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
一、肋片传热计算式
1.以平壁的一侧为肋壁,分析肋壁的传热。
设肋和平壁为同一种材料,平壁厚度为,导热系数为,
''''''肋表面积为A2(A2A2,其中A2为肋片之间的基部面积,A2为肋片表面积)。 A2(1)无肋的光壁表面积为A1,光壁侧流体1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1,温度为tf1,光壁面温度为tw1。
''(2)肋壁侧流体2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2,温度为tf2,肋基壁面温度为tw2,肋片A2的平
均壁温为tw2,m,设tf1>tf2。
在稳态情况下,各传热环节的热量为: ① 光壁换热:h1A1(tf1tw1) ② 平壁导热:A1(tw1tw2) '''③ 肋壁换热:h2A2(tw2tf2)h2A2(tw2,mtf2)
''h2A2(tw2,mtf2)肋片效率为:fh2A(tw2tf2)''2tw2,mtf2tw2tf2
tf1tw1tw2tf2'''h2(A2fA2)(tw2tf2)h2A2(tw2tf2)
'''A2fA2式中,A2,称为肋片的总效率。
整理以上各式,将肋壁传热公式写成两侧流体温差表示的形式,即:
tf1tf2A1
11A11h1A1A1h2A2h1h2A2将上式写为:k1A1(tf1tf2)1
式中,k1是以光壁面面积A1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tf1tf2 第1页
k1111h1h2 W/(m2K)
式中,A2,称为肋化系数(加肋后的肋壁总面积与光壁面面积之比),1 (A1往往远大于1,所以总可以使大于1)
tf1tf2tf1tf2另 AAk2A2(tf1tf2)
A2A212121h1h2h1A1A1h2式中,k2是以A2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k2111h1h2A2 W/(m2K)
如果壁面的任何一侧有污垢,则导热系数中应加上污垢热阻Rf,即导热项的热阻为:
Rf 对k2:(Rf)
对k1:
加肋后,肋片一侧的热阻为:使换热量增大。
2.增加肋片改进换热的效果又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肋片的高度:须同时考虑与二者的关系,肋高增加会使f下降,但却使表面积增大,。应合理确定肋高,使
(2)肋片间距:
① 减少肋的间距,可使肋片的数量增多,肋壁的表面积相应增大,能使值增大,有利于减小热阻,增加传热。
② 减小肋片间距可增强肋间流体的扰动,使表面传热系数h2增大。
③ 肋片间距不应小于热边界层厚度的两倍,以避免肋间流体温度升高,降低传热温差。
第2页
1h2,它比无肋的光壁换热热阻
1小(1),因而h21h2达到一最佳值。
(3)肋的厚度
(4)肋的形状:变截面肋
(5)肋的材料:导热系数要大,材料要轻。 二、加肋的目的
1.强化传热
当换热器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肋片应加在热阻大的一侧效果好。传热壁两侧的热阻差相差越大,在热阻大的一侧加肋产生的强化传热的效果越显著。
当换热器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都较低时,如气体换热器,则可在两侧都加肋片。 2.调节壁面温度
在传热壁的低温侧加肋能降低壁面温度。当低温侧热阻壁高温侧热阻大时,在低温侧加肋既能强化传热,又能降低壁面温度。如果低温侧热阻壁高温侧热阻小,则低温侧加肋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壁面温度。同样,加肋片有时也能使壁温升高。
第二节 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复合换热:壁面上除对流换热外,还同时有辐射换热。
在分析复合换热时,通常是把辐射换热量按对流换热公式折算成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它与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之和即为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第三节 传热的增强和削弱
3-1 增强传热的方法 3-2 削弱传热的方法
第四节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
换热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间壁式——冷热流体由固体壁隔开,不能相混合;
混合式——冷热流体相互混合(直接接触),如冷却塔,浴池等;
回热式(蓄热式)——冷热流体交替与固体壁接触,使固体壁周期地吸热和放热,从而将流体的热量传给冷流体。如炼钢热风炉,燃气机空气预热器。
2、按结构分(间壁式): 管壳式:结构坚固、制造方便 肋片管式:如汽车的水箱
第3页
板式:以板作为间壁 板翅式 螺旋板式 管壳式换热器
