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羲之书论+用笔笔法+笔势论+临帖+创作-学书笔记

来源:九壹网
笔法练习例字11例

必修经典笔法一

王羲之的“书”字(取自《孔侍中帖》),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五个横划的发笔处理。

第一个横划入笔自下往上,逆锋起笔,第二个横划顺势侧切发笔,角度近乎90度,第三横划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锋发笔,不见锋芒,第四横划又顺势侧锋搭笔,搭笔牵丝极为轻灵,入笔倾斜角度较大,第五横划也是侧锋发笔,角度倾斜略微变小。

五个横划发笔形态、角度、轻重都各有不同,变化极为丰富,避免了雷同,体现出作者对笔法的高超运用。

总结:遇到多个横画的情况,一定要想到王羲之这个“书”的处理方式,这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的。

必修经典笔法二

1 / 49

此字最大看点在宝盖头,右边起笔重顿,行笔过程中逐渐变细,橫画尽头突然轻提,形成细如发丝的细线,转折处再次顿笔加粗,最后提笔出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作者这里使用了提按技巧,横画从粗到细,又从细到粗,变化极大,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用笔干净利索,对比强烈,让人看的惊心动魄。

另外,宝盖头下面的王字边也处理得极为生动,特别是中间的圆转,一般人都会写成一个圆圈,但米芾不会这样简单处理,他在转圈时故意加进了折笔,使空白出现了三角形态,打破了画圆圈的一般写法,制造了具有张力的白空,一下子使整个字生动起来。

总结:横画提按的变化,是书家基本功,画圈的线条变化,也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牢记的。

必修经典笔法三

2 / 49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写法。

普通的写法都是将左上角的圆转处理成圆圈,像孙过庭这样(犹),但王羲之不这样简单处理,他在环绕运笔的过程中加入了提和顿的微小动作,使笔法变得复杂微妙,这里白空由原本的圆形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极大提升了白空的视觉张力,成为此字的字眼。

总结:反犬旁的这种处理,可以作为定式牢记,自当高人一筹。

必修经典笔法四

3 / 49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的提手写法。

一般人写提手,钩与提相连处不做停顿,紧接着一下提上去,最容易写成一个三角形白空,米芾就不这样写,他在勾上来后又向上有一个推的小动作,然后再提起,这样就形成一个梯形白空,打破了三角形白空的单调,空间更富有张力,成为全字最引人注目之处。

必修经典笔法五

4 / 49

從,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现存唯一晋人真迹,对研究魏晋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选的從字,最为精彩的细节在于转折处,请看,王珣一口气写了6个折笔,每个转折,都如刀切一般齐整、方硬、干净,极为生动地展示了魏晋笔法的神采。

转折处写的是否有晋人味道,可以此字作为标准。

总结:晋人笔法的关键点在转折,转折的笔法关键在于侧锋刷笔,如果不看真迹,完全无法体会,这也是宋以后帖学衰败的根本原因。

必修经典笔法六

狼,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请看左上角转笔的处理,普通写法就是转个圈,孙过庭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写,但是,快写到结束时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搓笔急停又突然轻提,拉出细如发丝的连接,顺势走笔。

一连串动作迅疾果断,用笔精熟。最妙的是原本圆形的白空被挤压成两个白空,就像是被压住的气球,充满了张力,似乎随时都可能爆掉。

必修经典笔法七

5 / 49

此字最大看点在线条的变化和行笔过程中的转折笔法。

首先,一笔书的线条从粗笔横画开始,折笔后竖画变成细线,再折笔后又加粗,进入环转用笔,这时,老米施展了他的绝活,一是线条粗细不断变化,二是转圈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折笔,改变了画圆圈的俗套,使线条、空间都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特别是白空的分割极为精彩,缠绕有致的线条分割出4个封闭、形状各不相同的白空,极为吸引眼球(如果数封闭空间的话,大家数数有多少个?眼睛有点花了)。

对比一下孙过庭的写法,米芾的精彩就更加显而易见。

必修经典笔法八

寻,王羲之奉橘帖。

此字看点在折笔处写法,这里是典型的内擫用笔。

什么是内擫呢?请看此处的处理:首先,内擫主要体现在折笔处(特别是右边的肩膀),交接点出方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交接点笔画要有一定重叠部分,重叠越多越好,形成一个很结实的

