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步》课例报告

来源:九壹网
“目标双对应”的散文教学之《散步》课例报告

上海市博文学校 曹丽鸣

【课例主题】

“目标双对应”的散文教学 【观课要点】

1.教学目标具体化 2.教师语言术语化 3.教学环节对应性 4.学习状态的把握 5.学习过程的测评 6.师生互动启发 【文本解读】

《散步》是“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有家真好”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莫怀戚的作品贴近日常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情趣,叙写日常琐事娓娓动听。作为一篇叙事散文,《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家人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传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本课将通过朗读、圈划、点评,以人物形象的品味作为本文的突破口,从而更清晰的感受到文章的文质兼美,从而引发学生对亲情、尊老爱幼的深层思考。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开头独立成段,点出了散步的地点、人物。而且很有巧思的是在几组短语中将“我”提前,暗示了散步的这个过程中“我”肩负的责任。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虽是普通的语言但是却也能读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为了母亲的身体让她一起散步。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是母亲的动作描写,“信服”有相信并佩服的意思,写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突出母子间的亲情,母亲明理,儿子孝顺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太迟太迟”叠词,表示重复,冬天时间长,呼应“总算”,等待春天很焦急春天来了以后松了口气;“又”表示重复,每一年都这样担心母亲;“熬”指“煎熬”,季。 突出时间漫长,身体不好的母亲渡过这个冬天很艰难,也为母亲平安过冬而担忧庆幸,呼应了“太迟太迟”。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此段为景物描写。 “铺”写出了小草刚刚冒出头,东一块、西一块有些密有些疏的随意自然生长的状态,点出了“初春”生命生机盎然的特点。 “密”写出了树叶纷纷抽芽,点出了“初春”生命正在生机盎然的特点。 “嫩芽儿”、“咕咕”强调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为儿子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还写出了生命传承的意义。且儿子说的话为对称的句式,节奏清楚明快,为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分歧”本身就可以看出母亲与儿子身份、性格的不同,母亲已老,走路不便;儿子还小,充满冒险精神。句子本身为对称的句子,节奏清楚明快,内容互相映衬,强化表达效果。 “不过……”句为“我”的心理描写,看出了“我”内心的挣扎,看出我的尊老爱幼,同时也看出母亲和儿子对我的信任,一家人和乐融融。 “一霎时”、“重大”、“民族领袖”,突出了我的责任之大,作为一个中年人、一家之主,担负着家庭的过去与未来。 “走大路”为“我”的语言描写,这一最后的决定,看出我在为难很久之后,终是有了权衡,陪伴母亲的时间已短,表现“我”的沉着果断,孝顺。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摸摸”为母亲的动作描写,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还是走小路吧!”是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最终还是顺从了儿子,可以看出母亲的让步源于对孙儿的疼爱。 “她的眼……”为景物描写,这段文字使读者置身于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之中,犹如品味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到了一处……”本句为“我”和妻子的动作描写。“但我和妻子……”本句也是“我”和妻子的动作描写。两句中“蹲”“背”“慢慢”“稳稳”“仔细”细致地刻画出“我们”的认真,“我们”强烈的使命感。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学情分析】

本文授课对象六5班学生是我校农民工子弟班。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概括能力不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留于表面,缺乏对于文章细节的关注,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品析文本语言,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文章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叙事散文的要素;(重点)

2.通过朗读、圈划关键的描写性词句品味人物形象,感受亲情;(重点) 3.理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味亲情,点明文题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不缺乏亲人的陪伴,在你们的记忆里,都和家人一起做过什么事呢?哪位同学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感谢同学们的分享,感谢你们给我们大家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温情画面。今天我们要走进莫怀戚的一篇叙事散文——《散步》,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板书:散步

莫怀戚

设计说明:通过对于自身亲情画面的回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课文亲情的主题产生共鸣。

二、整体感知 ,概括文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概括叙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设计说明:对应目标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叙事散文的四要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亲情

1.在我们一家人中有四个人物:“我”、妻子、母亲和儿子,这四个人各有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人?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结合文中具体语段运用到下面的句式来谈一谈原因。

PPT出示:我觉得 ( 谁 ) 是 (怎么样) 的。从文中 (文中语言) 看出。(学生读原文,分析)