构造:传热面由管束构成,管子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再外壳内,外壳两端有封头。
流体II在管内流动,从进口封头流进管子里,再经出口封头流出。这条路径称为管程。(从管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称为一个管程)当管子总数及流体流量一定时,管程数分得越多,则管内流速越高。
流体I从外壳上的连接管进出换热器,这条路径称为壳程。流体I是在管外流动。在同样流速下,流体横向掠过管子的换热效果要比顺着管子纵向流过时好,因此外壳内一般装有折流挡板,来改善壳程的换热。
2-4型换热器示意图
第五节 平均温度差
在非相变换热过程中,流体温度随换热过程而不断变化,所以换热器中各点的传热温差也不断变化,进行传热量计算必须了解换热器的平均传热温差tm。
根据平均传热温差tm表示的传热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为:kAtm 一、简单顺流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式
在推导平均温差计算式时的假定:
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M2和M1及比热容c2和c1在整个换热面上都是常量;
2、传热系数在整个传热面上不变; 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
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可以忽略不计;
5、在换热器中,任一种流体都不能既有相变又有单相介质换热。 在换热面Ax处,取一段微元换热面积dA分析。
第4页
在dA两侧,冷、热流体的温度分别为t2及t1,温差为t,即txt1t2。 (1)
通过微元面dA的热流量为:dktxdA (2) 热流体放出这部分热量后温度下降了dt1,则 dM1c1dt1 (3)
式中,“-”是因热流体流过dA时,dt1为温度降,负值。
对冷流体,则有:dM2c2dt2 (4) 对式(1)微分,并利用式(3)、(4)的关系,有:
11d(tx)dt1dt2McMcdd (5)
2211将式(2)代入式(5)得:d(tx)ktxdA 分离变量d(tx)kdA tx对该式从0到Ax积分,已知 Ax0时,txt',Ax处,温差为tx
txt'Axtd(tx)kdA lnxkAx txt'ekAx 0t'tx由此可见,温差沿换热面按指数曲线变化。 整个换热面的平均温差tm:
kAtmktxdA tm0A1A1At'kAkAxtdAt'edA(e1) x00AAkAtxt''t''kAx lnkA)ekA ,则:t't't't't''t't''由此,tm 该式称为对数平均温差。 (1)t''t't'lnlnt't''在AxA时,txt'',(根据ln二、简单逆流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式
同样,经过推导可得到逆流时换热器的平均温差:
t't'' t'lnt''在顺流时,t'总是大于t'',在逆流时可能出现t't''的情况。 tm
第5页
实际计算中,统一用下式计算:tmtmaxtmin
tmaxlntmin当
tmax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温差来代替对数平均温差,即: tmintmaxtmin 2tm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形式,除顺流、逆流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 顺流:两种流体作平行且同方向流动。 逆流:两种流体作平行且反方向流动。
横流式或交叉流:两种流体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流动。 混合流:是顺流、逆流和交叉流三种流动方式的组合。
横流式及混合流式平均温差的确定:
先一律按逆流方式计算出对数平均温差,再按流动方式乘以温差修正系数t。
t反映了换热器中两流体的流动方式接近逆流的程度,可查图确定t。图中有两个辅
助参量P和R。
''t2t2'冷流体的加热度t1't1''热流体的冷却度 R''' P''t1t2两流体进口温差t2t2冷流体的加热度当R超过了图中的范围时,可用PR和
1分别代替P和R值查图。 R在各种流动形式中,顺流和逆流可看作是两个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
''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 ''逆流时: t2可以大于t1''。
所以,工程上换热器尽可能采用逆流布置。但逆流布置也有缺点,就是高温部分集中在换热器的一端。
第6页
第六节 换热器的热计算
设计一台换热器必须进行的全部工作包括:① 热计算 ② 结构布置 ③ 流动阻力计算 ④ 结构强度计算 ⑤ 绘图。实际上前四项任务是交叉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进行。