6 / 49

交叠面。

我们看寻字的处理,5处转折都是标准的内擫笔法,很方整,交叠面很厚重,右边肩膀都很结实。

对比一下米芾“里”的右上肩膀转折处写法,典型的外拓笔法,二者差异一目了然。

总结:学晋人书,必须从用笔细节下手,特别是标志性的用笔,一定要下大功夫,方能得其精神。古人临摹,多是抓细节和特征为主。

必修经典笔法九

此字最大看点在门字框的处理。

亮点一:门字框右肩转折处,此当属外拓写法。作者特意泯灭圭角,外肩写的圆融而浑化无迹,外圆内方,笔法干净,过渡柔和自然,含蓄内敛,充分展现了用笔的韵味。

两点二:门字框的竖钩。钩最忌讳尖和薄,这里的钩法,内圆外方,圆润稳健,厚重不失灵活,美轮美奂。

再看一个赝品,仿的,两者毫厘之间,神采差之千里。

必修经典笔法十

7 / 49

王羲之奉橘帖 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如,此字最大看点在右边的口。

注意看口竖笔后的连接,一个很轻巧的弹笔,游丝圆劲挺拔,与右边的横连接天衣无缝。

这笔的难度在于速度,要在快速运笔中精准控制提拉动作,并要自然承接下一笔,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迟缓犹豫,看起来轻松自如,这是作者功力强大的体现。

此种口子框的连接笔法在名家作品中很多,如苏东坡的“白”,是专业书家必需掌握的技巧。

必修经典笔法十一

8 / 49

怀素苦笋帖

“可”字写的非常简略,笔画疏朗散淡,似乎只写了一半,留下大片空白侵入字中,收笔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细读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中间没有停顿,行笔果断。二是环转用笔圆而流畅,不能有折笔。三是线条有变化,不是从头到尾一般粗细。四是线条有弹性和力度,曲尽其妙。

用印三十六计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閒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閒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閒章就不须盖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閒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閒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閒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閒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閒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閒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9 / 49

11.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3.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于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閒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閒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閒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10 / 49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于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 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

书法谋篇布局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经营位置“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确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本人之认识。

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融,体现意境。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掌均变之衡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

11 / 49

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4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从书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统一,小是变化。以大抱小,大整体中求变化,以小破大,于丰富中求得统一。一般地说,大而平直之笔画入书,当不难求得整体气象,但容易犯简单平浅的毛病,要适当分割之,或加强其本身的变化,或穿插其他变形的笔画,以化大为小;细碎的线条入书,当不难求变化之意,但容易犯琐碎零乱的毛病,要进行组合归纳,使某些部分集结起来,合零为整。也可用较大的粗线条衬托包裹的办法,来加强整体感。曲与直的情况,也是一样。从书法的笔画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刚,曲是圆,直是方,有典有直,则刚柔相济,方圆互映;曲是滞,直是畅,曲是变,直是正,畅滞相生,正变交出,则苍古俊逸,奇正兼容。整个的书法结字如前人说写“女”字,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尽曲直转折之变。因为有上横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划之转折,三画相叠相交,构成一个奇正相依,刚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顿、有转折,简当而丰富。

6

驭圆缺参差

12 / 49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气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须把握的。

那么,这在具体创作中又当如何分寸呢?笔者鄙见: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即作品的经营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

13 / 49

尽量保留自然风貌,不多过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

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如果说,上面所言,还只算是作品内涵方面的意义的话,那么,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在可视形象上的作用,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画面的疏密,关系着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状出现机械规整的情景,如整齐的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证明物象的外沿集结线太过规范;如果发现空白的块面分布有等同的情况,就说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应该进行调整,所以前人说“知白守黑”。总的说来,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陈式,而根据现代人审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学书须明白10个问题

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他说,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这是两个原则。

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就如我们吃的各种菜系,鲁菜,川菜,粤菜,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

知道临帖要临什么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临。训练就是解决如何临的问题,因各人喜好不同,对所临帖子选择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

在讲评学员的隶书时说,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

14 / 49

常多的,我们现在示范的只是一般的,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样,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你如果能把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训练时我们就要像这样有目的的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那么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没人能追得上你,因为你一直走在前边,把问题都解决了,而这些问题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想不到,所以他只能做个爱好者。

因此,训练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进行取舍。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并不是说你要比别人加多少倍的劲、花多少倍的钱、用多少倍的时间就行,你必须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确定一个科学的训练模式,然后你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是用手。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气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你们学草书的,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应、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