预设:

(1)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儿)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动作描写,“信服”有相信并佩服的意思,写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突出母子间的亲情,母亲明理,儿子孝顺。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为母亲的动作描写,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还是走小路吧!”是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最终还是顺从了儿子,可以看出母亲的让步源于对孙儿的疼爱。

(2)“我”(孝顺母亲、尊老爱幼、有责任感)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太迟太迟”叠词,冬天时间长,呼应“总算”,等待春天很焦急春天来了以后松

了口气。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又”表示重复,每一年都这样担心母亲;“熬”突出了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了这个严冬很难,也写出了“我”为母亲能安然无恙度过严冬而庆幸的心情,同时也与上文“太迟,太迟了”照应。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民族领袖”一样的责任,突出了我的责任之大,作为一个中年人、一家之主,担负着家庭的过去与未来。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

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心理描写,看出了“我”内心的挣扎,看出我的尊老爱幼,同时也看出母亲和儿子对我的信任,一家人和乐融融。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

“走大路。”

——最后的决定,看出我在为难很久之后,终是有了权衡,陪伴母亲的时间已短,表现“我”的沉着果断,孝顺。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她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的动作描写,“走”“背”“慢慢”“稳稳”“仔细”细致地刻画出“我们”的认真,“我们”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

(3)儿子 (懂事、聪明)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儿子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还写出了生命传承的意义。

(4)妻子(贤惠,默默奉献)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里可以看出妻子对我的信任,她的贤惠。

2.同学们,这一篇文章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表示看看。

预设:亲情

过渡:是呀,作者给我们刻画出了这四个“母慈子孝妻贤”的人物,还让我感受到了人物之间浓浓的亲情,这亲情怎能不令我们动容呢?

设计说明:对应目标2,通过朗读、圈划关键的描写性词句品味人物形象,感受亲情。 四、联系背景,知人论情

1.同学们,《散步》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自有它发人深省之处,那么在你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哪句话不理解的?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预设: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切”指的是“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铺”写出了小草刚刚冒出头,东一块、西一块的随意自然生长的状态,点出了“初春”生命蓬勃生长的特点。“密”写出了树叶纷纷抽芽,点出了“初春”生命正在蓬勃生长的特点。强调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联系前文的“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欣慰,母亲终于度过冬天,重拾生命力。

“……好像我背上的她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而这三者正构成了一个世界。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

2.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写作背景。不知有没有同学查过本文的写作背景? PPT出示:文章写于1985年。莫怀戚父亲刚去世。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朋友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3.所以可想而知本文的写作初衷会是什么呢?关于“孝”的话题自古便广为流传,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孝”的故事吗?

(卧冰求鲤、彩衣娱亲、百里负米、陆绩怀橘等等)

总结: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孝”,唯愿同学们也能把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设计说明:对应目标3,理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勤学多思,完成作业

1. 积累“信服、熬过”等词;完成P14“积累”。

2.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当父亲说“走大路”时,你会想些什么?补写当时儿子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设计说明:通过作业巩固对课文内容理解,主旨的把握 【执教反思】

《散步》是“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有家真好”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莫怀戚的作品贴近日常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情趣,叙写日常琐事娓娓动听。作为一篇叙事散文,《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家人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传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实作为一篇散文,《散步》这篇课文它所包含的内在当然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有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势必要让学生能“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第三个目标仅止于“理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通过朗读、圈划、点评,以人物形象的品味作为本文的突破口,从而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到文章的文质兼美,从而引发学生对亲情、尊老爱幼的深层思考。

导入部分考虑到本文《散步》本身就是一篇较质朴的文章,所以导入并不花哨,而且由于是借班上课,怕学生一时怯场,所以这个导入相对而言能让学生有话说,激发他们的兴趣。

整体感知是对于文章的概括,上课时特意让学生注意了叙事散文的四要素,是因为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刚开始可能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巩固一下。

