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拓宽社会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等问题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高职院校应实现专业设豈与区域产业集聚 发展.促使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社会服务职能与职业技能培 训的融合统一关键词 产教馳合;高职院校;产业发展;内涵认知;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 (2019) 28-()030-05党的十八大以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人了
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
一、薛职院校深化产教融介发展的 内涵认知“工学结介”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
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发展
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E1渐渗透融入人才 培养各个环N.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培养
作者筒介王泳涛(19X3-), 男,潔河职业技术学院
学研结合”“产教融合”等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
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 发展时期对教育与产业企业关系的阐述.产教融
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产教 融合发展,旨在发挥教育变革发展与产业转型升
合的提出既是对已有认知的升华.更是在新的历
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教育管理(大 连.II6O29)史条件下对产教关系内涵的新认知.产教融合是 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全方位追求产
级相互引领、互为支撑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经济
基金项目2(120年河南宵高等学 校重点科研项目“协同 创新视角下;可南省职
社会协调发展.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各方参与积 极性不强、融介难以深入的现实问题叫对」〔原因 的探讨多是从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制度层而的
业'J教育的融介.通过协同育人解决职业教育人
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链与产 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对接:认识是行动的先
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 研究”(2()13阳)()24);宏观应然状态分析叫而缺少对金业、学校、政府、
导和动力.改变传统认知发展对丁•深化产教融合 发展具冇直要意义。2 0 19年度河南省大中
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彳N2等实施主体做深入的微观实然原冈分析作 为实施产教融介的帀:要主体.高职院校耍深刻认 识产教融合的发展内涵.找到制约产教融介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创 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产教融合不能等同于校企合作(一)、产学
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合作产教融合强调的是产业与教育两个”界”的(YB20l923d ),主持
人:王泳涛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30 I 税* 技 if2019年第28期 第40卷 总950期No.2& 2019 Vol.40 General No.95(乂寸接融合.其是两类具有高度互补性资源集成整合而成的利 产教融合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下利益相关者的协同融合, 冇别于传统意义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单体互动、双向合作,
益发展共同体讥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相比. 更加注重一体化其标准在于学科专业建设是否代表着产业
而是以企业、教育、政府、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协同创
最新的技术水平.培养模式是否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 人才,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是否有利丁上述冃标的实现而
新.长期以来,不同主体限于各自工作的冃标和职责,更易形
成利益壁垒而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实施产教融合就 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各主体联动协同发展,只有
校企合作则是以学校单方为实现人才培养冃标寻求企业联合 办学的一种途径,双方缺少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认识,缺少合 作基点的校企合作是单向的松散组合关系.从而导致合作层
实现角色定位的转变才能发挥好各自职能:政府的角色定位 从产教融合的“主导者”逐步向“引导者”和“推动者”转变,
面较浅、合作范围冇限等问题产教融合传递出协同育人这 从实施产教融合的“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政府依法为 主体互惠共赢机制提供制度支持,建立评价机制保护和激发
一新的发展理念和导向,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培养经济 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不应停留在
各方的积极性,通过舆论宣传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企
配合和支持的从属地位,而是处于主体地位,与学校共同肩 业和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方向与教育专业建设协调发 展行业协会作为产教融合供需双方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
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学校共筑实现经
济社会更好发展的统一愿景川:为化解当前产教融合中企业 积极性不离的问题,国家政策对产教融合的总体要求、建设 目标等提出方向性建议.并通过奖励、补助、表彰、减免税等
不仅需要开展诸如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
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还承担着制订行业标准、推 动行业技术开发、促进行业有序稳定发展的责任,厘清产教
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发挥产教融合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供
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二) 产教融合不能简化为全真实训、顶岗实习融合实施各方权责边界,构建协同融合发展的格局,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通过开展多类型、深层次、高效能的稳固合 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产教融合强调的是学习与工作、学做人与学做事、专业 能力与通用能力的融合统一:而传统意义上的全真实训只是 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具,虽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却无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介发展的现实闲境(-)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不足法让学生体会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进入工作岗位后 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受限
顶岗实习虽能让学生接触到基层工作实际.但却以廉价的劳 动力从事着重复性的简单工作,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炬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提升:产教融合是以真实的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就是要发挥产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 求、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国家大力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但实施主体对产教融合的理念和运行
生产或服务效果为依据,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育人的主体 方式还处丁摸索阶段,在目前体制机制下.政府作为国家社 会利益的”掌舵者”处于核心地位,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分
一方面,学校推行企业真实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
动态、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改变传统重理 论、轻操作.重知识、轻能力的思维模式影响,使人才培养
属不同的界别但同处于被领导的从属地位.信息的不对称导 致各主体不了解彼此需求与优势,缺少共同参与的对话交流
更具有市场性和询瞻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注重门身社会 责任发展.企业虽以营利为根本11的但其财富来源丁社会.