我们教书二十多年,基本上都用这个方法,草书严格讲不是学来的,因为从它生成的原始状态看就是一种极度情绪化的东西,由行书提练字形、用笔和手法,是一条正路,这是个方法问题。你现在在临《书谱》,对于《书谱》,你要明白,首先是学他的文章,其次是学他的草法,再次学他的字,在临习时要挑字临而不要统篇抄,严格上说《书谱》只能借鉴而不能学,纵观二十多年来,靠书谱出来的就一个伦杰贤,但伦杰贤先是学得米芾,写米写绝了,因此他是把创作落在《书谱》上而他的功夫却是下在米芾上。写《书谱》写了一辈子的孙墨佛怎么样!你像现在的有些中青年临书谱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借鉴书谱,巧用书谱而不是实写,因此,训练思路要对。

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 不在于法而在于理

讲评学生的行书临作时,刘文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到,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你的写法是这个不管那个,那个不管这个。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变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草书更是如此,比如这幅《书谱》的临作,他的临帖的思路、观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练,学草书时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能用后半生,何乐而不为,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得自然而不是疆硬。

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了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在指导学员的章草时,刘文华老师又说,一些夸张的用笔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像这种夸张显得很空,不学。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你现在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也就是说,哪怕只吃一个豆也一定要把它吃到肚子里去,吃得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作用。

核心的东西永远不变

刘文华老师在讲到隶书时说,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国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凡是夸张的笔画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

15 / 49

是允许夸张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而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匀它,你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比如这个“张”字,我们画一个方块,方块内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变的,把“弓”和“长”的某些笔画在方块内部变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变成张迁或是鲜于潢了吗,如果把'“弓”的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的弯钩向左夸张一些,再把“长”的横画和捺向右夸张舒展一些,这不就成了礼器或者是曹全了吗,以此类推,其它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意临不可或缺,要学会消化 创作时要活学活用

在点评一个学生的对联时,刘文华老师说,写对联字写得这么大,笔画要加粗,原帖上的笔画粗细是如此,但你把字夸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笔画夸大了两倍甚至不变,这不行,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比如这个“畫”字,上边轻,中间加粗,然后下边要突出礼器碑的风格,这样才行。你的临帖中缺少一个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后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比如说你儿子,外表和你不一样,咋一看不像你,但真的不像吗,他还必须得像你。

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这种像与不像就不是一个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一个精神和原则的像与不像。也就是说你缺乏一个环节,临帖时没去进行意临消化,当然,这个消化也有个方法,比如说这个“膠”字,临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写完了,像么,绝对不像,不像它具体的每一个笔画,但是美感还是它,不管你如何去变,只要这里用点去处理了,都还是它。这种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艺术不是老百姓说了算,在中国历史上艺术是贵族的产物。天天讲喜欢艺术,喜欢就是会吗,能写几笔就是懂吗。

因此,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行,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必须的,能不能发展要看你能不能科学,科学才能发展,不科学还发展什么,事就是这么个理。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不要把字工艺化、模式化 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在讲评一幅《张迁碑》的临作时,刘文华老师指出,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张迁碑的趣味特点,一是笔沉,再一个是笔的拙朴,古人写字不是在搞创作,他要是搞创作求趣味,东歪西斜,恐怕脑袋就没了,官刻,给孔老夫子刻、给皇上刻,你刻得歪七斜八,脑袋不是没了吗。

什么叫封建,它是贵族的一种统治,传统文化是按儒家学说走的,儒家推崇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势,干什么都要行个礼、讲个法,那叫一种制约,封建统治就是由统治者确定的那种制约太多,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的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就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

16 / 49

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其实,我在课堂上说过多次,人写字如果写到没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书法是个大文化,不是你喜欢怎样就怎样,比如,你喜欢坐着写,我说你要站着写,这不是我让你站着,而是这个字要求你站着,往规矩里去写。像你把张迁碑写到这种程度,你就应追求一种自然,张迁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笔画位置的错落上的变化,不是笔势上的变化,而是字形结构上的变化,是比例上的破坏和笔画位置上的破坏,而不是笔势上的事,曹全是笔势上的而张迁不是。弄清这点,在写的时候就要把这种自然状态还原。

另外,隶书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化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重、强弱。

当今书家多是在用一种模式书写,这最麻烦,可能一时出彩,但这种出彩三年也维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鲜于潢,碑阴变化变得越来越纯朴,越来越单纯,什么是朴实,就是直来直去,就是简单,简单得没想法,这种朴实咋一看没想法,而你如果去联想,想法可又就多了。

因此,真正的艺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成熟状态,成熟状态完全是理性的、规则的、法度的;另一种就是非理性的,艺术发展到没成熟,有法式但不严谨,就像小孩走路,他还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几步特可爱。我们现在就追求艺术的理性的、严谨的、规则的东西,他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定着本体的属性,像正大、端庄、肃穆。但艺术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术的趣味、境界、味道。两岁的小孩做一个动作成熟吗,不成熟,他说话,主次混乱说不清楚,但你就觉得他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好玩,可爱,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气所反映出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你们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

