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班韵律活动“有趣的机器人”

来源:九壹网
中班韵律活动“有趣的机器人”

作者:巫蓉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1年第12期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音乐是儿童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是最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幼儿园音乐活动富有游戏化,是幼儿获得音乐素养、激发音乐创造潜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实现艺术领域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的必然追求。因此,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中班幼儿具有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在表演游戏及民间游戏中,幼儿对模仿机器人和木偶表演颇感兴趣,并产生一种新奇感、刺激感和满足感。同时,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行为上常常较为好动,缺乏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模仿机器人或木偶表演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行为控制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趣味是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因此,教师设计并创编了本次韵律活动,旨在顺应中班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深化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内涵,进而不断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丰富其审美情趣。

活动目标:

与其他领域教学活动相比,韵律活动的目标设计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我们从衡量目标定位的三个指标(三维目标的完整性、学科个性化目标的突显性、音乐发展目标的可操作性)出发,制订了本次活动的发展目标:

1.感受音乐的断顿特点,表现“遥控人”与“机器人”协同动作的谐趣,学习听音乐信号玩游戏;

2.能借助情境语言和“遥控人”的体态及手势变化,合拍进行协作动作,并创编机器人断电出现故障时的静止造型;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想象和创造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乐曲欢快、断顿的特点,在音乐情境中体验机器人“痉挛式”的表演风格。 活动难点:“遥控人”和“机器人”能合拍协作动作,并从“两两结伴”的小协作到“一对群体”的大协作。 活动准备:

1.幼儿观看过遥控机器人、牵线木偶表演,并对遥控机器人、牵线木偶的动态有初步了解,同时有过模仿镜面动作的经验;

2.感受过乐曲《钟表店》的主旋律A段,学习过牵线木偶和跳舞的动作; 3.音乐《钟表店》,机器人、牵线木偶、魔法棒、礼帽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认知挑战的兴趣

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照镜子、看“遥控人”的手势指令,与“机器人”协作游戏。

1.播放音乐,导入机器人舞蹈

教师:(鼓励)听说你们表演的机器人舞蹈超难,谁能用一个简单的动作表示机器人跳舞的样子?一起来做做看吧!

教师边哼唱旋律边观察幼儿的动作,以备选取有特点的范例。 有的幼儿将双臂摆出前后伸直的造型。

教师:(摸一摸,推一推)哦,这个“机器人”的双臂伸得直直的,动作硬邦邦的。 有的幼儿将双肘、双膝交替弯曲,头部向前后有节律地摆动。

教师:(夸大动作模仿)哇,这个“机器人”的动作一顿一顿的,好有动感! 有的幼儿将四肢绷紧,双腿交替向前挪步。

教师:(惊讶)原来机器人是这样走路的,一走一顿,腿部直挺挺的。大家都来学一学!

2.两两结伴,照镜子协作动作

教师:(鼓掌)谢谢可爱的“机器人”分享了这么滑稽、好玩的舞蹈!那么,机器人除了会单个跳舞,还会怎么表演呢? 幼儿:两个人一起跳。

教师:(设疑)是跳一样的动作吗?

幼儿:每个人想一个不一样的动作,然后一起跳。

教师:(征询)你的意思是比谁的动作最好看、最有意思吗? 幼儿点头表示认可。

教师:(再设疑)那有没有办法让两个人跳同样的动作也有意思呢? 幼儿: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学做相同的动作。 教师:(将计就计)是像猴子学样呢,还是像照镜子? 幼儿:(做茫然状)都可以吧!

教师:(补充提示)是先后做,還是大家同时做? 幼儿:(果断)同时做。

教师:(赞赏)好注意!那就是两个机器人玩照镜子游戏喽!现在请大家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协作玩这个游戏吧!大家可以相互商量一下,谁当照镜子的人做动作,谁当镜子里的人学动作。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玩吧!

教师播放两遍A段音乐,幼儿两两结伴玩照镜子游戏。音乐重复播放处,教师提示幼儿互换角色,轮流游戏。 3.学习手势指令,协同游戏

教师:(神秘)“遥控人”(示意教师自己)要和“机器人”(示意全体幼儿)玩更高级的游戏了,“遥控人”的一个手势表示指挥“机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遥控人”有哪些手势指令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遥控人”单(双)手指形向上手势→“机器人”单(双)臂向上动作; “遥控人”单(双)手指形向下手势→“机器人”单(双)臂向下动作; “遥控人”双手指形上下交替手势→“机器人”双臂上下交替动作; “遥控人”单手拳形上下手势→“机器人”单腿上下动作; “遥控人”双手拳形上下交替手势→“机器人”双腿上下交替动作; “遥控人”双手掌形左右手势→“机器人”身体左右摇摆动作; ……

幼儿专注地观察教师的手势变化,依次尝试做出被遥控的动作。

教师:(肯定)哇,“机器人”们真聪明,都能看懂“遥控人”的手势指令。现在,让我们一直来跟着音乐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吧!

