钻孔封
孔质量差的地段,井按规定留设相应的保安煤柱,使老窑集水返回地面。
2.5 爆破材料贮运
在主平硐工业广场东北面300m处的罗儿坡建设一座矿井爆破器材库,库内设三 座5t火药库和一座雷管库(14.4万发),可供矿井一个月用量。另还设有消防水池、消防工具房、岗亭;炸药库南距村庄约330m,西距古石公路约150m,基本满足现行的《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S0089-98)对5t炸药库外安全距离的要求。 库房严格规范进行防火防爆建设,并配置相应的安全消防器材及报警装置。库区西南侧150m处设管理区,布置空箱棚、办公、警卫联合建筑。
项目选用的环保型乳化炸药定期由公司持有押运证的专人、专车从泸州化工厂运到矿井,并即时入库,由专人按制度严格管理,以确保炸药的贮运安全。
第三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项目选址在四川省**县**乡境内。**县地处四川盆周南缘,长江支流赤水河中上游北岸,南与贵州省毕节、金沙县一水相隔,东南与仁怀县山水相连,东北与习水县山川相依,西北与赤水县山脊接壤,西部毗邻四川省叙永县。幅员面积3182.3km2。**乡位于**县境内东北部,幅员面积30.0km2。
井田位于**县城东,直距21km。地理坐标:东经105°59′28″~106°04′59″,北纬28°01′04″~28°05′35″。井田面积17.5km2。公路至**县城约38km,至赤水河边的太平渡约13hm。主平硐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井田西北部的**乡唐家寨。 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3.1.2 地貌、地质特征
**县属盆缘山地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东北低,地质构造属扬子江准地台,滇黔川鄂台拗,大娄山裙皱构造带。处于川南东西向构造体系与黔北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灰岩出露广泛,有大小山体486座,溪河225条。地层展布以北起玉田乡南至椒园乡为线,以西为东北向,以东转为北东向,地层发育奉富,山老到新出露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
三叠系、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共8个系,28个组(群)。本区属云南、马边、雷波地震波及区,曾多次发尘震级2.5-5.5级地震,最大烈度6度,**及邻区为相对稳定地区。
本项目井田内山系走向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沿地层倾斜方向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岩溶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井田北西端石亮河标高约+420m,井田中段岩垭口标高约+1160m,相对高差740m。煤层出露标高+500m~1060m。区内属构造剥蚀成因的中低山区地形。井田内出露最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最老为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其间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 (Plm),上统龙潭组(P2l)及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lf)及嘉陵江组(T1j。坡麓,低洼地,沟谷及河床边滩部位有零星第四系(Q)坡,残积和冲,洪积物分布。飞仙关组地层一般形成长梁山脊或浑园形山丘,山高谷深,地形陡峻。龙潭组地层形成倾斜槽谷,嘉陵江组及茅口组、栖霞组石灰岩形成溶蚀槽谷,溶蚀洼地及残丘,溶洞、漏斗等随处可见,属典型的岩溶地貌。井田地质构造位于龙山断层发育带与高笠笆~铁索桥断层发育带之间,呈一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6°~45°。区内多呈单面山,沿顺向坡多辟为农田,反向坡一侧常形成悬崖峭壁,常见滑坡及崩塌堆积物。
3.1.3 气象特征
**县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季风环流作用,春多寒潮夜雨,夏初易降冰雹,盛夏秋初连晴少雨,干热温高,旱象频仍。立体气候显著,在一乡一村中,亦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分。年平均气温、降水,以**城为代表的河谷区为17.6℃和761.8毫米,以石宝为代表的高山区为12.9℃和1068.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93.7小时。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每年4~9月为雨季,其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40.8℃,最低气温-1.9℃,年平均气温17.6℃。年蒸发量1230mm。相对湿度76%。风向以西风为主,最大风速17m/s。
评价区域内为中低山区地形,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风向为顺河谷方向。静风频率高达60%左右;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大气以中性稳定度为主(64%),不稳定占24%,稳定占12%。有风时平均风速-lm/s。 3.1.4 水文特征
**县河流属于长江支流赤水河水系。河流的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次为地下水(溶洞水)。正常年产水量14.18亿立方米(不含赤水河过境量6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445.6毫米,径流模数为14.13
升/秒·平方公里。l至4月为枯水期,4月水位开始上涨,10月后水位下降。全县年径流变差系数在30~50%之间,**河为38%。河流流量动态变化较大,枯水期涓涓细流,汛期暴雨后,河水猛长,雨后则迅速退落。
**矿段北东部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全长520km。矿段流距2.5km,标高+310m~+319m。据1998年长期观测资料,较小流量29.83m3/s,较大流量349.57m3/s。可通行小型机动船、木船。
本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中部、东部、南部和西部均系石灰岩地带,岩溶发育,地下水出露广泛,有岩溶孔隙水、裂隙水、立石水、暗河等。
**河属长江支流赤水河水系,河流的径流补给水以降雨为主,流域面积966.9km2,干流长70km,先后汇入10条支流,流经3区、2镇、23乡、175村。
多年平均径流深350mm,年径流总量3.37亿m3,河口平均流量10.7m3/s,最大 洪峰流量800m3/s,枯水期平均流量1.5m3/s极端,最枯流量0.6m3/s,自然落差880m,平均比降12.5%。。河床宽50~80m。**镇以上为上游长27km,以下为下游长43km。评价河段水体功能主要为行洪、灌溉,无饮用水取水口。
井田内主要河流为石亮河,汇水面积158平方公里。源头为天塘
217号和黑洞313号岩溶暗河出口,于麻柳滩汇入**河。全长11.Okm,区内流距3.Okm,标高+420m~+473m。据1997年~1998年长期观测资料,较小流量0.63m3/s 较大流量5.16m3/s,多年平均流量1.20m3/s。石亮河评价河段届地表水III类水域,下游7km内无集中取水口,主要水体功能为排洪,灌溉,是本环评保护目标。沿岸多为农田,当地农产饮用水取自山泉和地下水。 3.1.5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背斜轴部为一条带状的南北区域分水岭,**矿段位于背斜北翼东段,属赤水河水系。地形南西高北东低。树枝状河谷切割含水层和含煤系,茅口、栖霞含水层裸露面积大,岩溶、管道流发育,补给条件好。大部分地下水皆山暗河管道流或岩溶泉在侵蚀基面排泄,一部分地下水渗流于含水层深部,其含水性随埋深增加而减弱。长兴灰岩含水层补给条件不良,含水性弱。断层含水性和导水性都很弱。
断层在煤系地层中一般不导水,但石灰岩地层断入煤系地层,则有一定导水性。井田内F20断层切割了长兴灰岩含水层和地表溪沟,浅部可能产生导水,含水性强。
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长兴灰岩、底板茅口灰岩、小窑及老窑集水。顶板长兴灰岩含水层下距C13煤层9.8~37.4m,平均21.27m,其导水裂隙带高度己至长兴灰岩含水层中上部,该含水层有直接
充水的可能。底板茅口灰岩含水层上距C25煤层0.2~8.3m,平均4.03m,该含水层地下水位标高+480 m~+887m,高于河谷切割含水层顶界,高压水头也是地下水溃入矿井的因素之一。井田内生产小煤矿及老窑开采浅部煤层,井巷地下水多为顶板砂岩裂隙滴水或淋水,大气降水通过风化裂隙及塌陷裂隙渗入矿坑,虽然小窑多为平硐开采,由于废弃后垮塌也有积水的可能,矿井开采应予注意防止突发性充水。
根据川东南地质大队二队1984年10月提交的《四川省**县石煤,硫矿二矿井扩建地质报告》资料,截除暗河水系后考虑(与暗河相通的杉木河,生产单位己截流作生产、生活用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1764m3/d,最大涌水量为15287m3/d。 3.1.6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物资源较丰富,经勘探发现有无烟煤、烟煤、硫铁矿、菱铁矿、赤铁矿、含铜沙岩、磷、钾、高岭土、石膏、白云石、方解石、石灰石、玻璃石英沙、大理岩等矿种或矿产地,尤以无烟煤、硫铁矿、菱铁矿蕴藏量大。
无烟煤已探明储量约为23.6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以上。煤层一般2~3层,总厚度4.56米,其中**矿区煤层近11层,可采7层,厚度达9.3米。主要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层中,质量好,煤层厚,分为四个矿带。其中的**矿带由东至西,整个矿带长35
公里。探明储量8.6亿吨。 3.1.7土壤
**县境内土壤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紫色土和石灰上等。 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1700m以下的中,低山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富铝化作用明显,土壤通体呈酸性反应,矿质养分含量较低,盐基饱和度小,剖面以黄色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
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m以上的地区。土壤剖面呈黄棕色,土层厚度一般为30~100cm,中壤至重壤质地,pH值在5.0~6.0之间,有机质含量较高。
紫色土:该类土壤的成土过程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成土速度快,土壤基本保持其母岩风化度浅,含矿物质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 石灰土:该类土壤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成,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在7.5~8.5之间,砂壤~中壤质地,土壤肥力一般。
工程区内的代表性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土和水稻土。黄壤土适宜种植粮、林果、桑等作物。水稻土属于人工水成土,有较高肥力,有明显的层次性,有紧实犁底层,起托水保肥作用。另外,工程区还有少量的紫色土分布。 3.2 社会环境概况 3.2.1行政辖区与人口
项目建设所在地**县行政区划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地在**镇。**县行政区划为29个乡镇,其中镇12个,乡17个。居民委员会22个,居民小组128个。在17个乡中,有4个苗族自治乡。全县有汉、回、藏、苗、彝、满、纳西、仡佬等9个民族。
据2001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为7410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521人,农业人口683508人,人口密度233人/km2。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4%。人均占有土地0.443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51公顷。
井田范围属**乡辖区。**乡共有20个村民居委会,188个村民小组,总产数8079户,总人口32685人,其中农业人口29774人,占总人口的91.09%,井田范围内有7个村,1677户,8192人,人均收入730.60元。 3.2.2经济状况
**县2001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222万元,农牧鱼业总产值52405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80212万元。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高粱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为主,是省烤烟基地县之一。林业以竹木采伐、林产品加工为主。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县的“桠杈猪”、“马头羊”、“山地黄羊”属地方优良品种,列入了四川省“名、
特、优、新”的资源名录。
工程区位于**县**乡,全乡土地面积81.56km2。据**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乡年末实有耕地1797.87公顷,人均耕地约0.06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33.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21.87公顷,占85.1%。粮食总产8799t,耕地平均亩产粮食201kg。 3.2.3教育、卫生
**县教育统计情况见表3-l。**县卫生及社会福利统计情况见表3-2。
表3—1 **县教育统计情况
学龄幼儿园儿童数(个) 入学率(%) 2 小学学小学在小学专普通中校数校学生任教师学学校普通中普通中学在校学专任学生教师(个) (人) (人) 数(个) 97460 2577 45 (人) (人) 32962 1492 99.9 79 表3—2 **县卫生及社会福利统计情况 医院、医院、卫医院、卫医生医院门社会福社会福院利院床卫生院生院床生院技(人) 诊人次利(个) 位数术人员(万人(个) 位次) 440 34.84 4 数(张) (人) 83 509 821 (张) 50 3.2.4 交通
**县境内公路里程83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636公里。国道321线在境内西南角穿过。
项目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水路次之,交通较为方便。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井田西北部的唐家寨。公路至**县城约38km,至赤水河边的太平渡约13km。山井口至各地公路,除井口接**至二郎镇公路为乡村公路(四级)外,均为三级以上公路。太平渡至合江段赤水河航道,枯水期可行载重50吨木船,丰水期可行载重200吨机动船。
3.3 项目选址及可行性分析 3.3.1 项目选址合理性 1、与规划的相容性
川亩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一矿井田位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基础[2000]2395号文批复的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的矿区范围内的**矿段处。井口工业广场所在的**乡唐家寨,属**县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外的农村环境,己获**县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局古规建环2003第001号文批准。项目选址与**县总体规划及
**镇土地利用规划相容。 2、外环境关系
主平硐工业场地选址处在石亮河谷地,两侧是低山丘陵,东邻白岩滩至**的四级公路,西靠石亮河。周围为农村和耕地,附近无其他工业企业及工业污染源,也无集中居民点,仅有十余户农村居民零散分布在周围。
矸石场选址处位于主井井口广场东面约2.6km的向阳坪南侧冲沟,紧邻地方小煤窑华阳煤矿矿井平硐口,并有通往华阳煤矿的运煤公路通过排矸场址,周围为农村环境,无集中居民点,仅有数户农村居民零散沿运煤公路分布。
爆破材料库选址处在主平硐工业场地东北侧约300m处的罗二坡,南距村庄约330m,西距古石公路约150m,周围为低山丘陵环境,植被为次生林,附近300米范围内无居民。
一采区风井场和二采区风井场周围均为农村环境,无集中居民点。 项目主平硐工业场地及排矸场地等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和附图3A、3B。 3、选址合理性
通过方案比选,项目地面工业场地选址于**县**乡唐家寨,区内公路网、已形成,矿井外部运输便捷,矿井开发所需电源落实可靠。拟建工业场地具有地面条件好、占用农田少、土地利用率高(且
能为象顶区的开发及**矿井深部集中建井开发场地选择留有余地)、生产成本低,对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干扰小等优点。并符合**县总体发展规划,项目选址合理。 3.3.1 与产业政策符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8]5号《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关于3%的矿井……,新建、改造含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本煤矿可采煤层8层。其中,除C25煤层硫分高达5.7%,受政策限制,不予开采外,其余7层均不属于规定限制开采的范围,平均硫分为0.21%-1.77%,其含硫超过1.5%的设计可采贮量,仅占总可采量的17.6%。生产中采取低硫、中硫煤配采,地面配煤方式,认真执行各环节的煤质检测制度,严格控制出厂成品煤含硫量<1.5%。**一矿的开发,属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的《**矿区(一期)总体规划设计》的规划建设内容,其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1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1.监测点位设置
根据评价等级、范围结合评价区敏感点分布情况,在**磺厂、苍湾村9组和水车坝各设置1个环境空气监测点,监测点位置分别
见表3-4和附图四 表3—4环境空气监测点位
点号 1 2 点位名方称 **磺厂 距场界最近备注 位 距离 S ~1000m ~85m 居民聚居点 项目拟建地附近农户聚居点 N ~2500m 公路运输影响、居民聚居点 苍湾村9E 组 3 水车坝 2.监测项目:S02、TSP 3.监测频率及时段
泸洲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3月8-12日连续5天监测,其中S02、每天4次,采样时段为:7:00~8:00,11:00~12:00,14:00~15:00,19:00~20:00;TSP: 7~20每天一次。 4.分析方法
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方法。 5.监测结果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列于表3—5 6.评价标准
评价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见
表3-5。 7.评价模式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单项指数进行评价。 评价公式:IiCi Si 式中:Ii-i种污染物的单项指数; C-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Nm3); Si-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Nm3)。 8.评价结果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5,采用单项指数法分别对**磺厂、苍湾村和水车坝讦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3-5。
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S02小时均值范围0.014~0.119 mg/m3、日均值0.026~0.086mg/m3,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未出现超标现象。
**磺厂TSP的日均值浓度范围0.30~0.34mg/m3,超标率100%,最大值超标倍数为0.14倍:
苍湾村9组TSP的日均值浓度范围0.29~0.35mg/m3,超标率60%,最大值超标倍数为0.16倍:
水车坝TSP的日均值浓度范围0.16~0.21mg/m3,未出现超标现象;
由此可见,评价区域环境空气S02良好,但TSP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原因是**磺厂数家小型石粉厂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和乡村土路扬尘所致。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水车坝最好,苍湾村9组次之,**磺厂最差。
3.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监测断面
分别在石亮河、**河各设两个断面,具体设置如下(参见附图四)。 表3—6 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
评价河段 断面号 断面位置 石亮河 Ⅰ Ⅱ Ⅲ **河 Ⅳ 2.监测及评价因子
pH、DO、CODcr、BOD5、悬浮物、NH3-N、石油类、S2-、Fe和Cu共10项 3.监测时间
泸州市环境科研监测站于2003年3月8-10日连续3天,每天一次采样。样品分析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
石亮河汇入下游500m 控制断面 备注 工业广场区域上游500m 对照断面 汇入**河上游200m 石亮河汇入上游500m 控制断面 对照断面 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见表3-7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表3-4)。 4.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法,模式为: 一般污染物: SijCijCsi
式中:Sij——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Cij——污染物i在监测点j的浓度mg/L; Csi--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SDo,jDofDojDofDosDojDosDojjDos 溶解氧指数:SDo,j109DofDoDos
46831.6T式中:Dof——单水温、气压下河水中溶解氧饱和值(mg/L); Doj——监测点j的溶解氧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T——水温0C。
具有上、下限标准的PH项目:
SpH,jSpH,j7.0pHj7.0pHsdpHj7.0pHsupHj7.0
jpH7.07.0式中:pHj——监测点j的pH值;pHsd——水质标准pH的上限值
pHsu——水质标准pH的下限值
表3-5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统计 单位mg/m3 采监样测点 项采一小时平均值 样样难度范围 天品标准超 标 日平均 最质量指数 样难度范围 高超品数 标准超 值 标 率 (%) 最高平均质量指超标值 倍数 目 数 数 值 率 (%) 标倍数 1so2 5 20 0.44-0.119 0.5 0 0 0.09-0.24 5 0.055-0.086 0.15 0 0 0.071 0.37-﹟TSP 5 / / / / / / 5 0.300-0.341 0.30 100 0.14 0.319 1.00-**磺厂居民区 2so2 5 20 0.021-0.062 0.5 0 0 5 0.035-0.039 0.15 0 0 0.037 0.23-﹟TSP 5 / / / / / / 5 0.292-0.349 0.30 60 0.16 0.315 0.97-苍湾村9组 3﹟so2 5 20 0.014-0.057 0.5 0 0 / / 5 0.026-0.044 0.15 0 5 0.162-0.208 0.30 0 0 0 0.036 0.17-TSP 5 / / / / 0.184 0.54-水车坝 注:监测时间2004.3.8~12日
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TSP:0.30mg/m3 SO2:0.15mg/m3
5.评价结果
评价区内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评价结果见下表3—7
评价表明,石亮河pH等三项指标超标,水质受到污染,在汇入本身即受一定程度污染的**河后,致使**河IV断面pH等两项超标,河水山偏碱性变为酸性。造成评价河段pH等项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山于**磺厂井下积水排放所致。
表3-7 石亮河一**河评价段水质评价结果 单位:mg/L 项目 (石亮Ⅱ断面(石亮Ⅲ断面(**Ⅳ断面(**GB3838 Ⅰ断面-2002河) 河) 河) 河) 中三类平均单项平均单项平均单项平均单项标准 PH DO CODCr BOD5 Cu 6-9 5 20 4 1.0 值 指数 值 指数 值 指数 值 指数4.25 2.75 4.73 2.27 8.32 0.66 4.8 2.2 8.26 0.67 10.35 0.45 9.62 0.53 10.18 0.472.87 0.14 3.5 0.18 9.25 0.46 4.88 0.240.25 0.06 0.76 0.19 1.27 0.32 0.74 0.190.09 0.09 0.045 0.045 0.02 0.02 0.02 0.02NH3N 1.0 0.012 0.012 0.012 0.012 0.22 0.22 0.46 0.460.4 8 0.04 0.8 石油类 0.05 S2 0.07 1.4 0.53 10.60.2 0.002 0.01 0.002 0.01 0.002 0.01 0.002 0.01Fe 0.3 2.3 7.67 0.02 0.07 0.02 0.07 0.02 0.07(1)石亮河I断面的pH、Fe和石油类三项100%超标,其单项数依次为2.75、7.67、8,其余评价项目均达标。
