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西医称之为脑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一、疾病诊断 (一)病名诊断: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二)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包括:(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三)证候分型
1.风痰瘀阻证: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暗紫,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四)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二、治疗方案:
1、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尽早进行。
(一)康复评定
1、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Bobath评定法、上田敏评定法等;
2、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分级法
4、言语评定: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 5、认知功能评定: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6、心理评定: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个性测验、情绪测验 7、并发症评定: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
(二)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 中风恢复期是康复治疗和各种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康复目标是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最大程度回归社会。
1、坐位平衡训练:躯干训练、偏瘫上肢训练、偏瘫下肢训练。 2、站起和坐下训练。
3、站立平衡训练:正确的站姿、双下肢负重站立活动、患腿负重站立训练、健腿负重站立训练 。
4、行走训练:患腿支撑期、患腿摆动期、交叉侧向迈步。 5、上下楼梯 。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脱衣裤、穿袜子的方法、洗漱动作。 7、物理因子治疗:缓解痉挛、减轻疼痛。蜡疗、中频等。 并发症的治疗
1、肩痛: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率为70-80%。早期预防,特别注意患者卧床及坐位轮椅的正确体位,上肢运动前进行肩胛骨的充分松动,运动以无痛方式进行。若疼痛发生,疼痛完全消失,造成永久性后遗症,患手成为失用手。进行良肢位摆放,注意运动强度时间、尽量不在患肢静滴,防止患手遭受外伤。一旦发生肩手综合征,首先尽快减轻水肿,减轻疼痛和强直。
(三)康复宣教:
将康复宣教渗透到治疗、预防等各方面,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或看护者,内容包括脑出血病因、后果、并发症、康复治疗目标、过程及预后、改善不良方式、控制基础疾病、注意日常生活安全等,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知识,使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治疗。 2、推拿治疗:
﹙一﹚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二﹚基本治法
【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2.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滚法、按、揉、拿、捻、搓摇等法。 ﹙2﹚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1.用滚法自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约5分钟。
2.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侧肩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约3分钟。 【头面颈项操作】
﹙1﹚手法:按、抹、扫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约二分钟。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③面瘫治疗如下: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接上式,用一指禅推法施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结束治疗。 3、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2.辨证配穴:
治法:疏经通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曲池;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配腕骨;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患侧肢体屈曲拘挛则,在患侧配穴,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虚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眼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头昏配风池、天柱;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复视配风池、睛明;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关元。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经络。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余穴取患侧,内关用泻法,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与皮肤45°角向上斜刺,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 风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9g、天麻12g、生白术9g、胆南星6g、 酒大黄6g、丹参15g、香附9g 2. 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赤芍5g、地龙3g、黄芪125g、当归尾3g 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中成药:脑心通胶囊。 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干地黄15g、首乌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5、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6、康复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等评价。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早就有论述。《素问 刺腰痛篇》:“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扑,得之举重伤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缩急。”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a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间突出最多。 .一.诊断
