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德失德!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德?失德!

作者: 张海志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

罗伟章的教育小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其揭露的教育问题引人深思。文章主要从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解读其短篇小说《奸细》。

曾是一名中学教师的罗伟章,在创作中亦时刻关注着教育问题。《我们的成长》、《我们能够拯救谁》、《最后一课》、《奸细》、以及长篇小说《磨尖掐尖》等,都是这一题材的作品。这些小说体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性批判的态度,同时罗伟章对笔下人物精神世界的细微展现又使作品具有艺术的力度。 一

小说《奸细》发表于《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讲述了发生在内地小城两所中学高考前夕互相“掐尖”的故事。每到高考前夕,各学校都会动用任何可用的资源和手段,将其他学校尖子生转到自己的学校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各个中学的班主任都有一份自己视为机密的学生名册,高考前夕为了争夺尖子生,领导会在其他学校安插奸细,不惜重金收买外校老师以窃取尖子生的信息。徐瑞星作为重点学校火箭班的班主任,本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各校存在的“掐尖”深恶痛绝,却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出卖学生信息,一步步沦为自己学校的“奸细”。整篇故事反映的现实,透射出深刻的感染力。

“掐尖”已成为某些学校高考前的常态,有过从教经历的罗伟章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问题,对高中存在的收买尖子生信息等病象进行了生动入微的描写,从“掐尖”这一个小的问题出发,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大问题:一切以成绩为中心。从这一点来看,《奸细》揭露的问题非常具有广泛性。

小说在叙述“掐尖”时,着力展示了尖子生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尖子生汪文强公然在课堂辱骂和殴打康小双;某校长为了稳住尖子生的情绪,把桂成武从高中教师降格为初中教师;更有像张泽君这样从别校挖过来的“尖儿”,面对徐瑞星的关心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尖子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学校的各种优待照顾,享受到别的学生所没有的福利,在无形中伤害了师生中的大多数,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二

《奸细》以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徐瑞星鲜为人知的“奸细”生活,从而将整个故事情节铺开。作者并没有在叙述中加入自己的道德评判,而是客观地叙述徐瑞星的“奸细”成长过程,这种对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有力描述使全文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气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徐瑞星作为火箭班的班主任,深受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信任。目睹身边“掐尖”事件之后,自己也失去了道德底线,为了金钱而沦为“奸细”,他在收受来自其他学校好处的同时,内心又充满了罪恶感。小说通过对徐瑞星的行为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痛苦的矛盾心理。罗伟章真实地展现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有德”到“失德”再到“拾德”的成长过程,读来具有强烈的逼真感,而且也使文本具有了追问道德缺失导致人生巨大悲剧的意蕴。

起初徐瑞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目睹学校给张泽君的优越待遇时,始终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可后来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谢家浩被安排到教室最后,唐老太被赶出教工宿舍时,内心终于开始动摇,他的“失德”从此开始。听完朋友吴二娃讲述自己的“奸细”生涯,接到黄川的电话,面对尖子生扭曲的心理,徐瑞星终于给自己当“奸细”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开始一次又一次出卖学生信息。他的悲哀之处在于,他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块能够掩盖丑陋的遮羞布。直到谢家浩不为金钱所动的行为感动了徐瑞星,他才猛然惊醒,决定重拾师德。徐瑞星内心“师德”与“失德”的矛盾冲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知识分子所坚守的那份精神家园一旦被破坏,根本无法修好如初。小徐瑞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剧,但他的幡然悔悟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三

相比罗伟章之前的小说,《奸细》在艺术上有更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小说不再一味地追求情节上的刺激,而是深入人物内心,让主人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挣扎、成长、蜕变。作为一名旁观者,罗伟章把小说人物放在某个情境之中任他自己发展下去,也因此使得人物的思想行为更符合常理。第一次出卖尖子生的信息后,徐瑞星“感觉内心里发生了某种震动,眼里看到的事物,耳朵里听到的声音,本来都是他习以为常的,这时候全都变得陌生起来了。”第二次出卖信息后,徐瑞星甚至开始产生幻觉:“他拿出一套试卷来研究,但他完全明白不了题目的意思,那上面的每一个字,乃至每一个标点,都变成了人脸。那是黄川的脸。”第三次出卖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徐瑞星不敢回家,“独自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喝茶,抽烟”,夜里甚至通宵未眠。罗伟章将徐瑞星内心的压抑、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性格软弱、首鼠两端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小说也有不足之处。譬如用词不够精炼,某些句子太过直白,情节中也有不合理之处:在写汪文强和江玲偷偷转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籍还在本校。虽然文章有些小瑕疵,但是作者体验的真切、情感的真挚却是有目共睹的。

《奸细》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群鲜活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在弊端重重的教育体制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失德”之事时有发生,我们目睹了他们作为“奸细”在精神困境中的苦苦挣扎,也看到他们醒悟后人格中尚存的正义和道德。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李东风.罗伟章和他的小说[J].北京文学,2007(3).

[2]罗勇.触摸那伟大的力量———罗伟章小说创作简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作者简介:张海志(1988-),女,汉族,湖南省东安县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