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七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

来源:九壹网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2005-3-27

A卷(10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确凿(záo) 人迹罕(hǎn)至 脊(jǐ)梁 ...B.肿胀(zhàng) 叮嘱(shǔ) 骊歌(lí) ..C.讪(shàn)笑 骇(hài)人 迸(bìng)出 ...

D.可汗(kèhán)大点兵 但闻燕山胡骑(qì)鸣啾啾 朔气传金柝(t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决壁断崖 坦荡平原 浊流滚滚 B.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一泻万里 C.气势磅礴 英雄气慨 监狱大门

D.万里赴戎机 关山渡若非 雄兔脚扑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又说,我们 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 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 讲解过。 A.最准确 必须 细心 耐心 B.最精确 必须 耐心 细心 C.最精确 一定 耐心 细心 D.最精确 必须 细心 耐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自从那次挨了爸爸的痛打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B.三味书屋的先生陶醉在他所读的文章里。

C.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承认了自己教学不负责任的罪行。 D.木兰是否替父从军表现了她对国家和亲人的爱。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 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C.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串向云霄里去了。 D.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6.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他是一个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好同学,在去食堂的路上看到地上有纸团,他随手捡起丢进了垃圾筒, ,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 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問焉。曰:“泯然众人矣。”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未尝:从来没有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宾客:贵宾和客人 ..8.下面语句中“之”字指代对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C )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B.稍稍宾客其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并自为其名 父利其然也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又七年,还自扬州 ..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或以钱币丐之---或者用钱财来求方仲永作诗 1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说明仲永之才受之天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每天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作诗的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即使不学习也无所谓。

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虽“不能称前时之闻”,但仲永的才能确有过人之处,说明前时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仲永的确具有天赋。

D.泯然众人矣——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很好的方仲永最终成为很平常的人。说明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朝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2.从描写方式看,文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 肖像(外貌、神态) 、 语言 和动作描写。

13.听到钟声,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

答: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结束,从此不能再用祖国的语言上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情非常悲痛。

14.写粉笔字本不十分吃力,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答:因为韩麦尔先生把自己对祖国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都倾注到了这个动作里。

15.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里感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国土的痛苦心情。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让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四、填空。(4分) 16.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3)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乐府民歌《木兰诗》) (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5)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6)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每题2分共16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闻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 同“贴” ,粘贴的意思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帖: 同“伙” ,文告的意思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赏赐百千强 ( 有余 ) (2)出郭相扶将( 外城 ) ..(3)著我旧时裳 ( 穿 ) (4)同行十二年( 多,时间长 ) ...19.从选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答: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在选文第二段写家人团聚的场面时,描写木兰一连串的动作有何作用?

答: “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木兰归家及对女儿装的喜不自禁。

21.选文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出两种修辞方法并举出例句。

修辞方法一:

例句: 修辞方法二:

例句: 六、作文(50分)

22.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或胆怯、或自卑、或粗心、或懒惰……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终于战胜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通过继续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中心。 2、字数不少于600。

B卷(50分)

一、填空。(8分)

1.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名句。(4分)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2)《论语十则》里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说明既要认真学习也要勤于思考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3)辛弃疾在《西江月》里表现农民展望丰收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4)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 (1)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折枝:把树枝压弯了。信然:果然是那样。 3.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4分) 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 .B.看道边多子折枝 子:小孩 .C.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D.唯戎不动 唯:只有 .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 )。(2分) A.诸儿竞走取之 取之信然 ..B.人问之,答曰…… 诸儿竞走取之 ..

C.学而时习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温故而知新 ..5.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尝与诸小儿游

译: 曾经和许多小孩儿一起游玩。 (2)诸儿竞走取之

译: 众小孩儿争先恐后的跑上前去摘李子。 6.请谈谈你读了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联系文段1分,谈启发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7分)

珍珠与蚌 莫洛

一颗珍珠!

