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因素比较分析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甏翼∞壤瓣 ■ ^冒■ - 瓣 的环境因素比较分新 朱云鹃杜鹏程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高新技术产 表1 苏、浙、皖三省2004年的GDP与人均GDP 江 苏 浙江 安徽 业因其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 高收益、外溢性等特点,在产业化的初期容易导致市场 “裂谷”而脆弱失败,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更加密切。环境因 素很多,本文出于从资料收集的难易程度考虑,选择苏、 浙、皖三省作为比较对象,从GDP水平、政府财力、市场 化程度、投资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安徽省高新 技术产业化提供决策依据。 一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以下同。 量小,人均收入低,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规模也就偏小。 据国家科技部统计,200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 总收入分别约占上海和山东的1/5,浙江的1/4,湖北的 1/2,工业增加值分别占江苏的1/7,上海和山东的1/4, 浙江和湖北的1/3。 二、政府财力 、苏、浙、皖三省的GDP水平 GDP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综合表现指标,一 般来说GDP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发达程度、市场容量大 小、增长动力强弱、投资吸引程度等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 关系。 大量资料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苏、浙、皖 三省的收入水平从1978年时的相差不大、甚至很接近发 大量研究表明,为减少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各国的一般经验是 依靠政府的扶持与支助,政府的直接投入是主要方式之 一展到今天的巨量之差,见表1。 2004年.江苏GDP为15403.16亿元.是安徽 4812.68亿元的3.2倍,浙江是安徽的约2.3倍;人均GDP 江苏是安徽的约2.7倍,浙江是安徽的约3.1倍。经济总 ,而直接投入的多少无疑取决于各地的财政实力。 2004年苏、浙、皖三省的财政收入依次为2216.41亿 元、1805亿元和520.7亿元,安徽只有江苏的23.5%,浙 表2苏、浙、皖三省历年财政收支比 地区 \\乒纷 指标\\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oO 2001 2002 2003 2004 年 0.86 1-35 1.27 年 0.74 1.21 1.24 年 1.17 1.47 1-37 年 1.08 1.38 1.37 年 1.08 1-36 1.40 年 0.902 1.34 1.53 年 0.77 1-36 1.54 年 0.76 1.41 1.56 年 0.81 1.40 1.64 年 0.87 1.29 1.70 安徽浙江江苏财政收支比(%) 财政收支比(%) 财政收支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的28.8%,实力相差十分明显。政府财力的差距不仅仅 表现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收支状况上,见表 2。 R&D研发投人的情况来看,2004年苏、浙、皖三省的 R&D经费支出依次为195亿元、95亿元和40.2亿元,占 财政收人的比例依次为:8.8%、5.3%、7.7%。安徽比浙江 的R&D经费投人比例要大的多.但是绝对投人量安徽与 江苏相差将近5倍,与浙江相差2倍,政府对高新技术的 直接支助力度明显要小得多 三、市场化程度 表2数据表明,安徽政府财政历年紧张,财政收支比 除了1994~1998年期间略有赢余外。其余年份都是严重 地人不敷出,最严重的1992年,财政收支比为0.74。而江 苏与浙江,财政收支比历年都大于1,即年年有余甚至节 余近半。 安徽的财政状况与江、浙比较有着实质的不同。财力 不足自然制约政府行为的发挥。比如直接投人的大小,以 市场化程度是一个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 可以选用国有产值比反映这一内涵。其中国企产值比重 越大,市场化程度越低,反之越高。 表3苏、浙、皖三省市场化程度(2003年) 市场化程度=1一国有产值/总产值 表3数据表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是浙江,为 86.89%,基本上已经完全市场化,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市 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其次是江苏,为81.03%,比 之浙江略低一些,但其市场作用依然很强;安徽只有 44.87%,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正好倒过 来,是政府调节为主,市场调节居次。安徽的国有企业相 当一部分尚未改制,以国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 程与以民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对调节资源配 置的“两只手”的要求自然各有不同,江、浙两省的高新技 术企业是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不依赖政府的作用,而安 徽的情况是,不仅需要而且基本上是依赖政府的扶持。 四、企业氛围 表4苏、浙、皖三省万人拥有企业数(2000—2004年) 慢,5年期间,仅增长了大约17%,而同时期,江苏增长了 46%,浙江增长了109%。2004年,安徽万人拥有企业数 为O.69,江苏是3.65,浙江是6.76,安徽仅为江、浙两省的 18.9%和10.2%。 与江浙两省相比,安徽缺乏企业发展氛围,产业集群 效应低,企业交易成本高。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无疑会 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影响更大。 反映企业氛围的指标可以有多种,企业密集程度即 例如。