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长学校学习材料

来源:九壹网
家长学校学习材料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自从您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的那一天起,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期待着他们能够成人、成才。也正是因为这份热切的期待,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投向了学校。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大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下可以成才,在老师的培养下可以成人。诚然,大家的想法没错,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学校固然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但如果离开了作为家长的您——这个“第一任老师”的支持与配合,也是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配合学校育子(女)成才的观念,积极、主动的抓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学校教育相一致才行。那么有的家长可能要问:那我们怎样做才能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呢?我们作为家长不仅要熟悉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如培养目标是什么、开些什么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纪律有些什么要求,校规、校纪有哪些规定,包括《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要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特别是家庭教育有关的措施,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主动配合。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我还要建议大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首先作为家长您对孩子的性格、思想、生活等各方面情况都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会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孩子单纯地以教育对象的身份出现时,您的孩子只能占全校的400分之一,占班级的三十或五十分之一、而在家庭中它却是你们的百分之百。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2、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意见。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大多数家长会积极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但是,也有少数家长对老师反映的情况置若罔闻,甚至持怀疑态度,还有的家长讳疾忌医,对子女的缺点,总是袒护、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都是对孩子教育不利的做法。为此,家长要努力与教师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3、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一致。学校教育是从德、智、体诸多方面相结合的,而有的家长在家另搞一套,使孩子无所适从。相当多的家长偏重智育,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成了学习的奴隶。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怎样发横财、怎样享受人生、夸大社会阴暗面等等,抵消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这种不一致的教育,将对孩子成长产生极恶劣的影响。因此,家校双方教育的一致性是双方配合的关键点。

作为学校,我们也非常愿意为您提供有关教育方面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让我们孩子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二、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新方式

大家对新课程这个词汇的含义也许都不陌生,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而支撑这个平台的,既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与教学行为,也需要家长转变角色与指导方式。作为家长,您应该是孩子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那么,今天我们就‘

 指导孩子学习的新方式’上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1、指导孩子自主学习。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家长怎样指导孩子自主学习呢?①加强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

要想让孩子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自主学习习惯,作为家长的我们应从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抓起,增强孩子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不但能学,而且我要学会、会学、坚持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结果几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在学习动机上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制定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在学习方法上,家长应引导孩子主动地对学习各个方面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采取有效措施是学习活动达到最优化,并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时间上,家长应引导孩子制定可行性强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做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行事,以更好地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结果上,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②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尊重学习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条件,鼓励孩子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对增长孩子知识无疑是很重要的。孩子乐于多读书,同时要求孩子要有目的地读书。其次是把家长的表率作用、正确意见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无数成功的家教说明,教育绝不是不断重复的简单说教,它是环境的熏陶,是榜样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灵的呼唤。只要大家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勤于探索,敢于实践,乐于向上的会学习的好学生。

2、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①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基础和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性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开端。因此,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出于兴趣和好奇心,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提问多么的幼稚或多么的难以回答,家长都应认真倾听。必须避免不屑回答、轻视、厌烦的态度。要认识到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发展创新素质的重要心理因素,应该得到家长的保护和鼓励。家长还要指导、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新往往从想像开始,特别是创造性想像。每个孩子都有想像的天赋,家长要学会欣赏、正确评价孩子的想像,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②指导孩子丰富信息储备。信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材料。头脑中信息量的大小,关系到孩子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广泛吸收信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课外知识多了会影响课内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是否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实孩子的头脑。孩子吸取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性吸收,一类是有意性吸收。无意性吸收是随机性的,遇到、听到、看到什么就吸收了,而有意吸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石莱镇崔家庄联办小学 2011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