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 1、2 3、4 7、9 10 中档 6 11 12 稍难 5 8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佛山质检)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解析:从材料“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说明了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安徽联考)《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C.人性向善
B.关注民生 D.关注现实
解析:材料强调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对现实生活无法正确
对待,就无法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答案:D
3.(2017·沧州联考)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
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解析:据材料“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4.(2016·长沙联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中可知,董仲舒的这段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D项。
答案:D
6.(2017·郑州模拟)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解析:理学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表明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
7.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
三”可知为佛、道的发展,“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人民日益贫穷,可以得出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得民众负担加深,故选D项。
答案:D
8.“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解析: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故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教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D
9.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
A.重建儒学的信仰 C.否定孔子的权威
B.完善心学体系 D.批判专制思想
解析: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孔子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否定,故选C项。
答案:C
10.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解析: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婚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项。
答案:A
11.(2015·海南卷)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12.(2016·平顶山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
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
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12分)
解析:第(1)问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直接到间接,从短期到长期的思路考虑,首先是直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其次从长远看,促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大体定型,也为我们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第(2)问从朱熹“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社会条件可以考虑影响思想的经济、教育等因素。第(3)问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一要概括材料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二是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统治者“毁书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材料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说明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答案:(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14.(2016·湖北七市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孔子”照“镜子”
仔细识读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22分)
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
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还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