教师播放A段乐曲。“机器人”观察“遥控人”的手势变化,跟随音乐协作动作。

【解读与评析】“遥控人”和“机器人”能否合拍地协作动作,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也是幼儿在活动中觉得是否“有意思”的关键所在。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对活动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十分细腻,在表现机器人跳舞样子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致,在设疑、征询、再设疑、将计就计中引导幼儿得出“照镜子式”协同动作的结论,幼儿从“两两结伴”的小协作到“一对群体”的大协作,不断获得新的认知挑战。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有意思”的状态。

(二)随乐创编动作,感受自我调控的乐趣

该环节为本次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境随乐创编机器人断电出现故障的动作造型。

教师:音乐“颤颤巍巍”地停了,机器人也断电了。断了电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做一做。

教师哼唱C段音乐,幼儿随音尝试做机器人断电瘫痪的动作。部分幼儿在音乐停止后还在不断变换动作。

教师:(提示)断电的机器人还会动吗?我们来查看一下哪个“机器人”是真的瘫痪了。 教师巡视和观察幼儿的动作,并对幼儿的创意造型进行反馈。

教师:这个“机器人”的一条腿失灵了,单腿站着,一动不动。那个“机器人”是蹲着的,它的膝盖坏了。哇,这个“机器人”故障得最厉害,头和胳膊都动不了了……

幼儿积极展示机器人瘫痪的动作,尽量保持静止不动,希望自己的造型能够被教师发现和认可,并得到表扬,内心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教师:(赞赏)“机器人”们瘫痪的动作都超级可爱!现在,我来修理一下“机器人”,让大家都恢复自由吧!

教师挥动魔法棒,以示“机器人”恢复活动。

【解读与评析】幼儿自由创编机器人静止造型,教师及时进行巡视和观察,有选择地给予言语反馈,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表现舞台,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幼儿自我调控的乐趣既来自可感知的音乐信号,更来自同伴夸张、幽默的高级榜样示范效应。教师赏识性地亲近幼儿的创意造型,極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审美情趣,给幼儿增添了成功的喜悦。

(三)完整游戏,升华审美情趣

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升级版机器人动作,跟随乐曲完整游戏。

1.创编升级版机器人动作,自由表演

教师:(惊喜)升级版的机器人恢复了新生,原来它们是一群憨态可掬的动物机器人。大家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教师做飞鸟状,脚踏太空步。幼儿积极思考,并自动效仿。 幼1:愤怒的小鸟机器人。 幼2:像太空鸟。

教师:你们想要做什么动物机器人呢?想一想,变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样子吧!1、2、3,变变变——

有的幼儿变成了鸭子状。 教师:哇,变出了一只木头鸭。 有的幼儿变成了小猫状。 教师:哈哈,机器猫也来了! 有的幼儿变成了小猴状。 教师:哇,还有霹雳猴呢!

教师:(再现A段乐曲)听,音乐响起来了,升级版机器人专场舞蹈开始啦! 幼儿在乐曲声中自由做动作,“木头鸭”在嘎嘎叫,“机器猫”在擦玻璃,“霹雳猴”在扭屁股,等等。

2.跟随音乐,完成游戏

教师:带上可爱的动物“机器人”,我们和“遥控人”来玩一个升级版的遥控机器人游戏吧! 教师播放完整音乐。一名幼儿头戴礼帽、手持魔法棒,扮演遥控人。教师与其他幼儿扮演机器人,跟随音乐完成游戏。

【解读与评析】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给常见的动物赋予特殊的命名,创设太空鸟、木头鸭、机器猫、霹雳猴等升级版机器人舞蹈的情境,为幼儿的韵律表演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幼儿从狭义的机器人动作模仿扩大到范围更广的“痉挛式”表演风格,不断深化自己的审美体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升华审美情趣。

附:“有趣的机器人”游戏动作与玩法设计(音乐《钟表店》)

A段:“遥控人”与“机器人”跟随音乐协同动作,分别做遥控指挥与被遥控的呼应动作。 B段:“机器人”跟随欢快的音乐合拍,自由舞蹈。

C段:“机器人”在乐曲末句的颤音中断电瘫痪,摆出各种静止造型。 间奏:“遥控人”在上发条声中挥动魔法棒,重启断电的“机器人”。

A段再现:“机器人”恢复原型(动物木偶形象),自由动作,在看数字结对找朋友中将游戏推向高潮。

尾声:“遥控人”与“机器人”回到太空,游戏在回荡的钟声中结束。 活动反思:

在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认知挑战很大程度上与活动是否“有意思”相关联。无论活动难度过低还是过高,都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音乐活动大多有以下特点:活动素材要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音乐表现形式要高于幼儿的生活和已有经验。本次韵律活动“有趣的机器人”就是幼儿觉得“有意思”的一个范例。活动中,幼儿从最初模仿机器人“硬邦邦”“直挺挺”地走路、跳舞并觉得“有意思”,到觉得机器人单个跳舞还“不够有意思”,进而在师幼互动中将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想象成机器人,做出控制和被控制的动作,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这里的“意思”(兴趣)一方面来自幼儿对想象、夸张和幽默体验的向往,另一方面源自幼儿与同伴协作动作时迅速、准确地做出应变所带来的挑战刺激。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随着音乐的节奏变换,幼儿比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教师能否让幼儿的情绪始终保持在舒适、适度兴奋的状态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能否实现自我调控的效能感。在“有趣的机器人”韵律游戏中,当淘气的“机器人”被外面世界的精彩所吸引,忘我地舞动玩耍时,伴随着音乐颤音(断电信号)的出现,“机器人”立即保持静止造型不动。同时,“遥控人”开始巡视断电造型中的“机器人”,对不同的“机器人”进行言语反馈,并做出惊讶式的表情。此时,“机器人”不但为自己的创意造型得到了“遥控人”的认可而感到高兴,充满成就感,而且陶醉在自己有能力迅速控制自身行为的愉悦状态中。这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过程中师幼互动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幼儿园音乐活动富有游戏化,主要是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为精致化的音乐审美经验,从而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使艺术活动不再成为生活的象牙塔。在“有趣的机器人”韵律活动中,幼儿创编“痉挛式”的机器猫、太空鸟、霹雳猴动作,就源自他们在生活中喜闻乐

见的动画元素,经过形象思维加工提炼而成。当“机器人”呈现出夸张的姿态、新奇的韵律、丰富的神情时,充分体现了幼儿由内而发的审美情趣,这是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升华,它源自幼儿从原有经验向审美经验的发展、提升和深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