平台.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主体利益的不同是高职院校主动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即使高职院校与企
企业将现右的生产科研设施转变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吸收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实现企业营利的功利性
业处于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上下游关系.但双方合作沟通 处于浅层次的事务沟通.加以整合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 禹职院校缺少对产业发展的前沿性认识,对企业运营发展缺
与学校育人的公益性的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产教协同育
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最先进的产业技术水平培育适应 少足够了解.按照理论预设培养人才只会脱离社会发展需求 实际。即使在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髙职院校无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 中实现个体学习和工作、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统一.从中也解 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性不强的结构性矛盾,论是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还是按照校企合作寻找企业联合办 学、订单培养等传统做法,都只是借助于短期化的个人感情 联系合作.无法实现产教融合的长远性实施产教融合发展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 31(三) 产教融合不能同等于单体互动、双向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产教从供需关系的结果连接实现协同育人的过程 融合,达到校企资源的优势“补ifiT-r.'.'j职院校对产教融介
所 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多由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 缺乏行业企业一线「.作经验,难以为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有
的内涵机制、权利义务等方而还处于观望状态,导致主动对 效的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高职院校主动拓展社会服务职能 渠道不畅、实力不强更是加重了产业与教育的分离深化产
接产业发展的动力不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二) 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的措施不多教融介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币:大契机,这就 需耍高职院校坚决朴:绝Q业设置肓目跟风形成的低水平重复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界号产业 界协同育人的主体合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9产业需求的 针对性和适应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H标是培养出
办学.分清主次结合1'1身优势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把握重点、 打造核心优势专业、提升礼会服务能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岛索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就耍改变传统的单主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主体协 同育人,但在现仃条件下,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过程
二、岛职院校深化产教融介发展的机制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国家对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的 准确判断,是对教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应顺应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力资源强国的
的措施并不多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缺少主动对接产业发
展、调整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理念和措施,学科&业设置与 产业发展结构的不对称导致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需求.课 程内容与产业先进水平的不乂寸接住致培养0标与社会需求
建设需耍,从产教融介发展的内涵人于•.积极加强人才培养
的错位,学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落示于实际工作情境,教师
II标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
科研、社会服务等方而实现产教融合统一=的教育科研活动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际应川价値,缺少 学悄分析、教材教法陈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注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与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相融合重知识技能的学握而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必然造成教育人 才供给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就是要实
产教融合是适应引领新产业发展变革打转製升级的必 然要求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更
现胡职院校人才培养11标与产业发展碍求相甘接.实现人 才培养模式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重在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 能力与产业需求的“冬适应期”.最终达到教育链、人才链
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的体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最 新趋势、特点和要求.通过Q业建设冇针对件地做好技术技 能人才的规划和培养.满足产业集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冇效衔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缺乏对专 业建设的长期合理规划.导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结构不合
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总丽言之,现阶段拓职院校人才 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的脱离、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产教 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内理,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变化反应滞后或者前瞻性不足,导 致现存匕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脱忙教育部1' J Q业管理
(三) 高职院校主动拓宽社会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权限的集中.导致高职院校仔业设置自主权不足令业建设 是人才培养的皋础和顶层设计,岛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 构集聚发展的特点,定位于产业集中发展需求紧密的专业类
深化产教融介就是要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
的服务职能高职教育不仅扌I!负着为社会捉供成卩上万合格 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还要依托Q业和科研资源为 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等常态
人才,根据产业集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々业人才的系统 件耍求,明确Q业服务的指向性,提升高职院校而向产业变
具体化服务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t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所在.是职业教疔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和发展的主要 特征,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认可度和 影响力较低的原因就在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主动拓宽社会
化的人才培养能力冋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战略的新模式和 新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集聚的融介统一,既是顺 应经济发展潮流的时代选择.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币:要的人
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形成区域内高职教育与产业集聚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突破专业建设 困局、形成专业特色的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要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
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难以紧跟或引领行业发展,严重滞后 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主要 表现在:一是学校虽成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和建立了制度措
施,但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坐等企业上门子求服务,而企业又 融合往往囿于高职院校科技实力不强而转向币:点高校或科研院32 I水*按&按节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第28期 第40卷 总950期M>.2& 2019 Vol.40 General No.95(l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要以产业发展人才能力 而代替传统学科知识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在产教共 同体联合培养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逐渐成为主动的研究 者、实践的创造者,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使其
标准为依据高职院校氏期以来延续学科课程的模式,虽适
合学科教育的发展,却不适应以应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更 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
工作更有实践性和社会意义.技术创新成果也将应用于企 业生产发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初:会生产和技术的综合
化导致对未来工作技能要求的不确定,职业培训应该侧重 于培养可迁移技能而不是培养特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要 求往往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⑴。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
从中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满足企业招聘员工的利 益诉求,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各方利益的融合,彻底打破以
往校企合作浅尝辄止的局面,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组织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委员会,依照市场、企 (四)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要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和鲜
业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设置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定与产业最新技术水平相适应
明特色,促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
的课程内容,促使传统相对封闭的职业教育课堂向社会敞 开,促进过去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现代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