(一)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腰痛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腰腿部,或跌扑损伤,或肝肾亏虚所致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腰腿部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变现的病证。
2.西医病名诊断:
腰椎间盘突a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为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 (二)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三)症候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四)病理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单侧椎间盘突出:
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涌,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脱出:
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肉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
3.中央型椎间盘脱出: 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CT检查:椎间盘向正中方向突出。 4.上下型椎间盘脱出:
大部分患者仅有腰痛症状,X光检查病变椎间盘可见Schmori结节。 一、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存在腰背肌和腹肌的减弱,影响了腰椎的稳定性,是腰 痛前沿难愈的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因重视腰背肌和腹肌的锻炼,只有腹肌 和腰背肌保持适当平衡,才能维持良好姿势及保持腰椎的稳定。挺胸:仰卧位, 双肘支撑床面,抬起肩部和胸部。“半桥”:仰卧位,双腿屈曲,抬起臀部同时 胸挺腰俯卧撑:俯卧位,双手支撑床面,先将头抬起,然后上身和头部抬起并 使头部后伸;“燕飞式”:俯卧位,双手和后臂后伸,躯干和下肢都同时用力后 伸,两膝伸直,使之成为反弓状。每一动作重复6-20次,开始时次数可少,以 后渐增。 2、物理疗法
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消除神经根水肿,加速组织修复,起到止痛的作用。
牵引:1.骨盆牵引:病人仰于床上,床脚垫高20-30度,用而制成皮制的骨盆固定带悬持重量施行牵引,每侧重量为7-10kg,每日牵引12次,每次1-2小时。孕妇、经期、高血压、心脏病及脊柱先天性畸形禁用。2.机械牵引:系特制的机械牵引床,一次短时间大力牵引。 超短波治疗:电极置于下腰,文热量,每次20分钟。
中频电治疗:电极置于腰部及患侧臀部后小腿后、外侧,治疗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
超声波治疗:在下腰及患侧腿后侧,采用接触移动法,0.8-1.5w/2cm,每次十分钟。 红外线治疗:照射下腰部及患侧后外侧,以病人有温热舒适感为宜,每次治疗30分钟。 二、推拿治疗: 1.循经按揉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外侧施术3-5分钟,以腰部为重点。然后医者用双手掌重叠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压腰骶部,反复2-3遍,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背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
2.拔伸推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然后再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用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与突出物方向相反)。此法作用于增加盘外压,降低盘内压,促进突出的髓核回纳。
3.理筋整复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用腰部斜板法,左右各一次,可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然后再仰卧位。用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核腘神经,对粘连有一定松解作用,并可使脊椎后部和后纵韧带牵拉,增加了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的降低了盘内的压力,从而迫使髓核复位。
4.踩跷、背晃法:
其机理同拔伸推压法,只不过力度较前稍重,可选择性使用。 5.整理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拿、揉、弹拨手法沿腰部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施术3-5分钟,然手擦热患处,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供,加速炎症吸收,进而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
渐恢复其功能。 三、针灸治疗: 1.毫针刺法
以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消肿、消炎、甚至髓核回纳的目的,多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部取穴可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水肿,远道与辨证取穴可加强镇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状。常用腧穴除夹脊穴外,还可配肾俞、腰阳关、承扶、承山、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等。
方法:以患椎间隙为中心,加上下椎间隙共刺3针,另加该3针左右旁开1寸各刺1针,共9针,针刺深度为1.5~2.5寸,轻度捻转,不提插、不留针。腰腿部症状明显配相应局部穴。针后卧床休息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电针疗法
电针治疗LIDP亦是在毫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利用针、电的共同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取穴多以腰夹脊为主,配合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化等。电针波型以疏密为主,低频率、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夹脊电针可以使病变的椎间盘收缩、突出的髓核部分回归或促进炎症水肿吸收,髓核缩小而解除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
方法:以夹脊、阿是穴为主。压痛点明显者,以压痛点为中心;压痛点不明显者,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病变节段水平距督脉约1寸处为进针主穴,然后分别以主穴上下间距1寸为度,取2~3穴,夹脊柱进针,进针深度为1.5~2寸,得气后加电针,疏密波型。
3、灸法
