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10月月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来源:九壹网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9届10月份同步月考

理综 试卷解析版

二、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RFL、E分别是电阻和场强的定义式 SqB.力的单位(N)、电流的单位(A)均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C.质点做曲线运动时,可能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

D.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若加速度减小,则物体的速度可能减小 【解析】 RFL、E分别是电阻的决定式和场强的定义式,故A错误;力的单位Sq(N)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而电流的单位(A)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故B错误;质点做曲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可能是恒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物体的加速度可能不变,由△v=at知,物体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例如平抛运动,故C正确;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在减小的过程中,物体做加速运动,故D错误。

15.如图所示,质量m=5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20 N的作用,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g取10 m/s2)( A ) A.8 m/s2,水平向右 B.0

C.4 m/s2,水平向左 D.4 m/s2,水平向右

【解析】 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F合=F+f,f=μmg,所以F合=20 N+0.4×5×10 N=40 N,F合所以a==m/s2=8 m/s2,方向水平向右。选项A正确。

m

16. 质量相等的 A、B两小球(均可视为质点)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恒力F1、F2的作用,同时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0和3t0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 ,此时分别撤去F1和F2,两小球继续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两小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对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A、B 所受阻力大小之比为2∶1 B. 全过程中A、B的位移大小之比

为3∶1

C. 在2t0和3t0间的某一时刻B追上A D. F1和F2的大小之比为9∶4 【解析】 从图象可知,两物块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都为a'v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t0匀减速运动中有f=ma′,则阻力大小都为mv0,故A错误;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t0示运动的位移,则位移之比为3:2,故B错误;在3t0末,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此时B未追上A,故C错误;根据图象知,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aA2v0v,aB0,t03t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加速运动中有F-f=ma,则F1之比为9:4。故D正确。

3mv04mv0,F2,F1和F2的大小

3t0t017.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2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水平拉力F拉木块A,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则水平拉力F的最大值为( B ) A. C.

9mg12mg B. 4514mg D.3mg 5【解析】 据题目已知条件分析知,A、B间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而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2μmg,所以对BCD三个木块有2mg5ma0,可解得a0个木块整体分析有F6ma02g。然后对ABCD四512mg,故B项正确。 518.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轴线在同一水平面内的平行长圆柱上放一均匀木板,木板的重心与两圆柱等距,其中木板质量m=4kg,圆柱的半径r=1cm,木板与圆柱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两圆柱以角速度ω绕轴线作相反方向的转动。现施加一过木板重心且平行圆柱轴线的拉力F于木板上,使其以速度v=0.8m/s沿圆柱表面作匀速运动。取g=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若ω取不同的值,则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若ω=0,则水平拉力F=10N

C.若ω=60rad/s,则水平拉力F=3N

D.若ω=60rad/s,木板移动距离x=1.5m,则拉力所做的功为4.8 J

【解析】无论ω取何值,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相同,恒为f=μmg=4N,故A错误;当ω=0,水平拉力F=f =4N,故B错误;当ω=60rad/s,圆柱转动的线速度大小为vx=ωr=0.6m/s,木板的速度v=0.8m/s,则木板所受每根圆柱的滑动摩擦力与F的夹角为(180°-37°),木板在垂直轴线方向受到两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垂直轴线方向上受到的总滑动摩擦力为零,而木板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μmg=4N,在平行于轴线方向上,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平衡条件得:F=fcos37°=

16N,故C错误;木板移动距离x=1.5m,拉力做功:5W=Fx=

16×1.5=4.8J,故 D正确; 519.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的水平直轨道上有两个带电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带电量为+q,b球质量为3m、带电量为+3q,两球相距较远且相向运动。某时刻a、b球的速度大小依次为1.5v和v,两球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相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D )

A.a、b两球所受的静电斥力对两球始终做负功

B.由于a、b两球所受静电斥力等大反向,所以a、b两球总的机械能守恒 C.两球相距最近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a、b两球都要反向运动,但a球先反向

1.5v a v b 【解析】由于两球都带正电荷,所以两球间存在库仑排斥力,在两球最初一段时间内斥力都做负功,但二者运动方向都反向后,斥力对两小球都做正功,故A项错误;两小球间的库仑力始终在做功并且不为0,故a、b两球总的机械能不守恒,故B项错误;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由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知识可知,当两球速度相等(方向大小均相等)时,系统损失机械能最大,两球相距最小,故C项正确;两球靠近过程中由于库仑排斥力的作用,a球减速,b球也减速。系统的总动量向左,故a球先减速为0再反向加速。又因为库仑力一直存在,对两者做功,所以b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向右运动,即a、b两球都要反向运动,故D项正确。

