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学校自评报告

来源:九壹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学校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教师〔XX年度,在分别与陕州小学、陕州外国语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小学、大营中心校大营小学、第五小学、观音堂镇小学、观音堂小学签定协议,建立教育教学调研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张汴学校、原店中心校原店小学教育教学调研基地。确定每周三为基地调研日,由校领导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两个指导小组深入基地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形式分为师德教育、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班主任经验交流等。要求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期指导一个教研专题;调研组成员每人每期确定一名培养教师,对其实行跟踪听课;每期指导一次研讨课全程;指导培养教师每期至少撰写(发表)一篇教育论文或经验材料。一年来,听评课150人次,人均80余节次。通过评课、议课,提高了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准确了解了一线教师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基层学校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探索出一条“研训一体”的道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班子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班子成员4人,平均年龄44岁。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班

2016

1 / 9

子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规律,了解本县基础教育和培训需求,熟悉教师培训于教研,有培训专业化的理念,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丰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 应得分16分 实得14分 二、基础设施

校舍条件。学校于XX年10月搬迁到陕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资源整合。目前,学校占地XX年,我们又投资万余元购买了两台电脑、为办公室配备了空调。美化了楼道,教职工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设立了教职工休息室,并且购置了六套高低床,添置了被褥,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休息环境。校舍和配套生活设施能同时承担300人以上专项集中培训,能满足本地区教师培训的需要。

培训条件。通过资源共享,配备计算机253台,有视频投影设备。开发了支持本地区教师有效开展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的陕州区内部教研网、陕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网站。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培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我县教师培训提供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学校图书室藏书32160余册,报刊在22种以上,其中基础教育类的报刊和图书资料占总数的70%以上。音响资料总量达1600余小时。图书音像资源内容针对性强,利用效率较高,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具有与教育网、公

2016

2 / 9

网进行有效连接的网络环境,百兆网络接入各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宽带上网、办公自动化。通过资源整合,建有覆盖全县教师学习资源平台和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的专职技术和管理人员,均参加过省、市专业培训,忠于职守,保证远程教育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设施管理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依托十个实践基地,开展了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实践活动,聘有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协助开展教师培训,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应得分XX年以上中小学教育教学经历。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7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 8人。省级教学骨干1人;市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带头1人,教学骨干7人。

专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培训者培训、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辅导者培训,每年培训时间在72学时以上。

兼职教师。根据培训机构的性质和任务,采取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专家、从区教研室聘请教研员,从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一线聘请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方式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上,我们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动态化,与每位兼职教师签订了聘用合同,明确了他们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兼职教师每年参加有组织的活动都在30学时以上。兼职教师作用发挥突出,

2016

3 / 9

工作成绩有实效,学员满意率在80%以上。

能力建设。多年的基层教学实践,使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经验,能根据本地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与教师需求,策划培训方案,研发课程资源,设计培训活动;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规范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培训活动,能具体指导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具有评估服务能力,能对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进行科学观察与分析评价,培训前能对教师进行需求调研,培训中能对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培训后能对培训绩效进行客观评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服务。 应得22分,实得17分 四、专业效能

培训管理。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完善了相配套的执行机制;全体教师都制定有个人成长规划,执行良好。协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陕州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全员培训五年规划》,组织指导本地区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我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全县教师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注重提高实效。坚持向农村倾斜,采取校内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

2016

4 / 9

合,举行专家讲座和教师训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解决基层教师工学矛盾。本年度,我们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集中面授、入校调研、网络辅导三种培训模式相结合,全方位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取得突出效果。以高效课堂构建为突破口,对“ 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入校听课与一线教师座谈等形式,了解一线教师的成长需求。推出了基于教师专业需求的“菜单式、订单式”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及时解决了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这些是教育改革年中实在、有效的举措,受到基层学校高度称赞。 培训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规范,培训服务周全,培训考核严格并有记载。培训过程有记录表单,培训结束有总结反馈及整改措施。协助参与上级师训部门对教师培训实现信息化管理,各类档案管理规范,资料齐全,分类合理,符合上级档案部门管理要求。实施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学分登记率达100%,培训活动登记及时、规范,电子档案齐全。 功能发挥。有计划开展的各类培训,覆盖面宽。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培训者培训:通过狠抓师德教育,聚浓教师职业情感;选派了16位骨干教师到河南广播大学参加了辅导教师培训;组织专任教师聆听专家讲座或深入陕州中学、陕州区第二高级中学附属中学、第一初级中学、陕州区实验小学等中小学观摩“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开展校

2016

5 / 9

内优质课赛讲。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培训者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经验,打造学习型、专家型教育团队,为开展好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根据教师培训的要求,实施了教师集中面授培训、进校送教培训、在职教师网上培训。近五年来,参与组织“知行中国”农村骨干班主任培训、微软携手助学培训、培训者培训、小学骨干班主任等省级和国家级培训项目,参训率达到100%以上,合格率在100%。有计划组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技术、紧缺学科等各种专项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专项培训,涵盖了师德修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其中,新上岗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在职教师网上培训参训率达到98%以上,合格率在95%以上,骨干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率达到97%,合格率都在95%以上。

配合县教体局做好本县教师学历提升规划,通过和东北师大、长江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已培养本科生XX年来,我校老师担任执行主编的《小学生作文全能辅导》丛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教师主持与参与的XX年三门峡市社科联调研课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两个课题,分别被评为市级一等奖和二等奖; XX年三门峡社科联课题《提升三

2016

6 / 9

门峡教育质量的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于XX年5月荣获二等奖。XX年度市级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的有效途径研究》,荣获二等奖。XX年,申报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文化重构课例研究》科研课题被市基础教研室推荐为省级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另外还有两项科研课题分别被确定为市、县XX年首选教育管理课题。专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人均达到人次,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学期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科研成果交流活动;近五年来,我校教师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30项。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教育研究和培训研究成果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 有效组织和指导本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推广“三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生积极学的高效课堂。坚持每周调研基地学校送教,效果突出。 主管领导平均每学年深入中小学指导教学、听课调研50节次以上,专任教师每学年入校听课、蹲点指导、送教上门在80节以上。及时挖掘、总结、推广本县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我校对中小学开展教师校本研修提供有效的师资与资源支持、指导和帮助。协助上级师训部门组织区域性的校本研修工作会,交流和推广校本研修经验和成果。

定期开展工作调研,在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2016

7 / 9

进行有效的组织培训。近五年来涉及到了教师专业发展、高效课堂构建、班主任工作、新教师、小学紧缺科目、幼儿园安全、教师师德修养等方面,为本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咨询服务。 应得分30分,实得分29分 五、特色影响

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配合师训股组织开展“国培计划(XX年来,我校结合我县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上作出了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陕州区特色的办学之路。《河南经济周刊》在XX年1月15日和19日分别以《前进中的陕县教师进修学校:抓业务 促发展》和《陕县教师进修学校:强师德 铸师魂》为题对我校工作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较大的反响。 应得12分,实得分12分 经过评估总分为分。

我们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上级要求和我县教育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缺乏双向视频设备,制约了本地教师网上交流,学术报告厅还没有投入使用。

2、教师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评价体系还

2016

8 / 9

需进一步完善。

3、创新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的下步打算是:

1、积极和有关部门协商,极早将有关功能室投入使用改善办学条件。

2、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师视野,充实教师知识量,提高教师素质。

3、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层次。

根据以上自查情况,我们决心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真正落实教体局文件精神,优化特色,发展强势,弥补不足。恳请上级督导验收,指导我们不断改进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陕州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