灸法治疗是在毫针基础上,施以艾条,加强温通经脉、活血散瘀的作用,故对寒湿型、瘀滞型更为适宜,单纯使用灸法治疗者较少。取穴与毫针取穴相似,多以腰夹脊穴为主,配以患肢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常用艾条循经灸治,或温针夹脊穴。 4、罐法 1) 留罐
上罐后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置5—10分钟,留罐时间也可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而定。
2)刺络拔罐
瘀阻浅表者用梅花针叩刺后,使局部皮肤微微渗血,然后施以火罐,瘀阻深者用三棱针。注意:白血病,贫血,血友病禁用。
5、穴位注射疗法
在穴位上注射药物,兼有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其较常规用药药量少,因而减轻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常用治疗LIDP的注射药物有三类:
(1)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2)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
方法1: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二者混匀,主穴L4~5夹脊穴、秩边、环跳,每穴注射前术药液1.5ml,配穴:伏兔、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悬钟、丘墟、殷门、委阳、承筋、昆仑,每次选用4~6穴,每穴约1ml,每隔1~2天注射1次。
方法2:硬膜外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1.5~1.7ml(37.5~42.5mg)加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2~3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注射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注意勿将药液漏入蛛网膜下腔,症状严重者可加用脱水疗法。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外用药:外敷七厘活血接骨散。
2.内服药:此病根据中医证候的特点分为血瘀、湿热、风寒、肾虚四型。 (1)瘀血内停:
治法:活血祛瘀,通终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 赤芍、熟地黄、当归等 (2)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汤加减,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3)风寒闭阻:
治法:疏风散寒,通终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1、 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杜仲、牛膝、人参等
(4)肝肾亏损: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枸杞子、 山茱萸、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等。
五、手术治疗指征:
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经过保守治疗无效。
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尤以下肢症状明显,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者。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 4.中年患者,病史较长,影响工作或生活者。
5.病史虽不典型,经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静脉造影,CT、MRI示全盘退变或较大突出。
6.对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 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椎管狭窄。 五、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详见《单病种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X 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结 评分项目 评分 果 下 腰 痛 1 无 3 234 偶尔轻度疼痛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2 1 0 3 2 l O 3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1234 无 偶尔轻度疼痛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步 态 1 正常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仍能行走超过2500米 2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3500米 l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4l00米 0 直 腿 抬 高 试 验 l23 阴性 30-70度 小于30度 2 1 0 2 1 0 2 l 感 觉 障 碍 123 无 轻度障碍(非主观) 明显障碍 运 动 障 碍 12 正常(肌力5级) 轻度力弱(肌力4级) 3 明显力弱(肌力0-3级) 0 O 膀 胱 功 能 l2 正常 轻度排尿困难 一3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一6 严重 中等受 项目 受限 限 无受限 卧床翻 0 1 1 身 2 站立 0 1 2 2 洗澡 0 1 3 2 弯腰 0 l 4 2 坐(约 0 1 5 1小时) 2 举或拿 0 1 6 物 2 行走 O l 7 2 总 分
项痹(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黄韧带肥厚变性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以及眩晕、瘫痪等为主要表现。颈椎病大抵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本病多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一般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入侵及长期劳损为外因。
一、诊断:
(一)病名诊断:
项痹是指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二)诊断标准
本病种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病理分型
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
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治疗
一、康复治疗: (一)运动疗法:
1、伸展运动操——四肢一起运动,配合颈部运动,缓慢拉伸颈椎,使颈椎病得到缓解。但是动作要轻柔缓慢,不然严重的话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
2、颈肌抗阻力训练——反向拉伸颈椎,跟伸展操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求必须最大限度的拉伸颈椎,同时动作也不能很大,不然也会出现头晕现象。
3、比较容易操作的几种治疗方法:隔墙看戏法、十点十分操法、头部环绕法、头部水平转动法、仰头低头练习法、头侧倒练习法、头部写字运动法、站桩练习法。
