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习俗
乌鲁木齐城市风貌
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的汇集之地,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广融博汇,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象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诗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乌鲁木齐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人
文景观,独特的服饰和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尔肯弹唱等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构成了乌鲁木齐五光十色的奇特风采,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颇具吸引力。[7] 乌鲁木齐方言: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市民大多都讲普通话。 资源潜力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以上,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山区有繁茂的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300余种。光、热和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这些自然资源,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乌鲁木齐独特习俗姑娘追
乌鲁木齐风貌
克拉玛依油田
黄桥酥饼
制作原料
原料:精白面粉三斤一两四钱,面肥一小块,碱一钱六分,清水四两半,沸水一斤二两,熟猪油一两,料糖少许,熟火腿丁(一分见方)一两,白糖一钱,猪板油二两,芝麻一钱半,香油一钱半料酒二分。
做法
⑴ 把锅烧热,将熟火腿丁,白糖,料酒下锅炒,待糖溶化渗入火腿时盛起备用。猪板油剁成碎泥备用。
⑵ 将面粉二斤半倒在盆内,扒一小窝,倒入冷水三两四,,再立即倒入沸水八两半,快速拌匀成雪花状的小片,倒在案板上晾至温热,再在案板上揣揉至面团发光,稍晾,在未冷透前加入面肥,和起来用劲揣揉成厚寸许的圆形,从四面向里折叠成方团,再揣开,折起,如此共七次,使面肥均匀地掺入面内。然后放入钵内盖上发酵。发酵时间约四小时(夏短冬长),切开面团见断面有许多小孔即成面肥。
⑶ 面粉一两加熟猪油拌匀成酥面,再把面粉六两四倒入盆内,扒一小洞,倒入冷水一两,再倒入沸水三两,揣成面团,连同面肥一起
入盆,同时倒入化开的碱水,用劲揉揣使之完全混合均匀时,揪成四钱四分的面剂。
⑷ 将面剂压成一寸半的薄饼,中央放酥面一钱三分包起,再用擀面杖擀成一寸宽,六七寸长的条(擀时要一边厚一边薄),随即卷起(成螺丝形)。再将“螺丝”底座贴案板放好,用手按扁(直径约一寸半),置于左手(有螺纹的一面向下),依次放入猪油碎泥一钱,火腿丁四分,包成圆团用手按扁,擀成直径二寸二分左右的圆饼。
⑸ 用刷子蘸料糖刷在饼面有螺纹的一面,再粘上一层芝麻(没有螺纹的一面不刷料糖也不粘芝麻)。
⑹ 烤饼。家无烧饼炉,用小电烤箱,烘六七分钟见无芝麻的一面呈金黄色即铲起,用毛笔蘸香油少许涂于芝麻面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