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桂花雨》课文和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桂花雨》课文 后附教学设计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家老爷爷,一斗给毛家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拿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

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

1.展示桂花实物,文字、图片介绍桂花

教师引导: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大家,见过桂花吗?

预设1:学生如果见过桂花可从颜色、味道、花形等方面介绍 预设2:学生没有见过桂花

教师引导: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桂花(实物展示)。这就是桂花,在南方很常见,而在北方比较少见。桂花的香气非常浓郁、迷人,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自古至今走进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句里,也走进了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场美妙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桂花雨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笔下的这篇《桂花雨》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1:桂花纷纷飘落,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一场好香的雨,一幅好美的画。

预设2:桂花雨和摇花乐是作者心中珍藏的美好回忆。 预设3:母亲念念不忘家乡的桂花香,桂花还寄托着母亲的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1. 教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一想: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学生自由朗读。

2.全班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引导:大家读的都非常认真,也很流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出示:

杭州 箩筐 懂得 兰花 婆婆 浸在 缠着 茶叶 捡起 糕饼 (1)会读生字。

教师引导:请大家自己先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下面请你当小老师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词有哪些?要求:讲明易错的原因,并正确的领读。 (2)会写生字。

教师引导:再来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字不好写,或者容易写错,需要给大家提个醒的?要求:讲明易错的笔顺、笔画。 预设1:“浸”字右半部分中间是一个“冖”,不要写错。 预设2:“箩”字上半部分是竹字头。如果换成草字头,就是萝卜的“萝”。

学生齐读、指读生字词。

3.根据语境辨析形近字填空:捡、拣 课件: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1)拣 (2)捡

回家时,总要从地上( 捡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回家时,总要从地上( 拣 )一些完整、新鲜的桂花送给母亲。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语境,试着填一填。

学生交流并小结:“拣”是从许多东西中挑出来,而“捡”是拾起的意思。

(三)再读文本,理清脉络

教师引导:生字新词大家都已经掌握了,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小时候和父亲赏花桂花;自己摇桂花,桂花雨;给乡亲送桂花;做桂花茶和糕饼;在杭州捡桂花给母亲…… 1.利用学习单,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引导:原来《桂花雨》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桂花雨”一件事,作者围绕桂花还写了一些自己美好的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怎样一一呈现的呢?默读课文,利用学习单,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2.默读课文。在充足的阅读时间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梳理文章脉络。

3.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进行发言,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组长负责将本组同学的见解进行汇总到一张学习单上。 4.小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展示学习单,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通过填写学习单,我们发现关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1.自读课文,重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文章的7-8自然段有疑问。

2.出示满觉陇的图片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1: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预设2:杭州的桂花很美很香,作者为什么忘不了家乡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雨?

教师点拨:作者曾经说过:“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作者魂牵梦萦的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我和母亲久久不能忘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请你用“虽然……但是……”这一组关联词,改写下面的段落。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课后阅读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词 1.完成复习单

2.当堂反馈,再次纠错、指导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走进“桂花雨”

教师引导: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读七八自然段时,还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①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②杭州的桂花很美很香,作者为什么忘不了家乡的桂花?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那场缤纷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

(三)品词析句,领略“桂花香”

教师引导:作者把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带给母亲时,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写批注。然后全班交流,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自己的体会。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预设1:“没有不”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作者用这样的语气强调家乡的桂花香更香。桂花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子,处处能闻到桂花香味。

教师范读、指读。突出“没有不”

预设2:“浸”就是泡在里面的意思。这说明家乡的桂花十分香,就像是水一样,四面八方、无处不在,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教师小结:香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这个“浸”字把无形的东西描写更加真切;如水般的香气,更容易被感知。“浸”字让香气直入人心,沁人心脾。读文章时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散文语言,它的魅力就在于让看似寻常的字眼,在人心中闪光,令人难忘。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预设1:这里“浸”字和上面的“浸”一样,写出全村都被香气包围着。

预设2:“全年”“整个村子”说出了家乡的桂花香满全村,贯穿了四季,而满觉陇的桂花只有几个月,母亲觉得还是家乡的桂花香。 教师小结:“全年”、“整个村子”这两个关键词捕捉的非常准确。桂花开,八月左右。可是桂花摇下来之后,这时的“桂花香”,已经变成了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鸭、桂花酒……,一年四季人们都可以吃到桂花做的食品,所以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香

飘十里”桂花中。桂花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它香甜四季;它还让乡亲邻里其乐融融,香甜着人们美好的生活,这是母亲念念不忘故乡桂花的原因之一。

(四)想象画面,感受“摇花乐”

教师引导: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思考:除了香气,还有什么是母亲和我念念不忘的? 全班交流: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预设1:“大事”对于孩子来说,比如过生日,过年……算是大事。对于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是过生日、过年一样的隆重,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令作者最高兴、快乐的事,也是最难忘的事。

预设2:“缠”写出了作者急切地盼望着摇桂花。“老是缠着”说明从早到晚,日日等,天天盼,盼望着摇桂花这件大事。这样的“大事”令作者终生难忘。

教师点拨:摇桂花在孩子心里可真是一件大事,从早到晚一个劲儿地、不停地缠着母亲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急切盼望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教师引导并提问:是呀,日日等,夜夜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这件大事。想象一下你就是摇桂花的孩子,你正帮着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桂花被摇下来时像雨一样飘飘洒洒,纷纷落下来。 预设2:孩子们高兴的又笑又叫,忙着把桂花捡起来装进箩筐里。 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摇花”的心情,读出激动、快乐、兴奋和满足的语气。

教师小结: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到作者和母亲念念不忘的桂花,不仅仅是桂花香,还有“摇桂花”之乐,纷纷飘落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好香的雨!它使得作者童年浸满了香气,也香了乡亲们的情义,这样的欢声笑语,年复一年,深深地铭刻在作者和母亲的心里。 (五)回顾全文,感悟“思乡情” 1.结合资料再读全文,感悟思乡情

教师引导:我们和作者一起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此时你可想过,“桂花香”“摇花乐”寄托了作者怎么的情感?阅读资料,再阅读全文,谈谈体会。

资料一:琦君和母亲原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十二岁迁居杭州。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资料二:教科书课后的阅读链接。

预设1:结合资料和这篇课文,可以知道当她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可她却没有回过养育她的故乡。所以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时不仅母亲想家了,作者也想家了,作者用“桂花香”“摇花乐”寄托浓浓的思乡情。

预设2:在作者和母亲的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它承载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所以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比得不是桂花香气的浓与淡,比的是感情的深与浓。

预设3:都说“月是故乡明”,在作者和母亲的心里“桂花”还是故乡的最香,最美,最动人。作者和母亲思念的不仅是故乡的桂花,还有故乡美好的一切。

2.教师提问: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预设: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桂花来抒发乡愁。

教师小结:在作者和母亲心中,桂花就是她们思乡情的依托。桂花的香甜、摇花的欢乐,其实都是源于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是借助一

朵朵迷人的桂花,还有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这些具体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具体事物中,读起来更令人回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2.选做:你离开过家乡吗?或者你思念过什么人吗?请你像作者一样,在日记本上写一写你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情,抒发深藏心底的情感吧。

(七)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