(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消除神经根水肿,加速组织修复,起到止痛的作用。
牵引:1.骨盆牵引:病人仰于床上,床脚垫高20-30度,用而制成皮制的骨盆固定带悬持重量施行牵引,每侧重量为7-10kg,每日牵引12次,每次1-2小时。孕妇、经期、高血压、心脏病及脊柱先天性畸形禁用。2.机械牵引:系特制的机械牵引床,一次短时间大力牵引。 中频电治疗:电极置于颈后,治疗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 超声波治疗:在颈后,采用接触移动法,0.8-1.5w/2cm,每次十分钟。 红外线治疗:照射颈后,以病人有温热舒适感为宜,每次治疗30分钟。
二、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气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2.常用穴位及部位风池、风府、肩并、天宗、阿是、曲池、列缺、合谷等穴,及颈臂、肢体等。
3.常用手法滚法、按揉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抖法,及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以轻柔的滚法施于健侧斜方肌的中、上部位,逐步过渡到患侧斜方肌,同样以中、上部位为主,约1~2分钟,这属于适应性治疗阶段。其次以指揉法施于风池、肩井、阿是诸穴每穴约1分钟,并适当配合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再继以上法于患侧施用滚法,仍以斜方肌、冈上肌部位为主,并配合颈部六个方向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左右。最后在痛点做按压、弹拨法,拿肩井,按揉列缺、曲池穴,搓肩背结束治疗。
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治疗。 (2)辨证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基本操作基础上。第一加定点按压旋颈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压在颈椎棘旁压痛点;另一手屈肘以肘窝夹住患者下颌作轻轻上提再缓缓旋动颈椎l~2次。第二加颈部端提牵伸法,医生以双手紧挟患者双侧下颌作缓慢向上的端提牵伸动作3~5次。第三加根据脊神经所分布的患肢区域作上肢推拿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基本操作完成后,加背部(俯卧位)膀胱经的滚法和督脉经的按压法,约5~8分钟。
继而沿膀胱经从臀、股后、小腿后至眼跟用滚法;辅以按压环跳,指揉委中,拿承山,拿跟腱约3~5分钟。患者取仰卧位,医生施滚法于股前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约3~5分钟;并辅以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和按揉足三里、阳陵、解溪诸穴。最后再取坐位,作双上肢的推拿治疗,以手部为重点约3~5分钟。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基本操作完成后。第一加强颈项部两侧的指揉法,3~5分钟。第二加头部推拿法(前额分法、抹法、按法、五指拿法、扫散法等约3~5分钟)。
交感型颈椎病:在基本操作完成后。加其中的头部推拿法和按揉百会穴。再加指揉膻中、内关、三阴交约3~5分钟。
三、针灸治疗: 1.毫针疗法: 证型 主穴 配穴 风寒湿阻 颈夹脊、风池、风府、天柱、大椎、肩背痛:肩井; 曲池、外关、合谷 上肢麻木:肩髃、曲池、气滞血瘀 颈夹脊、风池、大椎、手三里、合谷、外关、合谷; 头痛头晕:百会、太阳; 后溪、膈腧、太冲 痰湿阻络 颈夹脊、风池、风府、百会、足三里、恶心、呕吐:天突、内关;失眠:安眠、神门; 三阴交、阴陵泉、丰隆 肝肾不足 颈夹脊、风池、风府、百会、太溪、耳鸣:风池、听会; 便秘:长强、大肠俞 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气血亏虚 颈夹脊、膈俞、肝俞、肾俞、足三里、 太溪、大椎 以辩证取穴为主,配合局部及循经选穴,兼用阿是穴。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每5次休息2天,一般治疗2-3疗程。
2.灸法:
主穴:颈夹脊、大椎、肩髃、曲池、足三里、悬钟。配穴:身柱、肾俞、环跳、阳陵泉、肩井、天宗、阳池、中渚等。
(1)温针灸: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柄套1~2cm长的艾条,施以温针灸。选穴:上述主穴3~4个,配穴2~3个,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2~3疗程。
(2)艾炷隔物灸:临床选穴多以颈夹脊为主,采用隔姜灸或隔蒜灸。
(3)温灸器灸:选穴:风池、颈夹背,手指麻木加合谷;头晕头痛加百会、太阳、后溪;多汗加复溜、肺俞。方法:选用药艾条,点燃、置于湿灸器内,外层温度控制在50-60O为佳,熨按上述诸穴,每穴3-5分钟
(4)隔药盒灸
采我科配制的中药敷料,敷疼痛部位,上放置灸盒,以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为度。 3.罐法: 1) 留罐
上罐后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置5—10分钟,留罐时间也可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而定。
2)刺络拔罐
用三棱针,先按病灶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在其周围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施以火罐。注意:白血病,贫血,血友病禁用。
4.穴位注射法:
用丹参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1毫升加5%利多卡因1ml,作痛点或条索状硬结区局部注射。隔3—4天重复注射1次,7次为一疗程。
中药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正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半夏、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肾气丸加减。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五)手术治疗: 适应证:
1.经系统的保守治疗无效。
2.神经根、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生活。 3.突然发作并确诊为颈椎病,短期保守治疗无效,影响生活。
(六)、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2、评价方法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
临床表现 分 颈部疼痛 肩背疼痛 上肢疼痛 上肢麻木 颈肩压痛 颈部活动 临床症状、体征分级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0分:无麻木 2分:偶有麻木、很快缓解 4分:麻木间断,多在睡眠或晨起出现,能缓解 6分:感觉麻木,持续不断,不缓解 0分:无压痛 2分:压痛轻,用力按压才感疼痛 4分:压痛明显,稍有按压即感疼痛 0分:正常 2分:偶有颈部僵硬,仅有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4分:颈部僵硬、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 0分:正常 2分:神经根节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轻微者 4分:有明显沿神经根节段反射性分布的疼痛和麻木者 0分:无肢体感觉异常者 2分:有肢体感觉异常者 0分:肌力五级 2分:肌力3-4级 4分:肌力0-2级 0分:正常 2分:腱反射减弱 4分:腱反射消失
椎间孔挤压试验 感觉障碍 上肢肌力 肌腱反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