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经济师》20lO年第l1期 果和某些产业存在某种市场的失败来解释为 什么要扶持战略产业或“幼稚产业”。 尽管结构性政策是日本等后起国家追赶 成功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各类应用性结构研究 安徽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孙冠群 摘要:本文从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 整和工业化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思路及主要 应用价值等几方面论述了安徽工业发展中的 中已经比较普遍地出现了由结构性政策研究 到功能性政策研究的趋向。所谓结构性政策 是指旨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倾斜式产业政 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 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优先发 展的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尔希曼提出了不平 策,如支柱产业政策、幼小产业扶持政策.等 等;而功能性政策则是面向所有行业而不存在 部门倾斜、旨在推动特定目标(如技术开发、缩 小地区差距、出口促进等)的政策。 北京大学刘伟等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 若干问题,对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有一 定的意义。 关键词:安徽工业发展工业化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16—02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近年来通过 “工业强省战略”和“融入长三角战略”,效仿东 部发展模式。全省低端的出口加工业迅速发 展。安徽省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 交通便利,正值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 上升、水电成本上升之际,恰是吸引省外资本 (包括外资)投入安徽省的大好时机。如何利 用这个机会调整安徽省工业结构,完善产业 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最终 将安徽省融入发达经济圈,成为本课题的研究 任务。如果不能有效抓住这次良机。错误实施 工业产业规划,会使安徽省工业化走上弯路, 影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上述目标。所以本研 究的目的意在为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建言建策。 一、工业化战略 1.从封闭与开放的关系看。传统工业化战 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 替代战略实行非常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20世纪50、6O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 用。但对经济发展收效甚微,弊端也愈益明显。 出口导向战略实行一种开放型经济制度.对商 品进口的限制相对较少,鼓励外国资本的输 入.把本地区的一切生产都纳入世界商品竞争 体系,以面向国际市场的需求来推动本身的_T- 业化进程,出口增长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 这种战略的例证。 2_从平衡与重点的关系看,传统发展战略 可分为“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 略”。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认为,落 后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在国民经 济的各部门大规模全面投资,建立一个工业化 体系,从而成为大推进理论的积极倡导者。纳 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实行 平衡增长战略。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 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 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必 须要有一种大推进的力量。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倡导把不平 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了“发 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赫尔希曼 一216一 衡增长的两务路径:其一,“短缺发展”;其二. “过剩发展”。赫尔希曼认为,根据“引致决策最 大化”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精心选择和优先发 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 业。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论指出:各国近代以来 的经济增长,常常取决于一些关键产业和部 门,这些产业和部门发展的直接、间接效果导 致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个部门降低了成本. 扩大了市场,增加利润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 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由此推动各个部门成 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增长极战略的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佩鲁 分析认为:首先,整个工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推 动力的产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效应和外 部性,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复 杂产业极,会强化经济活动,导致公共需求,并 出现相互关联。推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Terenzio Cozzi认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熊 彼特创新理论的应用,而熊彼特理论在资本主 义国家有用,但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从自身力量与区域联盟的关系看,传统 发展战略分为“技术本土化”战略和“区域一 体化”战略。“技术本土化”战略强调在技术上 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巴西、韩国和印度的 整体技术能力详细的分析发现,当地成功的企 业中大多数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即本国工业 竞争基础还未形成的阶段,就善于利用发达国 家相对成熟的技术,大量投资在学习新技能和 吸收新知识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 钱纳里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如结构转 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要素 对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过程具有实质性的不同,结构转变在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上比发达 国家突出得多。 产业发生学派中对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 的研究主要还是分析现象、揭示机理的研究。 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筱原三代平的 “二基准”等,有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发 展战略,有的是从部门间不同技术经济特征和 部门间关联机理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从一 般经济学原理进行研究。 日本的伊藤元重、小宫隆太郎等人在《产 业政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产业政策》中主 要是从技术开发和学习的规模收益递增原理、 一些部门具有外部性特点的学习、技术转移效 结构研究》,其主要贡献是比较综合全面地对 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假定产业 结构水平代表一国工业化程度的立论出发,通 过比较衡量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计算和 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但研究中仍 然是以钱纳里、库兹涅茨等人的多国模型为参 照,进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郭克莎著《中国:改革 着的经济增长与结构》,是将钱纳里的《工业化 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所运用方法在中国 的应用。此外,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 济研究所的李京文等人《中美日生产率比较》, 国家计委产业经济所通过计算各部门之间全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速度)差异对工业结构 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3O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 出的“雁行理论”。该理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 业应当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 相继更替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产 业转移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弗农提出的“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 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 展,产品技术密集度会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产 品生产的区际转移。20世纪90年代,产业转 移理论有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 与国际经济学以及企业战略理论的联系日益 紧密。在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础上, 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国际 化调整的有效方式。牛丸元认为雁行模式和 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 进化过程,其实质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卢 根鑫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 业转移,但没有触及国内区际产业转移问题。 一些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提到“产业区域转 移”的概念,但没有展开研究。汪斌、魏燕慎等 利用雁行理论分析了国家之间,特别是东亚国 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但没有分析一个国家内地 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近年来。陈建军、曹荣庆、 陈红儿、蒋文军分别涉及了产业转移动因、区 际产业转移模式、区际产业转移效应以及区际 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等问题。 三、工业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思路及主要 应用价值 安徽省在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力成本等 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低 于发达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中部地 区,增长水平也属中等。