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乙)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
[注]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反:同“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皆吊之
(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亡一羊
(4)多歧路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与“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人皆贺之B.杨子之邻人亡羊C.吾不知所之D.何追者之众 4.分别概括(甲)(乙)两则寓言的寓意。比较两则寓言,归纳出寓言的一些特点。
寓意:(甲)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特点(两条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①而入胡②。人皆吊③之,其父曰:“此何遽④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⑤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⑥。此独以跛⑦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亡:逃跑。 ②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③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④何遽:怎么就。⑤引弦:拉开弓弦。⑥十九:十分之九。⑦跛:瘸腿。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___)
(2)汝亦知射乎(___) (3)但微颔之(___) (4)其子好骑(___)
6.用“/”划分句子停顿(限划一处)。 丁壮者引弦而战
7.下列句中加点词跟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堕而折其髀。 A.而钱不湿 B.康肃笑而遣之 C.马无故亡而入胡 D.睨之,久而不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甲乙两文在简短的故事中分别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天雨墙坏(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人皆吊之( ) (4)此独以跛之故(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12.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2分)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1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参考答案
1.(1)对其不幸表示安慰(2)带领(3)丢失(4)分岔
2.(1)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2)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3.B
4. 【甲】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乙】事物(或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或:做
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人们都前来慰问他。吊:安慰;(2)句意: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将:带着;(3)句意:丢了。亡,丢失;(2)岔路很多。歧:分岔。 2.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福:好事;(2)重点词有:反:通“返”,返回。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辨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中“之”字用法,之:的。 A. 代指塞翁; B. 的; C. 去,往; D. 用于主谓之间;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对寓意的理解和语言特点的把握。答此类题,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理解文章的中心,
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人生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塞翁失马”通过多个好事和坏事互相转化来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歧路亡羊”讲杨子的邻居因为岔路多,不能确定羊逃跑的方向,而未能找到羊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或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寓言的特点依据“点睛”作答即可。 【点睛】
寓言的特点:1、寓言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语言比较精辟简练,结构相对简单,表现力极为丰富。2、寓言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寓言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主人公比较随意,可以是人,可以是物。4、寓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
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乙: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丢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5. 擅长 你 点头 喜欢 6.丁壮者/引弦而战 7.C
8.(1)陈康肃公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相互保全生命。
9.甲文:熟能生巧;做人需要谦虚低调。乙文:祸福相依,好事和坏事可能会相互转化,要时常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分析】
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翻译为“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善”意思是“擅长”。“汝亦知射乎”翻译为“你也懂得射箭吗”,“汝”意思是“你”。“但微颔之”翻译为“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意思是“只是”。“其子好骑”翻译为“他的儿子喜欢骑马”,“好”意思是“喜欢”。
6.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
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丁壮者引弦而战”翻译为“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其中“丁壮者”是主语,所以停顿为:丁壮者/引弦而战。 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例句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A.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修饰; 故选C。
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句中,“忿然”意思是“气愤的样子”,“尔”意思是“你”,“安”意思是“怎么”,“轻”意思是“轻视”“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射箭的本领。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句中,“独”意思是“唯独”,“以”意思是“因为”,“故”意思是“缘故”。 据此翻译即可。
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0.(1)下雨(2)逃跑(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瘸腿(每空1分,共4分) 11.(1)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2分)(2)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2分) 1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分) 13.C(2分) 14.A(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注意“亡”的古今异义,可以凭借。“雨”名词活用为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1句中的“暮、亡”的含义,2句中的“居、将”的含义,补出省略内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出自该文段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与之最相近的是C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文并不是围绕“雨”展开情节的,“雨”导致了墙坏,墙坏为盗贼的进出提供了条件,引出后面的情节。所以本文围绕“天雨墙坏”展开情节。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