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材解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均”“叠”等5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嫩”“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语句。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交流: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你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
总结:叶圣陶先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把观察爬山虎的发现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
二、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1.提问: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和屋顶上)
2.追问:再读读第1自然段的两个句子,想想叶圣陶先生是在哪些地方发现爬山虎的。
预设1:学校操场北边的墙上。
预设2:小院的西墙和房顶上。
3.点拨:“北边”和“西墙”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能不能删去?
预设:不能删除,因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说明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
总结:是啊,这两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准确的表达,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板书“表达:准确 观察:细致”)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追问:这两句话从整体上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长得很茂盛)
(1)引导一:说说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满是”和“一大片”这两个词语。
(2)引导二: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脑海中想象到了什么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设计意图:品味叶圣陶先生朴素的语言,感受作者准确的表达和细致的观察,进而引发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一片片茂盛的爬山虎似乎近在眼前。】
三、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没有起风时叶子的形态。
2.细读叶子形态的语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1)交流:没有风的时候叶子是怎样的?(出示语句)
预设1:叶子的颜色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预设2:叶尖一顺儿朝下。
预设3:叶子在墙上铺得很均匀。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舒服”的意思。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那一尘不染的绿色十分清新,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
(3)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爬山虎的叶尖有什么特点,感受它们全部都是朝下的,体会事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就叫做“一顺儿”。
(4)引导学生抓住“均匀”一词体会爬山虎在墙上平铺的形态。让学生说一说对“均匀”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均匀”是指叶子在墙上分布平均,间距相等,而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是对 “均匀地铺”的进一步说明。
3.再读第2自然段,勾画出描写起风时叶子形态的相关语句。
(1)对比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出示语句,对比朗读,感受风拂过时叶子漾起波纹的动态美。
①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②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摇晃起来,好看得很。
(2)引导学生抓住“拂”感受微风的轻柔,抓住“漾”感受叶子在风中轻轻地颤动。
小结: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将叶子的形态描写得如此准确生动。(板书“表达:准确、生动”)
4.讨论: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如此准确?
预设1:因为作者认真观察。
预设2:因为作者喜欢爬山虎,所以才愿意反复去看。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小结:通过体会文章中生动准确的表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5.对比叶子的不同形态,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作者能把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如此准确,你认为作者是观察了一次,还是很多次?
预设:我认为作者观察了很多次。因为只有反反复复地观察,才能发现这么多秘密。
追问: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了很多次。
预设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后叶子长大变成嫩绿的。
预设2:无风时叶子均匀平铺在墙上,起风时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
总结:从“不几天”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叶子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连续的观察。(板书“观察:连续”)
【设计意图: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及叶子颜色、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持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四、自主探究爬山虎脚的特点及攀爬的过程,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第3~5自然段,用“______”画出作者观察细致的句子,用“○”画出重点词语;想一想勾画的原因。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1.画一画。交流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及颜色。教师先出示爬山虎的茎和叶柄的简笔
画,帮助学生了解“茎”“柄”指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再让学生画出爬山虎的脚,厘清茎、柄、叶的关系,加深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个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的理解。
2.做一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表演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感受“巴”“紧贴”“一脚一脚”等词语的含义,并感受作者准确的表达。
3.读一读。出示文章中的两处比喻句。(1)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4.想一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但观察得很仔细,还进行了连续观察。从“逐渐”一词,了解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回顾前文,让学生找一找类似的句子。
五、学习资料袋,迁移观察方法
1.了解两种观察记录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形式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需要进行连续的观察,抓住事物最显著的变化进行记录。)
2.了解两种观察记录的不同点。(通过对比发现两份观察记录有各自的特点:图文结合让记录更加生动形象;做表格让事物变化的过程更加直观。)
六、布置观察任务,开展观察活动
1.布置“种豆芽”的班级活动,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种的豆芽进行连续观察。
2.回顾三年级上册五单元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及《爬山虎的脚》三篇课文中多感官观察的方法,尝试用这种方法观察豆芽。
3.选择一种观察记录的形式,记下豆芽的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