在谈到清人的隶书时,刘文华老师又讲到,清人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这是清人唯一的东西,再一个,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东西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

碑阴与碑阳:趣味与法度的互补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刘文华老师在讲评中谈到,帖上的东西你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阴阳在历史上永远是两种状态,面南侧谓之阳,面北侧谓之阴,如济阳是济水之南,淮阴是淮水之北。

碑阳面写正文,碑阴面则是一种说明,比如谁出的钱,谁刻的字等;还一种是正文写不下就往碑阴写,像礼器碑,字太多连碑的侧面也用上了。碑阴一般都是韵文,四字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对刻工来说也是一种体例,汉印从刀法上有两种,一是严谨的,还有一种是急就的,如将军印,临时定的,必须马上凿出来,不加修饰,形成急就印。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他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

17 / 49

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了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死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轻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这不就行了吗。而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会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临帖不能出问题

创作永远都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

谈到继承与创作,刘文华老师说,临帖就是在继承,你如果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你看咱们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个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

书法界连续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二十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个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

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脑,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这几年跟着我跑的就是这样,因为他脑子跟不上我,这并不是说我多聪明,我只不过是站在一个好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决定了你必须要往前走,必须要跑在前头。

通过学习去理解法和意 从而获得一种原则

在讲到对米芾的临习时,刘文华老师从几个字的示范上进行具体的讲解:你看米芾的这个“奉”字,从方向上,第一笔稍微往上去,第二笔往下来,第三笔又往上去,这三个笔画的运行正好是三个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三个笔画都是如此,所以它把这三个运动方向里面又增加了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

18 / 49

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是由笔画的限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什么叫作合理,一个是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一是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意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要因素。

因此,这是一种技法要求,而这种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状态,所以,我讲课时经常说,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如是,只要把这种笔势写出来了,怎么写都是米芾,为什么,就是它用笔和习惯、用笔的手法、曲直的控制、还有这种笔势,整个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换一种手法,刘文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比如这个地方是夸张的,这个地方也是裹着的,这就不是米而是颜了,即便是颜,那么它与米有没有关系?只不过颜这种裹着笔的东西多,而米裹的东西少而已。

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而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就像刚才示范的这几个字,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就能把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它的结构原则用上,又在你笔下得到一种强化。为什么我经常说跟我学书法是在学理法呢,不是说让你写得必须与它一模一样,是让你通过它去了解一些法和意的东西,然后探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动作表达出来,这不就成了技法了吗。面我们在学习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人他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一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

所以,你们现在临帖的点不对,有时候学员感觉写得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像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神采为上

由动态的势去把握字的生命状态

对势的重要性,刘文华老师从王到颜再到米的字形和用笔的变迁以及笔势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示范,从每个字的具体笔画,每一个笔画的方向、势、劲、外在的和内在的呼应连带以及弹性、力度等到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强调,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而且是一种生命状态。

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是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定是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心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赋予了一种品格。这也就是我讲课的时候经常说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喘着气动起来,比如米芾的这个:“勝”字,左低右高,这三个竖着的笔画,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点,总体有种上蹿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横势,只要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字势掌握了,运动状态掌握了,就可以放开写了,怎么写都行,只要字势出来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于营造一种险势,每一个笔画都动起来,还较着劲,特别有味道。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19 / 49

书论 王羲之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

注释:

⑴玄妙:深奥微妙。伎:通“技”。

⑵通人: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⑶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论笔势:相传秦相李斯曾著《笔妙》论势:“书之微妙与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叙:记述。

⑷篆籀:篆书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鹄头:大雁的头。相传古代的一种书体。 ⑸详雅起发:详雅,安详温雅。详,通祥。起发,出发。开始提笔写字。绵密疏阔相间:谓稠密开阔相间隔。指字的结体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乃为佳作。

⑹上尖如枯秆:上头尖锐像枯瘦的秸秆。下细若针芒:下边细如针尖。 ⑺爽爽若神:爽爽,俊朗出众的样子。意为俊朗清新若神明气爽。瑕玷: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小毛病。

⑻虚纸:柔弱的纸。强笔:毫毛强硬的笔。 ⑼蹉跌:失势,相差。不入:不合。 ⑽直笔:即纵笔,指用笔急率。

⑾著墨不过三分:著墨不得超过三分。此意为着墨处不过笔十分之三,当保持笔毫的强力。 ⑿松节:松树结疤。因其中含有油脂,可使墨色更有光泽。 译文:

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

20 / 49

尖笔须落锋浑然天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

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

笔势论 王羲之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专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拔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21 / 49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凌层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译:作字行文用笔的方法,还有好几种笔势,罗列起来都不相同,或有藏锋的动作大,纵笔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虽然粗重但却乏力,然而也不可提起笔只用中锋,使笔画过细而且紧绷,用押笔法入笔,纵笔画的中部入笔,用笔毫的一面触纸,重按称为押笔。又可以说,正好借上一笔的余势自然地带入,这样用押笔就对了。收笔处用提笔法,要使笔毫慢慢地收拢,必须让它如当初入笔时一样尖挺,参透这奥妙的道理,察觉它的门径和趣味。憩笔的方法是俟失。憩笔的笔势,要看它的长短,俟失,右边的捺脚一定要好像有缺失(缺波),憩笔就是促使笔锋尽快离纸,息笔要用息止的笔势运笔向上,慢慢的收紧(写挑),蹙笔的方法是将,蹙就是捺的尖角,将,是指笔常在重压后散破而又要尽势收敛到捺脚。写捺,要慢下笔,要得位置,捺脚要短不要长。战笔的方法就是合。战,是指战斗阵形,合,是指相互策应,配合默契,从容地运笔,不要在此时还考虑是短是长了。厥笔能成为美妙的关键所在,提笔收毫而上行,不要让笔画太长。厥,是说这一笔很美,要看笔画的形式。随机运笔让它成为最具妙趣的地方。带笔的方法要尽,带笔要提笔轻行,不要重按,而使笔画粗重。带,是回转笔锋自然运笔一类的方法,因为提笔而行,笔毫似乎裹束着,笔迹滋润光洁,起落笔的力度、笔法有轻有重,尽,就是着

22 / 49

纸之后,返回执笔出锋(这种带笔不可拖出,结束时一定要逆行收锋)。翻笔的方法用在前面,翻转笔势,速度要快,也不可入笔太远,造成笔画中很长一段粗肥(长腰)。更不可翻转的动作太小,造成入笔生硬,与行笔脱节(短项)。摺叠笔处时常破锋,所以运笔要缓,不要动作太大。起笔处不要直下,要从笔画中部开始入笔,不要露锋,起笔住笔要把握笔势,不要让其失去节制。打笔的方法要快而重,落笔广而行笔渐狭。广,就是说快而有力,而且不能迟缓和修补。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写字的笔势,很难准确地概括出来,笔锋来去的法则,反复往回的方法,在于先精熟明察,然后下笔。写撇的用笔不能慢,捺的行笔不可松缓,而捺脚更不要太宽太重,捺的腹部不能太细瘦,捺脚又不宜上挑出斜角,不要太尖利,不用故作棱角。两部分构成的合体字,并排的不要太宽,上下叠放的不要太长,独体字不要太小,多个部首构成的字也不能太大,茂密胜于凋疏,字形扁胜于字形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学书作字的根本,必须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能上宽下窄,不宜伤于密,密了就像有病缠身,不舒展,又不应当伤于疏,疏了就像溺水的禽鸟,到处松垮不紧,不要伤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腰枝无力。不能伤于短,短了就像踏死的蛤蟆一样扁阔。这些是学习书法的大忌,难道可以不谨慎吗?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临摹书法得以入帖的方法,最有无穷妙趣。或者有彩莺回旋,喜鹊往返一样的优美字形,改变体势法则出现在一行之中;或者有像临深谷而生的松一样的戈法,放笔龙腾一般地写在纸上。爽健地运笔如同烽烟云起,像万柄霜剑形成豪壮的气氛,笔墨落在纸上则像军中的酒宴,酒器列阵,持盾之士环立,踏皴了织有江波纹样的彩锦。如果不是端正严格的执笔,无法表达记录作者的心灵。我从事临帖之道,废寝忘食,不懈地经历多年,到现在稍觉称意了。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23 / 49

学习书法的要点有许多条。最初学书要学得像范本,缓动笔,把握好字的形势,急急忙忙就会失去规矩。如果只为眼前的急用,书理就很难掌握了。只要把握字的形质,迅速劲健,手腕要轻松灵便,字形大小协调统一而不相互抵触。不要以为字小容易写,而轻率行笔,不要以为字大难写,而行笔太慢,不能迅速使笔毫展开。这些都会使字的筋骨不协调,生动的笔画、死板的笔画相杂在一起,如果一点位置不恰当,就好像美人一个眼睛有毛病,一画写得不好,就像壮士断了一只胳膊。给你《乐毅论》一本,是我所书,为家传之宝,学这个能得到成功,自然以外各体也就容易学到了。不要以为难学而自己懒惰起来。

