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图像的传播形态及场域研究

来源:九壹网
理论探索CHINA PUBLISHING JOURNAL中国出版图像的传播形态及场域研究

文/韩丛耀

[摘 要] 图像传播研究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意义”的研究,图像的意义或明确或模糊,或为人所知或发生于意识之外。图像的意义与它的生成形态有关,解读图像的意义,应该循着人们的视觉思维规律,有序的描述、分析和阐释图像,尤其是对图像产生意义的三个场域着力,不可缺项。图像传播研究是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有一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方法论工具。[关键词] 图像传播 形态 场域 阐释 意义

重视图像及图像传播的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界近几年来新的研究领域里的基本课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这种重视本身或许是当代图像取得重要性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人们把这个领域的焦点称为视觉文化。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观念,但文化的核心内容却极为简单,即:关注社会或团体成员间意义的交换和生产。意义的交换和生产恰是传播学研究的主题,传播的二大学派:过程学派和分析学派中,过程学派主要关注意义的交换,而分析学派主要关注意义的生产。人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传播的结果,传播是文化的前提。当代图景社会的特征即为文化的传播化、传播的文化化。所以说,意义是文化和传播在不同语境下的同一指向,意义是图像文化流变的焦点。

图像传播研究的基本学术取向。图1为吉莉恩・萝丝描述的图像三种形态的示意,[1]这里有所修改。

图1 图像构成的三种形态

一、图像的三种形态

图像或图像传播的研究是一种关于意义的研究,图像的意义或明确或模糊,或为人所知或发生于意识之外。

对于图像意义的诠释,有三个场域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在详细论述场域之前,先认识一下图像的三种形态,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把握三种图像形态,对于了解图像是非常有益的,也是

1.技术性形态

有人把图像技术定义为“设计成供人注视,或美化自然视像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机制”(不论是图画、电影、电视或网络)。我们认为研究图像、研究图像的意义首先要关注生产图像的技术。如果不从技术性的角度考察图像,对图像的所谓研究一定是极其肤浅的;脱离图像技术的图像研究或关于图像意义的阐释,一定是一种游离于图像主体的话语构建,隐藏着过度阐释的危险。

2014年11月下

《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11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中国出版2.构成性形态

理论探索1.图像描述

图像描述也称为前图像学描述,即图像与物体的辨认。[4]潘诺夫斯基认为,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图像进行前肖像学描述,这种仅仅限于研究各种母题,通过对图像作者呈现出的线条、色彩、影调等的再现来分析构成的对象或事件的母题世界。这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因为依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就可以顺利进行,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因为个人的经验再丰富,面对万千变化的母题世界,也还是显得有许多无知;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多,面对现实的物象世界也会显得很苍白。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用我们掌握的确凿的专业知识和辨证的历史观来对母题世界进行描述。“当我们认为我们完全是根据实践经验鉴别各个母题时,实际上,我们是用这种观点——来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这样做,就把我们的实际经验隶属于一个也可以称为风格历史的正确原则了。”[5]

2.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也称为图像学分析,即图像象征的确认。[6]

图像学分析是指对各种文化传统中传承下来的特殊的题材和概念的掌握为先决条件的,而不管它是正史还是野史,是文字书面资料还是民间口口相传。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分析是指研究形象、故事甚至是寓言的,但它不是研究母题与前提(presupposes)的。因此作为图像的作者必须熟悉这些历史上的东西,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都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去表现。“澳洲丛林居民不可能认识《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的主题,对他来说,这幅画仅仅是表达了一次兴奋的午餐聚会。要理解这幅绘画的图像学含义,他就必须熟悉《福音书》的内容。当我们遇到一些再现了只有一般‘有教养的人’偶然知道的历史和神话题材的作品,而不是有关《圣经》的故事或场面时,我们都要变成澳洲的丛林居民了。”[7]当然,也不是说,我们掌握了充分可靠的材料,就一定能够正确无误的分析图像,正如风格历史对我们的实际经验修正一样,这种传统的知识和文字资料也需要用典型的历史加以修正。

3.图像诠释

图像诠释也称图像解释学的阐释,即图像的文化根源的解释。[8]我们也可以直接译为图像的诠释,这

图像制造过程中,人们必须利用一些形式上的策划,如内容、线条、颜色以及空间配置等。这些策划中某些特定形式经常联袂出现,所以,有着图像视觉素养的人就可以借着特殊的构成性来定义一些图像。因此,图像研究中对图像的作者要给予尽可能翔实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建构图像的手段、他们的图像视觉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3.社会性形态