(2)石亮河II断面pH超标,单项指数为2.27其余各项均达标。 (3)**河III断面石油类超标,单项指数为1.4,其余各项达标。 (4)**河Ⅳ断面的pH和石油类两项超标,特别是PH已100%超标,单项指数分别为2.2、10.6。 3.4.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地下水现状监测分析
沪洲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4年3月9日分别布点采集拟建主平硐工业广场地质钻孔水、苍湾煤矿井下排水、矸石山附近场址处井下水,进行测试分析。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与地表水相同。监测结果见表3-8 2.地下水现状评价
由表3-6可知,苍湾煤矿井下排水污染严重,PH、Fe、Cu、CODcr、BOD5浓度较高,均超标。工业广场拟建地钻孔水和矸石山处井水水质良好。
3.4.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声环境现状监测
本项目主要噪声影响在拟建主平硐工业广场,矸石场、一、二采
区风井场周围100m范围内无住户等声环境敏感点。
在工业广场拟建边界每边设一点,共4个场界监测点(1#、2#、4
#
、5#),在东侧苍湾村勺组农产聚居处设一个环境噪声测点(3#)。
点位见附图三A。
在今后运煤车经过的水车坝居民区内设一个环境噪声监测点(6
#
),公路边设一个交通噪声监测点<7#)(同步统计监测时车流
量),共7个噪声测点。点位见附图四。
厂界噪声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l234-90),环境噪声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于2003年3月8、9日,分昼、夜间监测噪声。 2.声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标准: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1990)II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见表3-10)。
评价方法:以等效A声级作为评价量,对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结果:
场界噪声 工业广场场界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9。 表3-9 工业广场场界噪声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LAeq:dB(A) 场界噪声监昼间噪声 夜间噪声 测点编号 1 2 4 5 噪声标准 3月8号 3月9号 均值 3月8号 3月9号 均值 46.8 48.7 45.9 48.3 60 47.1 47.8 44.9 47.2 47.0 44.2 48.3 42.2 45.4 39.9 47.8 40.1 50 42.1 43.2 39.6 42.2 43.2 42.8 39.8 41.2 监测结果表明:工业广场场界声学环境良好。昼间场界噪声等效声级为45.4—48.3dB(A),夜间场界噪声等效声级为39.8~43.2dB(A)均低于《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要求。 ②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10。 表3-10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LAeq:dB(A) 环境噪声昼间噪声 夜间噪声 监测点编3月8号 3月9号 均值 3月8号 3月9号 均值 号 3 6 7 噪声标准 48.2 51.7 63.1 60 46.5 48.2 60.4 47.4 40.3 50.0 43.5 61.2 47.1 50 40.0 45.2 45.9 40.2 44.4 46.5 监测结果表明:除7号点(公路边)受交通噪声影响而昼间环境噪
声61.2dB(A)超标(但低于道路两侧4类标准70dB)外,其余(3#、6#)点位昼间、夜间环境噪声值 (昼间47.4~50.0dB(A),夜间40.2~44.4dB(A))均低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要求,其声学环境质量良好。
Ⅰ断面(石亮河) 项目 超标平均率 值 Ⅱ断面(石亮河) 超标平均率 值 Ⅲ断面(**河) 超浓度范围 标率 / / / / / / 平均值 Ⅳ断面(**河) 浓度范围 浓度范围 浓度范围 超标率 PH DO CODCr BOD5 Cu 3.48-4.59 8.08-8.33 2.39-3.1 0.20-0.27 0.09-0.09 100% 3.89 4.72-4.73 / / / / 100% 4.73 8.29-8.33 10.15 9.54-9.64 2.81 7.41-9.76 0.61 1.07-1.32 0.04 0.02-0.02 0.012 0.15-0.25 0.03 0.02-0.08 8.31 4.78-4.81 100%8.18 9.94-10.55 / 2.63 1.72-4.08 0.23 0.31-0.89 0.09 0.02-0.05 / / / 9.60 9.81-10.33 / 8.72 2.90-5.45 1.21 0.46-0.83 0.02 0.02-0.02 0.19 0.45-0.46 / / / / NH3N 0.012-0.012 / 0.012 0.012-0.012 / / 石油类 0.17-0.48 S2 100% 0.30 0.02-0.05 67% 0.06 0.04-0.69 67% 0.002-0.002 / 13.4-14.2 0.002 0.002-0.002 / / / / 0.002 0.002-0.002 / 0.02 0.02-0.02 / 10.6-14.5 / / / 0.002 0.002-0.002 / 0.02 0.02-0.02 / 12.2-12.5 / / / Fe 100% 1.79 0.02-0.02 / / / 9.5-12.4 水温0C 43.6-66.4 悬浮物 55.6 8.7-41.3 21.9 7.5-16.4 12.6 20.0-25.5 表3-8 石亮河一**河评价段水质监测结 单位:mg/L
拟建地地质钻孔水 项目 监测超标率单项值 PH DO CODCr BOD5 Cu (%) 指数 0.76 0.75 0.16 0.15 0.02 苍湾煤矿井下排水 监测值 2.5 7.03 48.3 10.2 5.52 矸石山厂址处井水 GB/T14848-93 三类水域 6.5-8.5 ≥5 ≤20 超标率单项指监测超标率单项(%) 数 0 0 100 100 100 0 0 0 3 0.79 2.4 2.55 5.52 值 (%) 指数 0.91 0.61 0.12 8.04 0 7.46 0 3.21 0 0.59 0 0.02 0 0 8.36 0 8.58 0 2.23 0 0.22 0 0.02 0 0.055 ≤4 0.02 ≤1.0 NH3N 0.13 0.001 0.01 0.4 0.02 0.0005 0.05 0 0.4 0.001 0.004 0 0.002 0 0 / 0.003 ≤1.0 0.08 ≤0.05 石油类 0.02 0 S2 0.002 0 0.02 0 / 0.001 0.002 0.67 / / 0.001 ≤0.2 ≤0.3(饮用0.67 / / Fe 2.56103 100 8.53103 0.02 水) / / 水温0C 6.8 118.8 14.2 / / / 21.9 7.2 悬浮物 10.2 / 11.7 / 表3-9 地下水监测评价结果 单位:mg/L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4.1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4.1.1 工程所在地地表水简况
工程废水经处理后排入石亮河,流经约7km后进入**河。石亮河属山区季节性小河,多年平均流量1.20m3/s,全长11km,区内流长3km。**河属长江水系小支流,多年平均流量4.77m3/s,集水面积406km2。
区域河道地貌属丘陵间山地型,两岸坡降多呈30°倾斜,较开阔,河床多砾石间砂土,石亮河河宽约10-15m,浅滩浅水。 4.1.2 工程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 I、工程废水简析
主要为矿井涌水和少量工业广场洒水降尘、机修及生活污水,每天排放12485m3, (其中矿井涌水11746m3),含SS、COD、BOD5及石油类组分。
2、预测因子及水文期选择
预测因子为COD、BOD5、水期为枯水期,预测范围排放口下10km左右水域。 3、预测模式
忽略污染物衰减因素,采用完全混合模式。即
CCpQPChQhQPQh
式中:C——预测浓度(mg/L)
Cp,QP——废水浓度(mg/L)及流量(m3/s) Ch,Qh——河水背景浓度(mg/L)及流量(m3/s) 4、预测模型参数
(1)工程废水排放参数(见表4-1) (2)水环境参数(见表4-2) 5、预测结果及评价
由完全混合模型计算结果,对水域预测影响见表4-3、表4-4。 处理排放对水域的影响
表4-1 工程废水(工业场地+矿井涌水)污染物排放参数
名称 排放量(m3/s) 污染因子(mg/L) COD 处理前 0.1445 处理后 0.1445 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59.9 41.59 100 BOD5 11.58 3.02 20 表4-2 石亮河、**河(枯水期)水环境参数
名称 流量(m3/s) COD(mg/L) BOD5(mg/L) 2.63 0.23 石亮河 0.60 **河 1.50 8.72 1.21 表4-3 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队水域的影响
评价因预测值 子 COD BOD5 水域 预测指贡献值 (mg/L) 7.43 0.53 2.83 0.16 贡献比 (%) 37.1 13.2 14.2 4.0 (mg/L) 数 10.06 0.76 11.55 1.37 0.50 0.10 0.58 0.34 石亮河 **河 (石亮河汇入口下) COD BOD5 未处理排放对水域的影响
表4-4 工业废水未处理后排放队水域的影响
评价因预测值 子 COD BOD5 水域 预测指贡献值 (mg/L) 10.93 2.17 4.41 贡献比 (%) 54.6 54.2 22.0 (mg/L) 数 13.56 2.40 13.15 0.68 0.60 0.66 石亮河 **河 COD (石亮河汇入口下) BOD5 2.10 0.52 0.89 22.2 注:贡献比(%)=贡献值/标准值 (3) 预测评价
①处理达标排放废水对石亮河、**河评价段水质影响较小,评价项COD和BOD5单项指数石亮河为0.50和0.19,**河为0.58和0.34。
②未处理排放废水对石亮河、**河评价段水质有一定影响,预测石亮河COD和BOD5为13.56mg/L和2.40mg/L;**河COD和BOD浓度分别为13.13mg/L和2.10mg/L。
③废水处理、未处理排放,对石亮河的COD和BOD5影响贡献均较明显,分别为37.1-54.6%和13.2-54.2%;对**河的贡献为14.2~22.0%和4.0~22.2%,两河水质均能达III类水域标准。 4.1.3 矸石山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
工程投产后,每年排矸约150kt,运至工业广场东北约2.6km处的向阳坪渣场堆放,首期占地5.3hm2,渣场设有拦渣坝、护坡和排洪沟,以防雨洪冲刷造成堆渣的流失。渣场浸滤水经过坝体排水孔进入坝体下游的拦煤渣池(2X32m3)沉淀后排入地表水,据淋溶试验(重庆煤设院)分析,含Pb、As和F-分别为0.04、0.008和0.605mg/L,远低于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同时低于地表水
III类标准(分别为0.05、0.05和1.0mg/L)。
根据“煤炭部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文件及资料汇编”介绍,低硫煤矿井矸石,难以发生堆放自燃现象,因此浸滤液除上述所关心的三项外,可不考虑其它有关项影响地表水问题。 浸滤液中的SS和COD可类比于矿井废水,一般分别小于350mg/L和50mg/L。山于矸石山设有排洪沟,其浸滤量很小,并经拦煤渣池沉淀后排放,据估算分析,对石亮河的影响甚微。 4.1.4 小 结
①工程废水处理前、后排放,对石亮河贡献较大,但预测项COD和BOD均未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
②工程废水排放对**河影响较小,预测项COD和BOD5均未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 4.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污染气象特征
评价区域地形为深丘河谷地形,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风向为顺河谷方向。
大气现状监测期间的现场气象观测表明:静风频率高达60%左右;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大气以中性稳定度为主<64%),不稳定占24%,稳定占12%。有风时平均风速~lm/s。
通过污染气象分析表明,本项目大气污染影响主要是近距离的,有风时的主要影响工程南面约lkm处的**磺厂住户聚居区。 2.影响分析因子:TSP、S02 3.影响分析模式
1).有风时(U101.5m/s)的点源扩散模式:
He2y2Cexp(2)exp(2) Uyz2y2yQ式中:Q——排放源强(mg/s)
U——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Y——与主风轴垂直的水平距离(m) He——烟云高度(m)
y,z——分别为横风向与铅直方向的扩散(m) 2).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m/s)的点源扩散模式:
Ct(x,y,z)2Q(2)022201xy2He2
0222232G
Ge2U2201{12sext2edt
2s22(s)
1(s)2SUx01
式中: y01,y02——分别静小风扩散参数,按导则选取 3)日平均浓度
进行典型日逐时气象条件下各点浓度计算,进行叠加后平均。
124C(x,y)Ci(x,y) 24i1式中: C(x,y)----- (x,y)点典型日平均浓度mg/m3
Ci(x,y)----- (x,y)点典型日i时平均浓度mg/m3 4)抬升公式
HeHH
式中:H——烟囱高度(m) H——烟云抬升高度(m)
Qh0.35PaQv[(TsTa)/Ts]
式中: Qv——实际排烟量(m3/s)
Qh——烟气热释放热(kJ/sm)
Ts——烟气出口温度(K) Ta——环境平均温度(K) Pa——大气压力(hPa)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性条件选用:
Qh17000kJ/s或T<35K时
H21.5VsD+0.01Qh/U
有风稳定时选用:
dTaHQ0.0098dt13h13U13
式中:
dTa——排放源高度以上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k/m) dt静风时选用:
4dTaH5.5Q10.0098hdt18
5). 扩散参数选取
扩散参数和风速指数p值选取,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93)附录B查取。有风(U1.5m/s)时,A、Bbu提级,C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查表算。查取的扩散参数为0.5h取样时间,对于1h取样时间,铅直方向扩散参数不变,横向扩散参数应按以下公式换算:
1y
0.51y0.3式中:1y、y——对应取样时间分别为1h、0.5h的横向扩散参
数
大气排放源强
本项目主要废气污染源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强见下表4-5:
影响分析
表4-6列出了不同气象条件下,SO2最大地面浓度及其出现距离。 表4-5 燃煤锅炉烟气排放 污染源 锅炉烟气 表4-6 SO2地面轴线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分布值
地面风场 有风 U101.8m/s 废气量污染排放速排放出口高度内径烟温等标排放mh 3物 率kgh m m K P(m3h) SO2 5.32 1.1107 6600 烟尘 1.32 30 0.3 413 0.4107 大气稳定度 最大值m3h 距离m 不稳定 中性 稳定 不稳定 中性 稳定 不稳定 0.051 0.046 0.011 0.020 0.014 0.009 0.008 300 400 1600 100 500 900 100 小风 U100.8m/s 静风 U100.5m/s 中性 0.007 0.005 稳定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排放S0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近距离内的,S02地面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大贡献值(0.051mg/m3)出现在有风不稳定情况下,下风向约300m处,约占环境标准(0.50mg/m3)的10%;其余各点及其他气象条件下均低于此浓度贡献值。与本底值迭加后也不会出现超标。
烟尘对环境空气TSP日均贡献浓度高值区出现在工程南面300~400m范围,浓度高值约0.01mg/m3,约占环境标准(0.30mg/m3)的3.3%;其余各点均低于此浓度贡献值。
工业广场破碎、筛分、转运、仓储、井下回风排气等工段无组织排放的粉尘,量小且浓度低,排放高度低,影响距离近,对场界外的环境影响甚微。
由于评价区域工业广场(苍湾村9组)和**磺厂区域TSP日均浓度本底值已出现60%~100%的超标现象,工程TSP日均浓度贡献与本底值叠加后,仍然将出现超标,但增加很小(≤]%):北面水车坝不会出现超标。 对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烟气排放对敏感点的影响见表4-7。
表4—7 烟气排放对敏感点的最大影响预测 单位:mg/m3
S02小时均值 序名方号 称 位 **1 磺S 厂 苍湾2 村ENE ~150m 9组 水3 车N 坝 距离 本底贡献预测值 值 值 TSP日均值 本底值 贡献值 预测值 ~1000m 0.119 0.022 0.141 (0.343) 0.002 (0.345) 0.062 0.040 0.102 (0.349) 0.002 (0.351) ~25000m 0.057 0.001 0.058 0.208 0.001 0.209 注:方位距离以锅炉烟囱为基准;预测值=本底值+贡献值;()内为超标值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工程排放SO2和粉尘对敏感点的贡献影响很小。但TSP本底值已超标,预测值还将有略微(≤0.7%)的增加。 6.小结
①评价区域受地形影响局地风场明显,静风高达60%;主导风向
为N,次主导风向为S;大气以中性稳定度为主。本项目大气污染影响主要是近距离的,有风时的主要影响工程南面约lkm处的**磺厂住户聚居区。
②SO2地面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出现在有风不稳定情况下风向约300m处,约占环境标准的10%。不会出现超标。 TSP日均贡献浓度高值区出现在工程南面300~400m范围,约占环境标准 (0.30mg/m3)的1%。
③由于工业广场和**磺厂居民区TSP本底值已出现60%~100%的超标现象,工程TSP日均浓度贡献与本底值叠加后,仍然将出现超标,但增加很小(≤0.7%);北面水车坝不会出现超标。 4.3 声环境影响预测 4.3.1 工程噪声源分析
拟建工程对外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主要设备噪声源为:工业广场锅炉风机、窄轨铁路、水泵,装车站胶带输送机、振动筛及风井场风机等。设计中尽量选用低噪设备,采用必要的消声、减振、厂房隔声等降噪措施,使设备噪声值<85dB(A),达到《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要求。
此外还增加运输车辆(每日300辆次),带来的沿线交通噪声。 4.3.2 工程噪声影响预测 1.预测模式
①噪声衰减公式:
LArLA(ro)20Lgrr0L
式中:LAr——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dB(A); LAro——距离声源r0处的A声级,dB(A); r0、r——距声源的距离,m; L——其他衰减因子
影响AL取值因素很多,根据该工程特点,主要考虑厂房的隔声影响。一般厂房隔声AL取值10dB(A),隔声厂房厶L取值15dB(A)。 ②噪声叠加公式
对于任何一个预测点,其总噪声效应是多个叠加声级(即各声源分别在该点的贡献值和本底噪声值)的能量总和。其计算式如下: lLg100.1Li
i1n 式中:L--某点噪声总叠加值,dB(A): Li——第i个声源的噪声值,dB(A); n——声源个数。 2.预测结果及评价 1)主平硐工业广场
生产时,工业广场生产设备噪声对场界声环境影响较小,场界噪声预测值昼间在46.0~50dB(A),夜间在41.7~7.0dB(A),均
低于厂界噪声II类标准要求。场界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见表4-9。 表4-9 工程设备噪声对场界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dB(A) 场界噪声 监测点编号 1 2 4 5 距噪声源 距离 110m 100m 245m 220m 昼间噪声 夜间噪声 本底贡献预测本底贡献预测值 值 值 值 值 值 47.0 39.2 47.7 43.2 39.2 44.7 48.3 45.0 50.0 42.8 45.0 47.0 45.4 37.2 46.0 39.8 37.2 41.7 47.8 38.2 48.3 41.2 38.2 43.0 60 50 场界噪声标准 生产设备噪声对其东侧界外的苍湾村9组农产聚居点的环境噪声影响,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限值要求。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见表4-10。
表4—10 工程设备噪声对环境敏感点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环境距噪昼间噪声 夜间噪声 受敏感 声源 影点编距离m 本底贡献预测本底贡献预测响 号 值 值 值 值 值 值 人数 503 85 47.4 46.4 49.9 40.2 46.4 44.3 人 / 场界噪声标准(2类) 60 50 2)风井广场、矸石场
一、二风井广场各设两台轴流式通风机,经风道消声、厂房隔声后,噪声源强可控制在~80dB(A),经过45m以上的距离衰减,即可降至50dB(A)以下。一、二风井广场外100m范围内均无住户及其他声环境敏感点,不会造成噪声扰民。
矸石场外200m内无居民住户等声环境敏感点,不会造成噪声扰民。
3)运输道路沿线
叙(永)石(宝)公路矿井段,目前车流量较稀少。**一矿建成投运后,将增加约260辆/天运煤汽车的交通流量。如按14 h/d的运输时间计,每小时约有40辆汽车往返于运输沿线,对环境噪声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类比调查分析,其对水车坝农户聚居点公路边的噪声将增加10-15dB(A),路边20m外的住户区环境噪声将增加~10dB(A),接近或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限值要求,但低于4类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70dB、夜55dB)标准限值。 需加强对运煤汽车驾驶员的管理,汽车临近沿途村镇路段时要减速行驶、禁止鸣高音喇叭,将运输时间控制在7:00-22:00时范围。可将运煤车辆对运输道路沿线住户区等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减少扰民现象。 4.4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在**县**乡场内建设,井巷工程量319224m3(其中岩巷224749m3);地面建筑占地面积18.69hm2,工业建(构)筑总面积8997m2,行政公共建筑总面积17181m2含单身宿舍10000m2)。矿井建设工期26个月(不包括施工准备期)。
项目巷道建设在井下进行,其施工期除有大量井巷矸石产生外,对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工业场地,风井场地,炸药库等地面设施在土建及材料、弃渣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扬尘、建筑垃圾、施工废水及水土流失等所致,简要分析如下。
4.4.1 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1、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机械噪声是项目施工建设中主要污染因子。建筑施工的机械作业一般位于露天,其噪声传播距离远,影响范围大,是重要的临时性声源。常用的施工机械有:挖掘机、推土机、打桩机、夯土机、混凝土搅拌机、振动碾等,其设备噪声级为71~100dB(A) (见表4-11)。
根据噪声衰减公式对各设备声源在不同距离的衰减量计算,其结果见表4-12。
从表中可看出,施工机械噪声在昼间影响较小,一般在距离噪声设备50m范围外,其设备噪声贡献值(~71dB(A))就可低于建筑施工场界昼间噪声限值(70485dB(A))。夜间要求较严,噪声级低于85dB(A)的机械设备在距离噪声距离50m以外,其设备噪声贡献值就低于或接近建筑施工场界夜间噪声限值[55dB(A)],在距离 挖土机、推土机、沙浆搅拌机100m处也能达标,仅高噪设备如打桩机等对周围环境响较大,须在200m处才能达到夜间施工限值,对主平硐工业场地东界外100米处的—余户农户将产生—定影响。表4—11 施工期主要噪声设备噪声强度
施工分期 设备名称 土方阶段 推土机 挖掘机 设备噪声级 78-96 76-96 翻斗机 84-89 移动式空压机 87-92 基础阶段 平地机 吊车 76-86 71-73 混泥土搅拌机 85-95 结构阶段 震动碾 运输平台 75-100 72-78 重型载重汽车 84-89 各阶段 中型载重汽车 79-85 轻型载重汽车 76-84 表4—12 施工期噪声设备在不同距离的噪声衰减及贡献值 距声源距离(r):m 噪声衰减值:dB(A) 各声源打桩机 不同 距离 振动碾 推土机 1 0 10 20 30 50 100 150 200 20 26 29.5 34 40 43.5 46 105 85 79 75.5 71 65 61.5 59 100 80 74 70.5 66 60 56.5 54 96 76 70 66.5 62 56 52.5 / 95 75 69 65.5 61 55 51.5 49 贡献值: 混凝土搅拌dB(A) 机 移动式空压机 翻斗机、重型载重汽车 挖掘机、平地机 轻、中型载重汽车 2、防治对策
①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的时间,每天22点至次日凌晨7点禁止高噪声机械施工和电动工具作业,尽量减少其他施工机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尽量选用低噪设备,可在高噪声设备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易隔声屏,尽可能减少设备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③合理部局施工场地,本工程南、北、东侧分布有农宅,因此,施工时应尽量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农宅的西北侧及场地中部。