原本教学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寻找文中能体现亲情的句子。但这样提问1.学生的思维容易被问题束缚,有主题先行之嫌。2.这样提问可能使学生品读句子时不够细致,只是单纯地套上“亲情”的标签。所以经过组内经验老师的点拨,本文另辟蹊径,以人物形象的品味作为本文的突破口,让学生结合文中语段运用范式谈喜欢的理由,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品析中更深层次地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主要问题在于,往往会纠结于词句的品析,花大量的时间去死扣字词。词句固然要品析,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既没有侧重点,也会使学生课上得没有兴趣,乏味呆板。

之后通过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提出自身学习中疑问,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发人深省之处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就不至于把这篇文章上得过浅,而且也是结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这一部分的探讨经过几次试教后,我觉得可以再大胆一些,让学生讨论

起来,不是仅仅提出问题,最好通过集体的思考,能对于问题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像课上的师生探讨固然不可或缺,但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再师生一同解决问题,会让学生对于问题有更深的印象与理解。

最后通过对于文章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于作者的写作初衷有所了解,拓展迁移旨在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孝”的故事,也更好地让学生加深了对于“尊老爱幼”中“尊老”,即“孝”的体味。这一部分也是我上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问题在于我自己思想上不够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没有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知人论世”,过于沉溺于词句的品味,孰不知好的写作背景的教学对于词句品味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这一次的教学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散学教学的重点,也在上课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许多不足,望在今后引以为戒,一点点地进步。 【同伴评课】

一、研修的可取之处 1. 熟悉文本,了然于胸

这是一篇散文,说长不长,可说短也不短,曹老师徒手教学,对文本的把握与解读成竹在胸,使人佩服。同时,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对学生的回答聆听专注,及时把握。

2. 注重学情、过程流畅

对学生交流中,精彩的发言,毫不吝惜语言,以不同的方式表扬鼓励。对学生采用朗读、点拨、引导、启发、讨论等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讨论交流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的灵活处理。

本课教学有较强的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曹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训练。既有对基本知识诸如字词、散文常识的教学,又有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既有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品析,又有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既有带着问题的思考,又有体悟情感的深情朗读……

3. 师生互动、双向启发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整体感知部分曹老师以四要素对学生进行点拨、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曹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调试,因为六5班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二、研修的不足之处

1.教师追问过度,主导性太强

解读到位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可能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的缘故,本来有些句子,学生说得都挺不错的,但是老师过于在某些字词方面下功夫,以至于浪费了原本可以节省下来用来布置作业的时间。

在引导过程中,似乎追问过多,一些问题的指向性还不是很明确,以至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老师预设,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后续的环节中,未能将全部环节都展示出来,这是一大遗憾。

2.问题需再明确

在设计问题时,要求应该更加明确。比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要求概括还是复述,应该讲清楚,学生就不会出现复述这样的问题了。 【研修体会】

在研修中成长

这次“目标环节双对应”散文教学之《散步》的课例研修经多次课堂实践、多次的调整,最终以较为完善地面貌呈现出来。作为这次课例研修的亲历者,我在关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帮助下,我努力实践,博采众长,积极听取众位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从以往以观课老师的角度听课到如今自己上课,尽管研修时间并不长,但在这短暂的研修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关注文本:重视每一次的文本解读,重视关注文本体裁的解读;关注课堂:关注散文教学的课堂,关注学生课堂生成。下面我就课例实践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的思考: 1、适应学生而非凸显自身

这次研修是我第一次试着用分段批注的方法解读课文,解读过程中自己感觉对于《散步》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地理解,顿时也有了上好课的自信。但是第一次的教案设计就被前辈们指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适合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文本解读的目的是让老师了解、熟悉文本,但不是自己解读的都要教给学生,教的重点是适切,适应学生,并不是什么都要教。本文授课对象六5班学生是我校农民工子弟班。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概括能力不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留于表面,缺乏对于文章细节的关注,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品析文本语言,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文章的“美”。其实作为一篇散文,《散步》这篇课文它所包含的内在当然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有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于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势必要让学生能“跳一跳

便能摘到果子”。所以在最后制定教学目标时第三个目标仅止于“理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下一次在制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相信我会将学生的学情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凸显自身对于文本的熟悉掌握而满堂灌地教学。

