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号:0 革兰氏染色
一、 目的
更好的观察细菌形态,并可按染色反应加以分类鉴别.
二、 原理
1、 化学学说:碘液在菌体内与结晶紫结合后又和菌体内的核糖核酸镁盐-蛋白质
复合物结合,此结合物不易被95%乙醇脱掉,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因革兰氏阴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镁盐,故对碘与结晶紫结合物摄取少,且不牢固,易被乙醇脱色,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
2、 等电点学说: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在PH2-3,比阴性菌(PH4—5)更低。加
之碘为弱氧化剂,可降低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使两类菌的等电点差异扩大.因此,阳性菌和碱性染料的结合力比阴性菌更强。
3、 渗透性学说:阳性菌含粘肽多、糖多,酒精使其脱水而致细胞壁间隙缩小,通透
性降低,在菌体内保留了染料—碘复合物,故呈紫色。阴性菌胞壁含粘肽少,通透性不受影响,菌体内染料—碘复合物较易透出,失去紫色,被复染成为红色。
三、 标本
痰涂片、分泌物涂片、细菌涂片等。
四、 染液
第一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液(2g结晶紫溶于95%乙醇20ml内)+10g/l草酸铵
水溶液80ml混匀。
第二液:碘1g,碘化钾2g,加少许蒸馏水,充分振摇,溶解后加蒸馏水至300ml。 第三液:95%乙醇或乙醇、丙酮(7:3)混合液。
第四液:稀释碳酸复红或沙黄溶液(2。5%沙黄乙醇液10ml加蒸馏水90ml
混匀)(碱性复红8g溶于95%酒精100ml中制成饱和液,取10ml加入5%碳酸水溶液90ml混匀)用时用蒸馏水稀释10倍即可。
1
(完整)细菌革兰氏染色作业指导书
五、 质量控制措施
每周做一次革兰氏阴、阳性质控菌株染色对照(金葡菌、大肠杆菌).
六、 操作步骤
1、 已固定的细菌(或其它)涂片,滴加第一液染1分钟水洗。 2、 冲去残水滴加第二液,媒染1分钟,水洗。
3、 去残水,用95%酒精脱色,至无明显紫色液渗出为止,水洗。 4、 用第四液复染10-30秒钟,水洗,干后镜检。 七、 结果可报区间
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八、 实验室解释
1、 染色关键在于涂片和脱色,故涂片要厚薄适宜。脱色时若涂片上有水分,则
脱色力强,易形成假阴性。
2、 涂片干燥宜自然干燥,固定时通过火焰三次即可,不宜过分,以免造成菌体变
性而影响染色效果。
3、 染色反应受菌龄影响,故所染色的细菌培养不超过24—48h。 九、 安全防护措施
操作中,穿好工作衣,戴防护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严格按操作规程,结束后,用0.2%消毒灵擦拭实验台、显微镜手柄、载物台等,然后用0.2%消毒灵泡手,实验室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
十、 标本处理
已检验过的标本作高压灭菌后由专门人员统一处理. 十一、参考文献
诊断细菌学,李仲兴等主编,第一版,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
标题:细菌培养技术 文件编号:SMXGKYY —SOP-001 生效日期:2015年04月01日 编制人: 批准人(签字): 版本号:A 修订号:0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1日 发布部门:质量管理小组 审核人: 细菌培养技术
目的:无菌操作接种、培养是细菌学实验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技术,它是鉴
2
(完整)细菌革兰氏染色作业指导书
定细菌的首要前提。
器材:酒精灯、95%酒精、接种环(针)、培养皿(瓶)、烛缸、火柴等。
一、 无菌操作技术的基本要求
1、 临床细菌检验的所有操作,均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即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或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2、 由临床标本或培养物中取材作检查时,必须使用接种环(针),使用前后均需
火焰灭菌。
3、 从培养瓶或试管培养物中取标本时,在打开瓶口、试管口或关闭前,均要在
火焰上通过1—2次,瓶塞或试管塞用无名指及小指夹住,操作完毕后塞回。
4、 不慎打破培养物瓶(管)时,应报告负责人后,用0.2%消毒灵处理污染的
台面或至少覆盖30分钟.打破的器皿集于容器内高压灭菌,台面及地面再进一步消毒清洗.
5、 工作完毕后,实验台用0.2%消毒灵擦拭,双手用0。2%消毒灵浸泡,再用肥
皂和清水刷洗干净。。
二、 接种方法
(一) 平板接种法:平板划线接种是细菌分离培养的常用技术,主要使标本或培
养物中的混合细菌能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
1、 曲线划线分离法:接种环菌灭后挑取标本或菌液少许呈45度角,在平板
1/5处轻轻涂布,然后左右来回以曲线形成划线接种,倒置37℃温箱内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2、 分区划线分离法:接种环于平板内分划五区,每划完一个区域烧灼环一次
后倒置35—37℃培养.