综上所述,只要采用适当的防振降器械措施,合理布置噪声设备位置和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的影响可降至低水平,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要求。
85 65 59 55.5 51 45 / / 86 66 60 59.5 52 46 / / 89 69 63 59.5 55 49 / / 92 72 66 62.5 58 52 48.5 / 4.4.2 大气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1、施工期大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场地废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工地扬尘,其次是施工机械设备燃油(汽油或柴油)烟气及各型施工运载车辆的尾气。 项目建设期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扬尘,其排放源较多,主要为:建筑材料(砂石、水泥)的无遮盖、超量运输洒漏、粗放式卸料、用料造成的扬尘:工地材料、渣堆、土堆的露天堆放,随风造成的扬尘污染;裸露道路上行驶的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等。 2、防治对策建议
为防止和减少施工期间废气和扬尘的污染,施工单位应加强统一、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和措施,纳入本单位环保管理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建筑施工的有关规定,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①施工区域采取2.5 ~3m高的围墙。用塑料编织布在建筑物外四周设围屏。
②项目在开挖土方和土方回填过程中会产尘一定的扬尘,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文明施工,做到洒水作业,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③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装卸、堆放、拌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外逸,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将建筑材料(主要是黄砂、石子)的堆场定点定位,
井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采用水喷淋防尘,并用蓬布遮盖建筑材料。
④施工期间泥尘量大,进出施工现场车辆将使地面起尘,因此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并尽量减缓行驶车速。
⑤运输沙、石、水泥,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应低于车箱上沿,不得超高超载。实行封闭运输,以免车辆颠簸撒漏。坚持文明装卸,运输车辆装卸完货后应清洗车厢。施工车辆及运输车辆在驶出施工区之前,需作清泥除尘处理,并在施工场地出口处设置防尘垫,、不得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⑥加强对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度和颗粒物排放。
⑦配合交管部门搞好施工期周围道路的交通管理,避免因施工而造成交通堵塞,减少因此产生的废气怠速排放。 4.4.3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及影响简析
项目施工建设期挖方量20.39万m3,填方量32.24万m3,土石方全部回填后的不足部分(11.85万m3),由平硐等井下巷道建设中产生的矸石补足,总体实现挖、填方自身平衡。(见表4-14) 表4-14 建设期土石方平衡计算表 (单位:m3)
项目名称 挖方量 填方量 弃方量 备注 不足部分由井下矸石补足 不足部分由井下矸平硐工业场地 185970 284120 -18150 35KV变电站 排矸平硐与排矸场 一采区风井场地 二采区风井场地 爆破材料库 井巷工程 合计 4800 4900 -100 石补足 1630 18500 -16870 弃方堆放于矸石场 4000 4000 0 挖、填方自身平衡 4000 4000 0 / 不足部分由井下矸石补足 3520 6868 -3348 224749 0 224749 矸石量 428669 322388 -106281 / 井巷工程挖方多余的10.63万m3矸石,堆放在排矸场内,其对环境的影响详见煤矸石对环境影响部分。施工挖填方过程中,如遇降雨将导致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对策,详见水土流失专章。
4.4.4 施工期废水处置及影响简析
施工期废水产生量小,约15~25m3/d,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高峰期约10m3/d)及少量机械设备冲洗水,废水中主要污染为SS、CODcr、BOD5、NH3-N及石油类,若不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建议设备清洗水经沉淀后回用。项目拟建地为农村环境,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施工期修建临时早厕,将生活污水收集后,供当地农产作农用,以杜绝污水任意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
综上所述,项目施工建设期,产生的污染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只要严格按施工规范文明施工,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噪措施,加强废水、废渣的处置和管理,可将施工期污染影响减到最小。施工期结束后,影响可消除。 4.5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4.5.1移民安置
本工程搬迁6户,业主和当地政府已达成协议,按照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核算、协商,山业主提供拆迁补偿费,**县政府负责实施,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事宜。本着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不占用基本粮田,不造成新的环境问题的原则,就地后靠安置在本乡镇范围内。搬迁户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会优先安置在**煤矿就业。因此,搬迁户的生活与生产将会得到妥善安置,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会因工程建设得到改善。
4.5.2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及煤质都是**矿区中最好的,其煤质为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工艺性能好的优质无烟煤,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且陔产品除用于发电外,今后还可广泛用于热压铸造型焦、作炼钢高炉喷吹燃料、加工无煤滤料、二甲醚、制甲醇等,其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好,是优质的重要化工原料。目前,泸州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西部化工城,其化工城的建设为本矿煤炭产品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市场,因此本矿的煤炭需求市场广阔,前景乐观。而且该产品在市场上和售价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投资风险较小,还贷能力较强。本项目建成后煤炭生产能力为120万t/a。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135.2万元,税金1573.12万元,并可直接提供600多个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农村中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并带动邻近区域相关产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正影响显著。
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占地有耕地、林地、荒草地,分别占全县耕地的0.015%,林草地的0.004%;占**乡耕地的0.45%,林草地的0.3%,对县、乡当地农林经济影响甚微。但当地群众靠这部分土地的经济收入将丧失。工程建设将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与补偿,征地费用预算为673.88万元,使享有这部分土地使用权的
农户在经济上得到保障,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将有机会安置在**煤矿就业,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第五章 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评述 5.1 生态环境现状评述 5.1.1植被状况
**县境内自然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以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最为普遍,海拔800~1000m的低山,代表性植被为栲树林和桢楠林;海拔1000~1500m主要分布刺果米槠,四川大头茶,大苞木荷林,这类常绿阔叶林树种繁多,层次结构复杂:1500m以上为常绿阔叶和落叶混交林,常见树种有峨眉栲、长尾械、水青冈等。林下灌木以柃木属和茶属植物占优势。而且,该县的黄荆林区是地球上同纬度上保存最好的原始状态常绿阔叶林区。**县境内天然林面积有278.4km2。除黄荆林区保存较完整外,该县原生植被基本上全被人工林所代替,主要有杉木林、马尾松林、柏木林、柳杉林、华山松林、楠竹林等。全县有林地覆盖率为27.1%,灌木林地覆盖率14.7%,
四旁树覆盖率为2.2%。
项目井田区域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及农田。项目区受人为干扰较大,土地垦殖指数高,现基本为早地和坡地,无成片的原生植被,只有矸石山选址处周围有成片的飞播林,主要树种为柏树。其余占地上的植物以农作物为主,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和一些蔬菜类,部分坡地和田埂间生长有芭茅、芦苇、苔草、菖蒲等。在道路、农民房前屋后、路边以及部分山头上零星分布有少许桦树、榕树、竹子和柑橘树。 5.1.2野生动植物
**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类有羚牛、金钱豹、川金丝猴等8种,鸟类有白鹤、潜水鸭、黑颈水鸭等8种;二级保护动物兽类有黑熊、穿山甲、水獭、岩羊、青鹿等19种,鸟类有大天鹅、啄木鸟、竹鸡、秧鸡等34种。鱼类中土著鱼有14科44种,引进鱼种12个,计56种,以鲤科鱼为最。爬行类有蛇、壁虎、蜥蜴等。两栖类有青蛙、弹琴蛙、木槐、蟾蜍等。
**县珍稀植物有珙桐、福建柏、水杉、红豆杉、桫椤、凤尾蕨、牛腿蕨等。天然林植物主要种类有侧柏、柳杉、三尖杉、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白桦、红桦、大叶杨、板栗、丝栗、水青冈、桢楠、香樟、大叶樟、麻栎、栓皮栎、楠竹、斑竹、慈竹、白夹
竹、水竹、苦竹、方竹、箭竹、罗汉竹、白茅、黄茅、云香草等。 据调查,由于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在项目区没有发现属国家保护的处于野生状态的濒危珍稀动植物,其它野生兽类动物也极少见。
5.1.3景观资源状况
**县景观资源较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境内现有2处市级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面积25591hm2,位于县境西北角,距本项目区约35km:二郎自然保护区,面积1500hm2,位于县境东北侧,距本项目区约18km。本项目距下游“长江上游三江交汇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部分132km(水路距离)以远。
县境内有省级黄荆风景名胜区(在黄荆乡,33362hm2)、市级美酒河风景名胜区 (在二郎镇)和青龙洞风景名胜区(在东新乡);还有红龙湖森林公园。
**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太平镇和二郎镇有红军四渡赤水遗址。 5.1.4 土地利用现状
**县各类土地面积为:耕地96536.22hm2,占总面积的30.43%;园地1389.63hm2,占O.44%;林地140541.44hm2,占44.3l%:牧草地3696.67hm2,占11.6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944.71hm2,
占1.87%;交通用地2809.67hm2,占0.9%;水域4012.831hm2,占1.27%:未利用地29005.91hm2,占9.04%。
矿区所在**乡土地总面积8155.87hm2,其中耕地3329.96hm2,占全乡面积40.83%园地2.73hm2,占0.03%:林地1910.53hm2,占23.43%;牧草地797.99hm2,占9.7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8.86hm2,占6.85%;交通用地面积105.35hm2,占1.29%;水域面积73.77hm2,占0.90%;未利用土地1588.32hm2,占19.47%。井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见表5-1。
根据现场勘察,工程建设占用的大部分为早地和坡地,总面积为20.28 hm2,其中耕地12.19 hm2,林地1.35hm2,荒草地6.74hm2。 5.1.5 井田范围内的地表塌陷沉降及地质灾害状况
本区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多沿煤层露头浅部开采,井田范围内现有14个批准开采的小煤矿。据调查,本矿区浅部生产小煤窑规模小,采空区塌陷尚不明显。生产规模较大且开采时间较长的三桂煤矿井下采用半充填法管理顶板,在巷道中虽有冒顶现象,但地表未发现地面沉降、塌陷裂隙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表5-1 井田范围土地利用状况 单位:hm3
村名 耕地 林地 城镇居民及 交通 其他及未 工矿用地 用地 利用土地 备注 苍湾 50.1 12.7 4.8 ** 28.3 23.4 1.6 2.4 81.9 / / 50.6 183.9 / / / / / / 太平镇 围林 112.1 40.0 4.6 三桂 83.1 20.5 3.4 里仁 69.1 40.0 3.6 湾风 128.7 66.7 5.3 关寨 42.0 8.0 1.1 3.0 128.7 / / / / 131.9 234.8 69.8 871.6 合计 513.4 201.3 24.4 区内有一定规模井对矿井开发有影响的滑坡共有4处,其中煤系地层有3处。煤系地层内的滑坡共同特点是:滑体为长兴组灰岩及其上覆飞仙关组地层:滑床均为软弱的煤系地层:滑体长160~550m,厚约10~50m;属于崩塌堆积型的浅层滑坡。在滑体的前缘一般有泉水出露。滑坡及其周边一般都有居民居住。据访问目前未发生滑动迹象。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述
5.2.1工程建设对植被、动植物、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影响 (1)对植被和动植物的影响
施工建设期主平硐工业场地建设的生产、办公及生活设施基础开挖,边坡、排洪涵洞、排水沟等地开挖,矿井道路建设开挖和其他工业场地建设的边坡、排水沟等的开挖,造成对原地表植被进
行彻底的破坏。工程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也会破坏原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会得到恢复。 生产运营期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矸石场,山于煤矿生产掘进过程产生大量的矸石,堆放到矸石场内,使场地原地表植被丧失。矸石场服务期满后将进行覆土绿化 (详见水土保持方案章节)。 同时,生产运营期由于煤矿生产掘进可能会引起地表沉陷。地表沉陷对植被产生的影响,首先来自滑坡、泥石流及塌陷坑。滑坡将使基岩裸露、植被破坏;泥石流的发生则会冲毁或掩埋沿途植被。此外,地表裂缝可使水田中粘土层失去隔水性,而使水田变早地;水土流夫则会使土层变薄、有机质减少,对植物生长带来影响,但由于矿区内水田面积较少,地陷引起的水土流失量有限,这两方面的影响不会太大。地表沉陷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包括地表沉隐破坏植被使陆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及地表沉陷新朔地貌导致动物物种的改变。因地表沉陷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非连续变形的区域,该区域只占整个井田范围的极小部分,因此开采破坏植被的量很少,不会破坏井田范围内的生物群落结构。 (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主平硐工业场地、道路及矸石场等地的原有土地利用性质由农林用地变为工矿交通用地。除这些占地会对局部地区造成土地利用
格局的变化外,就井田范围而言,由于开采活动在井下进行,对地表破坏的影响较轻,不会造成井田范围农业区土地功能的丧失和土地利用性质的根本改变。
工程兴建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堆渣占地等方面,总面积24.71hm2。工程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93hm2,荒草地面积3.98hm2,林地面积5.80hm2。详见表5-2。 表5-2 工程建设扰动、破坏土地面积统计裹 单位:hm2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主平硐工业场地 矸石山 矿井道路 其他占地 合计 9.15 / 1.03 10.18 耕地 林地 未利用土地 合计 影响特征 损坏、占压 1.69 2.90 0.71 1.21 / 2.88 / 2.90 2.24 5.30 占压 4.11 损坏 损坏、扰5.12 动 14.93 5.80 3.98 24.71 / (3)对景观的影响
本项目煤炭生产是以矿井掘进的形式开采,不会对原有地貌景观造成较大的影响,主平硐工业场地、道路及矸石场等地的建设改变原有地貌景观,但影响范围小,并且远离干线公路。
由于煤层开采后地表可能会发生移动,同时伴有裂缝及塌陷坑的产生。矿区煤炭开发后的地貌形态为原有地貌与地表沉陷叠加的结果,但由于井田范围内为起伏较大的中低山区,地表下沉值远不如地形变化大,而且地表裂缝及塌陷坑规模都不大,因而,地貌形态的改变并不十分明显。 5.2.2 地质灾害的影响
区内林木植被较少,地表水不易保持,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沟谷深切,地形高差大,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易发生滑坡、崩塌,会不同程度给矿区造成危害。 5.2.2.1 滑坡
本矿区具备产生滑坡的条件,当煤层采动影响波及地面高陡斜坡及古滑坡时,都有引发或加剧滑坡发生的可能。煤层开采引起滑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煤系地层长兴组灰岩及飞仙关组地层出露处。井田煤系地层及飞仙关组地层风化严重,遇水极易软化变为浆体,具备了形成泥石流的岩性条件。煤炭开发不会直接引起泥石流,但产生的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滑坡一样,泥石流出现范围一般在煤系地层及飞仙关组地层出露地带,可能产生的地区为滑坡的下游沟谷地带。 5.2.2.2 煤层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
由于本项目属大型煤矿,可采煤层8个,煤层厚度总计在10米
以上,采空区空间高度相对较高。在建设初期的井巷掘进一般不会造成地表塌陷沉降,在煤矿生产期,随着煤矿不断的掘进和回采,使采区空间扩大。本矿煤层倾角20°~25°,煤层上下岩 体具有位移的势能。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表移动、变形、塌陷和沉降。坡度较大的地表可能产生向下方向滑移的附加分量。
本矿设计有井田境界煤柱、断层煤柱、石亮河煤柱及47~45勘探线间浅部村镇煤柱等永久煤柱和井筒、工业场地、上山等保护煤柱,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表连续性移动、变形、塌陷和沉降,减小影响范围:但可能会出现非连续性地表破坏和覆岩坡坏现象。
(1)地表非连续性破坏现象
煤层开采后,地表除产生连续性的移动和变形外,有时还会出现各种非连续性地表破坏现象,如裂缝、塌陷坑及崩滑等。由于实行无煤柱开采,地表发生的裂缝一般发生在大巷、断层煤柱、采区及井田边界等永久性煤柱附近。据测算,各煤层开采后的地表拉伸变形一般小于10mm/m,所以,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地表裂缝,而且即便有裂缝,宽度不会太大。 (2)覆岩坡坏
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将首先发生移动与破坏,而后再传递至
地表。岩层移动可分为三个采动影响带: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沉降带,其中以冒落带和裂隙带内岩层破坏最为严重。由于矿区煤层属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开采后的冒落带高度大于上、下两层煤的层间距,从而使下层煤的回采导致上层煤冒落带的增加,也将导致上层煤导水裂隙的增加。 (3)地陷对工业及民用建筑物的影响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中规定了建筑物允许地表变形值,见表5-4。
井田范围内的民房一般属类Ⅲ或Ⅳ类建筑物。井田的开采所产生的地表变形,除煤层露头附近外,均不会超过其允许地表变形值,矿区内的民房主要受浅煤层的开采影响。
表5-5为砖石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破坏等级为Ⅳ级的区域大部分为各矿井的初期开采水平,也即初期开采对民房破坏最为严重,但其范围占井田范围的小部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民房的破坏程度也就越来越小。 表5-4 建筑物允许地表变形值 建筑物 类型 建筑物名称 允许变形值 倾斜 (mm/m) 水平变形(mm/m) 曲率 (10-3/m) 一般砖木结构Ⅲ 的 单层建筑物 Ⅳ 面积较小的平房 ≤15 ≤9 ≤0.8 ≤10 ≤6 ≤0.6 表5-5 砖石结构建筑物的破坏等级 破坏等级 墙壁不出现或出Ⅰ 现少量宽度小于≤3.0 4mm的裂缝 墙壁出现少量宽4~15 mm的裂缝、Ⅱ 门窗略有歪斜,墙皮局部脱落,梁支撑处稍有异样 ≤6.0 ≤4.0 ≤0.4 小修 ≤2.0 ≤0.2 不修 建筑物可能达到的破坏程度 地表变形值 倾斜 水平变形曲率 -3处理方式 (mm/m) (mm/m) (10/m) 墙壁出现宽16~30 mm的裂缝、门窗严重变Ⅲ 形,墙身倾斜,≤10.0 梁头有抽动现象,室内地坪开裂或鼓起 墙身严重倾斜、错动、外鼓或内Ⅳ 凹,梁头抽动较大,屋顶、墙身挤坏,严重者有倒塌危险 (4)地陷对农林生产的影响
对农林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在煤层埋藏浅部,地表产生的裂缝及塌陷坑,将造成农田分割、破碎、田坎垮塌等;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危岩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会使基岩裸露、农田毁坏,推倒或掩埋庄稼及林木,对局部地段的农林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稻田一般为隔水性较好的薄粘土层,煤层采动过程中,当地表产
〉10.0 〉6.0 〉0.6 大修、重建或拆除 ≤6.0 ≤0.6 中修 生的裂缝破坏这些粘土层时,将使农田水难以保持,水田改作旱地。井田范围内多为中低山区,只有少量的水田,其余多为旱地。因此也不会对农林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 5.2.3 水资源的影响评论 5.2.3.1 对地下水的影响
井田位于**复式背斜北翼东段,即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石亮河~天堂河次级单元分水岭的东、西两侧,为一平缓的单斜自流水斜地构造,区内含、隔水层相间产出。
区内三叠系飞仙关组地层以剥蚀、侵蚀地貌为主,斜坡坡度大且长,山峦重叠,多形成串珠状;三叠系嘉陵江组、二叠系茅口栖霞组地层以岩溶地貌展现在井田南北两侧,各类岩溶形态及暗河管道发育齐全。本组地层地表岩溶发育,岩溶地貌多样。浅部溶蚀裂隙发育,地下水以管道流的形式运动,排泄于石亮河和天堂河;深部溶蚀裂隙不很发育,富水性较弱。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底板岩溶富水性较强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总之,井田处于分水岭附近,属补给部位,裂隙发育差,地下水活动不强,富水性弱。 井田内共发现断层25条,其中出露地表的14条,隐伏的11条。根据煤层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分类,长兴组以裂隙发育为主,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为煤系地层的直接充水弱含水层:茅口组以岩溶发育
为主,浅部岩溶及管道发育,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能力较强,深部岩溶不发育富水性弱,为煤系地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破坏煤系地层的断层破碎带富水性弱。
间接充水水源:飞仙关组一段上亚段含水层之水,其下有下亚段隔水层所阻,且 无构造破碎带沟通下伏长兴组灰岩溶蚀裂隙含水层和煤系地层,不造成水力联系。因此,该段地层之水对矿井开采无充水影响。
顶板充水水源:长兴组灰岩含水层下距C13可采煤层18.40~38.10m,平均25.31m。C13煤层平均厚1.51m,倾角<30°,以“全部陷落”方法管理顶板,经测算,煤层开采后冒落带高度6.04m:导水裂隙影响带高度达26.37m。导水裂隙影响带已抵达长兴组灰岩含水层内,但未超过顶板,可见该组地层之水是未来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之一。