统一是实现高职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重职能的重要 举措。高职教育具有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特 征,但其长期以来偏重于高教属性而忽视职教属性.成为了
课堂转变。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强化校 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 务,按照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不同要求在教学校教室与企业车
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1+X证书制度 是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重要举措。以职业 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推动学历教育体系的改革,强化技能 评价,以产业现场的工作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
间交替轮换,以项目为驱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
的综合能力,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工作者环境,探寻未
来工作中缺乏的知识与技能,完善个体的职业规划。与此同 式,按照企业高等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涯发展规律提高人 才供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面对行 业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巨大需求.还可积极为社会
时.开展表现性学业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校企双方师资 力量应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三)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活动要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 相融合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职业教育习惯于 闭门办学、自成一体的教育现状,通过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
成员提供培训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打通 “学”“培”融通渠道.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成长共同 体。高职院校要创新培训模式,主动服务社会需求。一方面. 要组织专门力量主动深入到企业、农村.以灵活多样的技能
培训服务.形成培训、考核、鉴定、颁证为一体的技能培训 鉴定体系.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全方位培训服务及继续培训
生产实际过程的融合统一,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多元、开放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
服务。另一方面,紧紧跟随社会各产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 的培训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重点就业群
资源库,把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使 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工作氛围.增强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并以
体,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积极开展农村转移 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退役军人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 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以产业发展为目
“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C.项目制是产教融合现行的主要方式E。以项目为纽带,以行业 企业为平台.在产权保护、权责分明的原则下.集成和整合各
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革新,实现学历
协同单位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针对重大 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双重目标,拓宽高职院校的 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科学与技术问题展开联合攻关。而项目选题则要充分考虑到 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项目人员则要充分听取一线技术人员 的实践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资源、 技术和人才的良性流动,企业和高校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
(五)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
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高职院校毕业 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会有很长的“迷茫期”去适应
业教授组建混合式师资专业团队,形成人才互动冋。教师在 企业实践获得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职业岗位任职需求, 并将企业生产过程引入到教学科研过程,形成研发案例,从与校园文化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何。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产教 融合的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失都不能有效发挥产教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EDUCATION | 33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校企合作介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主动吸收金业的先进 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树立敬业的职业精神n同时邀
文化尤素.*富创新校园文化结构。校园文化要将企业现代企 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I',让学生感受
请企业领导和佇业人士担任评委,以职业人发展的角度对学
生进行评价,il:学生尽早进行职业住涯规划到效率与规则:学校要将现代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融入 从产教介作、产学研合作到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 与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实施产教融介协同育人
到学校教学环境文化屮.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与市场学校要 将现代企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辻
战略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社会服务 能丿J、提升人才培养质址的帀:要F段: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 合向行业企业借智借力,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就一定
学生感受竞争与合作要将现代企业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融
合到校园环境文化屮.让学生感受责任和服从学校文化与企 业文化的融合统一,冇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
能培养出符介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 深化产教融合是在国家政策制度下的学校特色创新.更是 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协会四方协同创新下的口我突破革 新只仃通过人这一具仃极大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实现教
的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打下tl好堪础一
方面,要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或技术骨于到高职院校做专 题报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邀请 行业大师到学校讲述从业经历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奋斗历程, 讣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的丁匠精神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
育和产业两大界别内要素的流动.找好〕'1我个体发展9国家
整体布丿站的平衡点,寻找到当代服务经济发展与未来协同育 人的结合点.才能真正使产教融介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 突破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引擎:展的币:大总义皿[另一方叫,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大赛搭建 交流平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的多样化人才成长氛围,参考文献[1[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旳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118(2) : 8-14.【2]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 : 11-17.[3]逢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旳必然选择与发展路径[JI•成人教育,21119(5) : 75-80.|4|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114(35) : 79-S2.|5|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73-84.问和震,李玉珠,魏•明,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87.|7|McCaslin NL.P.irk D,Teacher Education in C.i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or the New MiIlennium[J|.Journal ofVdc.ition.il Education Research,2(M)2(1):67-1()7.|X]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 : 81-86.[9|许淑燕,何树贵,吴建设•解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9(1 ) : 41-45.|1()]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甬[JI冲国高教研究,2019(4) : 92-97.| II]贾秀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8( 14) : 77-80.Deepening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ChoiceW ang Yongtao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ill has constraints such as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to a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imited measures to adjus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and poor ch.innels for broadening social service fimc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dem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enterprise production actual process,
social service fimction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cognition; inechanism innovationAuthor Wang Yongtao, PhD candidate of Liaoning Nomul University(Dalian 1 16029), lecturer of Luoli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34 I U衣*奴上败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