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了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增加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一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与无意中给了它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与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以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采珠的人将珠采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蚌是不多的。

于是我想起你来了。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的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7.读选文的第二段,摘录“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依次填入括号中。(4分) 砂:( 掉入 ) ———— ( 钉住 )

——形成一颗珍珠了 蚌:( 挤出、 消灭 )—磨、舐、卷动拭擦—( 洗 、 浸 、 润滑 ) 8.第二段中有一个划曲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文,说说“砂”改变了什么。(4分)

a、外形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B、价值由一文不值的一粒沙,变成了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具有永恒的价值。 9.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你”指读者;内容上把物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结构上承上启下。

10.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2分)

a、孕育了一颗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b、精神上也获得了满足。

11.结合第十四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4分)

围绕本文1分,联系实际1分,谈看法1分 四、语言实际运用。(13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个字。(4分)

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为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答: 13.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刘阿姨上来对他说:“小李,你真爱美啊,就连我刚晾的被单也让你给锦上添花了。”(4分) (1)你听出刘阿姨的弦外之音是:(不超过10个字) 你 对 不 弄 起 脏 , 以 我 后 的 我 一 被 定 单 小 心 了 。 。 (2)如果你是小李,会这样回答刘阿姨:(不超过15个字) 14.李明与罗杰同学多年。李明的母亲在图书室工作,罗杰写信向李明的母亲借一本参考资料。下面是罗杰所写的短信的正文部分,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

我虽没有跟您晤面,但我和李明是多年的同学。今有一事相求:中考即将到来,离中考的时间不远了,我急需一本有关中考复习的语文资料,不知你们图书室有没有这样的资料。如果有,请李明带给我;如果没有,要立即告诉我。多谢您的协助。 (1) 上文语段中有一处是多于的,应删去。

这一处是: 中考即将到来或高中考的时间不远了 (2分) (2)上面语段有三出语言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第一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 晤面 ○

应改为: 见过面 (1分) 2第二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 要立即告诉我 ○

应改为: 请尽快告诉我 (1分) 3第三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 多谢您的协助 ○

应改为: 谢谢你的帮助 (1分)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答题卷 2005-3-27

A卷(100分)选择题1~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题号 答案 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卷 答案 3 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2. 、

13. 答: 。 14. 答: 。 15. 答: 。 四、填空。(4分) 16.(1) (2) (3) (4) (5) (6)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每题2分共16分) 17.(1帖: (2)帖: 18.(1)强 ( )(2)郭( ) (3)著( )(4)十二( ) .....19. 答: 20. 答: 21修辞方法一: 例句: 修辞方法二: 例句:

B卷(50分)

一、填空。(8分) 1.(1) 、 。 (2) 、 。 (3) 、 。 (4) , 。 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5.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尝与诸小儿游

译: (2)诸儿竞走取之

译:

6.请谈谈你读了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7分) 7.(4分)砂:( ) ( )蚌:( 、 )—磨、舐、卷动拭擦—( 、 、 ) 8.(4分)答: 9.(3分) 10.(2分) 11.(4分) 四、语言实际运用。(13分) 12. 13.(4分) (1) (2) 14. (1) (2分)

(2)○1 应改为: (1分) 2 应改为: (1分) ○

3 应改为: (1分) ○

作文(50分) ☆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05-3-27

A卷(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确凿(záo) 人迹罕(hǎn)至 脊(jǐ)梁 ...B.肿胀(zhàng) 叮嘱(shǔ) 骊歌(lí) ..C.讪(shàn)笑 骇(hài)人 迸(bìng)出 ...

D.可汗(kèhán)大点兵 但闻燕山胡骑(qì)鸣啾啾 朔气传金柝(t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决壁断崖 坦荡平原 浊流滚滚 B.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一泻万里 C.气势磅礴 英雄气慨 监狱大门

D.万里赴戎机 关山渡若非 雄兔脚扑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D)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又说,我们 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 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 讲解过。 A.最准确 必须 细心 耐心 B.最精确 必须 耐心 细心 C.最精确 一定 耐心 细心 D.最精确 必须 细心 耐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自从那次挨了爸爸的痛打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B.三味书屋的先生陶醉在他所读的文章里。

C.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D.木兰是否替父从军表现了她对国家和亲人的爱。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 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C.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D.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6.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他是一个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好同学,在去食堂的路上看到地上有纸团,他随手捡起丢

进了垃圾筒, ,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 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問焉。曰:“泯然众人矣。”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未尝:从来没有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宾客:贵宾和客人 ..8.下面语句中“之”字指代对象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B.稍稍宾客其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并自为其名 父利其然也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又七年,还自扬州 ..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世隶耕---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或以钱币丐之---或者用钱财来求方仲永作诗 1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B)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说明仲永之才受之天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每天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作诗的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即使不学习也无所谓。