20.如图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绝缘轨道放在水平地面上固定的M、N两竖直墙壁间,圆形轨道与墙壁间摩擦忽略不计,在轨道所在平面加一竖直向上的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P、Q两点分别为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P点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小球,现给小球一水平初速度v0,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从P到Q点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一定减少

B.小球通过P点时对轨道可能没有压力

C. 若mg>qE,要使小球能通过Q点且保证圆形轨道不脱离地面,速度v0应满足的关系是5qER5gR-≤v06gR-5qER

m

D.小球通过P点时的速率一定大于通过Q点时的速率

【解析】小球从P到Q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故机械能增加,故A错误; 通过受力分析,当电场力和重力刚好提供所需向心力时,对轨道无压力,故B正确; 当mg>qE时,由动能定理得: 2EqR2mgR2vQ1212mvQmvP,小球恰能通过Q点时,22mgEqmR,

计算得出:vP5gR5EqR; m5EqR; m所以要使小球能通过Q点,需有:v05gR设小球通过Q点时,轨道对小球的压力为N,小球对轨道的压力为N′, 由牛顿第三定律有:N=N′,

若圆形轨道恰不脱离地面,则:N′又由动能定理得:2EqR2mgR1'21'2mvQmvP, 22解得: vP'6gR5EqR5EqR5EqRv06gR,所以得5gR,故C正确; mmm1212mvQmvP,得:vQ大于vP,故D错误。 22当qE>mg时,由动能定理2EqR2mgR

21.如图甲所示,平行于光滑斜面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底端,另一端与物块A连接,两物块A、B质量均为m,初始时均静止。现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拉动物块B,使B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A、B两物块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关系分别对应图乙中A、B图线。tl时刻,A、B分离。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从开始到t2时刻,拉力F先逐渐增大后不变 B.tl时刻,拉力为

C.t2时刻,弹簧形变量为 D.0~ t1过程,A、B运动的位移为

【解析】由图乙读出,t1时刻A、B开始分离,对B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θ=ma,则F= mgsinθ+ma,故B错误;由图乙知,t2时刻A的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得mgsin θ=kx2,则x2 = ,故C错误;由图乙知,t1时刻A、B开始分离,对A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kx1 - mgsin θ=ma,开始时有2mgsin θ=kx0,所以0~ t1过程,A、B运动的位移为,故D正确;从开始到t1时刻,对A、B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定律得F +kx - 2mgsin θ=2ma,得F =2mgsin θ+2ma-kx,x减小,F增大;t1到t2时刻,对B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θ=ma,得F=mgsinθ+ma,可知F不变,故A正确。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6分) 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文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B着地后速度立即减为零,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M。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h和s实验数据。

(1)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h(用被测物理量(Mm)smh的符号表示)。

(2)若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20kg、M=0.40kg.小文的同桌小唐同学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做出s-h图象,并得到图线的斜率为0.8,则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6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1)B下落至刚接触地面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μmgh=(M+m)v2, 在B落地后,A运动到Q,有: mv2 =μmgs 得: Mh (Mm)smh(2)将Mh变形得:(Mm)smhM,将m = 0.20kg,

s(Mm)km(Mm)mh=MM= 0.40kg,k=0.8代入上式可求得: μ= 0.6.

23.(9分) 某中学要求学生测量一个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准备的器材有: 电流表A1(0~300 mA,内阻12Ω ),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Ω),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1)由于电流表A1量程较小,考虑到安全因素,同学们将一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并联,若要使并联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的3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R0= 4或4.0 Ω。

(2)小陈同学设计的电路图如下图。若实验中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和电流表的示数I,并计算出

11,得到多组数据后描点作出R- 图线如图所示,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 12 V,II内阻r= 6.0 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并联部分电压相等,要使并联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的3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应是电流表内阻的三分之一,故有:

R0Rg3124; 3RgE(r)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EIRg4I(Rr),变形可得:R4I4故图象中的斜率等于:kE3.0,故:E12V 4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9.0Rg4r,解得:r6.0

24.(12分)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车,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对小车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F=30N。在小车开始启动的同时,一个人从车后25m出发,以6m/s的速度匀速追赶这辆小车。问: (1) 此人能否追上小车?