底板充水水源:茅口组灰岩岩溶强含水层上距C15煤层0.40~8.40m,平均4.55m, 其间主要岩性为高岭石粘土岩和黄铁矿,有一定的隔水作用。
C25~C24煤层之间为厚3.30~14.60m的高岭石粘土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本项目不开采C25煤层,茅口组灰岩之水溃入矿井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薄弱部位,仍有溃入矿井的可能。
未遭受煤层开采破坏的上覆含水层,虽然不会发生地下水的漏失,但由于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这些含水层也将同其它岩层一起发生整体移动,地下水流场同样会发生改变,这会引起地下水的补排条件,径流方向及农作物的供水状况的变化,而且当下沉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坦区域,塌陷区还会出现积水现象。当地下含水层遭受破坏时,不仅会造成矿井充水,还会使地下水位下降,自采止线附近产生地下水下降的漏斗。
由于井田开采煤层厚度属薄及中厚煤层,含水层靠大气降雨补给,补排区距离近,流程短,多形成各自独立的水文单元,对于本区的山区地貌,地下水流场变化对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2.3.2 对地表水的影响
井田范围地表水系主要为石亮河,汇水面积158km2:。源头为天塘217号和黑洞313号岩溶暗河出口,于麻柳滩汇入**河。全长11.Okm,区内流距3.Okm,标高+420m~+473m。
判断煤层开采后地表水体是否发生漏失的依据应为下式: Hsh=Hli+Hb+Hf1
式中:Hli一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m;Hb——保护层厚度,取10m:
Hb——保护层厚度,取10m:Hfl一基岩风化带深度或裂隙深度,Hfl=10~100m。
当地表水体基底距可采煤层垂高H>Hsh时,水体通常不会发生渗漏:当H≤Hsh时,地表水体则会漏失。据计算,井田Hsh最多不过200m,但据邻区芙蓉矿区多年开采经验,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中的离层裂隙往往也成为水体渗漏之通道,回采后的水体疏干高度一般为200~400m。本评价以地表水基底的岩层层位来判断其安全性,即,基底岩层为P2L、P1m+q的地表水体在矿井开采时就会发生漏失,否则,不受影响。 (1)河流
流经井田的河流有石亮河,由前面分析结果知,基底岩层为含水层的河下采煤时河水可能会发生漏失,否则,就不会漏失。根掂43号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分析,井田范围内石亮河河段基低岩层是飞仙关组(Tlf1-4),为隔水层,厚度200~240m。飞仙关组下为长兴组(P2c),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厚度约30~40m;其下为C13煤层。经测算,煤层开采后冒落带高度6.04m:导水裂隙影响带高度达26.37m。导水裂隙影响带己抵达长兴组灰岩含水层内,但未超过顶板,水体基底距可采煤层垂高H>200m,地表水体不易漏失。 (2)井、泉
据地质报告,井田内井、泉分布较多,出露的地层各异。出露的含水层为P2L、P1m+q的井、泉,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有发生漏失或水量减少的可能。井田共有井、泉41个,出露于P2L、P1m+q的井、
泉11个,受矿井开采影响的井、泉占全井田井泉总数的26.8%。这11个井、泉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漏失或水量减少。 由于地下煤炭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表塌陷、沉降、位移、裂缝都会对地表水的流量、流向及其存在形式产生影响,除在采矿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轻地表塌陷、沉降、位移、裂缝外,还应制定相应的监控、防范、应急、补救措施。
第六章 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及水土保持方案 6.1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四川省1999年遥感资料,**县内的水土流失形态以面蚀为主,间有沟蚀、滑坡、泻溜为主的重力侵蚀。面蚀发生在亦水河北西岸、赤水河支流中上游的坡耕地,裸露的荒山荒坡,面积占流域面积的78%;沟蚀发生部位主要是赤水河北西岸、赤水河支流中下游的陡坡松软岩石的裸露山坡,大于20°的坡耕地,占水
土流失面积的15%;以滑坡、泻溜为主的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赤水河支流的谷地两翼,陡坡陡坎、岩石松软的剁坡,约占流失面积的7%左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651.47km2,年侵蚀量512 75万t,侵蚀模数3104,81ffkm2·a。**县水土流失现状见表6-1。
**县共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区:Ⅰ区——**城北部黄荆高、中山轻微流失区;Ⅱ区——**河低、中、高山中强度流失区:Ⅲ区——赤水河北西岸低、高、中山强中度流失区。**一矿所在的**乡处于**县水土流失区划中的II区即中强度流失区,是该县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据现场查勘,工业场地占地9.68hm2(包括场地占地原河道1.2hm2),绝大部分为耕地,坡度在0°~10°之间,表面植被大部分是农作物,在田埂间主要植被有沙草、苔草、菖蒲、芦苇等。该区域在耕种季节表层有权作物生长,其根系的存在使土壤所受的冲刷不至于严重,水上流失中等。在秋冬奉节收割后,虽然表面基本无植物覆盖,表层土裸露,但由于该地区冬季少雨,根据县气象站的实测资料,11~12月份的降雨量非常少,在冬季多年实测最大月降雨量仅为67.3mm,所以造成长时期,大面积及大量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很小,在秋冬季仍以中度水土流失为主,流失类型多为水力侵蚀,主要形式表现为面蚀和细沟侵蚀。根据**县水土保持区划井结合现场勘察所得的工程区水土流失
现状资料,工程所在区域为**河低、中、高山中强度流失区,属**县重点治理区。但工程所占用的土地除了道路建设占地外植被覆盖率均较好,在夏秋季节的流失很轻微,只有在春冬季节无植被覆盖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中度的流失。其水土流失背景值见表6—2。
表6—l **县水土流失现状表 侵蚀等 流失面积占幅员面侵级 轻度 中度 强度 (hm2) 59763 95842 9165 积(%) 18.78 30.12 2.88 0.09 0.02 / 蚀模数侵蚀量(万t/a) 89.65 359.41 59.57 3.07 1.05 512.75 (t/km2·a) 1500.00 3750.00 6500.00 10000.00 15000.00 3104.81 极强烈 307 剧烈 合计 70 165147 表6—2水土流失背景值表 单位:hm2, t/km2,t/a
侵项目 地类 面积 坡度 蚀 强平均侵蚀 模数 流失量 度 耕地 主平硐 工业场地 未利用土地 小计 耕地 未利用土矸石山 地 林地 小计 耕地 林地 矿井道路 小计 4.11 / 1.03 00~100 10.18 / 1.69 50~150 0.71 50~150 中度 2.90 150~350 5.30 / 1.21 50~100 中2.90 150~300 度 ~ 强度 公路影响区及 移民安置 耕地 未利用土地 小计 2.24 00~100 5.12 / 2.88 00~100 中度 3000 2438 67.20 124.80 2000 57.60 5618 230.9 1500 2087 3500 6500 43.50 110.60 42.4 188.5 9.15 00~100 中度 3000 2101 2500 3500 30.90 213.90 42.25 24.85 2000 183.00 合计 24.71 / / 2753 680.20 6.2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2.1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1)工程占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本工程永久占地、临时占地、新建道路占地将改变原有地貌,并损坏和压埋原有植被,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降低其水土保持功能,加大原地表水土流失量,其新增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中的面蚀、细沟侵蚀等形式为主。 (2)工程开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一矿建设区开挖包括主平硐工业场地建设的边坡、排洪涵洞、排水沟等开挖,矿井道路建设开挖和其他工业场地建设的边坡、排水沟等的开挖,其占地面积为24.71hm2,其中耕地14.93hm2,林地5.80hm2,未利用土地3.98hm2。工程开挖造成对原地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进行彻底的破坏,开挖后形成的裸露面完全暴露,虽然开挖迹地最终裸露面为基岩,短期内无松散颗粒存在,无土壤流失源,但其对径流入渗量及汇流时间的减少,极易造成径流量和径流侵蚀能力的增加:另外,在开挖施工过程中,持续的人为破坏和开挖料的搬运使开挖面崩塌、落石、滑塌现象频繁,导致新增水土流失量增加。 (3)弃渣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现场勘察,矸石山位于距主平硐约2.6km,主井工业场地东北方向的向阳坪南侧沟内的山沟内。由于弃渣体是一个松散堆积体,受降水渗入的影响及弃渣在自然沉降、人为活动的作用下,降低渣体摩擦角,易发生冲刷、滑塌等水土流失形式。而且因为本工程弃渣主要成分为煤矸石,若经降水冲刷流入下游农田中,会对种植的农作物产生较大危害,造成不良影响。 (4)煤矿开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设计的矿井开采方式及工程区的地形特征,本矿区的最大沉降值小,且矿区为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地形,地表不会连续下沉而形成盆地积水,常见为裂缝及局部滑坡等,但这种变化是随着煤炭的开采过程而缓慢进行的,在设计中采取一定防治措施后,预计地陷对井田范围内建筑、工业、农业影响均不大。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地表水平变形,会使土壤压缩与拉伸,但这远不及每年土地耕作造成的扰动变化,可不计其引起的水土流失。但是矿井多年开采后,地下矿层大面积采空,矿层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平衡条件被破坏,地表变形,开始形成地表层空隙多,破坏了地层机构,导致地表水渗漏,地下深层储水结构破坏,在井田范围内形成地表沉陷或塌方,使地表地貌发生改变,造成原有土地功能丧失,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
(5)公路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本工程新建、改建公路467km,其中0.12hm2耕地,0.29hm2林地。根据公路沿线地貌,公路建设开挖和填筑基本平衡,无剩余弃渣。因此公路改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公路开挖和填筑形成的高陡边坡。开挖迹地不仅对原地貌进行了再塑,而且破坏原地表水土保持设施及其相应功能,增加原地表水土流失量,其新增水土流失 类型与工程占地和开挖对原地表扰动后发生的水土流失类型和形式相同,即表现为面蚀、沟蚀等。 (6)移民安置
本工程移民安置方式以开发性安置为主,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在本乡镇范围内。建房用地0.16hm2,其可能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时段主要在移民的建房过程中,但流失量很少。 6.2.2水土流失影响预测
根据本工程施工布置特点和各占地重要性,水土流失预测分区为:主平硐工业场地、矸石山、矿井道路、其他占地区、移民安置区和矿井沉陷区,共6个区104.87hm2。本工程为矿产开发项目,是一个长期生产建设项目。根据其生产运行特点,水保方案只对工程建设运行的前7.6年(约为8年)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
因工程带来的地面扰动、植被损害、弃土弃渣等新增水土流
失主要是建设期间工程施工对原有地表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渣料堆放和工程营运期间因煤矿开采而产生的废弃煤矸石的堆放在内、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高于原地表的水土流失。因此对于堆放工程弃渣和废弃煤矸石的矸石山,其预测时段主要在工程建设期的29个月(约为3年)和运行期前6年。
根据工程地区地表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及地面坡度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并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通过对工程生产建设前后均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分析比较工程区域水土流失的状况,预测工程可能新增的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并结合最新调查资料分析,本工程建设区及影响区水土流失形式主要表现为片蚀、细沟侵蚀。工程兴建新增水土流失的程度与数量不仅受本区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制约,还受工程区人为活动影响。新增水土流失除包括区域水土流失的类型和形式外,更主要的是在人为活动影响下产生的崩塌、滑塌等水土流失形式。
●工程弃渣体水土流失量预测:山于工程堆渣在整个施工期有一个从渣体形成到稳定的过程,渣场最初形成时,渣体松散,表面完全裸露,边坡度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易受外力扰动而滑移,弃渣流失较为严重:3—4年后渣场不稳定部分已基本滑塌稳定,局部表面有杂草生长,坡面极度接近稳定边坡,渣场进入相对稳定
期,水土流失情况较初期明显减轻。所以应根掘弃渣场的地形、气候条件、自然条件(降雨因子、坡度因子、周边植被覆盖率)和弃渣物质组成,以及工期安排来确定流弃比系数。
矸石山所堆弃渣为隧洞开挖的石渣和每年废弃煤矸石,其流弃比确定为建设期年流弃比为0.04,运行期前2年每年0.03,待弃渣场形成稳定边坡后,每年0.01。弃渣容重取1.6t/m3。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分年度进行预测,预测期弃渣流失量9.52万t,新增流失量9.44万t,流失率9.33%。详见表6-3。 ●扰动、占地区水土流失预测: ①主干硐工业场地占地区水土流失
主干硐工业场地水上流失主要由工程永久建筑建设,边坡开挖引起,在施工建设及开挖完成后,随即进行建筑物占压或固化。因此,主干硐工业场地永久占地区的水土流失集中在各生产车间的施工期。施工期为2年,第1年和第2年水土流失较强,第3年开始永久建筑物逐步建成,个别地段采取了喷锚或混凝土支护等处理措施,水土流失情况逐年减轻,施工结束后,水土流失趋于轻微。主平硐工业场地在施工期第一、二年完成建设,在当年均实现占压或固化。
②矿区道路施工占地区水土流失
本工程新建道路建设期因边坡开挖、路面平整等工程活动引起水
土流失强度大:建成运行后,路面将固化并有专人进行养护、管理,水土流失轻微:由于边坡大于原边坡,扰动路面和边坡造成水土流失比建设期减轻,水土流失稳定时略比背景值高。 ③其他占地区建设水土流失
其他占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与主平硐工业场地的水土流失特点相同。
●工程建设期及运行期水土流失总量
综上所述,在预测期内工程建设和运行产生水土流失总量为10.13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9.82万t,详见表6—4。 表6—3 矸石山弃渣流失量计算表 建设期 运行期 项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0.04 0.04 0.04 0.04 0.06 0.02 0.02 0.01 0.01 合计流弃比 0.2新弃8.5 7.44 9.18 0.61 32.85 7.73 7.73 7.73 7.73 渣量(万66.) 15.94 25.12 0.61 32.85 40.58 48.31 56.04 63.77 / 流失8.5 前堆渣量(万) 流失0.64 1.00 1.00 0.99 0.81 0.97 0.56 0.64 量(万0.34 6.9) 0.54 1.02 1.61 1.61 1.58 1.30 1.55 0.90 1.02 流失量(t) 9.5流失后堆14.76 22.94 22.94 28.57 35.49 42.25 49.42 56.51 / 渣量7.96 (万) 现状(万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046 0.0) 现状(万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074 0.0) 新增水土0.63 0.99 0.99 0.98 0.80 0.96 0.55 0.63 流失0.33 5.9量(万) 新增0.53 1.01 1.60 1.60 1.57 1.29 1.54 0.89 1.01 水土流失9.4量(t)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本工程兴建对原地貌、地表及植被的扰动、破坏主要是因工程建设活动表6—4工程建设期及运行期水土流失总量单位:万t
建设期 项目 运行期 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合计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矸流石失0.54 1.02 1.61 山 量 1.58 1.30 1.55 0.90 1.02 9.52 新增流0.53 1.01 1.60 失量 主平硐工业场地 流失0.15 0.11 0.06 0.02 0.02 / 量 新增流0.13 0.09 0.04 0.0 0.0 / 失量 / / / 0.26 / / / 0.36 1.57 1.29 1.54 0.89 1.01 9.44 矿流区失0.07 0.06 0.04 0.03 0.02 / 道量 / / / 0.22 路 新增流0.05 0.04 0.01 0.01 0.0 / 失量 流直接影响区 失0.04 0.04 0.02 0.01 0.01 / 量 新增流0.02 0.02 0.01 0.0 0.0 / 失量 合计 流失0.80 1.23 1.79 量 1.63 1.30 1.55 0.90 1.02 10.22 / / / 0.05 / / / 0.12 / / / 0.11 新增流0.73 1.16 1.67 失量 引起。工程占用及影响土地面积24.71hm2,区内具有水保功能的设施主要是耕地,荒草地和林地,无其他专项水保设施。 本工程扰动地表面积24.71hm2,总计弃渣66.98万m3。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工程建设区24.71hm2。预测时段主要为工程建设期26个月,以及矿井交付投产后工程运行初期前6a。预测期内产生水土流失10.22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9.86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9.82万t。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功能,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危害工程安全,影响生产效益。
从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来看,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是弃渣造成,在工程施工期对弃渣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绿化或复耕,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逐步恢复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6.3 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主体工程设计相结合,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
1.57 1.29 1.54 0.89 0.01 9.86 的安全,防止工程周边水土流失对工程的影响。全面考虑工程兴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为建设单位有效履行水土保持职责,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6.3.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工程总体布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上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中有关规定,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工程建设区:为**一矿建设征地及占地范围,以及临时施工场地。其中建设征地及占地范围包括主平硐工业场地、矸石山、矿井道路及其他工业建筑和工业场地占地等范围,共计19.59hm2。 直接影响区:为公路影响范围占地及移民安置工程占地,共计5.12hm2 。
另外矿井开采造成地表沉陷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范围,按井田面积的5%计算,约为80 hm2和因工程占地而产生的搬迁人口安置占地0.16 hm2。
所以,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04.87hm2。 6.3.2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本工程施工布置及施工活动特点、工程占地类型及用途、建设时序、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水土保持防治目标等,本工程水土
流失防治重点划分为:主平硐工业场地区、矸石山、矿井道路、其他占地区(包括给水净化站、风井工业场地、变电站、宿舍等其他占地区)、矿井沉陷区和移民安置区共6个区。 **一矿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详见表6—5。 6.3.3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6—5 **一矿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详见表 分区 序号 位置 实施措施阶段 类型 建设建筑主平硐期 1 工业场工程建设区 地 工程 防治措施 备注 防洪沟、挡土墙、喷工程量砼护坡、排水沟、排和 水涵洞 费用已计 入主体工程 建设植物植树、种草、场地绿期 工程 化 建设建筑期前 工程 2 矸石山 挡墙、排水沟 水保措运行植物土地整治、土壤改施 期 工程 良、植树种草 工程量和 建设建筑挡墙、护坡、排水沟、费用已矿区道期 3 路 工程 表面硬化 计入 主体工程 建设植物期 工程 植物护坡、行道树 水保措施 工程量和 费用已建设植物期 工程 植树、种草 计入 主体工程 直接影响5 移民安建设建筑置区 期 工程 建房、表面硬化 工程量和 建设建筑期 其他占4 地 工程 浆砌石护坡、排水沟 区 建设植物期 工程 “四旁”植物 费用已计入 主体工程 运行建筑矿井沉6 陷区 期后 工程 运行植物期后 工程 再塑地貌 工程量和 费用已土地复垦 计入主体工程 6.3.3.1 工业场地
工业场地的过程及植物措施与主体设计、整体绿化相结合考虑,在厂区内因地制宜设绿化区,主要种植草坪及观赏型树木。工程措施:在工业场地周围因地势设M7.5浆砌石挡土墙。场区内不同标高之间的坡面采用M7.5浆砌石挡土墙;在开挖边坡采用喷砼护坡或浆砌石护坡:场地排水采取盖板排水沟、排水明沟和排水涵洞,引入附近雨水井。石亮河通过改河涵洞和溢洪道绕过主干硐工业场地后进入原河道。
植物措施:根据本矿井工业场地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绿化布置,绿化重点放在粉尘、噪声及有害气体较大的区域,如在工业场地周围,道路两旁、以及建筑物周围。本矿井工业场地绿化系数为
23.8%。绿化面积1.98hm2。 6.3.3.2矸石山
工程措施:**一矿矸石山堆渣体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及井巷弃渣。 矸石山弃渣场堆渣高程为690.00,堆渣体边坡为1:2。坡脚设M7.5浆砌块石挡土墙。挡墙顶宽2.Om,底宽14.Om,前坡为1:0,背坡为1:0.30。挡墙墙身设Φ5PVC排水孔,排水孔设两排,间距2.Om,呈梅花型布置。挡墙基础埋深1.5m~2.Om,置于硬基基础上。
对细煤渣流失治理,由于坝体设有排水孔,易将矸石中的细煤渣随排水带入下游,因此设计在坝体下游7—8m处依地势平行于坝体,开挖2座拦煤渣池,顶部与地面平齐,尺寸为5X4X1.6m。拦煤渣池要定期进行清理、掏空,特别在经过雨季和暴雨后要及时清理,防止煤渣漫溢,流入下游农田,造成不良影响。掏出的煤渣可根据其成分考虑回收利用作为燃煤或重新运回矸石山填埋处理。 植物措施:
(1).表层土临时挡护措施
在弃渣堆放前,需将原表层耕作土集中堆放,待一期矸石堆放完毕后,回填表面,用于植物措施。根据现场查看,左右岸工区闲散地较多,表层土可直接堆放在渣场附近。为防止施工期表
层土的流失,对集中堆放的耕作土需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即用编织袋装土作临时挡墙,堆砌在集中堆放的耕作土边缘。原地表耕作土土壤平均厚按50cm计算,需集中堆放的表层土约2.65万m3,按平均堆高3.Om考虑,占地面积为0.88hm2(集中堆放土稳定边坡按30°考虑)。在土料边缘堆放1.0m高临时土袋挡墙,需堆砌挡墙0.774万m3,然后用编织袋覆盖土堆表面,防止降水进入对土壤中养分造成破坏,共需编织袋5350 m2。 (2).土壤改良与整地
土壤改良:因矸石的pH值不同,可根据其酸碱性来进行土壤改良,对pH值大于8的地带,每亩施硫酸亚铁150kg,对pH值小于4.5的地带施熟石灰每亩80kg,使改良后的土壤pH值达到6~7之间,有利于植物生长。
整地方法:在渣体表面覆土,厚度为0.5m,覆土来源于矸石山原表层耕作土。再开挖鱼鳞坑,规格0.8X0.5X0.4m,捡出大块矸石,把开挖的表层耕作土周围风化较好的表层土填入坑中,加深土层,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利植物生长。 (3)绿化措施
树种配置:拟选臭椿和火炬松,采用株间混交的方式种植。 草种配置:林间草种选用当地适生的思茅草、芭茅,采用混合撒播法植草.