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虽“不能称前时之闻”,但仲永的才能确有过人之处,说明前时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仲永的确具有天赋。

D.泯然众人矣——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很好的方仲永最终成为很平常的人。说明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朝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2.从描写方式看,文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肖像(外貌、神态)、 语言 和动作描写。 13.听到钟声,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

答: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结束,从此不能再用祖国的语言上课

了,韩麦尔先生的心情非常悲痛。

14.写粉笔字本不十分吃力,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答:因为韩麦尔先生把自己对祖国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都倾注到了

这个动作里。

15.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里感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国

土的痛苦心情。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让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四、填空。(4分) 16.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非。(乐府民歌《木兰诗》) (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每题2分共16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闻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帖”通“贴”,粘贴的意思。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帖:文告。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赏赐百千强 (多) (2)出郭相扶将(外城) ..(3)著我旧时裳 (穿) (4)同行十二年(多,时间长) ...19.从选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答: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在选文第二段写家人团聚的场面时,描写木兰一连串的动作有何作用?

答:“开”“坐”“脱”“着”“理”“帖”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木兰归家及重着女

儿装的喜不自禁。

21.选文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出两种修辞方法并举出例句。

修辞方法一:对偶(排比)

例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修辞方法二:反问(比喻)

例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六、作文(50分)

22.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或胆怯、或自卑、或粗心、或懒惰……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终于战胜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通过继续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中心。 2、字数不少于600。

B卷(50分)

一、填空。(8分)

1.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名句。(4分)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2)《论语十则》里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说明既要认真学习也要勤于思考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辛弃疾在《西江月》里表现农民展望丰收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折枝:把树枝压弯了。信然:果然是那样。 3.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4分) 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 .B.看道边多子折枝 子:小孩 .C.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D.唯戎不动 唯:只有 .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A)。(2分) A.诸儿竞走取之 取之信然 ..B.人问之,答曰…… 诸儿竞走取之 ..

C.学而时习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温故而知新 ..5.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4分) (1)尝与诸小儿游

译:曾经和许多小孩儿一起游玩。 (2)诸儿竞走取之

译:众小孩儿争先恐后的跑上前去摘李子。 6.请谈谈你读了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联系文段得1分;谈到启发的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7分)

珍珠与蚌 莫洛

一颗珍珠!

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了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增加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一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与无意中给了它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与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以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采珠的人将珠采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蚌是不多的。

于是我想起你来了。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的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7.读选文的第二段,摘录“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依次填入括号中。(4分) 砂:( 掉入 ) ———— ( 钉住 )

形成一颗珍珠了 蚌:(挤出、消灭)—磨、舐、卷动拭擦—(洗、浸、润滑) 8.第二段中有一个划曲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文,说说“砂”改变了什么。(4分) 答:①外形由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②价值 由一文不值的一粒砂,变成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具有永恒的价值了。 9.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你”是指读者;内容上把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结构上承上启下。 10.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2分)

1孕育了一颗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2精神上也获得了满足。 答:○

11.结合第十四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4分)

围绕本文得1分;联系实际得1分;谈看法得2分。

四、语言实际运用。(13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个字。(4分)

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为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答: 13.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刘阿姨上来对他说:“小李,你真爱美啊,就连我刚晾的被单也让你给锦上添花了。”(4分) (1)你听出刘阿姨的弦外之音是:(不超过10个字)

你弄脏我的被单了。

(2)如果你是小李,会这样回答刘阿姨:(不超过15个字)

对不起,以后我一定小心。

14.李明与罗杰同学多年。李明的母亲在图书室工作,罗杰写信向李明的母亲借一本参考资料。下面是罗杰所写的短信的正文部分,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

我虽没有跟您晤面,但我和李明是多年的同学。今有一事相求:中考即将到来,离中考的时间不远了,我急需一本有关中考复习的语文资料,不知你们图书室有没有这样的资料。如果有,请李明带给我;如果没有,要立即告诉我。多谢您的协助。 (1)上文语段中有一处是多于的,应删去。 这一处是:(2分) “中考即将到来”或“离中考的时间不远了”去掉一个。 (2)上面语段有三出语言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第一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 “晤面” ○

应改为:“见过面”(1分) 2第二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要立即告诉我” ○

应改为:“请尽快告诉我”(1分)

3第三处不得体的词语或语句是:“多谢您的协助” ○

应改为:“谢谢你的帮助”(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