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和氏璧作品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三文言文:和氏璧作品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三文言文:和氏璧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前两者姑且不论,就说\"将相和\"部分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
这个故事既写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情怀,又写出了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二人之所以成为\"刎颈之交\",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先公后私的思想。也正是将相团结,强秦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延续了赵国和平安定的局面。应当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
\"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请先看廉颇的一席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说的是何等得盛气凌人!首先夸耀自己攻城
拔寨的巨大功劳,论功行赏,也该是我廉颇位列上卿,哪里轮得到蔺相如那小子!更何况蔺相如出身卑贱,他哪有资格去做上卿?!似乎天下除他没有任何人有做上卿的资格!这也太狂妄了点。你以为你是谁啊,离开了你难道地球就不转了吗?再看他接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也足见其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其实他也不往深处想一想,即便他见到了相如,并对相如大加侮辱,最终掉价也不是人家蔺相如,而是你廉颇,充其量也就是自取其辱而已。
再看相如作出的反应:\"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首先他把秦王与廉颇作了比较,指出即使面对凶狠残暴的秦王,他也毫不畏惧,更何况廉颇呢!这说明相如并不是胆小怕事,软弱无力,畏惧廉颇。他之所以步步退让,是因为赵国的天下就靠两人勉力支撑,如果两人再\"兄弟阋墙\",那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于事无补!于国有害!因为相如深深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含义,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相如只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这番话入情入理,令人为之动容!
最后看廉颇说的一句话:\"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终于承认了自己的不识大体、见识浅陋。应当说廉颇此时的心理是既羞愧难当,又心悦诚服。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廉颇能对相如进行深刻的忏悔,真诚的道歉,这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的几段语言极富个性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征。
从上赏析不难看出,即便仅仅是节选的\"将相和\"部分就有以上诸多艺术成就,其全篇的艺术成就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传文突出的艺术成就,才使\"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彪
炳史册。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旦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意思是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
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