6.3.3.3 矿井道路
本工程新建公路467km为永久道路,在公路主体设计中采用挡墙、扩坡、排水沟、表面硬化及植物护坡、行道树等水保措施,还有公路建设期的临时工程措施。
临时工程措施主要针对公路建设的开挖、填筑等活动。临时工程措施如下:
(1).道路兴建过程中对开挖、填筑等形成的软弱边坡及时采取工程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如建临时挡土墙,阻止部分土体的泄溜。
(2).施工期宽缓边坡在运行期用草袋覆盖,避免雨水冲淋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3). 道路施工尽量作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量。 采用的护坡植物措施,树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生长快、萌生能力强的树种马尾松、杉木。 6.3.3.4 其他占地
在其他有地场地内的建筑物周围分别设立场区排水沟和盖板排水沟;在场区内空地处尽量种植常绿的小叶榕、樟树等,树下种黑麦草。在建筑物周围合理布置种植月季、万年青等灌木。绿化系数约为15%。 6.3.3.5 矿井沉陷区
矿井地表沉陷主要是指矿井多年开采后,地下矿层大面积采空后,矿层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平衡条件被破坏,地表变形,开始形成地表层空隙多,破坏了地层机构,导致地表水渗漏,地下深层储水结构破坏,在井田范围内形成地表沉陷或塌方,使地表地貌发生改变,造成原有土地功能丧失,导致水上资源的破坏和损失。
本矿井在开采多年后,对于出现的地表沉陷,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塑地貌,对于破坏轻微的塌陷,通过一般的平田整地措施即可形成土体;对于塌陷严重的地貌,应首先充填或堆垫各种废弃固体物料,然后进行场地平整,再覆上或易风化岩石碎屑。 塌陷地貌再塑后,以环境、生态、经济、水保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为目标,可进行土地复垦耕作或种植各种经保林,以满足各类生产目的的要求,减少塌陷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功能的退化。
矿井沉陷范围的再塑地貌,是一个长久和复杂的工程,应另作为整个矿区的治理范围内,本水土保持方案,只对其做分析说明,不纳入本工程的投资内。 6.3.3.6 移民安置区
房屋迁建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四旁”植树措施。“四旁”隙地利用,可以起到防护林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护
效益显著。此项费用计入主体工程,其栽种由移民自行负责。按照每人15株的“四旁苗木”发放,可采用既有经济价值又具景观性的树种。 6.3.4水土保持监测 (1)监测目的
根据本工程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对本工程实施水上保持监测是必须的。以便全面掌握工程新增水土流失、特别是弃渣流失的实际情况:评价实施各项水上保持措施所发挥的效益,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区域生态景观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监测任务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任务是:监测工程区主要水土流失部位的水土流失量及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分析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各因子与流失量的相关关系,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依点到面”,估算整个建设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并编制监测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和机构。 (3)监测点位及内容
监测点位:根掘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排矸场为最大的水土流失场所,且堆渣时间较长,为本工程重点监测对象,将其作为一个监测点。而主平硐工业场地和公路也是水土流失的
监测对象,因此在主平硐工业场地设一个监测点、主要的2条公路各设一个监测点,共布设4个点进行水上流失监测。 监测内容:矿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建设期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定位观测、调查,弄清生产建设对地貌、植被的扰动范围、强度,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类型、强度、流失量及危害大小。二是掌握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及防治效果。水保工程措施及林草设施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对水土流失的控制程度。三是对比矿区不同时期水土保持指标值,综合分析其水土流失变化及发展趋势。
针对本工程需监测的内容为:年弃土弃渣量及单位产量与弃土弃渣的比率、地表植被破坏面积、破坏地的复垦程度、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水上保持林草成活率等。 (4)监测方法
年弃土弃渣量、单位产量与弃土弃渣的比率、地表植物破坏面积、破坏地的复垦程度由监测人员到现场采用定位监测、实地量测填写表格形式进行调查。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等由监测人员通过抽样选点调查,以局部数值推断整体数值。 (5)监测时段、频率 ’
建设期:每年至少监测两次,即在雨季前一月和雨季后一月
为监测时段,必要时可进行补充监测次数,如在遭受暴雨后,应立即进行监测,记录相关数据。
运行期:运行期前二年每年雨季前和雨季后各监测一次。根据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际运行情况,可以适当延至生产建设设计水平年。 (6)监测机构
为确保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监测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应委托具有水土流失监测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监测。 6.3.5 水保建议
1、在矸石山第一期占地5.3hm2服务年限即将结束的前应提前进行下期排矸场占地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设计与建设,以作到“先挡后弃”防止水土流失。
2、本工程水土保持的难点在于水保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及实施,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设计要求修建拦挡工程,禁止随意倾倒弃渣,控制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防止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3、本工程建设对原地形、植被和地表组成物质有一定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减少水土流失量。工程完工后以边坡防护为主,并采取植物措施。
4、在运行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废弃煤矸石的回收利用,既可减少弃渣量,有利于环保,又可增加企业收入。建议堆放矸石时尽量将含煤量不同的矸石分区、分层堆放,以便将来综合利用。 5、本工程完工后,在运行过程中对水保植物继续实施科学管理,防止对水保植物的破坏。
6、建议监测部门对工程产运行期间的矿区沉陷情况进行监测,记录数据,若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向业主以及所有有关的主管部门汇报,以便及时作出处理措施。
第七章 事故风险影响分析 7.1 项目发生风险事故的分析
根据煤矿采掘行业特点,易发生瓦斯爆炸、透水、坍塌等事故。生产中对环境危害相关的有瓦斯爆炸、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充电房(硐室)酸(碱)泄漏污染环境、爆破材料意外爆炸、地面有压锅炉意外爆炸等,排矸场的矸石山也存在发生意外垮塌、泥石流的隐患。
7.1.1煤矿潜在瓦斯爆炸危害及风险分析 7.1.1.1 **一矿瓦斯特性 1、瓦斯成分及含量
瓦斯成分以甲烷(CH4)为主,平均79.81%:次为氮气(N2),平均16.24%;再次为二氧化碳(C02),平均3.58%,重烃(C2--C4)极少,平均0.37%。 2、瓦斯赋存规律特征 ①瓦斯分带
根据煤层瓦斯测试资料,瓦斯分带不甚明显。经综合分析,氨气~沼气带深度在100m以内,二氧化氮~氮气带无明显界线。 ②瓦斯变化梯度 瓦斯变化梯度计算结果:
C19煤层瓦斯变化梯度为43.67—73.53m/m3/t·燃
C25煤层瓦斯变化梯度为129.87m/m3/t·燃 7.1.1.2 矿区范围小煤窑瓦斯爆炸事故类比调查
区内小煤窑多分布于煤层露头附近,以平硐或斜井方式开拓,属常年性开采,均采用机械通风。因管理不善,造成瓦斯爆炸、突出、燃烧和窒息等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区内及邻区较大煤矿曾多次发生瓦斯事故
**县煤矿位于**二井,原采C25煤层,现己停采,改采C19煤层。各煤层及围岩中瓦斯含量较高,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均有瓦斯逸出和涌出。因放炮和电火花曾多次引起瓦斯燃烧和爆炸事故,至1993年累计造成死亡17人、重伤6人。
2002年7月21日,**煤矿二井在1号工作面开切眼用手镐落煤时,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象,突出煤炭约300吨,瓦斯产生逆流达650m,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瓦斯事故标高为665m,埋深190m。据了解,事故点煤层中有一落差2m左右的正断层,其倾角上大下小,顶板断底板未断,断层面附近煤层形成破碎带,即“构造煤”。
2002年11月29日,**煤矿一井放炮引起瓦斯爆炸和燃烧,死亡1人。
**县太平煤矿位于井田东部29号勘探线附近,采C19煤层。1999年3月8日掘进石门揭穿C19煤层时,放炮引起瓦斯爆炸,死亡
14人,破坏巷道92m。
7.1.1.3 未来矿井瓦斯级别的预测 1、小煤窑调查情况
据访问现有生产小窑,区内矿井在石门揭穿Cl9煤层时,瓦斯从潮湿的煤面上释放出来,发出“丝丝”或“呼呼”响声,声音很大。另外,在350m长的C19煤层运输大巷中,发现有3处煤层中有由于层间滑动形成的构造煤,其厚度为0.36~0.40m,长20~30m,该煤质软,用手捏即成粉末状。这也是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之处。 2、钻探施工情况
钻探施工过程中,煤芯取出地面后表面会不断出现瓦斯产生的气泡,断层附近受到破坏的煤层表现的更明显。如邻近的**二井40--171号孔,钻至井深315.89m见c19煤层时,受F9断层的破坏,煤层很破碎,采煤管刚取出地面时,就发生煤从采煤管中“喷出”的现象,亦说明质软“构造煤”瓦斯含量高。 3、测试情况
据38—173号钻孔对煤层进行瓦斯压力测试,测得C13、C19、C25煤层瓦斯压力分别为0.36Mpa、0.38Mpa、0.40Mpa。另外对C13、C19、C25煤层等温吸附试验和C19煤层放散初速度、坚固性系数试验。用煤层吸附等温线方程求出的C13、C19、C25煤层最大瓦斯压
力,分别为0.44MPa、0.62MPa、1.36MPa,其中C19、c25煤层瓦斯压力>0.60Mpa,C19煤层突出危险综合指标K为49。
根据邻近矿井瓦斯检测资料,比拟推算出本井田相对涌出量为20m3/t·d。因此,未来矿井属高沼气矿井,经初步分析,矿井煤层与瓦斯具有突出危险性。 瓦斯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体,易燃易爆。综合各地多次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的结果,发生事故原因主要是矿井通风不畅,造成瓦斯浓度升高或局部积聚。
7.1.2煤尘爆炸危害及风险分析
根据测试,本井田煤尘有爆炸性危险。C24、C25煤层具有煤尘爆炸性危险,C19煤层无煤层爆炸性危险。
煤尘爆炸的破坏力比瓦斯爆炸严重,煤尘爆炸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CO。具有爆炸危险的煤尘悬浮在空气中,当浓度达到45~2000g/m3时,与高温火源将发生爆炸;爆炸后瞬时产生2000°C以上高温和736kPa的压力,且爆炸压力随着离开爆炸源距离的延长而跳跃式增大。
7.1.3有毒有害气体风险分析
矿井生产过程中,所产尘的有毒有害气体,含有毒性和窒息性气体,有的来自煤层或岩层,有的来自炸药爆炸。有毒性气体为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窒息性气体有甲烷、
二氧化碳、氮气等。
本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由于位于地层深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会污染浅层地下水,可通过通风排风系统到地面并扩散到大气中。
7.1.4充电房(硐室)酸(碱)液泄漏的危害及风险分析
矿井充电房(硐室)酸(碱)液泄漏会造成强酸碱污染环境和烧伤人员事故。本矿井由于使用蓄电池的数量大,故其泄漏对环境的污染会很严重。
本矿井充电房(硐室)酸(碱)液泄漏烧伤人员事故的危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预防。
7.1.5 爆破材料安全性分析
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需大量储存、使用雷管和炸药,爆破材料的储存、装卸、运输和井下爆破作业等都处在危险中,如果不慎造成事故,危害极大,所以在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强化管理力度。 矿井所需的爆破器材在地面运输时,除必须遵守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外,还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井下运输时,电雷管和炸药必须要开运送,不得在同一列车内运输。且必须由专门训练的专人护送,跟车人员、护送人员和装卸人员应坐尾车内,严禁其它人员乘车等。
瓦斯矿井中放炮作业,放炮员、班组长、瓦斯检查员都必须在现
场执行“一炮三检制”、“三人连锁放炮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305-314条中的有关规定。 7.1.6地面有压锅炉安全性分析
本矿井使用地面有压锅炉供热供气,如果锅炉本身有质量问题、保护装置不齐、炉壁锈蚀变薄、年久失修、安全阀失灵、违规操作等,会发生水汽泄漏或爆炸事故。
其防治措施为:(1)矿井每年应会同劳动部门对供热锅炉进行检查、鉴定。(2)加强对锅炉的维护保养,保持其安全阀门动作灵敏及可靠,能自动报警卸压。(3)锅炉工应加强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7.1.7煤矿潜在充水事故危害及风险分析
矿井充水事故不仅会对矿山生产系统造成巨大破坏,使矿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的污染物还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一般情况下,矿井充水涌出的水主要含有大量悬浮物,个别的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或其它有毒有害物质。
影响矿井充水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岩层含水性、老窑积水等。
(1)顶板充水水源:长兴组灰岩含水层下距C13可采煤层18.40~38.10m,平均25.3lm。C13煤层平均厚1.51m,倾角<30°,以“全部陷落”方法管理顶板,据计算结果,煤层开采后冒落带高度
6.04m;导水裂隙影响带高度达26.37m。导水裂隙影响带己抵达长兴组灰岩含水层内,但未超过顶板,可见该组地层之水是未来矿井开采的主 要充水水源之一。
(2)底板充水水源:茅口组灰岩岩溶强含水层上距C25煤层040~8.40m,平均4.55m,其间主要岩性为高岭石粘土岩和黄铁矿,有一定的隔水作用。但茅口组灰岩顶部古风化壳薄弱部位受构造裂隙的影响,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可能性极大。C25~C24煤层之间为厚3.30—14.60m的高岭石粘土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若不开采C25煤层,茅口组灰岩之水溃入矿井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薄弱部位,仍有溃入矿井的可能。 当矿井巷道开拓范围较大时,积水溶洞之水对巷道有冲溃式影响。
(3)老窑积水影响:区内生产小煤窑及老窑大多位于浅部,沿煤层露头进行开采,矿井标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多数小窑是季节性开采,深度浅规模小,开采面积不大,在近年的关井压产中已经关闭。目前区内尚有生产小窑10个,生产规模均在3万吨左右。采用平硐或斜井或平硐+斜井的方式开拓。平硐一般是自然排水,斜井为 机械排水。煤层露头一带小窑采空区的老窑积水,多已渗入下部矿井中,沿平巷流出井口。据小窑调查,矿井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雨季常常是枯水季节的数倍。据**县
关寨煤矿和华阳煤矿井口流量观测分别为0.40~8.262L/S和0.3313L/s。华阳煤矿在开采C19上山煤层时见老窑水,井下观测流量为0.1479L/s。
综上所述,生产小煤窑采空区积水较富,是未来矿井主要充水水源之一。
总之,矿井水是矿井生产不可忽视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7.1.8 矸石山垮塌等事故危害及风险分析
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排矸至矸石场,本矿矸石山设计堆渣量为66.98万m3,占地面积5.3hm2,平均堆高20m。若矸石场未按工程设计及水保方案建设,并在排矸过程中缺乏计划和统一调度,堆放不均匀,局部过高过陡,边坡失稳,易发生垮塌等事故,雨季还易发生泥石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并会污染土壤和水环境。
7.2 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7.2.1 瓦斯、煤尘爆炸及有毒有害气体风险防治措施
1、矿井通风系统应进行网络计算,绘制矿井通风系统图和网络图。并根据生产变化进行风量调节,必须保证井下各用风点的风量风速满足用风需要,矿井、采区、工作面进回风流中的瓦斯及煤尘浓度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矿井开拓或准备采区时,在设计中根据该处全风压供风量和
瓦斯涌出量编制通风设计。
3、实行分区通风。各水平、各采区、各采面应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并有降尘设施。
4、通风设备必须随时保证正常运转,通风设施质量可靠,风门、风桥、风障、密闭等随时保持完好。
5、掘进巷道须采用局部通风机,通风局部通风机设置专人管理,严禁擅自停开,其供风量必须大于通风机的吸风量,通风机安装设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风筒末端到工作面的距离必须按生命作业规程规定。局部通风机除因检修、停电外不得停风。
6、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采用“三专两闭锁”供电,保证局部通风机可靠运转。
7、加强瓦斯管理,尤其应加强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尾巷及盲巷等瓦斯易积聚区的管理。各瓦斯检查点必须按规定检测,严禁空班漏捡、假检。
8、矿井为高瓦斯矿井,加强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矿井通风瓦斯安全。应加强瓦斯含量监测,保证系统正常运转,防止瓦斯及煤尘聚集,保证采煤安全。 9、对采油井(钻孔)应进行妥善协商处理,避免产生采矿纠纷。对含油砂岩中的原油可能对矿坑的污染应进行预防。同时在竖
井、斜井掘进过程中,将穿越含油及含天然气层位,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含油层及天然气爆炸。
10、在揭穿侏罗系下统自流井油气层和揭露煤层前,工作面距含气层及煤层法线距离lOm以外,至少打2个前探钻孔,以掌握含气层、煤层、地质构造、瓦斯情况等。在工作面距含氯层及煤层法线距离5m以外,至少打2个钻孔穿透含气层、煤层全厚,测定含气层、煤层瓦斯压力,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采取针 对性措施。
7.2.2爆破材料管理和井下爆破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1、井下爆炸材料库的建筑、防护措施、安全距离等符合规定,井上、下接触爆炸材料人员必须穿棉布或抗静电衣服, 2、井下爆破材料发放硐室储存的炸药、雷管容量符合规定。 3、地面运输爆炸材料应遵守《民用爆破物品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
4、所有爆破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合格,爆破工必须持证上岗,并定期复训。井下爆破作业必须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严禁违章爆破作业。
7.2.3充电房(硐室)酸(碱)液泄漏及有压锅炉爆炸的风险防范措施
酸(碱)液的储运、使用、废液处置和有压锅炉安装、使用、维护等方面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 7.2.4 潜在充水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为预防充水事故发生,应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加强地质地层变化的观测,根据变化适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发现水情异常时应及时向矿井安全生产部门和矿长报告,并立即撤离井下作业人员至地面。应保证井下排水系统及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有应急备用排水设备。一旦发生充水并涌出地面,矿井除采取相应的救险行动外,应立即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则及时对用水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7.2.5 矸石山垮塌等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矸石场应严格按工程设计及水保方案建设,并在排矸过程中制定计划和统一调度,均匀逐层堆放,避免局部过高过陡,雨季时加强矸石场稳定性的监测。此外,和邦公司拟利用本煤矿主井口西侧500m处的一座年产480万块标砖砖厂生产煤矸石砖,通过技改,使其达到年产2400万块标砖<每块砖用3.25kg矸石),使本矿的矸石得到 全部利用。矸石场仅作为备用矸石原料堆放场地,矸石堆放体积较小,降低矸石山垮塌等事故风险及危害。 7.2.6应急预案
为应对紧急情况,煤矿及矿井掘进单位应根据煤矿《煤矿安全规
程》(能源安保 [199211017号文)及有关条例和规章,结合本矿实际制定专顶针对瓦斯爆炸意外风险的管理程序预案,井及时完善更新。
有关条例和规章(不仅限于): ‘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年11月7日第296号国务院令 《煤矿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煤安安监字[2000)第10号
《关于国有煤矿防治重大瓦斯煤尘事故的规定》(1993年6月24日)
《煤矿救护规程》,煤安字(1995)第376号 《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1997年4月17日)
《煤矿矿山救护工作暂行规定》,煤安安监字[2000]第17号 《煤矿安全监察法规工作规定》(2000年12月15闩) 综上所述,瓦斯爆炸的风险是存在的,但只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井得到认真落实的防范与应急措施,就可将这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八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8.1 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1.井下涌水:水中污染物以SS为主,工程设计为经絮凝沉淀处理后(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6),直接达标排放,该出水水质良好,完全满足生产用水要求。环评建议将该水用作主平硐工业广场生产用水,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同时,可大量减少废水排放量,以保护石亮河、**河水质。
2.工业广场废水:建设一座处理能力为500m3/d的生化处理设施,其工艺流程见图2-6。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废油回收后送锅炉房燃煤掺烧),矿灯房酸性废加经石灰乳中和,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厌氧处理后,均进入生活处理设施处理达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石亮河,该生化处理装置工艺成熟,应用广泛,废水达标排放有保障。
8.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估
I.井下采掘煤尘:采取煤层预注水采掘方式,极大降低了原煤含尘量,并可将井下粉尘产生量控制在<9mg/m3,改善了井下采掘工作环境,方法可靠。
2.工业场地粉尘:设计中尽量密闭扬尘点。主平硐广场建设完
整的防尘洒水管线,在各产尘点设喷雾洒水装置,采用洒水、喷雾等有效降尘措施,可将排尘量控制在低水平:车间厂房地坪定期用水冲洗,可防止粉尘二次污染。井下煤层注水采掘,风井场地抽风换气排放的粉尘远低于排放标准,措施可行。
3.燃煤锅炉烟气:采用储量最大的C19煤层的低硫,低灰优质煤作燃料,烟气经旋风除尘器(n≥92%)处理后,经30米高排气筒排放,烟气中的烟尘、S02、NOx 均能实现达标排放,处理措施可行。
8.3 噪声防治措施评估
1.主平硐工业广场:结合地形分区布置生产系统和生活设施,将高噪设备布置在距农宅、生活区较远的场地东部;尽量选用低噪设备;将风机、煤筛等置于室内、水泵设减振措施,锅炉风机及排气放空装置加装消声器;降噪10~15dB(A),合理进行绿化带布置,重点放在粉尘、噪声较大的建筑物及工业场地四周,以利于吸声、降尘,措施切实可行。
2.风井广场:矿井通风机采用机房隔、吸声、风道消声措施,经准北朔里煤矿运行实践证明,降噪20dB(A)以上,效果良好。 8.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评估 1.矸石处置:
1)堆存:矸石山选在工业广场东北面2.6km处的向阳坪山
沟,山高谷深为煤矸石堆放提供了有利条件。矸石堆放采取填沟方式,沟谷下方设拦渣坝及拦煤渣池,矸石分层压实。矸石场设排洪沟,以防雨水大量渗入矸石山,控制矸石因水分含量增高,吸氧能力增强而引发的自燃。排矸场首期占地5.3hm2,容量70万m3,服务年限约6.3a,服务期满后,覆土绿化,措施可行。 2)综合利用措施:积极开辟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变废为宝,减少堆存占地。①煤层矸石平均发热量16.3MJ/kg,公司拟投资约6.5亿元,建设一座2x5万kw的煤矸石坑口发电站,己向沪州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汇报,沪州市政府支持开展前期规划工作,并拟列入地方电网规划。项目建成运行期,年利用煤矸石采劣质煤可达600kt/a以上,可全部消化项目产生的矸石。届时,矸石场即为备用渣场,可满足项目生产准渣需求。②据有关资料,1t矸石可生产300块砖,6t矸石可节约1t标煤。本矿矸石低含硫,高热值,用于制砖,可节约大量煤炭。 2.炉渣及生活垃圾处置
508t/a燃煤炉渣从井下运至矸石场堆放,对环境影响较小,方法可行。同时,应采取制煤渣砖等综合利用措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往**镇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措施得当。 8.5 瓦斯综合利用措施评估
根据《煤田精查地质报告》,**一矿瓦斯相对涌出量暂按20m3
/t,达产时,瓦斯闩涌出量约8万m3,按50%甲烷浓度考虑,瓦斯热值为17.8KJ/Nm3,有抽放利用价值。公司计划初期除用于工业广场2X2t锅炉煤改气消耗约1.2万m3/d,剩余的6.8万m3,拟供**镇民用。既减少了瓦斯直接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又可提高**镇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减少燃煤烟气SO2烟尘排放量,有利于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公司长远规划将用于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
8.6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评估 1.移民安置
妥善安置搬迁居民,按照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核算和协商,政府负责实施,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事宜。本着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不占用基本农田,不造成新的环境问题的原则,就地安置在本乡镇范围内。搬迁户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会优先安置在桅杆坝煤矿就业。
搬迁安置选址既兼顾生产与生活的条件,又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在搬迁过程中及安置后注意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拆出地点的水保纳入本项目的水保工程统一设计治理,新建点的水保措施由政府统一考虑。 2.地质灾害影响的对策措施
在工业广场范围内的各项工程建设,应进行专门工程勘察工
作,选好持力层、处理好上部软土的可能危害,避免大开挖而产生局部斜坡失稳。
本矿设计有井田境界煤柱、断层煤柱、村镇煤柱等永久煤柱和井筒、工业场地等保护煤柱,这不仅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表连续性移动:变形、塌陷和沉降,减小影响范围。
将来矿井开采时,应加强顶板管理,尽量将产生的废<矸)石回填于采空区内,可减小地面沉降和对环境的破坏,并减小地面沉降。 8.7 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评估
**一矿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见表8-1。
本水土保持方案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将本次水土保持防治范围划分为6个区,即主干硐工业场地、矸石山、矿区道路、其他占地、移民安置区和矿井沉陷区。其中,矸石山为本次水保方案的重点防治对象。主平硐工业场地和其他占地在主体工程设计中采取的工程措施能够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可作为这两个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矸石山的水保工程措施主要分为挡渣、防冲、排水措施,植物措施为渣体表面植树和种草绿化。矿区道路主要采用植物措施进行防护。
建议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将部分资金单列,作为对地面塌陷、沉降或局部的滑坡等恢复以及受影响的民房等建筑物安全的补偿金。
表8—1 **一矿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 **一矿井田走向长约7.8km, 建设地点 倾斜宽约1.8~2.3km,面积约 工程等级 项目规16.0km2。开采范围内有工业 所在流域 储量122.72Mt、设计储量为 工程总投资 116.40 Mt、矿井可开采量为 工程建设总工期 **县**乡 中型煤矿 赤水河 33316.43万元 26个月(不含准备期) 104.87 hm2 24.71 hm2 80.16 hm2 模 89.93 Mt。设计服务年限为53a, 其中平硐水平30a。 扰动地表面积 24.17 hm2 损坏水保措施面积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扰动土地治理率 防100% 10.22万t 24.17 hm2 责任范围面积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减少水土流失总量 控制率 9.86万t 95% 地貌类型 **河低中山区、中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治任务及目标 省级水土流失分区重点治理区 公告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24.71 hm2 治理度(%) 97.6 排水明沟:2380m 水土流失背景值挡土坡:4820m 3(t/km·a) 22753 500 500 主要防治河床护坡:2860 m3 (t/km2·a) 措施及工绿化面积:(t/km2·a) 程量 2.82hm2 栽种各种树木控制比(%) 2948株 98.6 (hm2) 8.77 土夹石开挖可绿化面积13518 m3、 渣场工程 植被恢复面积2M7.5浆砌块石挡(hm) 墙24720 m3、M7.5植被恢复系数 浆砌块石排水沟林草植被覆盖率1078 m38.77 99 42.8 覆土(%) 26500m3、栽种各种树木29150株、拦渣率(%) 种草5.30 hm2 本水保方案总投资 水保投资 主体工程已列投资 本方案新增投资 总投资/减少水土流失量 方案实施期 96.39元/t 424.46 525.92 方案新增投资中 监测费(万元) 23.28 监理费(万元) 6.57 其他(万元) 41.51 补偿费(万元) 24.71 950.38 防治费(万元) 328.39 98.8 矿井建设期开始至矸石山一期占地服务期满为止 3.对水资源影响的对策措施
保障井田范围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用水。建议制定矿井开采后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而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用水的监控、应对和补偿措施。
上述措施对搞好移民安置、防治地质灾害、减轻地面沉降是有效的,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建议制定矿井开采后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或后果的监控、应对和补偿措施。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可拦蓄弃渣66.98万m3,绿化迹地8.77hm2,使施工造成的裸露迹地和施工道路占地影响范围得到治理,弃渣场表面得到全面绿化或复耕。除工程建筑物永久占地外,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耕地及未利用土地基本得到了恢复或绿化,达到本方案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使工程建设及运行期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际总投资950.38万元,其中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为24.71万元,水保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0.03%,水保设施的实施可减少水土流失9.86万t。
该方案还提出了水保监测内容、任务、方法、制度等及有关的建议,以期达到最佳水保绩效。
总之,该方案的水保措施工程设计、投资概算及监测制度基本符合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它的实施能够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使工程建设及运行期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8.8 环保投资措施评估
项目环保总投资1187.88万元(见表8-2),占工程建设投资的3.04%,基本能满足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及美化环境所需经费。
综上所述,川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一矿建设及采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设备噪声、水土流失等,由于分别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投入相应的经费,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井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措施技术、经济可行。
表8—2 工程环保设施及投资一览表 治理项目 环保治理设施 主平硐工业场地:集水井、水土流失 建筑工程 雨水井、排水沟、涵洞、60.09 河床护坡、挡土墙 矸石山:拦渣坝、拦煤渣池、排水沟、PVC排水管 其它占地:挡土墙、排水沟、截水沟等 42.82 245.70 投资金额(万元) 分项 合计 备注 水土流失治理总费用950.38348.62 万元。其中424.46万元为项目水保方植物植物栽种:工业场地、矸455.40 措施 石山、矿井道路绿化 水保补偿/ 费 临时工程 勘察、设计、监测 基本预备/ 费 井下采掘煤尘注水 废粉尘 建设完整防尘、洒水管线,设喷雾洒水装置 22.63 22.63 防护工程等 50.29 50.29 24.71 24.71 455.40 案新增投资,其余已计入主体工程投资 水保设施建设管理、 监理、监测等 48.73 48.73 计入主体工程 气 工业广场扬尘 燃煤锅炉旋风除尘器 烟气 污废设隔油池、中和池、化粪废水 池、500m/d生化处理设施 32 2 设计方案 60 208 设计方案 水 井下涌水 噪建一套1.6万m3/d井下水处理设施,排污口规范化148 及流量在线监测 24 设备通风机房墙体吸声、消声24 设计方案 声 噪声 器、减振弹簧等 环境监测 总计
第九章 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9.1 清洁生产评述
购置天平、分光光度计等监测仪器 / 3.5 3.5 环评建议 1187.88 该项目建设结合煤矿生产特点和煤层赋存特征,尽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先进设备,力求达到节能、降耗、减污要求,尽量改善操作环境,做到清洁生产。