这是一个过于简略的词汇。一般用它来指围绕在图像周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建制等范畴,唯有透过这些范畴,图像才能被观看和使用。因此,图像研究应对图像的社会形态给予充分的关注,尤其在图像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各种关系的交互呈现。

划分图像的三种形态有些类似于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传播数学模式》的作者香农(ClaudeShannon)和韦佛(WarrenWeaver)将传播研究的问题划分为三个层面。[2]①技术层面:探讨如何精确地传递传播符号。这就如同图像的技术性形态。②语意层面:探讨传输符号如何传达出精确的原意。如同图像的构成形态。图像使用造型符号,如色彩、线条等,构成画面整体的图像符号,从而形成传播的语意。③效果层面:探讨接收后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影响预期的行为,如同图像传播的社会效果讨论,这也正是图像产生的意义讨论。虽然它的简单线性和强调过程的性质招致了许多的批评,不过它的简约性也引发了许多的后续发展。

二、图像的三层阐释

面对一幅图像,要想阐释出图像所蕴涵和所能象征的意义,要在描述、分析和诠释三个层次上进行阐释,这是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区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阐释图像的方法。图2所示为陈怀恩对潘诺夫斯基三个层次阐释活动的示意。[3]

图2 图像诠释的三个层次种诠释被潘诺夫斯基称之为圣像学的诠释。这不是对

12

《中国出版》2014年11月下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理特定的题材的运用和概念的表达,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知识、文字资料的梳理,而是对图像做出一种既具有专业学养又具有普适的分析性话语。“我们希望掌握使我们对母题作出选择和表现的,构成形象、故事和寓言的创作和解释的,甚至为形式的安排和技术过程赋予了含义的那些基本原则”,[9]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使图像的诠释能够与图像内容所要表达的相吻合。

然而,任何一种诠释都难免会有主观性的、个人化的观点,再加上资料的受限,造成诠释的话语偏移是肯定的,因此,需要加以控制和修正,虽然这种方法不可能杜绝诠释的偏移,但至少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对图像的意义进行解读的时候,潘诺夫斯基制定出相关原则,给了一个基本路径,以此为开端我们可以迅速看清事实、意义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这条原则不仅突出和解释了视觉活动及其理性意义,也决定了视觉活动所采取的形式。”[10]当然,这些诠释的步骤和修正的原则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尤其是以《圣经》为绘画题材的宗教画类、寓意画类的图像诠释非常有效,能够取得良好的话语效果,可是一旦将这种手段和原则应用于其他图像作品,比如说中国的山水画、当代西方绘画和其他类型的图像作品,总是不能即刻显示出它的话语能力,因为其他类型的图例中,总会有潘氏归类中的缺项。再者,图像的视觉语言既紧紧依附使用族群的社会建构,也会因历史的变化和质料的使用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潘氏的图像学描述方法、图像学诠释方法和修正的原则仍不失为一种对图像意义的总体把握。

论探索CHINA PUBLISHING JOURNAL中国出版的环境条件则可能影响图像再现的效果。制作图像时所用的技术决定了图像的形式、意义和效果。显而易见,图像技术关系着图像的外观,并且因而干涉了图像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可能受到的对待。就研究而言,了解图像生产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是重要的。在图像研究中应该十分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重视考察图像的制作技术。

图像的效果有一部分来自于显而易见的自发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会因技术而实现。例如石印技术印制的图像就要比木刻技术来得真切,新闻照片的真实性要归功于摄影技术。在图像研究中,既要仔细地考察视觉图像制作过程中明显的技术效果,也要注意到有些效果根本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制作图像的第二个形态与其构成相关。有些学者论证图像的生产制作条件支配着构成,在与图像类别(类别是特定图像的归类)相关的层面上,这些论证最为有效。有的图像符合一个类别,但同时它又和其他类别的图像有关联;明确这一点,让我们能够解释这份内容丰富的图像资料的众多面向。

制作图像的第三个形态被称为社会的。同样,有许多专家、学者坚称社会的形态才是了解视觉图像最重要的因素;还有些人辩称唯镶嵌着文化生产的经济过程形塑了视觉想象。我们谨慎同意这些观点,并运用此观点分析图像,我们知道必须对生产图像年代的经济过程有多方面的了解。然而,我们也清楚,过分强调广泛生产系统对图像意义重要性的影响,有时候又会忽略了图像自身的特性与细节。