可以确定有一些因素 在制约安徽省发挥优势、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这(下转第218页) ●区域经济 发挥,甚而产业优势的发挥开辟途径。但忽略了资源优势与基础建设的 互动关系,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使得该省“要想富、先修路”仅仅限于一 种口号。进入新世纪后,由煤炭产业为主要贾献的财政收入为基础建设 《经济师)2010年第1l期 根据区位优势的分类,其他区位优势还包括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政 提供j,难得的资金保障和历史机遇。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效应的发挥, 促进了山西省改善其基础设施.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 优化提供了条件。同时,煤炭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也为政府财政 支付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提供了可能。 煤炭的产业优势,连结了山西省资源优势与基建优势的关联关系。 而全省基础建设的推进,也成为该省克服当下金融危机的一种途径。目 前,全省“三横三纵”公路网建设正在全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也取得初 步进展。 3.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 辐射作用。山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冶金、焦炭、电 力等行业。以煤为主导,电力、焦炭、钢铁为主要支柱行业的工业结构模 式,显著增强了该省经济增长的外部信赖性。这就意味着,山西省资源区 位优势一方面要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扩大资源型产业的下端制造 链条;另一方面,要发展为资源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和企业提供专业化、 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业,增加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 煤炭资源的区位优势,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上将发挥带动与辐射作 用。但是,近年来煤焦市场火爆,煤炭产业进入壁垒不高,致使低水平、作 坊式企业重复建设,导致产业转型和升级在资源投资热潮下未能如愿以 偿。因此,地方政府正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发挥政策、金融调节作用 以及技术安全监督作用,推动资源优势向其他产业优势的转化。唯有如 此,才能增强其内生经济的发展动力与活力。 4.合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条件。资源型 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可以说, 策优势等,其与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的关系不再赘述。以上分析的是,煤 炭资源优势与其他区位优势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作为主导性区位优 势,煤炭资源优势对其他区位优势的影响大于其他区位优势对煤炭资源 优势的影响。同时,这些区位优势的互动影响,形成了综合性的区位优 势。而这些优势的互动作用也在促使综合性区位优势不断强化。 五、结论和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产业协同理论和系统科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煤炭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需要一定程度的区位发展水平与之相适 应,而区位优势的形成,也需要煤炭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作为基础。煤炭 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系统之间是相互耦合、协调促进关系。两者相互协 调、互相推进,才能保证二者和谐健康地发展。 煤炭资源优势为促进区位优势的形成机理可分为收入效应、创汇效 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区域平衡发展效应等。 在市场经济下,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是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位置优越、资源丰 富。随着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一个地区对区位优势的准确 认识和把握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将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 经济优势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该研究结论的直接政策启示是,在山西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进程中,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应综合 考虑煤炭资源优势的全方位影响效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资源优势到产 业优势的转化。在政策导向上,应对资源优势到其他优势的转化过程,给 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而不是相反。其学术意义在于,在区域层面上验证了 主要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性,为区域经济学界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 新的视角 煤炭资源优势历史上曾对生态环境的优势造成了不利影响。当从另一个 视角来审视,’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也是山西整治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所 在。 参考文献: 1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一以湖南 省为例fl1.旅游学刊,2009,24(8) 2.董晓玲.挖掘区位优势,促进结构转型Ⅱ】.山西统计信息网,2007 3.余英,王锼.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IJ].2008 (作者单位:忻州市荣军医院 山西忻州034000) (责编:廉靖) 思路就是,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环境容量作为发展 经济的重要前提,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把环 境评估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而经济发展则难于脱离倚重 煤炭产业的现状。条件制约之下,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必将传导到生态 环境治理领域,为其发挥积极作用。 (二)煤炭资源优势与区位综合优势的机理作用 (上接第216页)些隐蔽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 寻找根本性的原因,便于制定针对性强、容易 操作的政策,解放安徽省压抑的生产力,推动 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以至地区经济实现跨 越。 究结论.分析产业结构的成因。本着解决产业 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 实现目标的方案。最后提供给政府相关产业 政策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系统地研究影 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来 6.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1.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5 为了对安徽省将来工业产业的规划和相 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作 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工业统计的数据了解 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存 验证;(2)分析产业结构成因的方法,以产业结 构历史性的变化,结合影响因素,寻找安徽省 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3)产业政策的制定依 据安徽省的省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研究 成果将主要应用在为将来省政府制定安徽省 7.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 变动fM1,上海三联书店,1993 8.李京文主编 走向世纪的中国经济fM】,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9.[日J,J、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 1988年中译本。国际文化出版社. 10.金碚冲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 在哪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历 史和有关影响因素讨论现在产业结构的成因。 通过分析省内外的经济环境和安徽省存在的 优势和劣势.针对安徽省存在的产业结构问 题,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就是,政 府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产业 政策。 研究的重点以及研究思路主要在于以下 两方面: 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纳里等合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 较研究IM】上海l三联书店,1989年中译本 2.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 共j M1l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中译 木 中国工业经济,2004(7) 11胡鞍钢,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 何明显下降.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6日. 12.安立仁.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 1952—2oo211].人文杂志,2003(6) 13.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Ⅱ】,财富 周刊,2004(4) l4.安妮・克鲁格废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 业【M1.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l5.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 1.影响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和根本原因的探究。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和 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历史 数据验证以上分析的结论。 2.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相关理 论、指标和统计数据,描述安徽省的工业产业 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1北京: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M1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合肥230001) 安徽 5 s・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fM】商务 印书馆.1985年中译本. (责编:国政) 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子课题的研 一21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