1.生产工艺措施
结合**一矿井田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各煤层含硫量不一的实际情况,将全矿井划分为9个采区,三个水平,厚、薄煤层配采,首采区布置在一、二采区,在C13煤层中装备一个全引进的刨煤机综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总长度450m,全员工效高达8.0t/r,可实现煤的高产、稳产,并可最大限度地将井田内的煤开采出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加强井下生产中的煤层地质勘探及资料分析工作,酌情调整采掘范围及地面配煤方案,执行成品煤质检制度,严格控制出厂原煤含硫量<1.5%,符合清洁尘产要求。 2.设备措施
尽量选节能、环保型的采掘、提升、通风、压风、筛分、运输设备,并根据安全卫生防护需要选择防爆型的绞车、电动机、空压机等设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力降低噪声、减少能耗。 3.产品能耗水平比较
合理布局尘产工艺流程,并尽量采用节能型设备,基本体现了清洁生产原则(见表9—1)。
环评建议将处理后的井下涌水,回用于工业广场生产、消防及绿化等,可减少新鲜水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4.排污水平分析
采用煤层注水采掘方式,降低了原煤含尘量,并建立完整的防尘洒水管线,洒水喷雾降尘,将生产全过程的产尘量控制在低水平,燃煤锅炉烟气,生产生活污水、设备噪声分别经有效治理,达标排放有保障,后期对煤矿瓦斯、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可减少燃煤用量从而减少S02等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体现了清洁生产原则。 9.2 总量控制
项目建成投产后,能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其中需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为:
废水:COD 155.6t/a, 石油类: 0.43t/a: NH3-N:0.22t/a, 废气:烟尘 9.5t/a, S02: 38.3t/a, 粉尘 35.lt/a(无组织排放); 工业固废:煤矸石15.OXl04t/a(近期矸石山堆存,下一步综合利用)。
锅炉渣:508t/a(部份综合利用,剩余的矸石山堆存)。 以上数据作为环评建议总量控制自标,供环境管理部门在确定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时参考。
第十章 环境经济损益简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旨在衡量拟建项目投入环保资金和取得的环保效果之间的得 失,以评判项目的环境经济可行性。这里按“简要分析法”对拟建项目可能收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进行综合分析。 10.1 社会效益分析
四川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省,煤约占全省能源消耗的74%,也是缺煤省。据四川省煤管局预测,省内煤炭缺口每年将在1000万吨以上。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可长期稳定地向市场提供低硫、低灰、高热值的优质无烟煤,对促进西部开发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同时,还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安定,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10.2 经济效益分析
**一矿1200kt/a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0—1)。
表10—1**一矿1200Kt/a原煤工程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工程总投资 年平均收入 单位 数量 万元 39129 万元 16135.2 年平均利润总额 万元 7377.8 (税后) 投资利润率 万元 2434.67 % 10.89 投资利税率 % 14.81 12.81 8.72(含建设期) 财务内部收益率 % 贷款偿还期 年 以上表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均佳,所得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81%,高于行业基础收益率,贷款偿还期8.72年(含建设期),短于行业基础投资回收期,表明该项目有良好的盈利能力;项目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分别为10.89%和14.81%,均好于行业基础值,可见该项目经济效益良好,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项目建成投产后对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 10.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矿区建设带来的环境损失 1)矿区建设造成耕地减少
矿区建设占用土地24.71公顷,其中耕地14.93公顷,林地5.8公顷,同时在施工期间将造成局部性的水土流失,这是对环境的不利因素之一。
2)工程营运期产生污染的排放
工程营运期,工业广场处主要有原煤转运、分级及仓储等作业过程产生的粉尘、煤矸石、生产、生活废水;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及噪声,井下采掘产生的矸石及井下涌水;以及降雨冲刷矸
石山产生的浸滤液,将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环境效益分析 1)环保投资分析
该工程建设总投资39129万元,其中用于环保建设费用为1187.88万元(见表10-2),占建设投资的3.04%,基本上能满足环保需要。
表10—2 项目环保投资概算 环保项目 废气治理 废水治理 噪声治理 水土保持(含工业固废及绿化) 环境监测 ∑ 2)治理效果简析
工程投产运行中,有工业“三废”产生,但由于加大了环保投入,对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将污染的排放负荷控制在最小(见表10—3),减轻了污染影响,并将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地
950.38 3.5 1187.88 80.0 0.30 100 投资金额(万元) 投资份额(%) 2 208 24 0.17 17.51 2.02 保护生态环境。 3)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复耕、造林及种植灌草面积共约7.04公顷,占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7.28%,除工程永久性占地、复耕用地和少量不适宜植物生长的裸露边坡外,基本绿化了全部可绿化面积,水土流失的控制和矿区的绿化,对项目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施工迹地尽可能恢复自然景观。 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将改变其原有的农耕使用性质,因此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项目污染治理也将投入一定的环保费用,但该费用仅占工程总投资的3.04%,即能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但项目建设可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6135.2万元,使所占用土地增值,年均创税及附加1573.12万元,并能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民众尘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其收益远大于损失,故该项目的环保投入是有经济价值的。 表10—3 治理效果一览表 “三废主要污污染物负荷 分类” 废气 染物 粉尘 治理效果 产生量 1708.6 排放量 35.09 排放负荷减少97.9% 烟尘 SS 废水 COD BOD5 105.5 778.0 223.7 26.9 9.5 148.3 155.6 11.1 0.43 1.5104 排放负荷减少91.0% 排放负荷减少80.9% 排放负荷减少30.4% 排放负荷减少58.7% 排放负荷减少74.7% 近期矸石山堆存、下一石油类 1.70 矸石 燃煤灰渣 噪声
508 1.5104 工业固废 步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剩余部分矸508 ≤石山堆存 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设备噪85~110 声 dB(A) 85dB(A) 声标准》Ⅱ类要求 第十一章 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11.1 目的和作用
为了解项目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并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实现项目评价方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本项目评价中特设立了公众参与专题。通过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拟建项目的意义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求得公众的支持和谅解,也有利于技改项目的进行。另外,公众参与对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参与者了解技改项目建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公众对该项目的看法和意见(或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11.2 方法和原则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格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代表性和随机性结合为原则。所谓代表性是指被调查者有针对性的选择拟建项目附近区域的住户,因为他们是受影响较大的群体。随机性是指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应具有统计学上随机抽样的特点,在己确定样本类型的人群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选取应是机会均等、公正不偏,不带有调查者个人感情色彩的主观意向。 采用填表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表格的设计首先选择公众关系密切的问题作为调查内容;其次,为节省被调查者填写时间和统计方便,调查回答多选择“√”方式进行。
1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11.3.1 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
该项目调查对象是项目所在地及周围居住人群。本次公众调查共发出《建设项目公众调查表》100份,回收97份,\\其人员构成情况见表11—1。
表11—1 公众参与调杏人员组成表 调查人群 基本情况 调查人数 构成13 24 5 14 44 100 3 34 47 46 100 12 24 5 13 43 97 3 33 46 15 97 职业 小工农商 职其大文化程度 大人 民 业者 ∑ 中员 它 学 专 中小学 学 ∑ (%) 在这次调查当中,着重对邻近项目所在地周围的**乡中学、**卫生院、**磺厂居民区、石亮河仙潭酒厂、**乡苍弯村等各种群体进行调查,在被调查人员中,职员、农民和其他行业者最多,各占被调查人数的14%、24%、44%,其次是工人,占调查人数的13%,小商业者占被调查人数的5%;文化程度方面,以中学文化程度最
多,占被调查人数的47%,其次是大中专文化程度,占34%,大学及小学文化程度各占3%、16%。从数量范围和文 表1l—2 调查统计结果
对调查者的影响 环境污染程度 生活、工作、学习、娱乐 有调百基本情查分况 人比数 % 无污% 染 污染很小 % 轻度污染 % 严重污染 % 有利影响 不有不利影无% 影% 响 % 利% 响影响 但可承受 职112 11 7 5 61 8 8 6 170 0 6 46 0 0 4 30 3 24 职员 3 4 业 工110 8 33 3 0 0 6 50 0 0 5 41 1 9 人 2 3 农22173 2 4 10 0 6 146 1 4 5 1 20 7 30 民 4 4 7 1 小商 业者 其44255 5 1 0 221 0 3 60 0 0 0 1 0 23 0 60 1 20 18 8 2229 21 4 0 31 2 133 0 0 5 4 338 2 2 22 7 23 36 38 11 24 56 它 3 4 5 8 1∑ 907 0 大文化程度 学 大中专 中338 3 4 4424 623 3 1 3 3446 7 1 1 9 0 60 0 2 7 28 4 6 8 128 9 10 0 141 4 0 0 2 67 0 0 0 0 1 33 140 0 0 10 3 135 1 2 9 6 20 20 43 30 10 30 学 6 7 8 0 0 1 小学以下 1∑ 907 0 化程度得高低来看,应该况是比较真实、全面的反应了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及积极参与当地环境保护的意识。 11.3.2.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l-2。 表1l—2 调查统计结果
对调查者的影响 基 本 情 况 调查人数 当地经济发展影响 百分比% 有利影响 % 有不利影响 % 无影% 响 支持 % 反对 无% 所% 谓 对本项目的态度 6 7 7 1 1 9 0 44422231 2 37 38 2 2 23 36 38 119 5 6 0 63 0 23 0 20 0 6 40 1 6 3 20 5 34 职员 工人 农职业 民 小商 业者 其它 43 44 22 51 0 0 23 24 94 97 1 1 2 2 5 5 5 100 0 0 0 0 5 100 0 0 0 0 24 24 23 96 0 0 1 4 23 96 1 4 0 0 12 13 12 100 0 0 0 0 10 83 0 0 2 17 13 14 12 92 0 0 1 8 13 100 0 0 0 0 ∑ 97 100 74 76 0 0 23 24 94 97 1 1 2 2 文化程度 大学 大中33 34 26 79 0 0 7 21 33 100 0 0 0 0 专 3 3 2 67 0 0 1 33 3 100 0 0 0 0 中学 小学以下 ∑ 97 100 74 76 0 0 23 24 94 97 1 1 2 2 调查结果表明:
(1)认为本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不造成污染的为46人,占47%,认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的为30人占30%,认为对环境可能污染很小的各有21人,各占21%,认为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污染仅有1人,占2%。
(2)被调查者中认为本项目建设对生活、学习、娱乐、工作产生有利影响和无影响的人数相差不大,占了大部分的比例,分别为37、36人分别占37%;认为对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虽然有不利影响但可以承受的22人占23%;另外有2人认为有不利影响占2%。
(3)被调查者中认为本建设项目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的占76%;无影响的占24%,没有人认为有不利影响。
(4)被调查者中有94%支持项目的建设,2%认为无影响,l%
15 16 14 93 0 0 1 7 14 93 0 0 1 7 46 47 32 70 0 0 14 30 45 98 1 2 0 0 反对。
(5)认为工程建设有影响及持反对态度的人,均未说明其理山。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建设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设置环境保护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破坏。针对项目特点,从环境管理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2.1 环境管理建设 12.1.1 环境管理机构
**一矿设环环保科,配设环保管理专职人员1~2名,车间设兼职环保人员、环保管理机构应山分管矿长负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确实担负起全矿的环境保护管理及监督责任。该机构除对企业负责外,也应与地方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使企业环保工作纳入地方环保管理工作系统,在业务上接受检查和监督。
12.1.2 环境管理职责 1、建设期
①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施工期环境保护有关规定,根据工程建设性质,结合工程所在环境实情,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方案,纳入项目建设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签定内容。
②监督施工单位按合同内容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使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噪声、扬尘、建筑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置,尽量将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③严格控制各项环保设施的施工安装质量,参与环保工程设施施工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
④组织并监督完成施工现场的迹地恢复工作。 2、营运期
①严格遵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燃煤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政策》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全矿环境保护控制目标,制定全矿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并组织、监督实施。
②安排组织企业员工的环保教育、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推广并应用先进的环境保护管理经验和污染治理技术,提高环保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③监控采掘原煤含硫量,确保出厂成品煤含硫量小于1.5%。 ④组织与领导全矿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掌握污染源动态,及时反馈生产操作系统,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搞好全矿的污染源总量控制,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⑤对煤矿开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提出和制定迹地恢复措施及经费计划。
⑥监督、检查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及维护,建立环保设施运行档案。
⑦组织实施事故状态下防治污染产生及扩散的应急措施;调查处理企业内、外污染事故及纠纷。 12.2 环境监测计划建议
企业的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矿区污水处理站水质监测日
常监测任务,矿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建议山当地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
企业的环保监测机构,可单独设置,也可由公司化验室承担该工作,但应做到有编制、有人员、有工作条件(如仪器设备、工作室和工作费用等),有任务、有考核,为公司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2.1 监测站职责
1、制定公司监测计划和实施方案。
2、对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监测非正常状况和事故状况下的废水水质,负责监测数据的统计、汇总,进行污染物排放的动态分析,建立完整的污染源档案,形成现代化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3、配合地方环境监测站对企业内污染源和所在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如实向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企业排污和环境质量报告。
1 2.2.2环境监测计划 1、监测点位及项目
根据项目特点拟定的监测内容见表12-1。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测试方法,暂无标准的,可选用国家环保局推荐的统一或试行办法。企业内部应开展常规项目监测,如无能力开展的项目,司·委
托当地具有资职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监测。 表12-1 环境监测计划表
监测 监测点位 工业广场燃煤锅炉废烟囱(30米) TSP、SO2 监测项目 频率 一次/半年 **县环境承担单位 气 工业广场五组织排放监控点 TSP 一次/监测站 半年 PH、SS、COD、石一次/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油类 废水 出水口 BOD5 天 一次/周 企业监测井下涌水处理设施PH、SS、COD、S2-、一次/机构 出水口 噪声 厂界周1米处 石油类 等效连续A声级 天 一次/月 2、监测仪器配置
仪器设备配置见表12—2,费用约需].5万元。监测仪器应山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以防污染和损坏,保证仪器的稳定正常,并应定期请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计量认证,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精确
性。
表12—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表 仪器名称 数仪器名数量 一PH计 台 仪器名称 数量 一套 量 称 一台 分析天平 常规实验设备 751GW分光光度一计 COD消解一声级计(数字式一台 / 台 仪 套 HS5633) / 101A-ID恒温干一燥箱 3、人员培训
生化培一台 台 养箱 从事环境保护的有关人员应在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①由企业人事部门组织安排、技术部门负责培训,使受训人员对工厂设备,工艺流程,处理技术等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企业应对上岗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环境保护、劳动卫生、安全生产等法规教育,增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技能。
③环境监测人员应送地方专业部门学习,水质、噪声等的监测规范和分析技术。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13.1 结 论
13.1.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①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现状
项目井田区域受人为干扰较大,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及农田,无成片的原生植被。在项目区没有发现属国家保护的处于野生状态的濒危珍稀动植物,其它野生兽类动物也极少见。 ②景观资源现状
项目井田区域无重要景观资源。 ③土地利用现状
**乡土地总面积8155.87公顷,其中耕地3329.96公顷,工程建设用地在** 乡境内,占用面积为24.7l公顷,其中耕地14.93公顷,林地5.80公顷,荒草地3.98公顷。 ④井田区域水文地质现状
项目建设区位于**复式背斜轴部北翼东段,即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石亮河一天堂河次级单元分水岭的东、西两侧,为一平缓的单斜自流水斜地构造,区内含、隔水层相间产出。区内三叠系飞仙关
组地层以剥蚀、侵蚀地貌为主。浅部溶蚀裂隙发育,地下水以管道流的形式运动,排泄于石亮河和天堂河:深部溶蚀裂隙不很发育,富水性较弱。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底板岩溶富水性较强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总之,井田处于分水岭附近,属补给部位,裂隙发育差,地下水活动不强,富水性弱。 ⑤水土流失现状
**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651.47km2,年侵蚀量512.75万t,侵蚀模数3104.81t/km2·a。**一矿所在的**乡处于**县水土流失区划中的中强度流失区,是该县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⑥井田范围内的地表塌陷沉降及地质灾害状况
本区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井田范围内现有开采的小煤矿,地表未发现地面沉降、塌陷裂隙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采空区塌陷尚不明显。
区内有一定规模并对矿井开发有影响的滑坡共有4处,其中煤系地层有3处。属于崩塌堆积型的浅层滑坡,目前未发生滑动迹象。 2.环境空气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S02良好,但TSP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原因是**磺厂数家小型石粉厂无组织排放粉尘和乡村土路扬尘所致。 评价区域坏境空气质量 水车坝最好,苍湾村9组次之,**磺厂最差。
3.地表水、地下水
石亮河评介河段已受到**磺厂直排井下积水酸性废水污染,pH、石油类和Fe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并致使**河汇入口下游段pH超标。
拟建主平硐工业广场地质钻孔水,矸山场址处井水水质良好。 4.声环境
主平硐工业拟建地处声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噪声值远低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限值。工程煤炭运输将途经的水车坝公路边测点(7#)因受交通噪声影响,昼间噪声值略超标。 13.1.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清洁生产
项目建设结合煤矿生产特点和煤层赋存特征,合理布置采区,厚、薄煤层配采,严格执行采掘、配煤工序的控硫措施,有效将出厂煤含硫量控制在<1.5%范围内,并可避免资源浪费:选用节能、环保型设备、矿井涌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广场,对工业广场粉尘、燃煤烟气、废水、煤矸石瓦斯等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及综合利用措施,将排污负荷降至低水平。项目在力求节能降耗的同时,改善了工作环境,体现了清洁生产。 2.达标排放
工业广场燃煤锅炉烟气4752万m3/a,经旋风除尘后,烟气中烟
尘:1.32kg/h (200mg/m3);S02:5.32kg/h(806mg/m3),由30m高烟囱达标排放。
井下涌水和工业广场生产生活废水分别处理后,均能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入石亮河。
锅炉房风机、水泵、振动筛、风井场风机等设备噪声级值在85-110dB(A)之间,经消声、吸声及厂房隔声处理后<80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类要求。 3.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1)采取煤层注水采掘方式.极大降低了原煤含尘量:采用喷雾洒水方式,降低工业广场无组织排放煤尘,有效改善工作环境;锅炉采用低硫优质煤,烟气经旋风除尘 (η>90%),达标排放有保障。后期将矿井涌出瓦斯用于生活锅炉及**镇民用,技术经济可行。
2)工业广场生产废水分别经中和、隔油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并进行生化处理,方法成熟,技术可行,井下涌水经絮凝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广场生产用后的剩余部分排入石亮河,措施得当,经济可行。
3)尽量选用低噪设备,并采用加装消声器,减振垫、厂房隔、吸声等减振降噪措施,成熟可靠。
4)煤矸石近期堆存于设有拦渣坝、拦煤渣池、排洪沟的矸石山,
下步拟用于煤矸发电,燃煤灰渣供农产用于筑路改土,剩余部分送矸石山分类堆存,措施可行。
5)设置境界、断层、河床、浅部村镇地基处等永久性保安煤柱,可减缓地表连续性移动、变形、塌陷、沉降及漏水等地质灾害影响程度及范围,技术经济可行。
6)将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范围划分为6个区,并将矸石山列为重点防治对象,设置挡土墙、排水沟、河床护坡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加强水保设施,建筑管理、监理等措施,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技术上可靠,经济可行。
该项目环保(含水保)投资846.68万元,基本满足污染物治理,水土保持及美化环境所需经费。 4.总量控制
项目建成投产后,“三废”达标排放。其中需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为:
废水:COD 155.6t/a、 石油类: 0.43t/a、 NH3_N:0.22t/a: 废气:烟尘9.5t/a、S02: 38.3Fa、粉尘35.1t/a(无组织排放); 工业固废:煤矸石15.0万t/a(近期矸石山堆存,下一步综合利用);
燃煤灰渣508t/a(近期矸石山堆存,下一步综合利用)。 该数据供环境管理部门在确定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时参考。
13.1.3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社会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煤炭生产能力为1200kt/a。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395万元,税金1481万元。为四川能源市场提供优质煤。并可直接提供600余个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农村中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并带动邻近区域相关产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正影响显著。 2.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①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工建设期会对原地表植被破坏,施工结束后有部分场地将进行绿化。工程施工 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也会破坏原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会得到恢复。
生产运营期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矸石,堆放到矸石场内,使场地原地表植被丧失。矸石场服务期满后将进行覆土绿化。 煤矿生产掘进可能会引起地表沉陷。园地表沉陷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非连续变形的区域,该区域只占整个井田范围的极小部分,因此开采破坏植被的量很少,不会破坏当地生物群落结构。 ②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本工程扰动地表面积24.71公顷,总计弃渣66.98万m3。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工程建设区24.71公顷。预测时段主要为工程建设
期30个月(约3年),以及矿井交付投产后工程运行初期前6年。预测期内产生水上流失l0.22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9.86万t。 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是弃渣造成,在工程施工期对弃渣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绿化或复耕,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逐步恢复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认真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工程兴建是可行的。 ③对地表及地质灾害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表移动、变形、塌陷和沉降。坡度较大的地表可能产生向下方向滑移的附加分量。本矿设计有井田境界煤柱、断层煤柱、石亮河煤柱及47-45勘探线间浅部村镇煤柱等永久煤柱和井筒、工业场地、上山等保护煤柱,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表连续性移动、变形、塌陷和沉降,减小影响范围。
煤层采动影响波及地面高陡斜坡及古滑坡时,有引发或加剧滑坡发生的可能。工程采取监控措施,减轻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④对井田区域地下水文条件及地表水的影响
井田内出露于P2L、Plm+q含水层的井、泉11个,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有发生漏失或水量减少的可能,占全井田井泉总数的26.8%。
由于石亮河河床低于工程开采水平,因此煤矿开采不会造成石亮河河水漏失。
井田开采煤层厚度属薄及中厚煤层,含水层靠大气降雨补给,补排区距离近,流程短,多形成各自独立的水文单元,地下水流场变化对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地下煤炭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表塌陷、沉降、位移、裂缝都会对地表水的流量、流向及其存在形式产生影响,除在采矿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轻地表塌陷、沉降、位移、裂缝外,还应制定相应的监控、防范、应急、补救措施。 3.施工期影响分析
项目在**县**乡境内建设,井巷工程量23772m,地面建筑占地面积24.9hm2,建筑总面积24991m2,建设工期29个月(含准备期)。巷道建设在井下进行,施工期除有大量井巷矸石产生外,对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由工业场地等地面设施在土建及材料、弃渣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扬尘、建筑垃圾、施工废水及水土流失等所致。只要严格按施工规范文明施工,采取可行的防尘、降噪、废水处理和水土保护措施,可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项目建设将搬迁6户农民,由业主提供拆迁补偿费,**县政府负责实施,本着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不占用基本农田,不造成新
的环境问题原则,就近后靠安置在本乡范围内。 4.营运期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
①评价区域受地形影响局地风场明显,静风高达60%;主导风向为N,次主导风向为S;大气以中性稳定度为主。本项目大气污染影响主要是近距离的,有风时的主要影响工程南面约lkm处的**磺厂住户聚居区。
②S02地面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出现在有风不稳定情况下风向约300m处,约占环境标准的10%。不会出现超标。 TSP日均贡献浓度高值区出现在工程南面300~400m范围,浓度高值约占环境标准的1%。
③由于工业广场和**磺厂居民区TSP本底值已出现60%~100%的超标现象,工程TSP日均浓度贡献与本底值叠加后,仍然将出现超标,但增加很小(≤0.7%);北面水车坝不会出现超标。 (2).地表水
工程废水处理排放对石亮河和**河影响,预测项COD和BOD;均未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 (3).声环境
地面工业场地场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标准,对附近的苍湾村9组农户聚居点影响甚微。一、二风井广场、矸
石场等周围200m内范围无敏感点,不会发生噪声扰民。 (4).工业固废
矿井每年排矸量为150Kt/a,初期排入工业广场东北面约2.6km处的向阳坪弃渣场 (矸石山),下一步全部用于发电。煤灰渣508t/a,除当地农户用于销路、改土外,余下的送矸石山堆存, 该排矸场为荒沟,人烟稀少,离工业广场及居民区较远;首期占地5.31hm2,容量可达70万m3,服务年限约63a。作为备用渣场,可满足项目生产所需。渣场采取灌浆、覆盖、碾压、排洪沟、挡矸墙等行之有效的工程防范措施和环境绿化措施。降雨冲刷矸石产生的淋溶浸滤水均远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对环境影响较小。 5.风险事故分析
未来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20m3/td,属于高瓦斯矿井,具有瓦斯突出危险性,存在瓦斯爆炸风险。但只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并得到认真落实的防范与应急措施,可将风险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及程度。 13.1.4 项目可行性 1、环境经济损益