1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是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圆精用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辩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盲的俗书。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集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称丢了,那是自己非常珍秘它,不随便外传。

2译:学习书写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如果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钟繇的学生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遂即潜心变笔法。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笔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驽发射;每写一个点,如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绞丝,要如万年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拔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产生同感,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

3译: 观察字形,拟仿体势,虽外貌改变,其形质仍然相同,顺着笔势去观察外貌,高低错落很有趣味,均匀分布点画,使之远近呼应。点画的分布要精心研究,笔墨要滋润调和,锋芒牵丝往来引带,疏密互相配合,一点坚劲如铁,一钩精丽如银,方笔、圆笔周到完整。起笔、下笔要仔细思考,引证古人的学说寻求其来由,使之能长久地流传。智慧的人擅长书法,可以得到荣耀,有益社会,这才使人意识到书道影响的深远;愚笨的人不待谈到书法的佳处,犹如在昏暗尘封之处看不到锦帛的光鲜一样。生而知之都愈发勤奋,通过学习而所悟的人,常常忘记饮食。这才是妙趣中又增加妙趣,新颖中更出新颖。再华贵的翰墨,用笔的本领为先,说尽字势的险夷变化,务必先以平稳为本。分间而白,上下齐平,使字的体制在视觉上均匀,处理字的大小更难。大字要约束它,贵在写得小,小字要舒展它,贵在写得大,这样就自然宽窄各得其所,不失它自然的姿态了。横画要写得正,像孤舟横在江渚边,竖画则要直,像春笋破土而出在寒冷的山谷中。

24 / 49

4译:每落一点,都要峻厚像大石伫立在街心,或者要像蹲踞的鹭枭,或像游动的蝌蚪,或者像瓜瓣,或者像栗子,落笔处如猫头鹰的尖嘴,出尖的地方像老鼠屎。写点要如这些形象,各赋以合适的姿态。不论收获多少,学习书法的人可以由此开发悟性。

5译:下笔斩钉截铁地写出戈钩的方法,如同高大的松树,侧立于溪流峡谷之上,倾斜之势好像要倾倒,又好像有百钧之力的弓驽刚刚被拉开。这里隐有戈的意思,但奥妙的道理是难以说尽的。笔锋抒放好像位开的弓,射出的箭,收笔处又像猛虎相斗,蛟龙腾跃;笔画劲直,如同生长于峡谷之畔的劲松,弯曲又类似临水垂钓的鱼钩,笔势峻拔如同直插云汉的高峰,险绝又如要倾倒的山崖。笔势生动如青天之门,祥云翻腾,大地之户瑞气跃动。笔势静穆如同四海静谧而五岳肃立以行祭天之礼。笔法的高明如四时调和,政治清明,祥光如玉烛比日月更明亮。笔法的妍美如鲜艳的织绣色彩纷呈,锦帛上纹样活泼飞动。

6译:屈脚钩的写法,如同拉开弯弯的角弓,鸟、写、焉、乌字下面的一钩就是这样。立人的写法像鸟立在柱头,行、位字就是这样。腕角的写法像壮士弯曲的胳膊,凤、凡、飞、气这些字的抛钩就是这样。快速的牵引连带,如同云中的闪电,日、月、目、因这些就是这样(此处指草书)。笔的各种运动,如腕脚挑超斡旋。刚在上面重按写捺,又在下面轻按运行,用笔的起止转折,都要使它在和谐的韵律之中,不让它忽然轻细得像马蜂的腰,又忽然粗重像鹤的膝关节。奔放纵肆要内存气力,看笔画的形状取势。行笔中要宽宏、旷达,如同勇士伸出钩镶,刚勇地面对敌人,麒麟以角相斗,龙虎以牙相争,像力士攥紧拳头而筋节隆起,愈显勇武,精悍健壮,如果放纵的运笔得到了上述要领,书法就会大大进步而具有功力了,笔画间的牵连引带,深奥而微妙,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最能振作字的精神,突破沉闷,展现作者的意志,挑起处精心构思,这里有不可言传的秘密。写右上的折角,要迅速地带过向下,而笔毫稍微铺开;写左下方的转角要与右上角相互应对,不要让中腰关键处有缓慢的毛病。看笔画的形态而决定它的动势,竖画横截入笔,随即向下行笔,笔法的意趣常常就在这里面。体会到这些,学书的人没有不醒悟的。

