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17-11-22 14:55阅读:1,345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
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感悟成长。
2、初步了解“现在的成年的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上学期学习过的鲁迅的《风筝》,从那篇课文里,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鲁迅?
(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也做过错事;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悔悟;是一个批判封建思想的斗士。)
2、其实,鲁迅先生也有天真幼稚、富有童心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一下童年的鲁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预习过程中积累的生字词以及初读课文后留下的印象。建议用“这是一篇 的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
2、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怎样过渡的?(先写百草园,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再现写三味书屋,那是令“我”难忘的地方。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了。)
三、赏玩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
(一)赏玩百草园
1、百草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那儿有什么?它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让作者几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并写下这篇文章来回忆呢?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的文字,和童年的“我”一起去赏玩百草园。要求把你和童年的“我”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玩过的游戏记下来,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百草园。提示: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处,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那儿…”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季节,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春天,那时…”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动植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动物,那黄蜂…那叫天子…那蟋蟀…”或“我喜欢百草园的植物,那桑葚…那何首乌…那木莲…”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事,例如:“我喜欢在百草园里听阿长讲故事…”或“我喜欢在百草园里捕鸟…”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色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艳丽色 彩…”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声音,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美妙声音…”
2、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那么有趣味,想像一下童年的“我”在百草园都会玩什么?体会“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提示:
童年的“我”喜欢痴痴地看…
童年的“我”喜欢认真地听…
童年的“我”喜欢不停地拔…
童年的“我”喜欢努力地摘…
童年的“我”喜欢高兴地拍…
童年的“我”喜欢专心地捕…
(二)走近三味书屋
1、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招收学童入学,以启蒙识字、四书五经为学习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的教育,一般有严格的规矩。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鲁迅长大了,家里把他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了。“三味书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童年的“我”走近三味书屋去探访一番。请认真阅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圈点批注,并写下你对三味书屋的认识。提示:
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味书屋的教材…
三味书屋的规矩…
三味书屋的戒尺…
三味书屋的学生…
三味书屋的课堂…
三味书屋的后园…
三味书屋的乐趣…
2、与现代学校相比,你喜欢“三味书屋”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四、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1、通过学习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依据是什么?提示:
我看到了一个爱玩好动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幼稚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童年鲁迅…
2、现在的成年的“我”回忆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有些什么感慨?找到文中写成年的“我”的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道,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结尾写道:“他(买“我”的画儿的同窗)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两处完全是历经波折的成年人对物是人非、家道变故的感慨,对百草园、老屋、画儿有留恋,也有不幸易主的酸涩。
文中还有一处写道:“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是用调侃的语气,不动声色地对当时做人之险的揭露和批判。(要结合《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这句话。)
3、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提示: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1)和(2)有政治化倾向之嫌,(3)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所接受,最为合理。
五、学习写景之妙
1、第二段写景有什么特点?
一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例如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都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二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物皆备。三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的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
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从动物写到植物。几种顺序配合来写,活泼多姿。
2、仿写训练。让学生回忆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物,可以是校园一角、小区某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等,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为使语句生动形象,最好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六、总结
鲁迅先生用他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解剖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民精神,为唤醒麻木的国民而呐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冷峻、严肃的深刻印象。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曾天真幼稚,顽皮淘气。因此,伟人也有平凡的一面,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都那么难。请同学们课下后阅读他的《朝花夕拾》,你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生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