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八、九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激烈而残酷。
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 ( )
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解析: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也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
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关贸总协定宗旨是使各缔约方通过谈判的方式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题干所述现象得到较好解决主要得益于二战后关贸总协定所发挥的作用,故选D项。
答案:D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
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解析: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可知,这是英国政府推行福利政策的结果,
故A项正确;财政困难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体现不出民众内心的迷茫和孤独,故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指出,农业部门“大批农业专家和集
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由此可知,赫鲁
- 1 -
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
A.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农业的自主权 C以增产为主要目的 D.改变集体农庄道路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
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可知,赫鲁晓夫反对政府对农业管得过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体制,扩大农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4.有人把20世纪5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进行的改革称为试图“两步跨越鸿沟”,也
有人把另一位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比作“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里谈到的两位领导人分别是( )
A.斯大林、赫鲁晓夫 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C.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步跨越鸿沟”可知,该改革为赫鲁晓夫的
工农业改革,根据材料“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此改革指的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已逐渐僵化,斯大林未实行改革,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不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C项错误。
答案:D
5.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这样的结
果是( )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 2 -
解析: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将宗教之间的对
立给突出了,所以必然会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而印巴分治之后的史实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项;由于不是将民族作为划分的标准,故A、C两项不符合史实;题干强调的是分治,而不是统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如图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形势图》,图中可以反映出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是( )
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②各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各国走上
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④各国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必须注意结合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选择,②④尽管是亚洲各国发展经济的重
要措施,但在图中体现不出来。D项正确。
答案:D
7.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
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反映( )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解析: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异常强大,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实
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杜鲁门的话反映了这一点。故选D项。
答案:D
8.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
- 3 -
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D.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苏之间因军事的均势而不可能发生全面热战,故
A项错误;冷战始终是美苏对峙的主要形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后美苏对峙使世界处于核威胁下,但因其军事的均势而决定了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9.美苏冷战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若干改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解析: 两极格局与多极化相矛盾,排除A项;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多极化关系不
大,排除B项;联合国实力的强弱不影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排除C顶;若干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D项正确。
答案:D
10.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
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欧元的使用( )
A.加强了民众对欧洲的认同感 B.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C.表明欧元成为欧洲统一货币 D.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解析:欧元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从而加强了民众对欧洲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
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故B项错误;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都使用欧元,故C项错误;欧洲统一市场早在1993年就开始运作,欧元正式流通是2002年,故D项
- 4 -
错误。
答案:A
11.反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呼唤的有( )
①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缓 ②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
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④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政策取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冷战结束之后,总体局势缓和,和平和
发展是主题,重视经济的发展是各国的主要发展取向,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12.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
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
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
向民主化,故①③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②正确;④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
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
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
- 5 -
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
(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材料提出了两种观点:单极世界与多极化趋势。
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作者在为美国争霸提供理论依据。第(2)问,中国主张多极化格局,理由从材料二中可以找到。第(3)问,从对单极世界的否定和多极化趋势的肯定两个角度分别评析。
答案:(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4分)
(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
理由: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的挑战。(8分)
(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
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复兴海洋文明》 (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
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
- 6 -
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将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
态势”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
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7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
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应当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而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应当联系所学,从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等信息来回答。
答案:(1)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
心的南移;对外开放的政策。(5分)
(2)不同: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
- 7 -
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7
分)
(3)有利因素: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
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
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促进世界贸易;促进全球化深
入开展。(8分)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