应该承认社会形态对图像制作有核心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较为精细的分析方法,既关注特定的图像出版展示机构和图像作品,也注重当时图像出版业和展示机构的整体运作情况。

2.图像自身的场域

图像意义的第二个场域是图像自身的构成技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图像都有形式上的组成部分。有些部分的来源乃是制造、再生产或展示图像的技术。图像自身构成的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图像构成学。

有人认为构成对图像自身效果最为重要,图像构成的形式促成了人们观看图像的方式。对图像场域构成形态的研究,在说明图像的观看方式上有相当的说服力。而这类说明却会拒绝借助参考图像制作条件来解释观看方式。因此,必须小心对待。

三、图像的三个场域

结合以上论述的图像的三种构成形态和诠释图像意义的三个层次,我们将图像产生意义的三个场域以简洁明晰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11]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意义为什么来自于图像的这三类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形态都可在三类场域中发现,所以场域间的区隔也就不是很明确的了。这里我们要强调,意义不但需要从信息中了解,更需要从文化中理解。

1.图像制作的场域

所有的图像再现都以某种方式制造,其生产制作

2014年11月下

《中国出版》CHINA PUBLISHING JOURNAL13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中国出版理论探索图像元素形式上的安排支配着观众如何看图像,但这并非唯一的支配因素。在此之外,个别观者在图像里不一定只看到图像作者给出的东西,他还可以通过图像提供的一些冗余信息,读到一些特别的东西,所以说观众有自己的图像诠释。为此,在图像传播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对当时的图像观众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与传播场域首位相关的是图像的社会性构成。社会性的形态可能是了解图像收视最重要的形态。某种程度上,这是不同社会惯例的问题,不同的社会惯例在特定场域组成对特定图像的观看。人们通常以特定方式处理视觉图像,而处理惯例也随着场域和图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传播场域第二个相关的是图像的社会形态。图像传播研究应该关注观看者的社会认同、不同观众如何以差异方式诠释特定视觉图像、观者互异的社会认同差异来源等。

图像的其他组成部分取决于社会的惯例。例如有些图像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制作给特定的杂志使用,因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看起来的样子。这在某些画刊类的出版物上反映的特别清楚。我们知道,有人争辩图像有自己的效果,而效果超出图像制作(和传播)的种种限制。例如有些人就说摄影图像的特殊性质让我们用特定方式了解之所使用的技术,反之则不然;或者说,那些特殊性质形塑了图像的社会形态,反之亦不然。

3.图像传播的场域

图像的读者可能认同或不认同专家、学者为他们所作的关于图像的诠释,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提出自己的诠释。读者以某种方式接受或拒绝才是图像意义和效果最终制造的场域,这也是图像的传播场域。在这个场域,因为读者是图像的观众,图像读者也像所有观众一样,带有自己观看的方式和其他种类的知识。约翰・费斯克就认为这才是制作图像意义最重要的地点,他还用收视这个词指称,视觉图像的意义由处在特定情况下观众的重新议定或拒绝来决定。

用以制造和展示图像的技术,会控制观众的反应。这是一个要细细思量的问题。例如在电视上看某部电影,跟在大电影院用3D眼镜看,会有一样的视觉感受吗?观看图像的原作和文字图书中的插图感受会相同吗?在某个层次上,人们很清楚这些都是技术问题,比如图像的尺寸、成色、质地等。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却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脉络下,图像如何被不同的方式注视。你在人流如织的闹市街头翻阅一本关于古代图像画册,和你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仔细观看原件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说的是,图像传播的场域即图像的收视地点对意义和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图像有三种形态:技术性的、构成性的和社会性的,这三种不同的面向提供了我们研究图像的不同视角,进而得出不同结论。分析图像的技术性、构成性和社会性问题是图像传播研究的基础。

图像的意义场域包括了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无论是哪个场域,我们都应该从技术性的、构成性的和社会性的三个层面或形态去考察图像,对图像“意义”的阐释要循着描述、分析和诠释三个层次进行。这是图像传播研究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方法论工具。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1]吉莉恩・萝丝.视觉研究导论——影像的思考[M].王国强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2]JohnFiske.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M].张锦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20[3]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281[4]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5]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2[6]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7]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3[8]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M].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9]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6[10]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11]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14

《中国出版》2014年11月下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