(二) 穿刺接种法:多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做厌氧培养,亦可用于观察细菌
对糖类的分解反应,培养基为半固体。 方法:1、左手持细菌培养物.
2、右手持接种针酒精灯上烧灼,冷却后挑取细菌.
3、左手持半固定培养基,右手小指夹住棉塞并取下,管口火焰灭菌,
将接种针插入培养基中央,穿刺近底部1/3处,再沿原穿刺线抽出在斜面上做连续曲线接种。
3
(完整)细菌革兰氏染色作业指导书
4、试管口在火焰上充分灭菌,塞棉塞,灭菌接种针。
6、接种后的半固体培养基,置试管架上,35—37℃孵育箱培养
三、 培养方法
(一) 一般培养法(又称需氧培养法):将已接种好的平板、斜面和液体培养基
等,置35—37℃孵育箱中18—24h,难以生长者培养2—7天甚至半个月。
(二) 二氧化碳培养法:将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嗜血杆菌等置于CO2环境中进
行培养。
我室采用烛缸法:将已接种过的平板,置于有盖的干燥玻璃缸中,缸盖及缸口涂凡士林,放入已点燃的蜡烛,用盖密闭,蜡烛数分钟后自行熄灭,此时缸内均含5—10%CO2。最后将缸移入35℃孵育箱中培养。
(三) 厌氧培养法
四、参考文献
诊断细菌学,李仲兴等主编,第一版,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
标题: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 文件编号:SMXGKYY -SOP-001 生效日期:2015年04月01日 编制人: 批准人(签字): 版本号:A 修订号:0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1日 发布部门:质量管理小组 审核人: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
目的:细菌室内质控是细菌检验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室间质评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此项工作,才能在室间质评中取得好成绩,也就能更好地为患者的诊疗服务. 一、细菌检验人员及其培养教育:须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
操作能力,编写操作手册。 二、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一) 灭菌器械的效果监测:高压灭菌器每月一次,我室采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监测。
(二) 恒温孵育箱、水浴箱及冰箱,每天记录其温度,开始工作及工作结束时均
应记录,并绘制温度控制图,孵育箱温度应为35℃±1℃,水浴箱37℃±0。
4
(完整)细菌革兰氏染色作业指导书
5,冰箱冷藏为4℃±2℃,冷冻为-20℃±5℃
三、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一) 制备培养基的记录:包括收到日期,制备时培养基名称、配方、日期,制
作者签名。成品培养基记录购入日期及使用日期,并按条件贮存,用已知阳性或阴性菌株进行检测。
(二) 培养基的外观检查:对制备或购入成品培养基,要观察其颜色和透明度。
发现异常要停止使用。
(三) 培养基的性能监测:对于分离、选择、鉴别培养基,要对其用参考菌株进
行监测,性能符合标准方可使用。
四、 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试剂、染液,配制后注明名称,配制日期及配制者,用已知阳性和阴性参考菌株进行监测,合格后方能应用。
(一) 根据试剂和染色液本身稳定性和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如靛基质
每周检测,H2O2每天用时均应检测,氧化酶纸片应避光低温保存,各种生物制品应置4℃冰箱保存等。
(二) 抗血清的质量控制:应记录收到日期,观察其外观是否符合标准,使用时
前先用已知阴、阳性菌株检查是否合格,期间每三个月用标准菌株检测一次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效期内使用,置4℃冰箱保存。
五、 处理临床标本的质量控制 (一) 标本采集和运送 1、
标本采集
(1) 时间:早期、急性期、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 (2) 方法:据不同的菌种而不同。
(3) 技术:除痰、粪、肛拭子、咽拭子等,均应无菌操作并盛于无菌容器内。 (4) 量:不得过少,要具代表性。
(5) 防护:注意安全,防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
标本运送:最好床边接种,须运送时,视标本情况和培养目的作保温、
冷藏、厌氧运送或将标本种入培养基内送检。
(二) 直接涂片:除血标本外,几乎所有临床细菌标本均应做直接涂片.
5
(完整)细菌革兰氏染色作业指导书
(三) 分离培养和鉴定
1、 分离培养:据标本性质,临床诊断,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结果,选择适当
培养和培养方法.
2、 鉴定:按科、属、种顺序进行。
六、 质控用标本菌株
(一) 具备条件: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典型而稳定。 (二) 来源:质控中心或研究所均可提供。
(三) 保存:冷冻干燥法、超冰冻保存法、培养基保存法.
七、抗生素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试验,对临床医师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十分重要,也是合理,安全用素的前提,故须做好抗生素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进行。
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绿脓杆菌
ATCC27853,用来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