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2文学常识

来源:九壹网


高中语文必修(2)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3、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用于诸侯朝会,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氓》是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了比兴手法,并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

《采薇》是一首戍边诗。诗中叙述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他爱国

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5、“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其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8、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9、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先生。

8、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9、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10、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1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2、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以及散文集《随想录》。

《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芬、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觉慧,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人物。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13、维克多·雨果(l802~1885)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诗集《光与影》等。

《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民沉浸在“愚人节”和“主显节”的欢乐之中。此时巴黎圣母院前的格雷沃广场上,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带了一头会表演杂技的小羊正在卖艺,精彩的演出和优美的舞姿,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却引起了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洛德的心情不安,因为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优美的舞姿,搅乱了他一向平静的心,当夜他就指使教堂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爱斯梅拉达。但姑娘被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所救。在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指使伽西莫多刺伤了弗比斯,却嫁祸给爱斯梅拉达,把她送上绞刑架。从小被克洛德收养,对他唯命是从的伽西莫多,被养父的残暴和无耻激怒,把他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去。第二天,伽西莫多就失踪了,两年以后人们在蒙孚贡墓地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尸骨。《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的特色,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