换热器的热计算根据计算目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1.设计计算:设计一个新的换热器,根据生产工艺提出的条件和要求,确定换热器的型式,面积和结构参数。
2.校核计算:对已有的换热器,校核它能否满足非设计工况条件下的换热任务。一般是核算流体的出口温度和换热量能否达到要求。
3.对于两种计算,所用的公式均为以下三式:
kAtmW (传热方程式)
W W
M1c1(t1't1'')'''M2c2(t2t2)而 tmttmaxtmin, tf(P,R,流动形式 )tmaxlntmin'''4.在以上三式种的变量为:,k,A,M1,c1,M2,c2,t1',t1'',t2,t2。(tm不
是独立变量)
5.对设计计算,给定的量为:M1,c1,M2,c2和四个进、出口温度中的三个 k,
A
'''6.对校核计算,给定的量为:k,A,M1,c1,M2,c2和t1',t2 ,t1'',t2
7.换热器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平均温差法 和 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6-1 平均温差法
一、平均温差法用于设计计算的步骤为: 1.确定换热器的型式及部分结构参数;
'''2.根据给定条件,由M1c1(t1't1'')M2c2(t2t2) 进出温度中的那个待定温度; '''3.由 t1',t1'',t2,t2 tm
4.初步布置换热面,并计算出相应的传热系数k。
第7页
5.由 kAtm A,并核算换热面两侧流体的流动阻力。 6.如果流动阻力过大,则应改变方案重新设计。 二、平均温差法用于校核计算的步骤为:
'''1.先假定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按照热平衡方程式:M1c1(t1't1'')M2c2(t2t2)求出
另一个出口温度;
'''2.由 t1',t1'',t2,t2 tm;
3.根据换热器的结构,算出相应工作条件下传热系数k;
4.已知k、A、tm,由kAtm ,因为流体的出口温度是假设性的,因此求出的值未必是真实的数值;
'''5.根据t1',t1'',t2,t2,求出另一个值,同理,这个值也是假设性的;
6.比较步骤4和5中的两个值,一般说,二者是不同的,这说明步骤1中假设的温度值是不符合实际。再重新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重复以上步骤1~6,直到步骤4和5 得到两个值彼此接近为止。
[例10-7] 设计一卧式管壳式蒸汽——水加热器,水在管内、蒸汽在管外冷凝,水的质量流量为3.5kg/s,要求从60℃加热到90℃,蒸汽为1.6105Pa绝对压强下的干饱和蒸汽,凝结水为饱和水。换热器管外径19mm,厚1mm的黄铜管,水侧污垢热阻Rf0.00017m2K/W。水侧阻力损失要求小于0.3105Pa。
求:换热器所需换热面积及主要结构参数(管长、管程、每管程管数、传热面积等),若换热器外壳的热损失为5%,求蒸汽消耗量?
'''解:水: M23.5kg/s, t2=60 ℃,t2=90 ℃;
饱和蒸汽:P1.6105Pa ts=113.3 ℃ 一、设定换热器的部分结构参数
设换热器为4管程,每管程16根管,共64根管,在垂直列上管子数为8根。 二、对数平均温差tm
由于加热蒸汽凝结后得到的是饱和水,则ts=113.3 ℃
't1'tst2113.36053.3℃
第8页
''t1''tst2113.39023.3℃
tmt't''53.323.336.3℃ t'53.3lnlnt''23.3三、换热量
管内水的平均温度为:t2tstm113.336.377℃ 查得该温度下水的比热为:c24.193kJ/(kgK)
'''M2c2(t2t2)3.54.193(9060)4.4105W
四、蒸汽侧冷凝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1 1、定性温度为冷凝液膜平均温度tm1tstw,由于tw为未知,需试算。 2先假定一个壁温,待设计计算结束时再校核。
假定tw=103.2℃ (蒸汽温度为113.3℃,水的平均温度为77℃,两者中间值为94℃,tw应在94℃~113.3℃之间)
则,tm1tstw113.3103.2108.3℃ 22由tm1查水的物性参数:10.685W/(mK),12.63104Ns/m2,1952.3kg/m3 由P1.6105Pa,查得蒸汽潜热:r2221103J/kg
2、定型尺寸:水平管束取nd1,n为垂直列上的管数,n8,管外径d10.019m 3、表面传热系数h1:
grh0.725
nd(tt)11sw952.39.812221100.68520.7258119W/(mK) 480.0192.6310(113.3103.2)五、水侧表面传热系数h2
1、根据水的定性温度t277℃,查水的物性参数:
2331421311420.672W/(mK),20.38106m2/s,2973.6kg/m3,Pr2.31
2、流速u:
第9页
uM23.50.99m/s
