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四大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我国最早的纸的出现时期以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比欧洲第一张纸的问世早1000多年。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能够说出与纸相比较其他书写材料的缺陷并以此为引导归纳纸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纸的发明在中国、纸对世界文明的传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科技的进步是不允许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成绩的,文字载体的革命正在悄悄进行,纸的作用也在进行向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纸的发明与传播,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成就中看到不足,在现实中看到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思想来分析事物。
三、教学准备:
1.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一些可以书写但不是纸和不用来书写但是纸的事物。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四、学生分析:
学生对纸非常熟悉,也对他的发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却不太理解纸的发明对文明传递的伟大贡献,同时对于纸今后的发展有欠思考,这些是教师应该注意解决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二)请学生看大屏幕。
师:说说画面中的人物是谁?蔡伦与纸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他是改进了造纸术呢?我们国家的文字出现于什么时候呢?
二、讲授新课: (一)体验交流
师:既然商朝时期就出现了文字,而纸是到了西汉时期才出现,东汉以后才慢慢推广,那么在纸出现之前人们是有什么写字的呢?为什么这些书写材料最终会被纸所取代呢?我们先不忙着说,我们先来体验一下:
1.请学生拿出课前找到的可以用来写字但不是纸的事物,让他们体验 大屏幕出示引导性提示: 我选用的书写材料是……
与用纸相比,用这种材料书写、绘画的不同是 …… 我的体会是……
学生在自己找到的材料上(鸡蛋皮、树皮、树叶、石头、布条、贝壳、铁片等)通过学生的体验总结出纸是各种书写材料中书写最便利,最廉价,最利于保存的书写材料。
2.师:谁能说一说我国的古代都曾经用过那些书写材料?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图片并在黑板上书写作为副板书,在讲到竹木简的时候还可引出“册”、“删”、“卷”、“编”等文字的由来。作为拓展教学资源写在副板书上。 (二)算一算
1、如果一根竹简能写十个字,那么东方朔写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概有多少字(用了3000多根竹简)?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少页?
2、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书共有138000字,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再估算一下自己书包中的所有的书,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
3、如果每根竹简有0.05千克重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上学按20本书算的话要有多重?
学生算出我们的书包中的书如果换成竹木简会有13.8吨重的时候,课件演示13.8吨重的竹简需要四辆卡车才能运走。 (三)展示纸在今天的强大作用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不用来书写的纸,说说他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面巾纸、包装纸、打印纸、相纸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纸的多元发展以及在现在社会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了解蔡伦造纸的程序
通过看录像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一会儿我们要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看得最仔细。
课件出示排序小游戏
(四)“算一算”和“议一议”
1.计算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掌握造纸术各比我国晚多少年?
2.为什么我们国家造纸术领先世界这么多年,可是我们现在的造纸水平却不能处于领先地位呢?
3.为学生提供有关国外先进造纸技术和高科技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国外造纸业的发展情况,认识到我国造纸技术在某些方面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初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4.教师拿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里面有《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十几部著作,存储起来非常方便,价格也很便宜,那么我想问大家,将来它会不会取代纸而成为更好的文字的承载体呢?
5.屏幕出示:传递文明的纸是否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被淘汰?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三、小结: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是令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感到自豪的,但对造纸术的发展我们却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前人的精神而并非简单的陶醉于前人的成绩。我们还应该努力创新,争取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纸,甚至能够创造出比纸更好的书写材料。
附:板书设计
传递文明的纸
兽骨 东汉蔡伦改进 卷 龟甲 最早出现于西汉 册 竹木简 比欧洲早1000多年 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