2

(2) 若能追上,求追上的时间;若追不上,求人与车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多少?(g=10m/s)

2 【解析】(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g=ma,a=1m/s设人经时间t追上小车,当追上时,人的位移为s1,车的位移为s2,则s1-s2=s0 即 v人t-12at=s0 22

代入数据整理后得 t -12t+50=0

22

因为 Δ=b-4ac=122-4×50=-56<0,方程t -12t+50=0无解,故人追不上小车。

(2)设经时间t′,人和小车的速度相同,此时二者距离最小, 则有 v 车=v 人=at′,解得 t′=6s 此时人与车的距离最小为 △smin=s0+s2-s1=7m。

25.(2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 =0.5kg的物体用长为r= 0.4m的细绳悬挂于O点。水平传送带AB以速度v=8m/s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现将物体向左上方拉至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60°的位置由静止释放,物体摆到最低点时烧断细绳,之后物体恰好能无碰撞地滑上传送

2

带的左端A点。同时,传送带开始做加速度大小为a=2m/s的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已知

2

小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求:

(1)静止释放物体时,细绳上的张力大小? (2)物体滑上传送带左端A点时的速度vA?

(3)若物体最终恰好能够到达传送带的右端B点,则传送带上AB两点的距离为多少?物体在传送带上留下的划痕为多长? 【解析】(1)静止释放的瞬间,由向心力公式得 T-mgcosθ=0,T=2.5N (2)物体下摆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r(1-cosθ)=2 (3)物体冲上传送带后向右匀加速运动,a1=μg=1m/s设经时间t1,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则v1=vA+μgt1=v-at1,得t1=2s,v1=4m/s

1mvA2,vA=2m/s 2此时,物体的位移x1=△x1=x1′-x1=12-6=6m 达共速后,因为μg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气体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撞击的宏观表现 B.高压密闭的钢筒中油穿壁而出,说明分子有间隙

C.大雾天,天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这是水滴中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物体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E.在不考虑分子势能的情况下,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内能相同

【解析】天空中悬浮的小水滴是肉眼可见的物体,其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错误。不考虑分子势能的情况下,气体内能就等于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它们质量相同时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含有的分子总数不同,内能不同,故E错误。 (2)(10分)两端封闭的均匀直玻璃管由导热材料制成,现将它竖直放置,内用高为h的汞柱把管内空气分为上下两部分,静止时两段空气柱的长度均为L,上端空气柱的压强为p1=2ρgh(ρ为水银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当玻璃管在竖直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时,稳定后发现上端空气柱的长度减为2L/3。已知外界温度恒定不变,求:

(i)稳定后上段空气柱的压强为多大?稳定后下段空气柱的压强为多大? (ii)玻璃管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析】(i)对上段空气柱,在玻璃管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运动时,上段空气柱做等温变化。 初始状态:p1=2ρgh,V1=LS; 末状态:p1′,V1′=23LS; 根据玻意耳定律 p1V1=p1′V1′ 得: p1′=3ρgh。 对下段空气柱,在玻璃管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运动时,下段空气柱做等温变化。 初始状态:p2=p1+ρgh=3ρgh,V2=LS; 末状态:p42′,V2′=3LS; 根据玻意耳定律 p92V2=p2′V2′ 得:p2′=4ρgh。 (ii)对水银柱,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设横截面积为S,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p1′S+ρghS-p2′S=ma=(ρhS)a, 解得a=g,方向竖直向下。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关于黄光和蓝光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填正确答案标号。选

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从玻璃到空气发生全反射时,蓝光的临界角小于黄光的临界角 B.同一种介质对蓝光的折射率大于对黄光的折射率 C.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于蓝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D.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黄光的波长大于蓝光的波长

E.在同一个杨氏双缝干涉装置中,黄光的条纹间距小于蓝光的条纹间距 【解析】由于蓝光比黄光频率高,所以同一种介质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黄光的大,故B正确。

由sinC=

1n得,发生全反射时,蓝光的临界角比黄光的小,故A正确。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为光速c,故C错误。由λv得λc介=介/f,v介=c/n介=nf,所以在同一种均匀

介质中,黄光的波长大于蓝光的波长,D正确。由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x=Ldλ得,在同

一个杨氏双缝干涉装置中,黄光的条纹间距大于蓝光的条纹间距,故E错误。

(2)(10分)如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上相距3m的两个质点A和B的振动图象。若波长

满足1m<<3m,求:

(i)波速v;

(ii)波通过A、B两点的时间t。

【解析】由振动图像知,周期T=0.6s。 当t=0时,A在波峰,B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所以

当波从A传向B时,sAB(n)3m 由此可得 1412m(n0,1,2,3,) 4n1因为1m<λ<3m,所以 n=1或n=2,

12AB3m,v==4m/s,t==s=0.75s.

T5v4204AB27n=2时,λ=m,v==m/s, t==s=1.35s.

T2039vn=1时,λ=

同理,当波从B传向A时,s=AB=(n+

3)λ=3m 4因为1m<λ<3m,所以n=1或n=2,

122021m,v=m/s,t=s=1.05s. 7720122033n=2时,λ=m,v=m/s,t=s=1.65s.

111120n=1时,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