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
3.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1.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叙事——赏月缘由
写景——庭下月景
抒情——愉悦苦闷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1.注重以读带教,发挥学生主动性疏通文义。 2.能够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两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内蕴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时在辅读资料拓展方面有所欠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