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家风》
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形成的一种风气。善,则益终生,恶,则恨终生。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没有显赫的背景,也可以没有祖上的万贯家财,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溯其源,一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熏陶着他。作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时候会看到有泼妇骂街这一现象,更有甚者,竟把家里的孩子叫过来助威,一块骂,甚者大打出手。现在想想风气是多么的恶劣,也影响了这一家的名声,这坏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孙后代延续的更长,走的更远。
一个家族的风气对这个家族的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说晋商第四代代表人物乔致庸,他治家很严。其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乔致庸将《朱子格言》作为其儿孙启蒙必读之书。他常告诫儿孙戒“骄、贪、懒”三字。并教育儿孙“唯无私才可大公,唯大公才可大器”;“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知欲圆、行欲方”。若儿孙有过错,则责令跪地背诵《朱子格言》。
父亲一直说:“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当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时,就拿《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会捡起来搓掉皮放进嘴里。更谈不上浪费了,我们家每天都是“光盘行动”!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守信,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母亲,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亲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一股子认真劲儿,时常批评我做事不认真,小时候父亲为了贴补家用跑摩的,机电这东西,难免有个坏的时候,去一次修车铺就好多大洋没了,父亲就决定自己修,摩托车,这东西那时候是个时髦的玩意,别看好多人骑,但是修车这可是硬硬地技术活,父亲可没人教这技术,唯一的知识还是单位里学习的那点电工知识,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趴在圆桌上,一根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一台摩托车,白天拼好跑车,夜晚拆开研究,那时候也不懂那一张大白纸上整整齐齐的线条是电路图,现在回忆起来,太崇拜父亲了,独立画出一辆摩托车的电路图。以至于,我们家的大小家电都是我父亲维护,我姥姥到现在都习惯哪里的家电有问题了就喊我爸。而我呢,就在旁边看父亲画图画的出神,也许我工业设计的情怀也是那时油然而生的吧!一般等父亲做完手里的活,都会用剩下的零件给我做点小玩意,小汽车,小火车头,螺丝组合的机器人,受父亲的影响,现在我也很喜欢做模型,有时候一些好的作品被小伙伴看到后很是喜欢,就送他们做礼物了,在那个家庭经济苍白的年代,父亲又使我明白了一永恒的真理——只有付出的越多,收获得才会越多。
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随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你们总是在无形中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传递着正能量,真的谢谢你们,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希望它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