**矿区**一矿工程建成投产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87.88万元的环保(含水保)投入,占工程建设投资的
3.04%,可使污染得到合理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并将排污负荷及工程涉及的水土流失控制在低水平,有效地保护环境。该项目环保投入合理,经济上可行。 2、公众参与
项目所在地及周围人群民意调查结果为:在被调查的100人中,仅有1人认为项目建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持反对态度。绝大多数人认为项目建成后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而持支持态度。并希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本项目公众调查反应良好,项目建设得到当地民众支持。 3、项目可行性
**一矿项目选址于四川**矿区(一期)总体规划的矿区范围内的**矿段处建设,地面设施布置于**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外的**乡农村环境。项目根据生产特点和煤层赋存特征合理布置采区及采掘计划,确保原煤含硫量小于1.5%:加大环保投入,对生产建设中产生的“三废”、噪声、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将排污负荷和水土流失降至低水平,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四川省煤炭行业规划和**县总体发展规划,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认真实施项目设计及环评建议的环保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在**乡境内选址建设从环保角度
是可行的。 13.2 要求及建议
1、按设计的控硫方案,加强煤炭采掘中含硫量的监控和信息反馈,认真执行成品煤质检制度,严格控制出厂煤含硫<1.5%. 2、在工程设计投资预算中,必须落实和保证环保投资经费,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设施“三同时”原则,并及时做好迹地恢复。
3、处理后排放的井下涌水,应回用于工业广场生产、消防及绿化等,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煤矸石、矿井瓦斯综合利用途径开发进程,变废为宝,进一步削减排污负荷。
4、制定矿井开采后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不良影响的监控、应对和补救措施,将影响的发生频率及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范围。 5、加强煤炭运输管理,尽量减少夜间运输车流量。运输车辆途径水车坝居住区时,应减速行驶、少鸣笛,尽力避免杨尘和噪声扰民。
6;水土保持工程中的绿化,应选用当地植物(乔、灌、草),注意生物安全问题。
7、项目建设招标及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将国家及地方有关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定和项目建设期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列入合同内容。根据工程建设性质,结合工程所在地环境实情,制订施工
期环境保护方案,实施施工监理。
8、在矸石场服务期结束封场之前,需提前在其下游新建拦渣、防洪设施,杜绝随意堆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MIN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papers prepar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Min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elect)
Prepared by UNCTAD
in cooperation with UNEP and L.R. Blinker, UNEP Consultant Executive summary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can occur at most stages of mining, from exploration through to mine closure, and may result from both large- and small-scale mining operations. Impacts may affect natural media - water, soil, air - as well as human health. Public awareness about the environment has evolv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increasingly responsive to public concern, is keen to demonstrate that mining activity can be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agenda,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liberalization processes, has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nagement tools, including instruments for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and bringing about changes in behaviour, with the overall aim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y. As a general rule, recovery, recycling and adoption of cleaner, low-waste technologies are the means by which waste gen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min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industry can best be reduced. Solv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one at a time is usually not cost-effective. A single-medium approach to pollution control often shifts the problem to other sectors, where it exerts a different but equally damaging impact.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and pro-active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requirement for progressive mining companies. CONTENTS Page
Executive
summary----------------------------------------------------------------------------------122
I. Min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 overview--------------------123
II. The range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125 A.The natural environment--------------------------------------------------125 B.Occupational health-------------------------------------------------------126 C.Waste and tailings---------------------------------------------------------127
III. Management tools and systems---------------------------------------------129 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s---------------------------------------129 B.Pollution prevention/cleaner production--------------------------------131 C.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132 D.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uditing--------------------------------134
1.
Monitoring--------------------------------------------------------------134 2. Environmental reporting----------------------------------------------136
I. MIN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 OVERVIEW
Awareness about min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has evolved considerabl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Until the 1970s, while mineral deposits were being developed, environmental issues were not a major consideration for either industry, government or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as accepted as the price that had to be paid for the production of essential mineral commodities.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tools are now available to counter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mining, however, and society expects the resource industry to apply high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all projects. The modern mining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responsive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keen to demonstrate that its activity can be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is thus a significant change compared to past practices: Both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recognize the nee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than 17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reaties have been adopted, some two thirds of these 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 1972;
There is a recent trend to adopt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r conventions to control/manage specific issue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of 1992;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tightened. Most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need to reduce pollution and to use resources more efficiently while developing the economy;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are now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ject approval process for funding of projects, including mineral projects. This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 banks and assistance organizations are demanding rigor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duct, including consideration for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opulations in min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A greening is taking place in investment criteria used by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finance;
The ability to predetermine environment-related obligations was ranked high as an investment criterion in a survey of mineral companies’ investment preferences;
Information on mining law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s integrated into modern planning and land-use legislation to provid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The environment is now a key factor in technological,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decisions; \"Accessibility\" issues and concern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cal communiti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included in mining legislation.
In the present day, a mineral deposit can be economic and geologically proven, but it may still fall into the unusable resource category because it is inaccessible for socio-political rather than economic reasons (Cook, 1997). A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rules applicable to min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and-use decisions. Mining is no longer automatically assigned precedence and environment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important land is no longer made available (Wälde, 1992). A
recent example i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n 1996, a large-scale gold mining project (the New World gold mine) to be located near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did not go ahead for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asons.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socio-economic forces will continue to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y can be resolved. In particular: Improvements in technology will make lower-grade ores profitable, with implications for waste dispos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olitical and population pressures will open some areas to mining that were previously unavailable, including areas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Population growth will increase pressure for small-scale mining, often to the detriment of local environmental values;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s will give mining operations, and especially pollution incidents, higher visibility.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to local communities and NGO activity will increase; Privatization will disengage Governments from operations and refocus their role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icy instruments and enforcement of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ill increase in most countries as legislative frameworks are consolidated; Greater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health and ecological impacts will result in increasingly stringent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More sophistic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s will be available to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requiring a professiona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 programmes.
These trends will make environmental issues more complex, more interactive, and sometimes more difficult to resolve. Systematic efforts are needed to monitor these trends and anticipate problems as policy reforms are being prepared.
An exampl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associated with a problema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occurred in the gold sector in the 1980s when improvements in leaching and carbon-in-pulp recovery techniques cut the cost of extracting gold from low-grade deposits by heap-leaching. In this process cyanide solution is sprayed on vast open air piles of ore to extract the gold. This method enables recovery of lower-grade ore, lowers the capital and operating costs, and has a higher recovery rate than the conventional Merrill-Crowe Process (MCP). However, the process uses considerably more cyanide, which results in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risks. The adoption of the cyanide leaching process was based mainly o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while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ere not fully integrated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technology.
There are a number of phases in a mining operation which aff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ways:
Exploration - including field surveys, drilling and exploratory excavations. Some pollution can be produced at this stage from land disturbance and waste.
Project development -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by 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buildings, underground work on access tunnels, erection of treatment plants, overburden stripping and placing, preparation of disposal areas, and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power lines or generating plants, railways, water supplies and sewerage, laboratories and amenities.
Mine operation. The type of operation can vary from underground mining to surface mining in open pits or placer deposits and can include hydraulic mining in or near river beds. Newer processes may include heap-leaching of tailing dumps, bio-leaching of surface heaps or deposits, and solution mining of buried deposits. Beneficiation. On-site processing may include comminution to
reduce particle size, flotation using selected chemicals, gravity separation or magnetic, electrical or optical sorting, and ore leaching with a variety of chemical solutions. Associated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ore and concentrates may be a handling risk and can result in localized site contamination. Mine closure. This is an important and often neglected aspect of mine 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is best done progressively, rather than at the end of the life of the mine, and accordingly needs to be a part of ongoing operations While the closure and rehabilitation is intended to mitigate environmental impact,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does not itself create secondary effects, such as excessive fertilizer use, spread of weeds, siltation and incompatible landscape features. Ongo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are required in some situations.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ining tend to increase both in geographical scope and intensity as the phases of mining exploration, extraction, and metallurgical processing advance, but their relative significance will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 Action on most issues will be taken by individual companies, in conformity with company policy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Mining associations often guid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rough industry-developed codes and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s.
At first glance, most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a predominantly local impact, although some relate to global effect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When there is a perspective of accumulated global impacts, target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local issues may be applied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 Practices i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waste disposal, for example, that are acceptable in a local situation may therefore need to be changed when the global dimens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Poisonous chemicals such as cyanide and
mercury (used in the large- and small-scale gold recovery process, respectively) can cause local, regional and in some situations cross-border pollution damaging both nature and people.
II. THE RANGE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A.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mining on the environment may be classified in four groups, detailed below: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pollution impacts; potential water contaminants; and potential air contaminants.
1.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Destruction of natural habitat at the mining site and at waste disposal sites; Destruction of adjacent habitats as a result of emissions and discharges;
Destruction of adjacent habitats arising from the influx of settlers;
Changes in river regime and ecology due to siltation and flow modification;
Alteration in water tables; Change in landform;
Land degradation due to inadequate rehabilitation after closure;
Land instability;
Danger from failure of structures and dams; Abandoned equipment, plant and buildings. 2. Pollution impacts:
Drainage from mining sites, including acid mine drainage and pumped mine water;
Sediment runoff from mining sites;
Pollution from mining operations in river beds;
Effluent from minerals processing operations; Sewage effluent from the site; Oil and fuel spills;
Soil contamination from treatment residues and spillage of chemicals;
Leaching of pollutants from tailings, disposal areas and contaminated soils;
Air emissions from minerals processing operations;
Dust emissions from sites close to living areas or habitats; Release of methane from mines.
3. Potential water contaminants:
Suspended solids and sediment from runoff and processing operations;
Acids from various processes;
Acid mine drainage during and after site operation;
Heavy metals leached from wastes and concentrates around the site;
Sulphate, thiosulphate, polythionates, etc., from acid drainage;
Arsenic and other salts from oxidized mine waters; Mercury, if used in the process, or from ores; Cyanide if used in leaching processes; Oil and fuels from ancillary operations; Other processing chemicals;
Ground water constituents that may be pumped or discharged off-site; Sewage.
4. Potential air contaminants:
Dust from the site or from processing; Natural gas from underground mines;
CFC losses from refrigeration plant and air-conditioning; Other air contaminants important in workplace safety. Air pollution affects mainly workers on the site, although in dry climates, neighbouring populations and mine settlement
inhabitants may also suffer.
B. Occupational health
In addition to risks from accidents, general exposure to dust and fumes may seriously damage the health of workers. Some chemical agents used in processing present occupational risks if not correctly handled or controlled. Care in handling explosives is a major preoccupation at mines. The hazardous chemical agents are: Cyanide, mercury;
Acids, especially in concentrated form, and as mists from processing;
Flotation and extraction agents, xanthate dust;
Asbestos, solvents, herbicides and other pesticides used on the site;
Toxic machine oils, including PCBs (if still used);
Heavy metal residues, especially arsenic, mercury and lead; Gases in confined spaces from engines, blasting and ancillary operations; Explosives. Health impacts will usually be of a chronic nature, unless major exposure incidents occur. Often such health impacts are permanent, and in the case of asbestos, mercury and other heavy metals may even lead to fatalities. In some cases workers’ famil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same illnesses due to contaminants brought into the home by the workers, although the effects are usually less severe.
Exposure to excessive noise from machinery, blasting and transport vehicles is a serious risk in many mines.
C. Waste and tailings
There are many sources of waste within a mine. Some waste
is generated in great quantity but is of limited toxicity. Mines may also produce smaller quantities of hazardous waste from ancillary operations, and these require special care in handling and disposal. Common waste includes: Overburden from the mine;
Gangue and waste rock from the mining; Solid or sludge processing residues;
Ancillary sources such as workshops, laboratories, housing; Derelict equipment and building; Unused chemicals, fuel or oils.
