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基部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摒除(bìng) 宠爱(chŏng) 瞠目结舌(chēng) 百舸争流(gĕ) .... B.歼灭(jiān) 膝盖(qī) 垂涎三尺(yán) 面面相觑(qù) .... C.肄业(yì) 酿造(niàng) 怙恶不悛(quān)苦心孤诣(yì) .... D.伫立(zhù) 冗长(rŏng) 良莠不齐(yŏu) 忧心忡忡(chōng)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荒诞 刻不容缓 证券 味同嚼腊 B.精悍 流言蜚语 老练 故技重演 C.装饰 语无伦次 开辟 措手不及 D.淹没 沽名钓誉 诤友 挺而走险
3.下列句子得横线处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 如果青蛙耐不住 ,又算死水交出了歌声。 ⑵ 眼里 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⑶ 波光里的 ,在我的心头荡漾。 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 A.冷清 晃过 彩影 烂漫 B.寂寞 晃过 艳影 烂漫 C.寂寞 飘来 艳影 斑斓 D.冷清 飘来 彩影 斑斓
4.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5.下列各句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座楼属于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刚建起不久便突然倒塌,砸死了不少人,真是祸起萧墙啊!。 ....B.用第二代“厨中宝”制作残羹冷炙非常方便,只要轻轻一按电扭,即刻就会....做成。
C.全国人大代表的种种提案,出神入化,喊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D.说是让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有说完一句话,他早就勃然大怒了。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
批专门人才。
B.阅读一本书,应该先看序言、凡例、目录,了解作者的意图,书的性质和体例,然后分章分节细读。
C.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D.这个村很好执行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上交3万公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A.{ 兵者,国家之大事(战争)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B.{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夫之志(给)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景象)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 .D.{
且燕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将近) .
8.下面四组短语,选择一组填入横线上,使上下句语意衔接连贯( )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 ,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渊博的学问
二、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9-12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001年3月15日,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
水艇潜入湖底。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第一个目标。有一堵石墙,石料大小不一,每个石块上至少有一面到两面是平整的,带有人工加工过的痕迹。从声纳图上可以看到,改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潜水器掉头搜寻,发现了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群落不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地南北石板大道。从这些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 “富人区”。绕过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改建筑群依山傍水,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
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改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额“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 9.文中画线句子“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这“目标”是( ) A.所谓的一般居民区 B.所谓的贫民区 C.所谓的富人区
D.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10.文中认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 A.石块堆放整齐。
B. 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C.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 D.建筑群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
11.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古城应与滇中古长城处于同一年代,因为石料的打制方式基本相同。 B.抚仙湖古城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C.通过对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抚仙湖古城可能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的。
D.抚仙湖古城是一个陷落的古滇时期的建筑群落。
12.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任重而道远,因为水中古城的年代以及水中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等有待进一步确认。
B.公元110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 C.于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和陶瓷残片,为进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抚仙湖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因为它已分为“一般居民区”“富人区”“贫民区”的三大区域。
三、(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3-17题。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圣人吾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业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不拘于时 .C{ 学于我 .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15.对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称代“知识和道理”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称代前文的额“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 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1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而闻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感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工之人“不
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飞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四、(12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19.默写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共5分,每句1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 ④舞榭歌台, 。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 。 20.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共4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这首词运用了比喻句: 像 。 ②五代唐李煜是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他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感情是 。(不超过30个字)
五、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题目(10分)
藏 根 草
徐志摩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瞧,那是什么!”
我们打从它的身边走过,倏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如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常春藤吗?常春藤没有它这样地绰约; 是牵牛花吗?牵牛花没有它那样地旖旎;
是灵芝牡丹?铁骨凌霄?飞燕草?金银花?让人认不出,更又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得小草,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在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首乌。
他告诉我们,在青山古刹,有一个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坐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挖到哪里,它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古堡似的石头缝里,扒不得这座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有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分,你在这世界上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①,挫折时有②,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③”。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21.作者看到阁壁上的小草之后,为什么不直接交代出它的名字,而是层层设问?(2分)
答: 22.“它是人类的朋友”中的“它”指的是( )(2分) A.青山古刹 B.感应泉 C.首乌 D.首乌家庭
23.文中标码的空格处应分别填入哪个词?(把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A.坚强 B.鼓励 C.安慰 D.欢乐 E.指南针 答① ② ③ 24.作者问藏根的小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代为回答(3分)
答:
六(4分)
25.仿造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七、(40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苦涩,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高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获得的是希望;有人说,高三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稀薄;有人说,高三充满了友情,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浓厚……也许高三的心情是复杂的,高三的生活是多彩的,高三的感受是独特的,高三的思考是深入的。
人在高三,身处此境,你一定有许多要倾吐的东西,请你以“人在高三”为话题,或讲述高三的生活,或抒写有关高三的心情,或发表有关高三的见解,或展望有关高三的前景,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