2、激发学生而非主导学生

在与学生的互动,对答中我总不够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我就好像一个在教孩子蹒跚走路的母亲,总担心孩子会摔跤,一路搀扶着他们,死死拽着,不肯放手。却不知道,这个样子孩子永远不会学会走路。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不应该打扰他们,应该放手,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能建立起他们在语文学科的自信,从而喜欢上语文。有时课堂上我总怕学生答错,甚至会将问题的答案直接自己说出来,这样,学生顶多只能记住答案,却总也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从何而来的。以后遇到新的文章,新的课外阅读,他们又不会了。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本身的及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在具体的做法上,首先,作为教师,我在创设情景后,要有一段等待时间,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这时候学生应该有时间思考问题到底是什么,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针对本节课在整体感知阶段,当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后,我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怎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有足够时间思考之后,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而在实践中我往往有点心急,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刚读完课文,可能还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识别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机会,也就不会解答问题。不仅这一次研修中我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感觉自己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有时为了上课的进程,也会忘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阅读,致使他们没办法自己思考,这样使得恶性循环,问题往往需要自己带着学生去回答,这是我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关于文本解读的思考: 1、重视每一次的文本解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在这次研修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文本解读。原本对于文本解读说实话,总觉得之前自己已经在语文书上做过很多批注,对于一些词语理解各方面觉得也已经很全面了,感觉这次的文本解读也就只是梳理一下而已。但是等到自己真的开始着手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进行文本解读时,

发现自己以前在语文书上的批注还是太少了,不够全面。而且即使等我把文本解读写完了,在上课后,自己可能对于某些语段、某些词语有了新的或者感觉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解释后,文本解读又要有新的更改。或许下一次,再上《散步》这篇课文时,再次审视这次的文本解读,可能还是会有要更改的地方呢。所以,通过此次研修,加深了我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不在于某一次的完整梳理,更在于上课前的每一次重视,要不断地改进。

2、重视关注文本体裁的解读

诚如之前所谈,当我把语文书上的知识点感觉已经够全面的梳理之后,自以为已经完成了文本解读。但是,有前辈老师就中肯地给我提出了意见,在文本解读时对于文本体裁未关注。本次研修是针对散文教学,仅只将《散步》作为一个例子,以此为例来谈怎样教散文。所以,后来的修改中,我就针对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在课文的语言和情感两方面“文质兼美”之处都进行了解读。

三、关于课堂实践的思考: 1、关注散文教学的课堂

刚才已经说过:本次研修是针对散文教学,仅只将《散步》作为一个例子,以此为例来谈怎样教散文。这不仅仅是文本解读是要关注散文这个文体,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不然的话,如果上散文与上记叙文一个样,学生就不能搞清楚两个文体的区别,而且,下次遇到散文文体的文章,学生也不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在本节课的上课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第三部分花的时间有点多,诚然,语文课堂对于字词的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一篇散文,或者说以本篇文章为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份的注重字词的品味,下次学生碰到其他散文时,还是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当我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字词品味时,代价就是舍去了第四部分联系背景,知人论情。其实在第四部分正在在教学生,如果下次再碰到散文时,应当关注散文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由于我在上课时不够关注,所以关于这一点我恐怕学生下次碰到散文时会忘记去查文章的写作背景。所以下次上课,无论是什么文体,上课前作为教师我应当自己心里有数,这样的文体,下次学生碰到时应该有什么学习的方法,那我在那节课上就应当教会他们。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在这次课堂实践中,我觉得怎样把握每一次的课堂生成真的是一门学问。这首先需要老师自己肚子里有货,对于文本足够熟悉,这样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语言中的关键,再进行追问,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本次上课我是按照要求徒手上课,本来以为将课文,教案都背出来已经很难,但是等真正上课时才发现,真正难的是有效地抓学生的生成,幸好是徒手上课,不然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我既要看课本,看教案,又要听学生的回答,这压根儿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呀。当然,熟悉文本、教案是抓生成的第一步,我觉得老师还需要有教学的机智,这机智可能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来练就,可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多听课,多反思,不断成长才行。

语文课堂,需要体现一种生成的美,而能够把握生成,并将课堂生成引开去,从生成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就能够更紧密地贴过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从而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展现出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

总之,一次研修,终身收益,在这里我所谈的几点只是一些点滴,将来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在研修中成长。最后,感谢关老师,感谢博文学校语文组的所有前辈及伙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