2f973.6160.01724ud2Re20.990.0174 紊流 4.431060.38103、水侧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2 水与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为:
(twt1)(twt2)(103.260)(103.290)25.3℃
twt143.2lnln13.2twt2可以认为水与壁面是中等以下温差换热。 选用如下准则关联式计算:
Nu0.023Re0.8Pr0.40.023(4.43104)0.82.310.4167.6 则,h2Nu2d2167.60.6726625W/(m2K) 0.017六、传热系数k
忽略管壁热阻,又管壁很薄,可按平壁计算传热系数,则,
k111Rfh1h21110.00017811966252252W/(m2K)
校核原来设定的tw:
由传热公式:qktm225236.38.17104W/m2
蒸汽侧换热:q1h1(tstw)8119(113.3103.2)8.20104W/m2 两者相差0.3%,所以设定壁温合理,达到计算要求。 七、换热面积及管长
4.4105kAtm A5.38m2
ktm225236.3由于k是按平壁考虑的,所以管面积应为按平均直径dmN64,则每根管长为:
d1d2计算的面积。总管数2l
A53.81.49m dmN3.140.01864第10页
最后取管长l1.5m,总管数N64,管程z4,则实际传热面积为:
AdmNl5.42m2,壁计算值略大。
由上述传热计算结果知,最初设定的结构参数合理。 八、蒸汽消耗量
换热器外壳的热损失为5%,二蒸汽在壳侧,所以蒸汽实际消耗量为:
4.4105M11.051.050.208kg/s 3r222110九、阻力计算
水流过换热器的压降为:
zlu2p(f)Pa
d22管中流动紊流摩擦系数为:f[2lg(R)1.74]2 ks从附录10选取光滑黄铜管的粗糙度为:ks0.005mm,则:
f[2lg(8.5)1.74]20.0149 0.0051:换热器有水室进口和出口各1个,阻力系数均为处发生转折,则,213221.032.59.5
1.0;
水由一个管程转入另一个管程时的局部阻力系数22.5,现有4个管程,水在3
41.5973.60.9929.5)7041.6Pa0.3105Pa 所以,p(0.01490.0172压力损失合乎要求,上述计算合理。 6-2 传热单元数法(NTU法)
换热器计算中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NTU法)简称NTU法。 Effectiveness—NTU method , NTU—Number of Transfer Units 1.换热器的效能按下式定义:
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量(t't'')max''
最大可能的传热量maxt1t2就是小热容量量体的进出口温差与冷热流体进口温差的比。
第11页
反映了换热器里,冷热流体进口温差的利用率。
2.顺流时:
(Mc)min1eNTU1(Mc)maxkA ,其中 NTU 称为传热单元数。 (Mc)min(Mc)min1(Mc)max3.逆流时:
(Mc)min1eNTU1(Mc)max
(Mc)min1(Mc)minNTU(Mc)max1e(Mc)max 传热单元数NTU是个无量纲量,其中包括的A和k分别反映换热气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个反映换热器综合技术经济性能的指标,表征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大小。(如A或k大,则传热量必定大)
一、NTU法用于设计计算的步骤为:
'''1.根据给定条件,由M1c1(t1't1'')M2c2(t2t2) 进出温度中的那个待定温度,然
后根据(t't'')max计算出; ''t1t2(Mc)min,查线算图得出NTU;
(Mc)max2.根据选定的流动型式及、
3.初步布置换热面,计算出相应的传热系数k的值; 4.确定所需换热面积:A(Mc)minNTU,并核算换热器两侧流体的流动阻力; k5.如果流动阻力过大,则应改变方案重新设计。 二、NTU法用于校核计算的步骤为:
1.根据换热器给定的进口温度和假定的出口温度算出传热系数k; 2.算出NTU和水当量之比
(Mc)min;
(Mc)max(Mc)min对应的值;
(Mc)max3.按换热器中流体的流动型式,在相应的线算图上,查出NTU及
'4.根据冷、热流体进口温度等已知量,按(Mc)min(t't'')max(Mc)min(t1't2 )求出;
第12页
'''''5.根据M1c1(t1't1'')M2c2(t2。 t2),确定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和t2三、平均温度法与NTU法的比较:
1.设计计算时:平均温度法可从求出的温差修正系数t看出选用的流动形式与逆流相比的差距,有助于流动形式的改进与选择,这是NTU法做不到的。
两种方法的计算工作量不分上下。
2.校核计算时:平均温度法需反复进行对数计算,比NTU麻烦一些。当传热系数已知时,由NTU法可直接求出结果,比平均温度法方便。
第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