7译:凡是写字处里中画的方法,都不能倾倒笔毫在笔画的左右两边(主要指竖),右边的应比左边的粗些,横画贵在细,竖画贵在粗。结构布局,远近、上下应均衡得当,自然平稳。应当要依次相互掩映,不可将某一字画孤立地突出显露出它的尖锋来。在展转翻笔的地方,便应当细察而运用它。

内擫外拓

擫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一指按也。”即用一指按压。内擫,即用一指向内按压。拓(tuò)则解释为“手承物,手推物。”外拓,用指向上托,向上推。

25 / 49

此二词首见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他在此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用笔向内按压,笔锋收敛,所以写出的字气势夺人、章法严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其子王献之用笔向外拓展,所以写出的字及书法作品笔法多变、姿态万千。 父子二人由于用笔的方法不同,写出了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字及书法作品。

26 / 49

王羲之以真书行书超群,王献之以行书草书拔类。二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但都登上了书法界的顶峰。王羲之被大家尊称为“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界并称“二王”。“王”者,亦“大王”之“王”也。父子二人均被尊称为“王”,也不为过。

“二王”深受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尊敬与仰慕。“二王”的字更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争向效仿,趋之若鹜。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孙过庭等等大书法家都以学过“二王”的字为荣(启明按: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

27 / 49

考写这个文章《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么?学书法主要学什么?》,这篇文章把王羲之的笔法传承脉络梳理得很清楚了)。如何写得像王羲之那样“内擫”,写得像王献之那样“外拓”,成了历代书法家热议的话题,也成了书法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从“内擫”、“外拓”中悟出“二王”的写法呢?从元代至今,不同时期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爱好者,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作了不同的解释。 概括起来有三种:

一、从“内擫”与“外拓”的词意上探讨用笔方法。

二、从“内擫”与“外拓”浮沉运笔上探讨“二王”字的线条特征。

三、从“内擫”与“外拓”两条平行竖线“拱”的方向上探讨“二王”字的结构特色。总之,都是竭尽全力想要猜出袁裒那句话的谜底,力图破解那句话的密码。 从“内擫”与“外拓”的词意上探讨用笔的方法。

此说以孙晓云女士为代表。她在《书法有法》一书中说:“右转笔时,掌心向内,食、中、无名指尖分别用力,即是\"内擫\"。\"外拓\"刚好相反:\"拓\",大指压笔杆,呈\"押\"状,指左转的用笔。”还接着说:\"内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

28 / 49

十分清楚,这是在旋转笔杆,用绞锋运笔。是在阐述:“擫”即是按、压;“拓”即是托、推两类动作及用笔的运动方向。

此法以写字人为参照物。掌心向书写人,即是向内。“内擫”时,食、中、无名指“按”或叫“压”住笔杆,向内、向右拉或叫转。而与此同时,大姆指“托”住笔杆配合着向左推,因而“外拓”也同时完成。用此法是两个动作、两个方向、一个过程。是一次完成的。也就是说:“内擫”与“外拓”不可能单独完成。 用此法,我们说某笔是“内擫”,只能说某笔以“内擫”为主,以“外拓”为辅。同样,我们说某笔是“外拓”,也是说以“外拓”为主,以“内擫”为辅。两种笔法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为了简便,在实际运用时,我们不这样说,只说“内擫”、“外拓”罢了。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图中标注的为典型的内擫笔法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以写字人自身为参照物,向自身方向压笔为向内,向外推为向外,那么,食、中、无名指向左压笔、转笔也应该是“内擫”;同样,大姆指向右拓、向右转,也应该是“外拓”。

29 / 49

颜真卿的《勤礼碑》标注初为典型的外拓笔法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在实际操作“内擫”、“外拓”这两种运笔方法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不会为了“内擫”只朝右转,“外拓”只朝左转;而无所适从手忙脚乱。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用以上两种运笔方法,试写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任选的“安善”二字:

30 / 49

(也是为了说明方便,我们用数字代替笔画:用“内”代替“以\"内擫\"为主。”以“外”代替“以\"外拓\"为主。”) 一、安:内外内内内内外内

二、善:外内内外内外内内外内外

以同样方法,试写王献之《中秋帖》中任选的“中秋”二字:

31 / 49

三、外外内外内内外内外外内内外

在从用此法探索中,可以看出:“右军用笔内擫”也是以内擫为主;“大令用笔外拓”,也是一外拓为主。只用“内擫”或只用“外拓”是行不通的。

最后,启明想说的是书法理论研究者创造内擫和外拓的概念是为了方便研究,并不表明古代书法家们在书写的时候有故意考虑形式上的内擫和外拓,所以您不必因为这个概念的发明而否定书法理论研究者的贡献,也不要因为古人书写没有考虑内擫和外拓而否定这一术语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价值,仅供参考。