安徽省内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仍然是 通过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 开发区本身缺乏聚集效应;安徽省除了汽车及零部件产 业的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有一定的关联度外,其它大部 分产业尚未形成这种关联效应。 五、投资水平 万人拥有企业数是其中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的一 个,见表4。 从观察数据时期看,安徽的万人拥有企业数增长缓 投资的数额越大,企业家可影响和操纵的资本就越 多,投资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 险投资对接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趋势。” 表5 苏、浙、皖三省的投资总量 (单位:亿元) 安徽江苏 803.97 893.37 1074.46 1418.69 1935.3 6557.1 2569.97 2823.20 3450.12 5233.00 浙江 2349.95 2834.94 3477.47 4740.27 578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十一五”时期是铜陵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于打造“中国生 态山水铜都”.走出一条扩展、扶植、植入并举的“产业强市”新模式,即扩展 以铜精深加工为龙头的特色产业层次、扶植电子基础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 植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装备制造、物流等新兴产业,优化工业布局,打造 “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铜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把铜陵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方向上,总的思路是在提升铜陵传统产业层次的同时,更加注重 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突出提升铜陵传统产业的发展层次。优先把铜产业 作为铜陵市的核心产业,在稳定铜冶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高精度铜板带 为主的铜材深加工及以铜材为消费元素的铜基电子材料生产,进一步发挥 铜陵特色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继续发展五大 接续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以顺应国内外重化工 业和整装设备制造业转移的趋势。 在区域布局上,总的思路是坚持以沿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轴线进行产 业布局,形成铜陵特色的工业经济带。其中,城市核心区“退二进三”,建成金 融、商贸、娱乐区.实现产业与人居的和谐:东段的市经济开发区及西湖、顺 安、钟鸣突出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有铜陵特色的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 万 业,加快与芜马铜城市群实行对接;西南段的大通、天门依山傍水,旅游资源 兀 较为丰富,应树立皖南意识,突出发展旅游、商贸、娱乐休闲业,进一步利用 “九华山头天门”、“黄山北大门”的优势。 在发展模式上,总的思路是植入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经济、生态良性 发展,打造“中国生态山水铜都”。虽然铜陵市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不可否认,全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 严峻。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以“减量化、再利 用、再循环”为原则,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 打造“中国生态山水铜都”的根本出路。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首先,以提升特色产业层次和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将战略重点转移到 提升现有优势主导产业层次及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上来,形成新的 产业体系。一是铜产业要在重点抓好高精度铜板带等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寻 求新的产业延伸项目,形成和完善产业链,力争把铜陵建成全国重要的铜产 品制造中心。电子基础材料产业要重点抓好抗电晕电磁线等重大项目,力争 把铜陵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电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抓住国际 上取消纺织品出口限额的机遇.大力发展纺织业,全面提高麻纺产品质量和 2000~2004年,总投资的增长情况是,安徽增长了 比较结果。归纳全部经济环境比较的成果,企业发展环境 优劣的评价结论是:从总量上看,江苏第一,浙江第二、安 徽最后;从质量上看,浙江第一、江苏第二、安徽最后;无 论是质量比较还是总量比较,安徽的环境水平与江、浙比 2.4l倍,江苏增长了2.55倍,浙江增长了2.46倍,可以 看出近年来江苏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从投资总量分 析.2004年安徽投资总额是江苏的29.5%、浙江的 33.5%,比之2000年,分别下降了1.77和0.7个百分点, 说明2000年以来安徽的投资水平明显滞后于江苏和浙 江.差距有所增大.安徽的投资总量与江、浙比较实力悬 殊。 较,相差很大甚至有着实质上的不同。因此,可以基本肯 定的是.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环 境。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限于篇幅.本文仅提供了苏、浙、皖三省部分指标的 责任编辑:刘赞扬 24 20o6年第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