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6期 双月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ONOMICS AND LAW NQ6.2003 总第141期 Bimonthly Serial Ng_.141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段敏芳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 .人口流动率达12.33 。人口的迁移流动, 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 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 套策略。 关键词:人口迁移流动;城市化;迁移预测;迁移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O(2OO3)O6—0016-05 现阶段中国人口流动状况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有14 439万人。其中跨省 的有4 242万人,省内的有10 197万人。在省内不一致的人口中,有2 332万人是市区内人户 分离的。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在城区范围内,因城市改造拆迁搬家、择校入学、婚嫁等 原因居住在一个街道而户口寄挂在其它街道的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人口。在 考察迁移人口时,应扣除这部分人。由此计算,全国迁移人口为12 107万,迁移率为9.74%。迁 移人口分布为:省内迁移为64.97 ,省外迁移为35.03 。省内迁移中,在同一县(市)不同乡 镇之间的迁移21.99 ,占省内迁移的33.85 ;省内不同县之间的迁移为30.01 ,占省内迁 移的46.20 。从迁移的构成来看,占全国迁移人口比重4 以上的有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山东、广东、四川等7省、市,他们共同占有全国迁移人口的50.89 ,其中广东占19.47 。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人口流动15 320万。即人口流动率达12.33%,其中居住 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为13 429万,占流动人口的87.65 ;在本 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有1 0lO万,占流动人口的6.6 ;居 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的人为805万.占流动人L1的5.26 ;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 收稿日期:20O3—08—26 作者简介:段敏芳(1 961一).女.湖北仙桃人.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l6 ;霜蠹 ., i童 矗 工作学习、暂无户口的为76万,占流动人口的0.49 。也就是说流动人口的主要成员是在本 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从分省情况来分析,我们发现,吉 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经济比较发达或人口众多的省份,其人口流动比例比 较大,以上7省的流动人口共占47.8 ,占流动人口的半壁江山,其中广东占17.35 。但是经 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其流动人1:3反而不高,这说明人口流动不仅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更与经济增长速度和活跃度有关,即与劳动力增长需求大小有关。 二、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特点分析 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特 点。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人口迁移以经济因素为主。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迁移人口 中,既有农村人迁入城镇,也有少数城市居民流向农村。2000年全国12 107万迁移人口中, 从城镇流出的3 267万,占27.0 ,从农村流出8 840万,占73.0 。流入城镇的9 012万,占 74.4 ,流入乡村的3 095万,占25.6 。同时,还呈现出人口由经济不发达或不太发达地区向 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特点。本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4 241万省际迁移人口中,有67.82 的人是迁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而其相对应的迁出人口只占 l1.02 。省际迁移人口中,61.46 的人来自于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省、 自治区,但这些省、自治区的迁入人口数只占省际迁移人口数的6.25 。 (2)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且女性迁移占多数。迁移流动人口对年龄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64.65 的人是在15~35岁时迁移。这可能是年轻时迁移成本低所致。在迁移的性别上也有 很大的区别,总体上看女性迁移要多于男性,其男女迁移性别比为1:1.1。但是在年龄结构上 存在差异,在0r15岁与30~65岁阶段,男性迁移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在15~30岁及65岁以 上时则是女性迁移比例高于男性。在15~30年龄段的迁移人口中,有近60 是女性,一方面 是女性在这一阶段的婚姻迁移所致,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有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的文化传统, 在婚姻迁移中,有88.89 的比例是女性,其中15~24岁年龄段的婚姻迁移中女性高达96 以上。婚姻迁移占整个人口迁移的比例为12.O2 。另一方面,是寻找职业方面的原因,年轻女 性更容易在服务行业中找到工作,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是第三产业。 (3)迁移者的文化素质高于非迁移者;省内迁移者的文化素质高于省外迁移者。省内迁移 流动人口中,64.66 的人具有初中和高中及中专的文化,有5.87 是大专及以上文化。在迁 移人口中,来自于乡村与来自于城镇之间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抽样调 查资料,省内迁移人口中有48.4O 来自于城镇,51.6O%来自于乡村。在迁移人口中,未上过 小学的有3.16 ,其中68.43 是来自于乡村,31.57%来自于城镇;小学文化者占18.37 , 其中67.6O 是来自于乡村;初中文化者占33.53%,其中62.89%来自于乡村;高中文化占 15.97 ,其中57.99 来自于城镇;中专文化者占12.62 ,其中56.97 来自于城镇;大专文 化占9.66 ,其中75.21 来自于城镇;大学文化占5.88 ,其中78.77%来自于城镇。