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来源:九壹网
第31卷第3期 2017年5月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V01.31 No.3 May 2017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杨中柱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林局,长沙望城410200) 【摘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 2017年“三农”工作的主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要素配置扭曲、农产品成本过高、粮食库存过大等、新挑战,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途径、措施、手段,发展现代农业才是供给侧改 革的目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7)03—0005—05 一、问题的提出 性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产大于 需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粮食进口规模不断高 升,201 5年我国进口粮食12 477万t,同比 增加了24.2%;而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高位, 库存量、进口量、生产量“三量齐增”的怪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中央 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2016年中央 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 成为今年的一大亮点。 现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是供需不平 衡,在21世纪的这1 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 上出现明显的变化:大豆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 基本平衡。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11 334万 hm ,比2014年增加62万hm ,比2014年增 长0.6%;粮食产量62 l44万t,比2014年增 加l 441万t,增产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1 1 422元,比2014年增长8.9%,实 现了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十二连增”、粮食产 量“十二连丰”、粮食种植面积“十二连扩”, 生产量却不断下降,目前大豆进口量已经占 到世界进口总量的2/3,2015年国内大豆总产 量为1 0l 5万t,较2014年减少24.1%,2005 年我国的大豆产量为1 635万t,到201 5年 降至1 015万t,2o05—2015年大豆总生产量 复合增长率为一4.66%。2005年我国的大豆需 求量为4 847万t,到2015年上升到10 584 农业工作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但面 对好的发展势头,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做 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目前,农业结构 万t,2005—20 1 5年大豆总需求量复合增长率 为8.18%。我国还在近年成为小麦净进口国, 【收稿日期】2016—12—19 【作者简介】杨中柱(1962一),男,湖南望城人,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林局干部。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及企业管理。 ——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 3、2014年度净进口近600万t,成为当年 世界第二号小麦进口国。大豆是供求缺口最大而 需求增长最快的一个品种,而玉米的需求量不 断降低,产量却急剧增长,玉米的产量从2000 年到201 5年翻了一番,目前我国临储玉米结 2017年第3期 业,是推进新时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 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现代农业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是高效并举、产销融合的大农业。 我国有13.7亿人口,其中乡村人口有6亿,占 43.9%,“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句话在我 余量已经高达1.5亿t。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 须满足的,而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令人深思。 二是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们平常的文字材料中屡见不鲜,在这貌似“大”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平均要高过国外市场价 格20%~47%,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 呈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倒挂”的 局面,竞争力低下。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 国农业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成本刚 性上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国内国际大 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国外农业生产更加智 能化、规模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 足够的竞争力,国内企业也不愿意买国内的农 产品。如果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我 国农业,无不引起国人的担忧。三是绝大多数 农产品产量过剩,收储政策导致国家财政负担 沉重。 上述三个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是 当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瓶颈,更 何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还远不止这三个 方面。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调整农业结 构为手段,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以质量效益为 根本,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效益,加快推进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以往不合适的生产格 局,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扩大有效供给,促进 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 、l 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农业发 展的关键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 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途径、措施、手段, 发展现代农业才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二者是 辩证的统一。在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 为结构性矛盾。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 ——6—— 的后面,隐藏着很多方面“小”的实质。目前, 世界发达经济体人均GDP普遍达到四五万美元, 而我国距离人均GDP11 000美元的中高收入上 限尚有较大差距,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风 险依然存在,能否成功跨越这一陷阱,是摆在面 前的一大课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 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民持续增收成 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农民 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达不到小康, 全面小康就会成泡影。目前,城乡差距绝对值 还将拉大,农产品供求“紧平衡”将成为新常态。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经济下行压 力,应通过供给端发力,解决供需矛盾,破解 农业发展难题,跨越发展陷阱,优化农业资源 的配置和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培 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生产与 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农业经济发 展带来新机遇。 首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 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 驾马车”,特别是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 长期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出现了下滑, 如果继续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剌激 经济,空间有限。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提升我们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激 发农业经济活力,破解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加 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 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极大促进经济 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实 杨中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促进农业提质增 效,转型升级,显著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随 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 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 拓展价值链,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新资源,坚 持发展和保护并举,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适 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需求逐渐向新型化、 多样化、高端化演变。*强调,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它为减少低端供给、 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和保障有效供给, 发展现代农业,以创新驱动提升供给能力,提 树理念,就是要有更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理 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 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大力发展 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带来新机遇。 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 代农业的思路 201 5年l2月下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针对当 前“三农”工作的“症结”,从推动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出发,为现代农业发展开出了药方。 会议强调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就意 味着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注重当前治 表,动外科手术,用西医疗法,打针吃药,更 要注重治本,用中医疗法,固本清源,解决失 衡的问题。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健全有效 供给不断提升的经济机制,形成现代农业发展 机制。 (一)树理念 所谓树理念,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要树立大农业理念,是用新理念引领现代 农业发展。当前正值品牌、消费、产业升级的 关键时刻,这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机遇, 我们要理清思路,拓宽视野,精准发力,乘势 而上。 树理念,就是要有更开阔的产业平衡理念。 不能片面强调粮食的数量而忽视了食物安全的 协调性与整体性,要有效配置农业资源,综合 考虑各类食品和粮食供求平衡。农业发展空间 将不仅限于在耕地上做文章,要不断优化产业、 生产、产品三大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 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 合、粮经饲统筹发展。 树理念,就是要有更高效的产业发展理念。 过去讲农业只讲从种到收,现在则是从田间到 餐桌。