III. MANAGEMENT TOOLS AND SYSTEMS
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s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agenda,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processes, has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nagement tools, instruments for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or bringing about changes in behaviour, with the overall aim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y.
Below are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s for mining: Tools for analysi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nchmark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Environmental audi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ull-cost accounting/total-cost assessment Initi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Life-cycle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Strategic impact assess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ols for ac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Environmental policy
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labelling
Tools for repor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mpanies) Sector-wide reports (associations)
State-of-the-environment reports (Governments)
Full-cost accounting (FCA) is a tool used to identify, quantify and allocat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vironmental costs of ongoing operations. It helps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ree types of cost for a product, process or project: direct costs (e.g., capital, raw materials), hidden costs (e.g., monitoring, compliance reporting), and contingent liability costs (e.g., public relations, good will).
Audits are coming into increasing use. An environmental audit provides a retrospective look at an existing mining operation to see how successfull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being addressed. It helps in assuring the accuracy and relevan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t also measures an organization'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an encourage continual improvement. There are now many types of environmental audits, including audits of sites or facilities, of regulatory compliance or management systems, or of technical aspects such as energy use or pollution releases.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nteractive management tool in addition to its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one-way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Thus, company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an involve the publication of verifiable information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contained in either annual or one-off reports. Reporting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any's overall manage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porting 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 requirements: understanding and balancing stakeholder needs, assessing problems and identifying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s, and establishing goals and plans.
Th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tools available has resulted in some confusion as to their value and application, and who should use them. A project manager cannot be an expert in all techniques; the challenge is to manage the applications in a rational way. Moreover, when tools are incorporated into national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there arises the misconception that these are \"government\" tools, rather than an aid in corporate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al auditing, life-cycle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EIA and more recently SEA, and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have therefore been slow to be adopted as regular procedures by the industry.
Some management tools have progressed to the poi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The recent adoption of ISO 14001 has brought with it the sudden need to train large numbers of senior managers in i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 recent survey by KPMG in Canada showed a surprising degree of reluctance to incorporate this standard into operating procedures. This is particularly worrying, as several countries are already considering requiring ISO 14001 certification as a pre-condition for project approval. Many mining companies pursue specific programmes with more limited but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objectives, includ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programmes for employees; Responsible care programmes on safety, risk reduction,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Cleaner production, eco-efficiency or waste minimization programmes to achieve greater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e and less polluting discharges;
Longer-term product stewardship principles, including eco-labelling, product safety, and disposal.
Such programmes, sometimes of impressive scope, ar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by responsible companies in order to achiev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policy objectives. Ideally, however, these programmes should find their place within a broad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wider but integrated approach.
B. Pollution prevention/cleaner production
Cleaner production (CP) is the continuous application to process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an integrated preven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risks to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production processes this means conserving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eliminating toxic raw materials, and reducing the quantity and toxicity of all emissions and wastes;
For products this means reducing negative impacts throughout a product’s life cycle, from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o its ultimate disposal.
In spite of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efforts and the obvious benefits, CP has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facility operations. As a concept it has failed to attract a spontaneous client base and remains driven by CP service suppliers, donor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The barriers inhibiting uptake include: inappropriate or contradictory signals; weak support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lack of company senior management interest in, or commitment to CP concepts; and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finance for CP investments.
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now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with effective planning, modern technology and careful management, much of the degradation historically associated with mining can be avoided and mining can be pursued at an acceptable environmental cos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care in all aspects of business. Mining and other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adop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risks of not adequately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accidents, inability to obtain bank credits and other investment money and loss of markets. The concep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Netherlands, is now firmly established in Europe and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environmental auditing it is beco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business strategy and is also being adopted by government.
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1. Monitoring
Monitoring provides the information for periodic review and alte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lan as necessary, ensuring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ptimized at all stages of the mining project.
It informs management of what is going on, what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s, and how operations are proceeding within the site. Monitoring is required to obtain baseline information about environmental quality before operations begin, and to examine periodically the impact of the operation on water quality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native species, chemical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human health (both at the workplace and outside it, if necessary).
Plant monitoring measures the actual operating and
discharge parameters of the plant on an ongoing basis. Monitor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a formal schedule, using standard sampling and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carried out by trained personnel. Without such protocols, the considerable expense of monitoring programmes may be rendered completely futile by invalid results.
The protocols must clearly state the basis for subsequent interpretation, especially if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to be used, or if the results are likely to be used to demonstrate compliance in a court of law. Monitoring results should be interpreted by an appropriate expert and passed on to higher management for information.
Through proper monitoring, undesirab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n be detected at an early stage and remedial measures taken. Monitoring also serves to identify economic loss of raw or refined material, and general operating inefficiencies.
A prop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me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key components: Water monitoring; Land monitoring;
Air and noise monitoring; Process and waste monitoring; People and community monitoring; Biological monitoring.
Monitoring programmes will differ from site to site given the diversity of climates, ecosystems, land uses, topographie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monitoring programme should identify which actions need to be taken to ensure acceptabl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t each site. 2.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Reporting closes the management loop by giving the company an overview of how it is performing, outlining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searching for ways to do so. Public
reporting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instrument in some countries, even for smaller recycling facilities. In the past, most companies regarded auditing as an internal management tool, with the results remaining confidential. More recently, auditing information has often been reported in the annual environmental reports of different companies. A 1994-95 audit of the WMC Australian mining company revealed deficiences in document control, oil and fuel management, saline water management, compliance with dangerous goods regulations, species diversity on rehabilitated lands and tailings management. Company environment reports cover policy,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They disclose internal targets, usually beyond compliance, and discuss shortfalls as well as achievements. Reports can encourage better performance and offer benchmarks across the industry. Company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s now considered a major tool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采矿、环境及发展
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准备的一系列报告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采矿和自然环境(节选)
发表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环境顾问L.R. Blinker合作完成 执行摘要 采矿的各个阶段,即从煤田勘测到挖掘终止,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且这些影响或许产生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采矿操作中。这种冲击同样可能影响到自然物质——水,土壤和空气,还有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公众的环境意识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积极地响应各种公众事件,而且非常热情地表达他们所支持的观点:采矿行为应当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随着全球化及自由化的推进,环境议程也在随之发展,这就刺激了新的管理工具的产生,包括用于提高决策方面,和引起行为方面改变的工具,所有一切的目的都是来提高工业方面的环境性能。作为一个一般的规则,恢复、循环和再利用的方法可以将采矿和矿物处理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环境损害减至最低。曾经一度解决环境议题是不经济的。从单方面进行污染控制的方法通常会使污染问题波及到其他部门,这种方法引起了不同的但又平衡的破坏性影响。采用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积极的环境管理方法是每个进步的采矿公司所需要的基本要求。 目 录
页数
执行摘要 134
I. 采矿和自然环境: 总述 135 II. 潜在环境影响的范围 137 A. 自然环境 137 B. 职业健康 138 C. 废物和废料 138 III. 管理方法和体系 139 A. 环境的管理方法 139 B. 污染防治/清洁生产 140 C. 环境管理体系 140 D. 环境的监测和审核 141 1. 监测 141 2. 环境报告 142
I. 采矿和自然环境: 总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对于采矿业及它对环境的影响的了解已经逐渐加深。直到20世纪70年代,只有矿物堆积问题的影响,环境问题还不是每个工厂、政府或社区必须考虑的问题,环境的恶化被认为是必须牺牲的,生产矿物日用品的必要的代价。然而到了现在,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方法来避免采矿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社会也希望把这种高水平的环境管理及产业资源应用到所有的工程中去。现代的采矿业逐渐加强了对环境问题的积极响应,主动去证明它的行动可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现在与过去的惯例相比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改变: 政府和私营部门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 超过170个国际环境条约已经被采用,它们中的三分之二自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就被采用;
最近有一个趋势是采用国际协议或协定去控制/处理特殊的问题,像1992年的关于气候变化框架的联合国大会; 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已经非常严格,大多数的政府逐渐地意识到减少污染最有效的时间是在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
现在,环境的评价是工程建设审批的一个重要成分,这是国家财政机构在政策方面的重大变化。逐渐地,国际银行和民间协作组织对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在矿业方面,在采矿计划编制和操作时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社会和居民人口的影响。一种绿色投资标准正在被开发机构和其他国际基金会所采用;
对环境问题的预测能力被列为矿业公司投资的一项重要的参数标准;
采矿法和环境问题被整合到现在土地使用法的制定中而达成一个跨学科的统一规定。环境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管理的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环境保护和当地生物群的“目标可达性”问题和利害关系在采矿立法中被日益关注。
目前,矿物堆积物已经被经济和地质专家证明其利用价值,但是它也许仍属于不可用资源类,因为它仍然不经济适用。(cook,1997)。在一项关于发达国家采矿业的重要的土地利用文献的环境标准调查中,采矿不再优先于环境,在社会和文化中心将不再批准采矿行为。(Wälde,1992)。一个最近的例子是1996年在美国,在黄石河国家公园的附近的一个大规模的金矿项目 ( 新世界金矿) ,因为环境和文化的原因而没有被批准。
在特殊的项目中,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将会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和处理方法而变化,例如 : 技术的进步会使低等级的矿石有利润,会使废弃物减少和能源消耗降低。
政治或者人口压力将会使先前得不到的采矿区开放一些区域,包括在环境和文化敏感的区域;
人口增长将会增加当地小型采矿企业的压力,更加频繁的损害当地
的环境;
国际媒体和全球通讯将使采矿行为和特别的污染事件透明化。对地方社区和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国际协助将会增加;
私营化将会使政府从实施者转到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决策者角色中来;
大多数国家将环境法规作为一种立法的框架;
区域的有关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知识将会加剧环境和健康的保护标准的建立;
环境问题需要专业的处理方法,政府和工业可用采用许多成功的环境管理办法。
这些趋势将会使环境的议题更复杂的,更加相互影响,所以当准备政策改革时,需要检测对体系的影响和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 如在20世纪80年代采金业中由科技进步而产生环境问题的例子,是采用过滤和碳浆恢复技术在提取低品级矿堆浸出液中的黄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巨大的户外矿石堆上喷洒氢化物,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利用低品级的矿石,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其利用率比传统的MCP法更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氢化物,会增加对环境的危害。当只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而环境问题并不完全被综合考虑在技术评估中时,氰化物将被大量用于过滤过程中。
采矿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自然环境:
勘探——包括实地测量、钻井和探测挖掘。在这个阶段对土地的干扰和产生废物将造成污染。
工程开展——包括道路和建筑物的建设、地下工作隧道、分析车间、控制室、挖泥堆放处,还有一些基础服务设施比如电线和发电车间、铁路、给排水、实验室和娱乐设施。
采矿操作。不同的操作类型对环境影响不同,从露天采矿到沉积矿、地下采矿到地表采矿包括河床里或旁边的水力采矿都不一样。较新的方法可能包括残渣的堆放处理方法。
选矿。在指定点处理可能包括破碎减小粒径大小,用来浮选的化
学药品,离心分离机或磁性分离机,电学或者光学分类和金属矿石的各种化学过滤。矿石的传送和储藏有可能造成局部的污染。 采矿收尾。这是一个重要的而且是经常被忽略的采矿阶段。比起在采矿收尾才开始来说,最好早开始让它逐渐复原,而且是个持续操作的部分。当采矿结束后复原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它本身不产生二次污染,比如象化肥的过度使用,杂草的传播,沉积作用和不和谐的景观特征。跟踪监测和维护在一些情况下是必要的。
虽然采矿在勘测、挖掘和进一步冶金处理阶段对环境影响从范围和强度来说都是增大的,但是它们比较重要的联系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个人公司对大多数议案采取的方法都遵照公司政策和国家环境法规来解决。采矿协会经常通过工业发展法规,资讯和培训项目来指导环境行为。
从表面上看,大多数环境问题主要对当地有影响,除了一些与全球有关的问题,比如说气候变化,虽然政府的权威人士认为并不直接影响环境,但有一种观点是当这些变化累积起来后会对全球产生影响。当全球的可接受范围被计算进去时,在那些可接受的地方则需要改变,比如说栖息地的保护和废弃物的处置等。一些有毒的化学品如氢化物和水银(分别用于大、小型的黄金回收)会导致地方性的、地域性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产生跨地区的污染来破坏自然和人类健康。
II. 环境影响的潜在范围 A. 自然环境
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可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般的环境影响;污染影响;潜在的水污染物;潜在的大气污染物。 1. 一般的环境影响:
在采矿点和废弃物处理点对天然栖息地的破坏; 临近栖息地被污染物传播而破坏;
临近栖息地因为移民者的流入而遭影响;
由于沉积作用和河流改道对河流系统和生态平衡方面的改变; 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
由于在采矿后复原不当导致的土地退化; 土地不稳定性;
水坝和相关建筑物的的危害; 淘汰的仪器、设备和厂房;. 2. 污染影响:
从采矿点排水, 包括酸性排水和采矿排水; 采矿点的废物沉淀; 采矿行为对河床的污染; 矿物加工过程的污水排放; 采矿点的污水排放; 油料和染料的泄漏;
残留物处理和化学药品泄漏对土壤的污染;
从废料、挖泥堆放和被污染土壤产生的渗透液体污染 从矿石处理中产生的空气污染; 从采矿点到附近居住区的粉尘排放; 矿井的甲烷排放。
3. 潜在的水体污染物:
从处理操作过程中流出的悬浮固体和沉淀物; 来自各种不同处理过程的酸性物质;
在操作过程当中或者之后流出的矿物酸性物质;
在处理过程周围浓缩和从废弃物过滤过程当中流出的重金属物质; 从酸性排水中流出的硫酸盐,硫代硫酸盐 ,连多硫酸盐及其他; 从氧化的矿井水域流出的砷和其他的盐;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 或从矿石中流出的水银; 在过滤时用的氰化物; 来自过滤操作的油和燃料; 其他的化学处理药品;
可能排泄或者被抽取的地下水成份; 污水。
4. 潜在的大气污染物:
从采矿点或处理点产生的灰尘; 地下采矿产生天然气;
来自冷却设备和空气调节装置释放的氟氯化碳损失; 在重要的安全工作地点产生的其他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主要影响采矿点的工人, 但在气候干燥时,也会影响到附近的居民。 B. 职业健康
除了意外事件外,一般的粉尘和臭气也会损害工人的健康。一些专业的化学用品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控制和处理也会带来危害。在采矿中特别应注意炸药的使用。 危险的化学药品有: 氰化物,水银;
酸,特别是高浓度酸和酸雾; 浮选和萃取药品, 黄酸盐粉尘;
石绵,溶剂,除草剂和其他的杀虫剂在采矿点的使用; 有毒的机器油, 包括多氯化联二苯( 如果仍然在使用); 重金属残留物, 尤其砷,水银和铅;
来自引擎,引炸和辅助操作的被限制的空间瓦斯; 炸药.
对健康的影响通常是慢性累积的,除非是发生了重大的污染事件。通常情况下石棉、汞和其他重金属对健康的影响一般都是持久的。由于这些污染物被工人带入工人家庭患上同样的疾病,尽管这种影响并不是非常剧烈的。
在大多采矿工程中,机器、炸药和运输所产生的噪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C. 废物和废料
矿是许多废物的来源。大量的产生一些低毒性的废物。矿石的
辅助加工也会产生少量的危险废物,而且它们都需要特别的处理和安置。通常的废物包括: 从矿山表土;
采矿带来的脉石和废物; 矿石和矿泥处理产生的残渣;
辅助设施如工厂、实验室和居住区; 工厂和设备的废弃物;
化学药品的累积,如燃料或油类。
III. 管理方法及体系 A. 环境的管理方法
随着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进程,环境决议议程也随之进步,这也刺激了新的环境管理办法的产生,决策的进步和环境行为的变化,以此来改善工业环境的现状。 以下是采矿的环境管理方法: 分析方法: 企业的环境基准 成本效益分析 环境的审查 环境影响评估
全成本审计/总成本评估 初始环境评估 生态环境评估 风险评估
环境的工艺评估 基本影响评估
可以承受的发展指标 行为方法: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政策
环境的管理总质量 环境控制组织的说明 报告方法:
企业的环境报告 (公司) 部门环境的报告 (协会) 国家环境报告 (政府)
全成本审计(农业信贷局)是一个被用来定性、定量和分派正在进行的操作的,直接和间接环境成本的工具。它将帮助定性和定量产品的生产加工的三种类型的成本费用: 直接费用 (例如:资金和原料), 隐性费用 (例如:监测和报告的遵守), 以及临时成本(例如:公共关系和良好意愿)。
审核工作正被逐渐加强。一个关于采矿现状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审核,它将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适当性。它也能评估机构的环境执行表现并鼓励其不断的进步。有许多环境审核的类型,包括采矿点审核、设备审核、管理体系和遵守情况审核;还有在技术上方面的,如能源使用和污染释放。
交互传递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单向式信息报告而成为一种交互式的管理方法。因此,公司在每年的或一次性的环境报告都包含了全体的可被证实的环保执行情况。报告在改善公司全面的管理方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内部和外部的报告在本质上有相同的要求:谅解和平衡股东需求,评估问题和确定改革的机会,建立目标和计划。
由于可利用的环境手段多样化而导致关于它们的评估和应用产生了一些混乱,那么谁应该怎样使用它们呢?一位项目经理不可能是所有技术的专家,对他来说理性的管理应用是一个挑战。而且,当这些方法被与国家的标准和规则合并的时候,将发生它们是“政府”工具的误解, 而不是对企业的决策的一个帮助。环境的审核,生态的评估,风险评估,工业影响分析和最近的系统效能分析,因此环境管理体制被工业像对待一般程序一样缓慢下来。 一些管理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标准。ISO14001已经被采用。
许多采矿公司除了环境目标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特殊项目,包括: 职员的健康及安全项目;
必须对安全、风险低和大众关注的项目负责任; 清洁生产、环境控制效率和废弃物的最小限度的减少项目为达成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
比较长周期产品的工作原理, 包括将环境控制分类、产品安全和处理。
这种项目有时是特别的领域,为了要达成特定的环境政策目的,而被有责任公司独立地发展。然而,从观念上看这些项目应该被整合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环境管理系统里面。 B. 污染防治 /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为了提高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是产品和服务综合性和预防性的环境策略。
对于生产过程而言,这意谓节约原料和能源,去除有毒原料、减少有毒物和废物的排放;
对产品来说这意味着减少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负面影响,从它的原料取用到最终处理。
尽管有普遍的国际影响和明显的好处,清洁生产并没有与设备运转合为一体。作为一个观念它未能吸引自发的客户基础,而没有受到清洁生产服务供应商、捐款人和国际组织的支持。约束其发展的障碍包括:不适当的或矛盾的表现;对情况传播策略的支持不够;公司高级管理者缺乏对清洁生产的兴趣或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为清洁生产的投资限制了财政收入。 C. 环境管理体系
现在一个有效的计划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在现代技术和有效的管理下,历史上与采矿有关大多数的退化都是可以避免的,在环境成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采矿工作可以继续从事。
环境的管理是一个关于商业各方面环境要点的系统方法。采矿和其他的公司逐渐地认识到采用环境管理的好处,如果不能充分的处理环境风险问题,比如说意外事件,将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
的投资,还有市场的损失。首先在荷兰提出了环境管理系统的概念,,目前这一观念在世界许多地方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欧洲得到了坚定的贯彻。环境审核正在变成商业策略的一个重要部份同时也被政府所采用。 D. 环境的监测和审核 1. 监测
监测提供数据来做定期的评价来改进环境管理计划,如果有必要的话,来确定在所有采矿阶段的环保计划的最佳化。
监测数据告诉我们将会怎么样,环境的现状是什么,如何在这个层面着手进行操作。在工程实施之前,监测是获得环境质量信息的必要基础,还有定期地检查工程对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种类,土壤的化学污染和人类的健康方面的影响(在工作地点和在它之外,如果有必要的话)。
植物监测需要实际的操作和执行目前植物的基准参数。监测一定要依照一种正规的时间表做,使用标准的样品抽取和分析程序, 而且要由培训人员来操作。不能按照规定的话,监测项目的相当多费用可能由于错误的结果而徒劳。
记录一定要清楚以为后来的解释作基础, 尤其当统计分析使用时,或结果可能用来在法院示范时。监测结果应该被一个适当的专家解释并且作为资料传递给更高级的管理部门。
经过适当的监测,不良的环境影响能在早期阶段被发现并及时补救。 监测也适用于自然经济的损失和精确的原料确定,但一般对操作无效率贡献。
一个恰当的采矿业的环境监测项目应包含以下部分: 水质监测; 陆地监测;
空气和噪音监测; 工程监测和废物监测; 人类和社会监测; 生物监测;
监测项目将根据不同的位置提供气候、生态系统、土地使用、地质和社会的因素的差异性。监测项目应当确定采用哪个方法能够保证当地最好的环境状况。 2. 环境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一个紧密的管理环,它体现出公司怎样履行环境管理的总的观点,大致范围是改善和探索新方法。公众报告在一些国家中也变成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甚至对于一些小的循环生产也一样。
过去,大多数的公司把环境审核视为一个内部的结果保密的管理工具。最近,审核数据时常在各个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公开。 在1994-1995的年度审核中,澳洲的采矿公司公开了文件资料,其中包括:油和燃料的管理,咸湖水的管理,危险货物的运输规则以及复原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残渣处理。
公司环境报告包括环境政策、政策的实践和执行。他们提出内部的目标,一般都比政策严格, 并且还要讨论成绩之外的不足。环境评价报告能较好地鼓励并执行目前的工业方面的基准。公司的环评报告现在被为认为是改良环境性能的一个主要工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