32 / 49

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他吸取了前人书法的丰富优点,尤其是对张芝、钟繇的书法,他吸取得最多,改造得也最多,特别是他的行草,在历史上传播极广,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无一笔失所,无一画失节,达到了无可亵击的程度,给人以变化多样而有法度,古朴典雅而又有活泼的美感。

这里总结了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笔画的笔法,初学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横法 (1)顺锋横

“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

33 / 49

“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 ①搭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3)下折横

“二”、“百”二字的上横为下折横。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稍顿;④折笔向左下出锋收笔。

34 / 49

(4)上挑横

“未”“来”二字的下横为上挑横:①逆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折锋向左上提笔出锋收笔。

(二)竖法 (1)悬针竖

35 / 49

“平”、“军”二字的中竖为悬针竖。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边提边慢慢出锋收笔,力至笔尖。

(2)左上挑竖

“同”字左竖与“报”字右竖为左上挑竖。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向下行笔;③至尽处向左上微微挑起。

36 / 49

(3)右上挑竖

“快”字左竖与“取”字右竖为右上挑竖。逆锋起笔;铺毫向下中锋收笔;至尽处稍停,转笔向右上挑出。

37 / 49

(三)撇法 (1)短撇

“近”、“白”二字上撇为短撇。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右下;③顿笔后转笔向左下行;④边行边提,快速撇出。

(2)斜撇

“次”、“降”二字之撇为出锋斜撇。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向左下行;③边行边提,渐渐撇出,力至撇尖。

38 / 49

(3)竖撇

“月”、“胜”二字之撇为竖撇。①顺锋起笔;②中锋下行;③快至尽处稍向左行,调整笔锋向左上用力撇出。

(四)捺法 (1)平捺

39 / 49

“迟”、“莲”二字之捺为平捺。①逆锋起笔;②折锋向下微顿,向右下徐徐行笔;③顿笔蓄势;④乘势向右边行边提笔出锋。

(2)斜捺

“奉”、“天”二字之捺为斜捺。顺锋起笔,与撇尖接;中锋向右下行笔;至尽处稍提,出锋收笔。

40 / 49

(3)带钩捺

“塞”、“墓”二字之捺为带钩捺,①顺锋起笔;②向右中锋行笔;③至尽处稍提,转锋向左出锋收笔。

(五)点法 (1)斜点

41 / 49

“忘”、“信”二字上点为藏锋斜点。①顺锋起笔;②向右下稍行;③至尽处提笔回锋收笔。

(2)出锋斜点

“审”、“应”二字上点为出锋斜点。①顺锋起笔;②向右下稍行;③至尽处提笔回锋于左上;再向左下出锋收笔。

42 / 49

(3)左右点

“集”、“未”二字下两点为左右点。左点搭锋起笔,出锋向右。右点顺锋起笔接右,两点顾盼生姿。 (4)相向点

43 / 49

“善”、“首”二字上两点为相向点。左点搭锋起笔,出锋向右;右点顺锋起笔接左,回锋向左,两点相互呼应。 (5)水旁点

“消”、“涛”二字左边三点为水旁点。“消”字三点连成一线,“涛”字三点连成一线,“涛”字上点用斜点,收笔时照应中点,中下两点相连,下点出锋向右,与右边单体相呼应。 (六)折法 (1)横折

“息”、“领”二字之折为横折。①顺锋接左竖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折处稍顿,提笔折锋向下;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44 / 49

(2)竖折

“正”、“山”二字之折为竖折。①顺锋起笔;②中锋下行;③至折处稍驻,转锋向右行;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七)钩法 (1)横沟

45 / 49

“霜”、“安”二字右上钩为横沟。①—②同横法;③至钩处提笔转向左下勾出,边勾边提。

(2)左向竖钩

“时”、“侍”二字之钩为左向竖钩。同竖法;至钩处稍驻挫笔,向左上用力勾出。

46 / 49

(3)右向竖钩

“衣”、“哀”字之钩为向右竖钩。①顺锋起笔;②中锋下行;③至钩处稍驻,折锋向右上用力勾出。

(4)戈钩

47 / 49

“载”、“義”二字之钩为戈钩。①逆锋起笔;②折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至钩处稍驻,转锋向右上勾出。

(5)弯钩

“乱”、“驰”二字右钩为弯钩。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向下行笔;③至弯处稍缓,一路圆转而右行;④至尽处提笔出锋。

48 / 49

49 /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