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早癌

来源:九壹网


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及意义

消化道肿瘤在我国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的首位。患者大多数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一般出现症状后再检查几乎都是中晚期。早期消化道肿瘤一旦发现,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 90%以上,晚期 5年生存率只有 30%左右。

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胃镜、肠镜)是消化道检查的首选方法。一般来说,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有肿瘤家族史;对于前一次做胃镜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不典型增生,胃出血、肠出血;胃、大肠有息肉,大便出现过黏液便、血便等,都需要重视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更应该常规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早发现、早治疗。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因食管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的早期症状。1.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3.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随着病情发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状况逐渐发生改变,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可长期存在。如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

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少数溃疡型。早期胃癌也可有溃疡样症状,呈节律性疼痛,反酸,内科治疗可缓解等。有的患者胃癌与某些良性病变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发生癌变,而这些良性胃部疾病的症状已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更易使患者和医生放松对胃癌的警惕,而延误诊断时机。某些早期胃癌也可以出现呕血,黑便,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而就诊。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1.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2.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3.直肠癌,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癌症防治的唯一出路为“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率的关键。只要早期发现,90%的癌症完全可以治愈。认真做好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工作,则癌症的死亡率可减少约三分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