也就 说,初中及以下者大多来自于乡村,出自城镇的大多是高中及以上文化。 迁移者的文化差异在省内迁移与省外迁移之间也有一定差距。在省外迁移者中,有 22.15 是来自于城镇.迁移人口中乡村人口占绝列’优势。省外迁移人口中,集中于初中与小学 文化.其占省外迁移者的73.12 ,高中及以上文化占23.68 ;而省内迁移者中文化是初中小 学者占51.㈤ .高中以上者占4-1.16 。省外迁移者的文化素质要胝于省IJj迁侈耆的文化素 l 7 质。这一现象与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出入。 迁移者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非迁移者。在我国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者占15.77 ;初中 与小学文化者占74.70 ;文盲及半文盲者占9.53 。各地人口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 异与经济发展差异相一致。我国人口素质也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差异,东部人口文化素 质最高,西部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与半文盲。从上面的分析看出, 不管是省内迁移还是省外迁移,一般来说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整体上讲要高于非迁移者。 三、迁移流动率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流动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人口转移与流动的进行与工业 化、城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转移虽然不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但它是城镇化的一个 必然结果。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迁移率高的地方,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同时其经济能 力也强。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聚集,人口的集中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 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我们选择与城市化具有密切联系的迁移率、人均GDP、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及 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运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形成的类别不同,类与类之间有所 差异,为了在分类中,使类内元素间的变差平方和尽可能小,而类间的变差平方和尽可能大,我 们选择沃德法进行分类,并分成6类。 第一类是广东,偏重于高的迁移率;第二类是天津,偏重于低的迁移率;第三类是北京与上 海,他们不仅有高的城市化水平,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高的迁移率,属于三高一类,从经济 方面看,上海又能单独分列出来;第四类是山西、宁夏、山东、湖北、内蒙古、新疆、吉林、黑龙江、 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海南等,其经济与城市化水平及迁移皆属于中上等发展水平;第五类是 四川、云南、甘肃、河北、安徽、河南等内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第六类是剩下的其他省份, 属于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皆相对落后的省份。 以上聚类与我们现实情况相一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 市化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 四、中国人口迁移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口迁移不单纯是由农村向城市的移动,在目前它只占人口迁移的73 ,还有一部分是 城市之间的迁移。我们不考虑人口在城市之间的迁移,只是关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 看看未来的人口迁移流动压力概况。 我们采用波尔成长曲线进行城市化水平预测。波尔成长曲线形状为S形,又称S曲线。其 特点是初期上升较慢,中期由慢变快,而后又由快变慢。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相一致。我们 以我国过去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得到模型: v——————————— ..————一 1+3.89972e ·03895t 按此模型,预测今后50年各年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1d年前后将达到50 ,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城市化的发展速率将以加速方式增长,之后则是以减速方式增长. 0 的 城市化水平是其发展的拐点。 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而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是 逐年厂 降态势.只不过其水平要低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i乇率。 1 8 为舀 生活巾.城镇人¨的出,{:串 l 未 0ll _要远远低于乡村人口的出生率,同时其死亡率也低于乡村,从总体上来看,乡村人口的自然增 长率要滞后于城镇至少10年。我们以保守的态度估计,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多是全国人 口自然增长率的6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证实我们所作的换算的正确性。第五次 人口普查将人口按市、镇、乡进行分类,其市口径从2000年1月1日到2000年11月1日的人 口出生率为8.38‰,死亡率为4.21‰,则其自然增长率为4.17‰;还必须注意到,一是只有11 个月时间,不足1年;二是把镇与城市统计在一起,而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市。基于上述 两方面的因素,我们推算出的各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见表1第(4)栏。以2000年城镇人口 4.59亿人作基数,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推算出以后各年的城镇人口见表第(5)栏。根据未 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值[第(2)栏]与城镇发展趋势预测值[第(6)栏],推算出我国未来城镇人 口发展规模,见表1第(7)栏数据。