因此,要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 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科技成果,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现代农 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坚持以“农”为本,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这样发展起来的农业既能 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实现绿色化农业,最终可 以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快形成 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的现代农业发展 新格局。 (二)去库存 所谓去库存,就是要“注重当前治表,动 外科手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多 措并举,加快粮食加工转化。 去库存,就是要发展优质农业。农业的库 存主要指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堆积在粮 仓里。要按照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 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的精神,根据市场需求, 发展花生、大豆等耐旱高效作物,发展高效农 业,大力发展有特色优质品牌的农产品生产,要 把握市场的供求变化,生产市场急需的农产品, 逐步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推进优质农业 发展。 去库存,就是要调整种植结构。要分析农 产品的供求弹性,目前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 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要确定玉 米生产规模,要运用定性的经验分析和定量的 数学分析等方法,正确指导生产行为,减少玉 米产能,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让市 场导航,农民把舵,保障有效供给。 去库存,就是要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当 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要按照2016 ——一7——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 型升级”,努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的“航空母 舰”,逐步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 群,构筑起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益的农产品 加工业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去库存,就是要优化布局。优化布局是一 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按照2016年的中央一号 上要强化大科技振兴农业的观念,不仅要推广 普及常规科技成果,更要面向未来加快高新技 术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储备; 在工作规范上要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 行机制,要大力开发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用增加科技投人、减少生产资料的投入的办法 降低生产成本。 降成本,就是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始 文件精神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多管齐下,发挥各地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 件,建立不同类、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立农业与工业之间、农业与其他领域之间的 有机联系,“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这 对于消除农产品库存过多,化解农产品产业链 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等问题,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降成本 所谓降成本,就是“注重治本,用中医疗法, 固本清源”,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合理使用农资、 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土地流转等途径降低生产 成本,多管齐下,打出提素质、降投入、靠科 技的“组合拳”,最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 品的市场竞争力。 降成本,就是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进行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肯定离不开人才。 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传统农民,引入新 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 营主体职业化,这样农民就能掌握农业技术, 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 力量。 降成本,就是要合理使用农资。要减少农 药、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要严格质量标准,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 安全的行业标准,实施肥料农药零增长行动, 提高农药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资料 成本,解决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 双重挤压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降成本,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是提 高农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农业发展是建 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指导思想 一8一 终坚持承包方的主体地位,要严格规范大户、 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要多层次培育龙头企业, 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的组织程度,发展规模生产, 规模决定效益,效益体现规模。要培育专业合 作社,实行“公司(协会、联合体、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发挥规模效益。 (四)补短板 所谓补短板,就是“解决气血失调、失衡 的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 环节建设,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构筑现代农 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补短板,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 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可 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收入水 平也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i农”问题就不可 能有效破解,农村小康社会不可能全面实现。 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重解决以水利 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提高防汛 抗旱能力为中心,加强山塘清淤、扩容和固坝, 疏通农田沟渠特别是末级末端灌溉渠系,搞好 大型灌溉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选和配套工程建 设,扩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旱涝 保收面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达到2016年 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共建共享,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 设,补好农村基础设施之短。 补短板,就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要制定全 国和省级社会服务均等化标准,以统一制度为 切入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基本公 杨中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共服务供给模式和加强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设, 尽快补足“三农”短板,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 衡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最终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现代农业发展从整体上 提供稳固而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补短板,就是要拓宽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 道。要填补农产品的流通产业扶贫空白,现在 的扶贫基本着力点是农业、旅游业和基础产业 等,却没有流通业的扶贫。现在农产品产销价 格差异大,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损耗大,销售 明显不畅,因此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精准扶 贫政策应该包括流通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以县城 为中心,依托新型城镇化、“互联网+”构建县 乡村三级现代流通体系;三是大力支持大型流通 企业下乡,组建现代流通业;四是加快农村尤其 是贫困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保底线 所谓保底线,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主线贯穿于“十三五”,发展现代农业, 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改革的底线,坚守底线不 动摇。 保底线,就是要保粮食安全供给。调整种 植结构,保大豆的有效供给、保主产区粮食生 产。促生产,保供给,主产区是大头。粮食稳, 天下稳。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物资。 我国l3个粮食生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65%,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 以上。从我国国情来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 出,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 我国要选择数百个生态条件比较好的,粮食生 产有一定规模的市县作为保护区,用立法形式 确定下来。对于保护区,国家要给予更多优惠, 确保主产区的政府抓粮不吃亏。主产区要打“绿 色环保”牌,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国家扶持 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农业投资项目要向主产 区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把粮食的 生产、转化、加工、流通紧密连接起来,形成 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把 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主产区经 济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保底线,就是要创新价格机制。价格是实现 供需平衡的重要杠杆,创新粮食价格机制,就 是当农民生产的粮食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 家对农民进行价格补贴,否则会影响农民的生 产动力;当粮食的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对 低收人群体进行生活补贴。这种粮食价格机制 的创新能保证农民预期的经济利益,这为农业 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为现代农业发 展找准了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杨中柱.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支出与现代农业发展 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5—10. [2]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 版社,2016. [3]吴敬琏,厉以宁,郑永年,等.读懂供给侧改革【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 发展观察,2015(111:1. [5]程海波.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 雷显凯,闫桂楠,杜重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 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5):31-35. 李伟.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力.2015 f3):5—9. 卿伟.辛超群,赵洁.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的瓶颈及对策研究.2015(3):11-15. 腾明雨.种粮大户国内研究综述.2015(1):26—34. 刘振滨,郑逸芳,许佳贤.现代农业的发展困境与 对策探讨.2014f41:l3—19. (责任编辑王瑞玲) 一9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