第(7)栏与第(5)栏数字之差即第(8)栏数字,则是我国未来 能从乡村迁往城镇的人口规模估算值。 表1 未来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规模预测 (单位:亿人、‰、%) 注:表中第(2)、(3)栏资料来源于《中国人rl信息研究中心对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 表1显示,在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87%,城市人口从4.61亿增加到8.22亿, 增长78.31%,增加3.61亿人VI。其中0.26亿人口即7.20 是城市人VI自然增长所形成的, 另外的3.35亿人口即92.80 是由人口迁移来完成。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主要 是靠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资源聚集即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集中来完成,城市人口的自然增 长只是其很少的一部分。 当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需要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约2.45亿左右的人口。这种数值 只是根据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所能转移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城市能接纳的人数.而不是人们愿 意转移的人口,由于城乡收人差别的存在.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人口远远大于此值。据保守的 估计,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8 000万.扣除其中的30 的城市之闻的人口流动.由乡村向城市 的流动人L1至少也有5 600万.而实际能转移的人口也 有?000万左右。在人I-1转移中,如果 】9 没有一定的计划性,任由人口毫无节制的流动,那么整个城市将会失控,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 超过其承载能力,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说其迁移不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形成城市化 的过度发展,则会重蹈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覆辙,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 种普遍现象。1999年我国总人口12.59亿,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不足10亿),占 世界总人口59.78亿的21.O6 。我国实际城镇化水平2001年约为37.66 ,若要达到世界平 均水平的5O ,则意味着要将1.69亿人口转移到城镇。 五、实现中国人口顺利迁移的策略研究 (1)改革户籍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已 经不符合变化了的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要打破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建立统 的身份证制度。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压力,也是城市低成本扩张的有效途径。当 然,现阶段要求城市完全敞开大门也是不现实的,各地可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以居住时 问、相对固定的职业、经济基础等要素为主要条件的管理办法。 城市要为农村进城人I:1尽可能提供居住、学习条件,使他们安居乐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 质。尤其是进城农民的第二代,必须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他们 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和城市对他们的态度,不仅关系着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着城市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稳定。 (2)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人口迁移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社会进步 的必然,而受教育程度是人I:1迁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要提高农村人I:1的文化素质,要尽量缩 小农村人I:1与城市人I:1的文化素质差距。国家要改变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做法,增加对农 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人口的迁移更加合理与有效。 (3)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容纳量。由于长期的城乡户籍壁垒,使人口的正常迁 移被阻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据预测,至2020年,农村会有3.35亿人I:1需要向城市 迁移,这样巨大的迁移人I:1,仅靠大城市是无法承受的,因此,要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分流迁 移人口,形成人口迁移的合理分布。 (4)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平衡。现在农村流动人I:1主要是青 壮年,由于农村流动人I:1难以在城市安居乐业,这些流动人I:1年老时仍主要是回到农村。这些 人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贡献给了城市经济建设,没有劳动能力时返回农村。这种现象,短期 看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但从长远看,对农村则是一种抽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而这种人I:1流动是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村能留住一部分人才,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5)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宏观调控,防止人才的区域性失衡。人口迁移流动,主要 是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迁移人口具有素质较高的特点,所以,人口流动也 是人才流动。 (责任编辑:李效梅) ≯ 。 蠢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